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日本!日本!
11440800000014

第14章 三千里江山的死斗(1)

——万历朝鲜战争篇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干过许多无能无耻无聊无厘头的事,但万历二十年至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2年至1598年)的那场援朝战争,实在是他48年皇帝生涯中的壮举。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称之为“朝鲜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或“壬辰倭乱?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平壤之战英勇辉煌,碧蹄馆之战折戟沉沙,岛山之围功亏一篑,露梁之战气壮山河——这场长达七年之久的三国大战,规模之大、战况之烈、战后对东亚格局的影响之大,在中国古代史上堪称罕见。而在中国史书上着墨之少、涉及之浅,同样堪称罕见。

终结了日本战国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一场目标直指中国的侵略战争,十余万日本百战之兵,摧枯拉朽一样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几乎灭亡了朝鲜李朝,在属国生死存亡的时刻,明朝毅然决定出兵援朝,前后十余万精锐大军渡过鸭绿江,在三千里江山和日军打了一场盘肠大战。

战争以日军的单方面撤离朝鲜而告终,看上去,中朝获得了最后胜利,但有胜局无胜果。《明史?朝鲜传》的总结是:“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

战火燃烧的朝鲜在战争中人口死亡近两百万,耕地损失大半,战后举国几乎在废墟中重建。除去日军造成的直接损失外,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小国,既要组织兵力、建造战船抵抗侵略者,又要筹备明朝大军的粮饷,几乎耗尽了残存的国力。

不过,对于举倾国之力救援的明朝,朝鲜感激不已。满清崛起后,李朝上下皆视之为胡虏夷狄,仍然对有“再造之恩”的明朝忠心耿耿,“奉明正朔”。一直到明朝灭亡后,李朝还是在内部文书上坚持用崇祯年号。

明朝则是打了一场荣耀与血泪同在的战争。明朝的出兵绝不仅仅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援助,而是关乎国运存亡的生死之战,万历皇帝毅然出兵,大明将士血洒三千里江山,拯救了朝鲜,也让日本人的侵略铁蹄践踏中华整整推迟了三百年。《明史》称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毫不为过。

但是,七年大战耗师糜饷,精兵强将损失大半,更吃光了张居正积攒起来的财政老底子,当此后满清崛起和陕甘农民起义接踵而至时,明王朝捉襟见肘,终于丢了天下。万历一朝是大明国运浮沉的分水岭,这一点清代史学家赵翼看的很明白:“明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

日本则是兴无名之师,倾举国之力,打了无用之战。无数日本将士暴骨海外,一寸土地也没有到手,只掳掠来数万朝鲜工匠和十万多只鼻子。

丰臣秀吉“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的雄心壮志成了露水泡影,“天皇移驾北京”的梦想成了千古笑柄,本人更是第一个受到报应:七年朝鲜战争中丰臣嫡系损失巨大,同时激化了诸多矛盾,终于导致丰臣家内部分崩瓦解,最后被保存实力的德川家康取而代之,最后,丰臣秀吉的子孙也被杀得精光。

这场大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东亚一衣带水的这三个国家,从此留下了痛彻心扉的战争创伤。特别是中国和朝鲜,对恶邻日本的仇视情绪一直延续到今天,乃至未来。

一、史上最大倭寇丰臣秀吉

戚继光去世一年后,1588年,日本颁布了“海贼禁制令”——所有胆敢违抗命令,继续做海盗、出海贸易的人统统砍头!这是倭寇侵扰大陆的数百年来,第一次来自日本官方的严令。下达命令的人,是中国人最熟悉和仇视的日本古代人物——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一个性格“无赖”的战国风云儿,凭借武力和过人的把握机会能力统一了乱世。但大海刚刚平静,丰臣秀吉却悍然发动入侵朝鲜的战争,一举成为史上最大的倭寇。

1. 吾欲假道贵国,直入于明

公元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日本天正18年)的初冬,一队朝鲜使团从日本乘船返回首都王京(今首尔),他们携带了一封给朝鲜国王的国书:

“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这封豪情万丈的国书出自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的手笔,书中先吹嘘了一番自己统一日本的丰功伟绩,接着赤裸裸的提出要求:借朝鲜的道进攻明朝,甚至连朝鲜国王的任务都安排好了:“等我入明那一天,你集合本国部队军前效力,做我的向导吧。”

但是,丰臣秀吉太不了解朝鲜了:让朝鲜帮忙进攻明朝,好比让儿子帮忙杀其父母。

有明一代,朝鲜是明朝最忠心的属国,君主不敢称“帝”只称“大王”,每年四时来朝,进贡方物,模仿中国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文化习俗,用明朝年号,甚至连国号“朝鲜”都是明太祖朱元璋圈定的。朝鲜自称“小中华”,对自己身为大明头号藩属充满自豪,始终恭恭敬敬称明朝为“天朝父母之邦”。

接到书信的朝鲜国王是李朝第14代国王——宣祖李昖,他在给日本的回书中不胜愤怒:“辞旨张皇,欲超入上国,而望吾国为之党,不知此言悉为而至哉!”意思是:你们昏头啦,这都胡说八道些什么啊!

