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两本戚氏兵书流到朝鲜后,被李朝视为国宝,不肯轻易外示,而日本也是高价买到后一再印刷——因为只要对照着执行,完全可以不费太大功夫复制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清代,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湖南书生曾国藩,效仿戚氏兵法练就了湘军,打下南京后他抓获了最强的对手:忠王李秀成。查点战利品时,曾国藩不胜惊奇的发现,李秀成的行囊里同样放着一套戚继光兵书!
士为知己者死。在天才兼实干家戚继光的麾下,一支无往不前的铁军诞生了。
平倭结束后,戚继光北调蓟州防御蒙古人。当时长城一线的驻军纪律松驰,作风很差。戚继光见难以驯服,就奏请调原“戚家军”的一支浙江兵北上。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里跋涉,一日清晨抵达蓟州,停在郊外待命。二月的北方寒气袭人,又碰上下大雨,这支部队就这么在寒雨中列队顶盔披甲站着,等候戚帅检阅,一直等到下午,大雨中的浙江兵就像一排树一样矗着,军容肃然不乱。“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西方人把战争比作艺术,安托万?约米尼说:“战争是一出令人恐怖、充满激情的戏剧。”三千浙兵雨中矗立的一幕,更像是一幅泼墨写意画,它所带给人的视觉和心灵震撼,远非炮火横飞的战场所能替代。
边军大骇,倭寇更应该大骇——快逃吧,上天派下来收拾你们的人来了!
八、戚继光不孤独
“戚我爷,戚我爷,爷未来兮民咨嗟,爷既来兮凶妖荡尽,草木生芽。”戚家军的强势出现,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从浙江扫到福建、广东。侥幸逃亡的剩余倭寇,龟缩回日本诸岛,再也不想踏上中国一步:当冒险变成送死,这场战争可以结束了。
1. 终结者
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春天,对于侵入浙江一带的倭寇来说,是个绝望的季节。戚家军第一次在战场上的出现,就显示了极其恐怖的战斗力。
这年四月,两千余倭寇在奉化登陆,当晚前进到宁海,大肆劫掠。戚继光亲率主力赶赴宁海迎战,不料宁海倭寇已经分兵远遁,其中一股500人进犯台州。戚继光闻讯,立刻率军连夜从急行军赶来救援。当时戚家军只带三天干粮,此时已是第五天,军队已经断粮,空腹行军70里,终于赶在倭寇之前到达台州。
刚进城做饭,倭寇前锋已到。戚继光当即命令离开炉灶,全军出城,摆开战斗队形迎击。倭寇排开了“一”字阵悍然杀了过来,戚家军鸟铳手等到60步时候放枪,接着左、中、右三路鸳鸯阵出击。这支明军非同一般的英勇沉着,大大出乎倭寇的预料,特别是从所未见的阵法,一下打乱了倭寇的阵脚:明军手上拿的什么武器,古怪的干活!
鸳鸯阵。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传说中的奇特阵法:
12人为一队,最前面是队长,负责指挥;跟着的是两个盾牌手:一执长牌、一执藤牌,其中藤牌手带有标枪、腰刀,两个盾牌手负责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掩护后队前进;再跟着的两人是狼筅手,负责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镗钯手,负责掩护长枪手的侧翼;最后一名是伙头兵。此外,鸳鸯阵还可以视作战需要随时灵活变化,或变纵为横,或变大为小,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
鸳鸯阵里最引人注目的武器是狼筅。狼筅是顶端削尖的南方粗老毛竹,留着四周尖锐的枝杈,用滚油煮开晾干,坚韧无比。狼筅长接近3米,重5斤,需要力气很大的士兵才能使动。这件看上去土里土气的武器,因为够长、够坚韧,在实战中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交战时,隔老远就一大片枝枝杈杈冲着脑袋戳去,对敌人的心理是极大的威胁。
戚家军的作战法则大约是这样:作战时,鸟铳手的火器先放枪,弓弩手接着放箭,鸳鸯阵的刀枪狼筅最后解决问题。
得说明一点:鸳鸯阵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起码,在戚继光北守蓟州时就没用——在东南山丘水乡,小而灵的鸳鸯阵无解。但在大平原,被蒙古骑兵一冲,都得死光光。
说白了,鸳鸯阵就是个针对性极强的特殊阵法:你倭寇不是会两翼包抄的蝴蝶阵吗?你的日本刀不是锋利吗?你的单兵能力不是强吗?对不起,碰上刺猬一样的鸳鸯阵一概无效。看似乱七八糟,实则进退有序,鸳鸯阵“长短兵迭用”互相掩护,有效地保护了每个人,化12人力量为一体,说它是倭寇的克星毫不为过。
有幸成为鸳鸯阵第一个试验品的这500名倭寇,毫无还手之力,节节败退。只有一个倭寇头目左手持矛、右手操刀,还在困兽犹斗。戚继光当即脱下身上银铠,大声说:“有能首枭此贼,即以此铠酬之,为首功劝。”义乌勇士朱珏应声而出,人到刀到,力斩该酋。这下,倭寇再也支撑不住,四散溃败,戚家军猛追40余里,共“斩首三百八级,生擒巨酋二,俘其漂溺无算”,还救出被掳民众5000多人,戚家军仅有哨长陈文清等3人阵亡。
说得很长,其实这是一场闪电歼灭战,戚继光在战斗报告里写道:“城中炊饷未熟,而贼已授首矣。”
台州首战,戚家军一战成名。这支军队可以空腹奔跑70里全歼敌人,而自己只损失数人,这样优异的成绩在明朝的所有军队中独一无二。
