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巴赫生平与作品鉴赏
11378700000015

第15章 感受“大海”

说巴赫是小溪,是因为他的音乐亲切自然,如小溪那般洗去世俗的尘埃。他的音乐包含着巴洛克时期特有的曲线美,如同美丽的贝壳,跳跃的浪花,小草刚抽出的新芽……可他的音乐却没有那个时代的浮华、臃肿,始终如同从虔诚的心灵中流出的股股清泉。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的音乐是宗教的,他的作品无不是对上帝的虔诚的赞颂,可他的上帝又是亲切、自然的。在他的“耶稣众赞”(又译作“耶稣,吾民的喜悦”)中,上帝的光芒是那么神圣,却绝不耀眼,而是温暖地透入我们的整个心灵,和我们紧紧相拥。在他的小提琴与古钢琴奏鸣曲中,小提琴拉出的音符,如同徐徐飘落的雪花,如同慢慢升起的炊烟,像一杯清醇的茶,散发着纯洁的芳香,使我们的灵魂得以升华。是的,这就是在巴赫音乐里面那充满自由呼吸的空气中净化我们心灵的上帝。

说巴赫是大海,是因为他的音乐其实是饱含激情的。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自由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自由转调。就就使他的音乐像群山连绵起伏地延伸着,像海的波涛一浪接一浪地呼吸着……严谨的对位掩盖不了他无比丰富的情感,在他的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中那首恰空舞曲里,老巴赫把他对这世界的热爱流露得既真切又动人。富有神性的旋律掩盖不了他作品中最人性的声音,在他那首有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中,上帝不再用其威严使人敬畏,而是化作星辰,化作泥土,化作空气,时时刻刻伴在我们的身边,那是人类怀着无比愉悦、感恩的激情在歌唱。那庄严而又安详的旋律让我们看到了神圣的上帝,那是我们平时无法观照到的全貌,因为自己身处其中的、包容一切的宇宙。

巴赫作为天才音乐家而享誉世界乐坛,是当之无愧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音乐界应有的重视。起初巴赫仅以演奏管风琴和古钢琴著称,在他去世后的70年间,其作品几乎无人问津。这是因为18世纪末期,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已经形成。当时流行的音乐风格已经转向主调和声,巴赫的复调音乐被视为陈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风格。直到19世纪20年代,西欧浪漫主义钢琴家舒曼才在莱比锡的图书馆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这部作品由门德尔松在音乐会上演奏后,震惊了当时的乐坛,使得浪漫派音乐家大为惊叹。从此,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在发掘和整理巴赫浩如烟海的作品的工作中,门德尔松作出了最大的贡献。19世纪40年代末在德国成立了“巴赫协会”,该组织全力收集、整理、出版和演奏巴赫的所有作品,可谓功不可没。

巴赫的创作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勤奋。

据巴赫的儿子所述,巴赫并不像后来许多作曲家那样充分地利用键盘作曲,而是在纸上谱成一曲之后,才在键盘上试奏,听一听效果,再动笔修改。一生中作品极为丰富的巴赫,往往给后人一种“下笔如飞,一挥而就”的印象。实际上,巴赫的作曲工作是十分艰辛的,他一遍遍地反复修改,一次次地誊写清楚。

虽然巴赫不常利用键盘作曲,但他的键盘技巧却十分纯熟。有时,他也在键盘上即兴作曲,而且能够连续弹奏两个小时而不知疲倦。他的儿子曾说,巴赫的任何一首管风琴名作,其实都远远不及他即兴弹奏出来的乐曲。顺便提一句,18世纪的音乐演奏,都特别强调即兴性。因此作曲者往往无法记录下自己即兴弹奏的全部旋律(除非他拥有超凡的记忆力),导致许多即兴弹奏出来的精品,只能让当时在场的听众一饱耳福,而无法留传后世。

如果说贝多芬是用自己的痛苦换来人类的欢乐的勇士,莫扎特是天真纯洁而又带着淡淡哀愁的少年,那么巴赫则是一位慈祥的父亲,在他温暖的怀抱中,我们能找到一种难得的恬静和一种伟大的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