久居深宫的李昖对近邻日本的国情大变动糊里糊涂,不过,碰到这样明目张胆的威胁还是多少有点担心,于是他开始询问使者的所见所闻,询问的结果却让他更加糊涂。

朝鲜当时和明朝宗主国一样,政治上闹党争。李昖派往日本参见秀吉的使团中,正副大使分属两党:主使黄允吉是“西人党”,副使金诚一是“东人党”。李昖问:日本是否真的要入侵?黄允吉称“必有兵祸”,而金诚一则反驳黄允吉“张皇论奏,摇动人心。”李昖又问:丰臣秀吉是什么样人?黄允吉说:“其目光烁烁,似是胆智人也。”而金诚一则说:“其目如鼠,不足畏也。”

两个使者这样故意抬杠,真的是国家安危事小,党派竞争事大。

李昖不得要领,只好派了几个官员去沿海前线象征性地视察了一番,随后就不了了之。

那么,这个自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的丰臣秀吉,到底是“胆智人”还是“不足畏”呢?

现在的日本男人下了班到居酒屋里喝酒神聊,如果聊到丰臣秀吉,一定会舔舔嘴唇:“太阁大人啊,那个幸运的无赖!”不要误会,说秀吉“无赖”不是鄙视他,事实上,丰臣秀吉在日本的人缘好得出奇。著名的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说过:“如果你对日本人说,你像德川家康,两人一定吵起架来。要是说,你像丰臣秀吉,那他就难掩喜悦之情。”

出身贫贱,白手起家,积攒实力,夺取天下,丰臣秀吉的故事就是一部经典的草根奋斗史,他完成了无数日本人心中最隐秘的梦想。秀吉尽管恶名在外,但在日本人心目中,他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了不起的人物。

2. 出身微贱的天下人

未发迹的穷小子时代,他叫木下藤吉郎;

在织田信长手下做大将时代,他改名叫羽柴秀吉;

统一日本,当上“关白”后,天皇亲自赐姓“丰臣”,从此有了我们熟悉的那个名字:丰臣秀吉。

对了,他还有个出名的外号:猴子。

秀吉出生于日本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他的父亲和无数日本农民一样,平时插秧种地,战时充当“足轻”跟随领主出征。足轻是日本古代军队中最底层的士兵,足轻足轻,顾名思义是没有马骑,靠“足”走的,身披简陋胸甲,手执竹制长矛,冲锋在前封赏在后,官称足轻,俗称炮灰。

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秀吉的模样很丑陋,长得像个猴子,他的主公织田信长就直呼他为“猿”。秀吉幼时历尽磨难,他八岁丧父,随母改嫁给一个茶艺师,日子过得很贫苦。他做过小和尚,做过走街串巷的行商。十七岁那年,不甘平庸一生的秀吉投奔到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帐下,充当一名杂役。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史上的一代霸主,以统一天下为生平所愿,他的部下将星云集,但秀吉实在有过人之能,从杂役到足轻队长到大将再到家老,蹿升的速度犹如火箭。

在苦难岁月里磨练出来的机智和圆滑,让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显得与众不同。别人不屑干的事他能干:为讨主公欢心,他把草鞋放在怀里捂热了给信长穿;别人干不了的事他也能干:信长要修筑一座前沿城堡,两位重臣都失败了,秀吉却在一夜筑成。性格暴躁却又很珍惜人才的信长,对秀吉的才智大加赏识。秀吉很快在信长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后来,信长做主,把重臣浅野长胜的养女宁宁嫁给了秀吉,秀吉就此摆脱了微贱的农民身份,正式踏入了士族的行列。

在跟随信长的二十多年间,秀吉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到了信长“上洛”——进军京都前,秀吉已经成为信长最心腹的大将之一。信长是个对部下异常严厉的主公,但是说来投缘,他对这个容貌丑陋的“猿”,始终言听计从,宠信有加,而秀吉也用屡立战功来回报。

织田信长进京后,掌控了以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地方,不但把日本最富庶的地方控制在手,还利用大将军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名达到了战国时期的顶峰。当时,日本全境六十六国已有一半归顺,织田氏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恰在此时,历史给信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本能寺事变!信长被家臣明智光秀所弑。

1582年6月2日,信长的得力大将明智光秀突然发动兵变,夜袭投宿在京都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在少数护卫全部战死后,信长被逼自焚身亡,嫡子信忠同时切腹自杀。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明智光秀为何发起兵变,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最大的谜团,大部分的日本学者都倾向认为,是信长对他的肆意侮辱导致背叛。我们确切知道的是,在那个血腥的黎明之前,奉命西征的明智光秀却命令士卒“调转方向,点燃火绳,铳炮上扳机”,然后鞭指京都,喊出了日本战国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敌在本能寺!”

