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1345200000028

第28章 唐朝卷(17)

【鉴赏】原诗中的竹帛:古代没有纸,书籍是用竹片或帛(丝织物)做的。文字写在竹片上,用带子穿连起来,成卷状,所以古代的书是以卷数计算的。帝业虚:帝业,诗中具体指秦始皇帝想流传万代的帝王事业。虚:空,不真实,成了空话。关河:狭义讲,是指秦国的边境有“郩函之固”、“西河之险”,郩山、函谷关和黄河是保卫秦国不受东方各国侵犯的屏障。广义地讲,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泛指河山险固。空锁:锁,封锁住,关起门来,意即保卫住。空:指白费劲。祖龙居:祖龙,指始皇帝。居:住所,指帝都。山东:这里指郩山、函谷关以东,即原来六国的疆域。刘项: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首领人物,俩人都识字不多。元来:即原来。原诗意思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以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秦始皇本想用愚民政策制止老百姓造反,但是造反的刘邦和项羽却是不爱读书的人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两句诗常用来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一意孤行的人,到头来事与原违,往往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原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

【出处】唐·雍陶《劝行乐》

【鉴赏】青春年华应当好好珍惜,若是一心只想着赚钱,熬到头发都白了,即使真有一天富贵发达做了花园主人,到那时,在花园里畅饮醉酒、折花为戏的人恐怕已是别人了。作者劝人要珍惜光阴,“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这两句诗,与“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意境十分相似。

【原诗】老去风光不属身,黄金莫惜买青春。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出处】唐·朱庆馀《宫词》

【鉴赏】满怀幽怨的宫女,想要诉说一些宫中的不幸遭遇,却又害怕前头多嘴的鹦鹉会乱传话而不敢说。这首诗常用来形容因有第三者在旁,由于不愿被人偷听或担心被人打小报告,所以一腔心事不能或不便诉说的愁闷与焦虑。

【原诗】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出处】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又题作《闺意献张水部》

【鉴赏】昨夜洞房里停放的红烛还留在那儿,等到天亮就要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化妆完后低声地问夫婿:我的眉毛是否画得浓淡合宜?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中趣事的诗,旖旎香艳而生动有趣。古代媳妇称丈夫的父亲叫“舅”;称丈夫的母亲叫“姑”。

【原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出处】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鉴赏】四海:中国海内之地,是指天下,全国。农夫们在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获得万颗的稻谷;农夫终年辛苦劳累地工作,使得四海之内没有一块荒废的田地,可是到最后,还是有许多农夫会饿死。原诗是在歌颂农夫的辛勤伟大,也是怜悯农夫生活的贫苦艰困,更是在为这些终年劳顿的农夫打抱不平。

【原诗】只此四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鉴赏】中午太阳高挂在正中央的时候,农夫们仍在稻田里不停地忙着锄草,一身的汗水,全都滴落在稻禾上面的泥土上;当人们用餐的时候,又有谁会想到那碗盘里一粒粒的白饭,全是农夫们辛苦耕耘流汗出力所换来的呢?作者一方面怜悯农夫工作的辛苦,一方面讽刺那些不从事生产的人只知道吃饭,从来就没想过一粒粒的米饭,全都是农民血汗心力所换来的代价。“谁知盘中餐”的“谁知”,是感叹,是讽刺,也是责备。富贵子弟饱食终日,不知农事的辛苦,也不知流汗的滋味,实在是令人心痛不已。

【原诗】只此四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出处】唐·刘希夷《代白头吟》(题又作《代悲白头翁》

【鉴赏】年复一年,每一年所开的花,看起来都很相像;可是每一年来赏花的人,却是完全的不相同。这两句诗是感叹光阴易逝,青春不再来。

【原诗】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出处】唐·刘希夷《代白头吟》(题又作《代悲白头翁》

【鉴赏】洛阳城东的桃花与李花,随着轻风飘去飞来,不知会飞落到哪一户人家?“花落谁家”通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感情归宿。“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两句诗中展露出一种轻盈柔美的意境,颇堪玩味。