这个月里,戚家军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加上友军的进展也很顺利,当年进犯浙江的倭寇居然被全部消灭,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大胜利,而戚家军居功至伟。胡宗宪战后的奏折不吝赞誉之词:“台金严参将戚某,共擒斩倭首1426颗,焚溺死者四千有余。身经百战,勇冠三军。……随旌旗之所指,即捷报之连闻。……功当首论。”
随旌旗之所指,即捷报之连闻,这句话丝毫没有夸张——从台州的九战九捷开始,凡是和戚家军正面对敌的倭寇,每战必败,几乎全部遭受全歼的命运。
2. 倭寇不敢复窥八闽矣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的倭患基本消除,也正是这一年,抗倭统帅胡宗宪被逮进京。
失去了伯乐胡宗宪,戚继光非常痛苦,一度想乞病还乡。但作为一个赤诚报国的将领,他最终还是选择尽好军人的本分。
严格地说,在王直、徐海等大股倭寇集团被消灭后,东南沿海的整个抗倭形势已经倒向明朝这一边。戚继光要做的事,就是用自己强悍的军队,把战争进行到底,把倭寇彻底赶到大海里。
浙江无事,轮到福建的倭寇尝到戚家军的厉害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秋,戚继光率领六千义乌兵(旧部加上新募)进入福建,直捣倭寇在福建的巢穴:横屿。
横屿是福建宁德县北的小岛,四面环水,只有西面靠近陆地。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淤泥成滩,易守难攻。倭寇筑巢其中,企图久据。
戚继光利用小潮退潮之机,涉海攻岛。临行前,戚继光激励将士说:“此战有进无退,你们上岛后已经是涨潮了,不消灭敌人,没有退路!”戚继光亲自擂鼓,部队列鸳鸯阵,每人负草一捆,匍匐前进,随进随以草填泥。上岸后三路围攻,全歼倭寇。戚家军仅阵亡13人。
戚继光打倭寇,有两个有别于其他将领的地方。一是打歼灭战。戚继光每战总是集中优势兵力,务求“大创尽歼”,倭寇死一个少一个,无法败而复聚明年再来。二是打闪电战。急行军,冲锋战,攻坚战,凭借强大的战斗力,戚家军总是不给倭寇逃跑的机会,明史对当时齐名的俞大猷戚继光有评价:“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
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简直要吃人。倭寇从此对戚家军望而生畏,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戚继光快刀斩乱麻一样荡平了福建的几股倭寇后,10月班师回浙。海上的倭寇听说了,鼓掌相庆:“戚老虎去,吾又何惧?”11月,一股六千人的精锐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在此以前倭寇只攻陷过县城,尚无攻陷过府城。朝廷闻报后十分震惊,当即任命谭纶为福建巡抚,统一指挥俞大猷、戚继光、刘显三部入闽作战。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倭寇把兴化府洗劫一空后,弃城退至平海卫,占据要塞企图负隅顽抗。三路大军三万人海陆齐发,戚继光居中担任进攻主力,俞刘居两翼,四个小时结束战斗。此战歼敌2200人,解救3000人,戚家军阵亡16人。
此后的仙游之战,又是大捷。戚家军斩首498,解救3000人,阵亡24人。其中数百名“惯战黑吉倭”即日本武士全部被歼,对福建之倭打击最重。谭纶形容为“盖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若此之振,军功未有若此之奇者”。
此后一年间,戚家军秋风扫落叶,一举把福建上岸的倭寇大部歼灭,余部逃遁回国。戚继光称:“自后倭寇脱归者,始知犯华不利状,于是倭寇不敢复窥八闽矣。”
福建倭患荡平,只剩下广东了。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率军进入广东南澳等地,与俞大猷再度两强联手,一举歼灭了吴平等倭寇集团。
至此,侵扰东南沿海长达几个世纪的倭患,终于平息了。
3. 最伟大将军的寂寞
倭寇的仗打完了,但戚继光的仗还要打下去。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北调蓟州抵御蒙古人,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成为独当一面的边防重将。
蓟州,一呆就是十六年。戚继光沿用他一贯的军事思路:先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图主动出击。为此,他加固边墙,筑建墩台,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积钱谷,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战术。“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和蒙古骑兵作战,鸳鸯阵当然不合适,戚继光独出心裁的创造了以火器为主的战阵——“车营”:一个车营配备128辆车,火炮256门,每架火炮有子铳9门,共有子铳2304门,鸟铳512杆,火箭15300枚,另有8辆大将军车和4辆火箭车。作战时,每座车营再配以人数为2988人的骑兵营,其中骑兵营一半是火器手。
这样的车步骑营,戚继光一共建了七座,堪称明代有史以来火器最多数量最大威力最强的部队。
令后世无数军事迷遗憾的是,戚继光守蓟州的十六年里,耗资巨大的车步骑营始终没有出场,也就失去验证其威力的机会。北方势力最强的俺答汗在隆庆五年(1571年)和明朝达成了和议,而土蛮等部落,迫于戚家军的威名,只敢零星的小股骚扰,都被轻松击退。
明代最伟大的将军,在北方的十六年里居然无仗可打。不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是兵法最高的境界?