主公被弑的惊天事变被当时正在征伐毛利氏的秀吉得知后,秀吉迅速谈和撤围,在五日内强行军200公里赶回京都平叛,一战告捷杀死了明智光秀。

秀吉的高明之处是他先于信长诸将,第一个高举信长旗帜讨伐叛将,成功杀死明智光秀后,秀吉俨然成为信长继承人。此后,秀吉击败、杀死了反抗自己的信长诸子和重臣,1586年受天皇赐姓“丰臣”并就任关白,关白是文官之首,相当于摄政宰相。次年,秀吉以不可抵挡之势统一了日本,成为了“天下人”(日本指天下霸主的意思)。

3. 大丈夫当用武海外

秀吉征服中国的“野望”是怎样萌生的?

秀吉一生好色,凡是看上的美女,无不想方设法搞到手。但报应的是,尽管女人无数,却始终光开花不结果,占卜者说是因为他命硬,命中无子。没料到,在秀吉五十八岁那年,侧室淀姬居然为他生了个儿子,令早已放弃希望的秀吉欣喜若狂。

因为担心难养活,秀吉故意给儿子起了个贱名“弃丸”,后来觉得不吉利,又改名“鹤松”,盼望儿子松鹤延年,但不论名字低贱还是富贵,这个孩子还是在两岁时夭折了。空有天下在手,却无子嗣继承,秀吉的苦恼可知。

江户末年的学者赖山阳在《日本外史》里,用颇具英雄色彩的笔法描述道:“秀吉丧子,闷甚。一日,登清水寺阁,浩然叹曰:“大丈夫当用武海外,何抑郁为?”

秀吉出兵海外的行动,可能是“丧子”之痛触发的。不过,他对中国的野心却绝非突如其来。

早在秀吉还在信长帐下听命时,一次奉命率军征西,临行前信长用封赏土地来鼓励他说:“胜利后,将山阳、山阴十几郡国的区域都给你。”秀吉却上表答道:“君欲赏臣功,愿以朝鲜为请,臣乃用朝鲜之兵,以入于明,庶几倚君威灵,席卷明国之兵,合三国为一,是臣之宿志。”

如果说这次的狂言,还有在主君面前表志向的成分,到了秀吉取代信长成为天下人后,他的自信真的膨胀到极点:我能从农民之子打拼成日本第一人,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到?秀吉在坐定了江山后,不止一次对妻妾、下属甚至外国传教士说过:“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出兵海外“合三国为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土地和财富的诱惑。

1591年(日本天正十九年)夏,秀吉大会诸将,赤裸裸的作了战争动员:“诸丑夷有阻王化者,吾甚羞之。吾将入朝鲜,以其兵为先锋,以入于明。彼拒我命,则击灭之,遂自辽东直袭北京。奄有其国,多割土壤以予诸君,使诸功臣皆厌其望,不亦快乎?”

入朝鲜—占辽东—袭北京,这是路线;击灭反抗者—占有其国—分割土地,这是目的。

从古到今,国与国之间有个永恒的规律:谁力量壮大了,就趁机捞一票,为子孙后代谋福。日本摊上了战国乱世,锻炼出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现在,该轮到用日本刀为日本锄头取得土地了。除此之外,日本国小地少,秀吉也为无法封赏那么多如狼似虎的手下而苦恼。

千万不要以为出兵海外只是秀吉一个人的高阁狂想,事实上,秀吉的出兵得到了绝大多数大名的热烈响应,特别是西路大名,如九州的加藤清正、小西行长、黑田长政、立花宗茂、岛津义弘、锅岛直茂更是跃跃欲试,他们都想在战争中获得土地和财富。反过来,东路大名如德川家康、伊达政宗却兴趣不大,蒲生氏乡甚至骂秀吉无事找事。

从横行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嘴里,秀吉自以为了解明朝的家底:“明主朱翊钧失政,武备不足。”王直的余党这样对秀吉夸口:“我等曾以三百余人,自南京地劫掠横行,下福建迢一年,全甲而还。唐畏日本如虎,灭大唐如反掌也。”

区区海盗都能横行“大唐”,何况我堂堂百战雄兵?虽然“假道朝鲜入明”的国书被朝鲜断然拒绝,但丰臣秀吉决心已定,烈火战车启动了。

秀吉在1591年把关白一职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隐居的关白),坐镇九州松浦郡名护屋,开始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准备。

秀吉发布的全国征兵令中,命令全国各藩以每万石出兵若干的比率扩军,共征得三十三万士兵和大批军粮,大致来说,西路大名如九州和四国所出士兵最多,东路大名则出粮最多。此外,数千艘大小战船、向导、朝鲜语译员、朝鲜地图等全部安排妥当。

1592年4月初,秀吉一身戎装,亲自到海边为侵朝大军送行。他愉快的看到,平户海上战船密密麻麻,旌旗遮天蔽日,战士杀气腾腾。

出发!随着史上最大倭寇丰臣秀吉的一挥手,这个从三百年战乱中喘息未定的岛国,又悍然投向了一场看不清结局的海外战争。

二、朝鲜两月亡国

十五万战国强兵猝然杀向毫无防备的朝鲜,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两个势同水火的先锋,把军备孱弱的朝鲜三千里江山当成了争功的舞台,仅仅二个月时间,朝鲜三都失陷,八道丢了七道半,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