【原诗】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出处】唐·刘希夷《代白头吟》(题又作《代悲白头翁》

【鉴赏】今年的花儿已凋谢,人的面貌也变了;明年的花儿会再度盛开,到那时,谁知道还有什么人会在呢?颜色改:就是容貌衰老。这两句诗是描写青春易逝,生命无常,充满着悲婉凄凉的意味。红楼梦的黛玉葬花词中有以下两句:“依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依知是谁?”与此处两句诗的意境相似。

【原诗】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出处】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鉴赏】当年的英雄荆轲早已去世了,那条易水直到今天还是含带着几许寒意。战国时代,荆轲受命刺杀秦王,出发前燕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送行,荆轲意兴风发,不禁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者骆宾王在易水边送人,想起当年荆轲的故事,抚今追昔之余,顿生无限感慨。

【原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处】唐·骆宾王《咏蝉》

【鉴赏】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情怀,还有谁肯为我来表明内心的坦荡光明呢?作者写下此诗,正是他被冤屈关在狱中的时候,于是藉蝉的高洁来表明自己心地的光明。当人受到委屈,满怀心事无从诉说时,便能体会到这种“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痛苦心境。

【原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出处】唐·赵嘏《江楼感旧》

【鉴赏】当年一起在月下玩乐的人,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只有眼前的风景,仍和去年相仿佛。旧地重游,只见景色依旧,却不见去年人儿的踪影,思念旧人,感怀深刻,不禁叹息人事的变幻无常。

【原诗】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曲罢不知人在否?馀音嘹亮尚飘空

【出处】唐·赵嘏《闻笛》

【鉴赏】一曲吹罢,不知她(指吹笛的人)是否尚在?只觉得绵延不绝的嘹亮笛音,依旧飘扬在空中。一曲终了,她芳踪已杳,令人无限向往。近人曾把这首诗谱成一首歌,曲调韵律十分优美。

【原诗】谁家吹笛画楼中?断续声随断续风。响遏行云横碧落,清和冷月到帘栊。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曲罢不知人在否?馀音嘹亮尚飘空。

月光如水水如天

【出处】唐·赵嘏《江楼感旧》

【鉴赏】月光映照江水,只见月光清凉如水,水色柔蓝似天。此诗描写江边夜景,月光、水色相映成趣,闪耀着神秘、动人的色彩。美景就像美酒一样,未饮已先醉人了。

【原诗】见“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出处】唐·虞世南《蝉》

【鉴赏】因为蝉住高处,鸣声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依靠着秋风的帮助。秋风:在这里是指帝王权势。作者以蝉的高栖鸣远,比喻自己行为的光明磊落与胸怀的高洁坦荡。以“饮清露”来形容自己的廉洁;以“出疏桐”来形容自己的清高;以“居高声自远”来描写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气节,不贪慕权势。

【原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緌:帽带。垂缕:在此指蝉须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出处】唐·钱起《湘灵鼓瑟》

【鉴赏】这两句诗是钱起的千古名句,描写的是湘灵鼓瑟的情景。语译这两句诗是:一曲终了,余音尚在,人儿却已消失不见,不知如何寻觅,只见江上一片青翠的山峰。想见意中人,却不见意中人,只留下无限幽思。这两句诗意境高远,情味无限,与赵嘏《闻笛》中的两句:“曲罢不知人在否?馀音嘹亮尚飘空”意境相同。

【原诗】善鼓(一作拊)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一作徒)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一作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鉴赏】衰:与绫通,是指斑白。衰,或作“摧”。我从小就离家在外,到了年纪大了才返回故乡,口中虽然还带着浓浓的乡音,两鬓的毛发却早已变白了。家乡的儿童见到我都不认识,还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的这首诗,千古流传,十分著名,是一般羁旅他乡的人最常吟诵的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含有久别家乡,感伤年华老去的意味。“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带有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伤。贺知章的诗不重辞藻,不避俗语,自有一番清新韵味。这首诗至今读来,仍然是句句白话,却又荡漾着无限诗意。

