书城文学世间万象
11343300000025

第25章 人类的镜子(2)

片面地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完全不读书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议的。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本的人,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真正有学问的学者决不能不关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学者,无论如何他的学问是不完全的。就这一点说来,所谓“事事关心”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一切知识都要努力学习的意思在内。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愈来愈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

节操

——[中国]曹聚仁

“哀莫大于心死”,假使人人偷巧躲避为得计,那末,中国读书人,都要个个都变成“汉奸”了!

“礼义廉耻”之说方兴,我愿国人注重“耻”字,就该把“节操”比一切都看重些。

中国历史上所谓士君子,以节操为重,取巧躲避,却并不是儒家之道。东汉末年,党锢祸起,张俭亡命困迫,无论投向什么人家,只要知道是张俭,明知要惹大祸,大家甘于破家相容。范滂初系黄门北寺狱,同囚的很多生病,滂自请先受榜掠,三木囊头暴于阶下。滂遇赦归乡,又以张俭案株连,朝廷大诛党人,诏下急捕范滂等。督邮吴导抱诏书闭户伏床而泣,范滂听到这消息,知道督邮为的是他自己,便到县自首。县令郭揖解印绶,愿与范滂同走,语滂曰:“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到这儿来?”范滂道:“我死了,大祸也就完了,怎么可以牵连到别人呢?”滂别母就狱。他的母亲安慰他道:“和李膺、杜密死在一起,岂不是很光荣的吗?”党案牵连到李膺,有人劝李膺出走。李膺道:“处事不怕难,有罪不逃刑,乃是臣下的本分。我今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往哪儿逃呢?”便就狱受毒刑而死。党案株连所及,各人的门生故吏及其父兄,都在禁锢之列。蜀郡景毅曾叫他的儿子认李膺为门徒,因为未有录牒,免于禁锢。景毅便自请免官,道:“因为敬仰李膺的为人,才着儿子去从他,难道漏列名籍,便自苟安了吗?”这种种地方,都可以想见当时士君子重节操,轻性命,不肯躲避取巧的情形。

祸患到来的时候,亲戚故旧远嫌避祸的,本来也很多。但就儒家的节气来说,远嫌避祸,也是不应该的。孔融性刚直,时常和曹操相冲突。友人脂习每劝融明哲保身,后来孔融被曹操所杀,陈尸许下,没人敢去收尸。脂习即往抚尸痛哭,被曹操所拘囚而不顾。又如张俭因党案逃至鲁国,欲投依孔褒,恰巧孔褒不在家,孔融年仅十六,擅自收容下来。后来事泄,褒、融二人均被收送狱。孔融挺身道:“我做主收容张俭的,请长官办我的罪!”孔褒道:“张俭是来找我的,和舍弟没有关系的,请办我的罪。”吏不能决,只好探问他们母亲的意见。孔母道:“我是家长,我负责任,请办我的罪!”一门争死,连郡县都不能决。我们看了这种舍身赴死的精神,千百年后还振发起来,无怪当时震荡一般人的心灵,大家都要砥砺节操了!

“哀莫大于心死”,假使人人偷巧躲避为得计,那末,中国读书人,都要个个都变成“汉奸”了!“礼义廉耻”之说方兴,我愿国人注重“耻”字,就该把“节操”比一切都看重些。

衣服的用处

——[美国]亨利·大卫

如果没有了衣服,人们将能多大限度地保持他们的身份?

如果没有了衣服,你还能从一群绅士中间,准确认出哪一个更高贵吗?

我们多数人采购衣服时都被一个误区引导,那就是受新奇的心理所左右,而忽略了衣服的实际作用。让那些有工作做的人记着穿衣服的目标:第一是保持正常的体温,第二是在目前的社会中起遮羞作用。现在,可以判断一下,有多少必需的重要工作可以完成,而不必在衣橱中增添什么衣服。国王和王后的每件衣服几乎只穿过一次便不穿,他们有专用的裁缝为他们服务,但他们永远体会不到衣服与身体合身的愉快。他们不过是挂干净衣服的木架。而我们的衣服,却一天天地被我们同化了,覆上了穿衣人的性格,直到我们舍不得把它们丢掉,要丢掉它们,正如抛弃我们的躯体那样,总不免百转不舍,需寻医吃药疗此伤痛。

其实没有人穿了有补丁的衣服会在我的眼里降低身份。但我很明白,一般人心里,为了衣服忧思颇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且不能有补丁,至于内心的肮脏却全然不去理会。其实,即使衣服破了不补,所暴露的最大缺点也不过是不考虑小洞会变成大洞。有时我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验我的朋友们,我问他们谁愿把破旧的或带有补丁的衣服穿上去街上走走,结果大多数人都好像认为,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从此就毁了终身。宁可跛了一条腿进城,他们也不肯穿着破裤子、破衣服去。一位绅士有腿伤,是很平常的事,这是有办法补救的;如果裤脚管破了,却无法补救,因为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真正应该敬重的东西,只是那些受人尊敬的东西。

真正与我们相识的人并不多,但我们熟悉的衣裤却不计其数。你给稻草人穿上你最后一件衣服,你自己不穿衣服站在旁边,哪一个经过的人不马上就向稻草人致敬呢?前些天,我经过一片玉米田,就在那头戴帽子、身穿上衣的木桩旁边,我认出了农田主人。他比以前我见到他时憔悴了许多。我听说过,一条狗向所有穿了衣服到它主人的地方来的人吠叫,却很容易被一个裸体的窃贼制服,抿嘴不做任何声响。这是一个多有趣的问题啊,如果没有了衣服,人们将能多大限度地保持他们的身份?如果没有了衣服,你还能从一群绅士中间,准确认出哪一个更高贵吗?

孤独

——[美国]亨利·大卫

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

一个专于书本的学生,即使置身于似市场的教室也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整天在地里锄草或在林中伐木的农夫虽只孤身一人,却并不感到孤独,原因在于他心中有树、有草陪伴。

天边渐渐被晚霞映红,我独坐那里与这美景相融。夜幕降临了,风儿依然在林中呼啸,水仍在拍打着堤岸,一些生灵唱起了动听的催眠曲。夜晚并未因黑暗而寂静,猛兽在追寻猎物。这些大自然的生灵使得生机勃勃的白昼不曾间断。

我与远处黑黢黢的峰峦有一英里之遥,举目四望,不见一片房舍,四周的丛林围起一块属于我的天地。远方邻近水塘的一条铁路线依稀可辨,只是绝大部分时间,这条铁路像是建在莽原之上,少有车过。我时而误认为这里是亚洲或非洲,而不是新英格兰,我独享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有我那小小的天地。

我知道友谊是不分国界和类别的。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相通的。对于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来说,永远没有绝望的时候。我生活中的一些最愉快的时光,莫过于春秋时日阴雨连绵独守空房的时候。

“你一个人住在那儿一定很孤独,很想见见人吧,特别是在雨雪天里。”我经常被这样问。“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叶小舟吗?我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呢?我们的地球不是在银河系之中吗?”我真想这样回答他们。将人与人分开并使其孤独的空间是什么?我认为躯体的临近并非能拉近心之距离。试问,我们最喜欢逗留何处?当然不是邮局,不是酒吧,不是学校,更非副食商店,纵使这些场所使人摩肩接踵。我们不愿住在人多之处,而喜欢与自然为伍,与人类生命的不竭源泉接近。

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很快使人厌倦。我喜欢独处,至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代替独处时感受的朋友。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流之中,却常常比独处家中更觉孤独。孤独不能以人与人的空间距离来度量。一个专于书本的学生,即使置身于似市场的教室也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天在地里锄草或在林中伐木的农夫虽孤身一人,却并不感到孤独,原因在于他心中有树、有草陪伴。但一旦回到家里,他不会继续独处一方,而必定与家人邻居聚在一起,以补偿所谓一天的“寂寞”。于是,他开始困惑:学生怎么能整夜整天地单独坐在房子里而不感到厌倦与沮丧?他没能意识到,学生尽管坐在屋里,却正像他在田野中锄草,在森林中伐木一样。

社会存在的意义早已升值。尽管我们接触频繁,但却没有时间从对方身上发现新的价值。我们不得不遵守着世俗中的一套条条框框,即所谓“礼节”与“礼貌”,才能调和这频繁的接触,不至于变得忍无可忍大打出手。在邮局中,在客栈里,在黑夜的篝火旁,我们到处相逢,我们挤在一起,互相妨碍,彼此设障,长此以往,怎能做到相敬如宾?毫无疑问,保持距离不是内心疏远,更不会影响我们之间的重要交流。假如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住一个人——就像我现在这样,那将更好。频繁地接触不易发现问题,时近时远才能认清人的价值。

身居陋室,以物为伴,独享闲情,特别是清晨无人来访之时。我想这样来比喻,也许能使人对我的生活略知一斑:我不比那湖中嬉水的鸭子或瓦尔登湖本身更孤独,而那湖水又以何为伴呢?我好比茫茫草原上的一株蒲公英,好比一片菜叶,一只蝴蝶,一只蜻蜓,我们都不感到孤独。我好比一条小溪,或那一颗北极星;好比那南来的风,四月的雨,一月的霜,或那新居里的第一只爬虫,我们都不感觉孤独。