【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出处】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鉴赏】一般长年在外流浪的人,最喜欢念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因为这首诗深刻地描写出游子的心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中。含有一种世事多变化的感慨。

【原诗】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出处】唐·张泌《寄人》

【鉴赏】只有那庭前的春月最多情,仍然为充满离情的我,照映着一地的落花。这两句诗是描写怀念意中人,并怨叹意中人的冷漠无情。

【原诗】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出处】唐·武则天《催花诗》

【鉴赏】有一次,唐武后要在立春前两天去上苑赏花。当时天气还很冷,花儿还未开放,武后就作了这首“催花诗”,意思是:园里的花儿必须连夜尽快地开放,不要等到明天早晨的风吹过以后才开放。传说第二天她带着文武百官到达上苑时,原来还是一朵朵含苞的蓓蕾,果然在一夜之间全都绽放了。

【原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出处】唐·李涉《登山》

【鉴赏】路过一间满是竹林的院子,无意间与一个和尚相谈许久,这才发觉自己在浮沉奔波的人生中,又得到了半日的清闲。终日奔走忙碌的人,在现实人海中浮沉,偶尔抽空偷闲散心,不禁叹息:“又得浮生半日闲”,可见悠游清闲的时光,对忙碌的人而言,实在是极为难得的。

【原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出处】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鉴赏】在一个温暖的春日里,忽然收到老友寄来的诗,那一首古老的曲调,引发自己的归乡情愁,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连手巾都快湿透了。作者独自在外做官,那份埋藏心底的寂寞乡愁,只要一受到刺激,就会完全爆发出来了。

【原诗】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出处】唐·张志和《渔父》

【鉴赏】头上戴着青竹笠,身上披着绿蓑衣,渔人在桃花流水的江边钓鱼。突然下起雨来,风斜斜地吹拂,雨细细地飘洒,而钓鱼的人却一点也不想回去,因为水中的鱼儿正是肥美可爱呢!不须归:就是不想归。这三句词描写渔人在微风细雨中垂钓的诗情画意,逍遥闲散,飘逸脱俗。

【原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出处】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鉴赏】天上的白云和彩霞从海面上出来,这时天色已经破晓了;江边的梅花和杨柳,带来了春天的气象。

【原诗】见“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妾本舟中客,闻君江上琴

【出处】唐·李端《王敬伯歌》

【鉴赏】原诗中的合欢被:绣有双鸳鸯的衾被。传杯:只用一杯酒,诸客传饮,比喻情谊亲密。这两句下接“君初感妾叹,妾亦感君心”意思是:两人相识之时,情投意合,感情很好。

【原诗】妾本舟中客,闻君江上琴。君初感妾叹,妾亦感君心。遂出合欢被,同为交颈禽。传杯唯畏浅,接膝犹嫌远。侍婢奏箜篌,女郎歌鴂转。鴂转怨如何,中庭霜渐多。霜多叶可惜,昨日非今夕。徒结万里欢,终成一宵客。王敬伯,绿水青山从此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出处】唐·盂郊《游子吟》

【鉴赏】原诗中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喻指子女。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母爱有如三春的阳光,子女难以报答慈母的恩情,就像小草难以报答阳光的养育之恩一样。朴质的语言,写出慈母爱子之情和子女对父母的孝心,形象生动自然。

【原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鉴赏】谁说子女那细微如草的心,能报答如三春阳光般的慈母恩呢

【原诗】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出处】唐·高适《除夜作》

【鉴赏】除夕夜晚,在灯下思念远在千里外的故乡;长年在外流浪,如今年纪老大,鬓发早已雪白如霜。今夜过后,明天又是新的一年,我又将增添一岁了。异乡作客,正逢大年除夕,思乡情切,更觉凄苦。“故乡今夜思千里”是人在千里外思念故乡;也可说是故乡的人在思念他这流浪千里的人。

【原诗】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出处】唐·高适《燕歌行》

【鉴赏】一到交战时候,大家看见白亮的刀锋上,纷纷地染着血迹;从来为节义而牺牲的人,难道只是为了得功勋吗

【原诗】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处】唐·高适《别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