艺术家

——[英国]王尔德

他用了“永恒的悲哀”,雕塑出了一个“一时的快乐”。

深夜里,他突发灵感,他想雕塑一个“一时的快乐”的像。为了尽快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他便到世界中去找寻青铜。因为他只能用青铜表现他的思想。

可是世界上所有的青铜都不见了,全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找到青铜,唯一的希望只有那个“永恒的悲哀”的青铜雕像。

这铜像是他自己所有的,也是他亲手雕塑的,他把它安放在他生平唯一钟爱的东西的墓上。作为一个人对不死的爱的纪念,作为一个永久存在的悲哀的象征。全世界中除了这个满载爱的雕像,再没有青铜了。

他拿了他从前雕塑的像,把它放进一个大熔炉里,用火来熔化它。他用了“永恒的悲哀”,雕塑出了一个“一时的快乐”。

人类的镜子

——[前苏联]普里什文

一部文化史就是一篇故事,叙述人类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而且用它在这面镜子里还将看到什么样的形式来规划我们美好的明天。

了解大自然最简单的捷径即是与人亲密接触,那时大自然将成为一面镜子,因为人类的心灵里包含着整个大自然。大自然——这就是为全人类的经济提供的材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真理之路的镜子。只要好好思索一下自己的道路,然后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去看大自然,那么必然会在那儿看到你个人思想、感情的感受。

这好像给人一种简单、容易的感觉,如两滴雨点在电线上互相追逐,一滴雨珠耽搁了一下,另一滴赶上了它,于是两滴水合为一滴,一起落到了地下。这么简单!但如果想想自己,想想人们在孤独中,彼此尚未相遇,尚未会合在一起时心中的感受,带着这些想法去研究水滴的结合,那么就会发现,雨滴、水溶合在一起,原来也很复杂。

如果献身于这种研究工作,那么就会像在镜子里一样看见人类的生活,就会发现,整个大自然就是整个人类——这位帝王——生活得像镜子一样的见证者。

大自然里有水,它的镜子映照出天空、山峦和森林。人类不仅自己站了起来,他同时还拿起镜子,照见了自己,接着开始细细观察、审视被照出来的自己的形象人。狗在镜子里照见自己,认为那是另一条狗,而不是它自己。

很可能只有人能够懂得,镜子里的形象就是他自己。

一部文化史就是一篇故事,叙述人类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而且用它在这面镜子里还将看到什么样的形式来规划我们美好的明天。

论时机

——[英国]培根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幸运好比商品,只要错过时机,价格就将变化。它又像那位出卖预言书的西比拉,如果遇到时不及时买,那么当你得知此书重要而想买时,书却已经不全了。

所以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他的头发,当你不慎让他溜走而再去抓时,就只能摸到他的秃头了。或者说他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就是握不得的瓶身了。

若总能在事情的开端找到时机,其实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例如在一些危险关头,总是看来吓人的危险比真正压倒人的危险要多许多。只要坚强振作精神挺过最难的关头,那么以后的困难也就不显得太难了。

因此,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痛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好机会。但也要注意警惕一些幻觉,不要以为敌人真像它在日光下的阴影那样高大。若要过早出击,反而会失去最有利的战机。

总而言之,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特别是政治家,秘密的策划与果断的实行更是保护他的隐身盔甲。因为果断与迅速乃是最好的保密方法。要如同疾掠空中的子弹一样,当秘密传开的时候,事情却已经办成了。

金钱的崇拜

——[英国]罗素

崇拜金钱是一种信仰,认为一切东西都要用金钱来衡量,金钱的数量代表人生成功与否。

这和人的本性并不一致,因为它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也忽视了对于某些特殊的生长本能的倾向。

崇拜金钱是一种信仰,认为一切东西都要用金钱来衡量,金钱的数量代表人生成功与否。这和人的本性并不一致,因为它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也忽视了对于某些特殊的生长本能的倾向。

它让人误以为除了获取金钱外,别的愿望均不重要。一般说来,恰恰是这些愿望对于人的幸福比收入的增加更为重要。它是一种错误的关于成功的理论,引导人残害了自己的本性,反而去羡慕对于人类幸福毫无裨益的事业。它促使人们的品格和目标趋于完全一致,淹没了人生的真正快乐,取而代之的是沉重与压抑,使整个社会沉浸在消极状态之中。

由于惧怕失掉金钱而发生的忧虑与烦闷,使人把获得幸福的能力消耗掉。而且害怕遭受不幸的打击,比起所受打击的不幸来,还更为不幸。

不论男女,最快乐的人是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因为他们有某些积极的目标,比金钱更重要。

扫帚

——[英国]斯威夫特

也许你要说,扫帚乃是树木出了毛病,出了颠倒情形的象征;可是请问,人不也是个颠之倒之的动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