万历十年(1582年),首辅张居正去世。人走茶凉,朝野开始对这个一代名相反攻倒算。深受张居正倚重的戚继光因手握重兵受到猜忌,一年后调任广东总兵。万历十三年(1585年),戚继光乞病还乡。万历十五年(1587年),戚继光在家乡登州病逝,时年60岁。
戚继光的晚年家庭生涯很令人意外,史料记载,在他晚年居然贫寒得连抓药的钱都没有,而且原配夫人王氏把他抛弃了。身为一品大员,戚继光死后整整两年,朝廷没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而终戚继光一生,没有获得一个爵位。
一代名将的结局如此凄凉,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不过,总的来说,比起同时代的其他武将,戚继光的一生算得上一帆风顺,他文武全才,既能做事,又会做人,和朝廷大员、上级、同僚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是个朝野称颂的儒将。
俞大猷和戚继光时称“俞龙戚虎”,是齐名的大将,《明史》里有段对他俩的比较:“(戚继光)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果毅过之”不难理解,戚继光的治军打仗确实比俞大猷有才,而“操行不如”则暗指戚继光的操守——道德作风有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一代名将戚继光做了哪些“操守有亏”的事情。
戚继光是个惧内的人,他十八岁时娶的原配夫人王氏也是武将之女,性格强悍,曾在浙江的一次战役中组织妇女守城,使得倭寇不敢进犯。两口子感情虽好,但无子息,戚继光就偷偷纳了三个妾,生了五个儿子。后来事情被王氏知道,大吃其醋,拿起刀哭着嚷着要杀负心汉,戚继光衣服里蒙着铠甲(秉承戚氏兵法的精髓),跪在王氏面前哭诉苦衷,才取得王氏的原谅。
明代社会风气宽松,贵为一方大员,戚继光纳妾生子的私生活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说穿了,《明史》暗指的戚继光所谓操守问题,是拍首辅张居正马屁。
戚继光曾经给张居正送过重礼,张居正自己在日记里记载此事,说他只象征性地收下了一小部分,其余的“璧诸来使”。明人王世贞记载,戚继光曾经重金购买美女——“千金姬”送给张居正。王世贞是戚继光谈诗论文的朋友,此事不会有假。
1577年,戚继光的上司兼好友蓟辽总督谭伦去世,为了安抚戚继光,当时正要回江陵老家奔父丧的张居正,特意百忙之中写信告诉戚继光,接替蓟辽总督的是他的学生梁梦龙,让他不必担心。戚继光收到信后很感激,当即派了一队鸟铳手,给张居正当护卫。
给当朝首辅送重礼、送“千金姬”、当保镖——这三件事,就是戚继光有史可查的“操行”问题。
那么,戚继光贿赂张居正是图什么?升官发财吗?他死前连药都抓不起!万历官员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里载:“(戚继光)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唯集书数千卷而已。”
张居正是万历名相,明代最有名的政治家。他对戚继光非常敬佩和倚重,他曾说过:“戚帅才略,在今诸将中,诚为希有。”戚继光在蓟州练边兵、组车营、修长城,都需要耗费巨资,没有朝廷大员的支持简直无法想象,他对张居正的“贿赂”,大半出自感激之情。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说得好:“非戚将军附江陵(张居正)也,江陵自重将军耳。”再退一步说,中国的社会环境,为求做事交好朝廷大员,古往今来岂止一个戚继光?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17岁走出家门,58岁病归故里,戚继光打了整整41年的仗,他南征北战,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明王朝的安全。他只有一个愿望,用实际行动告慰九泉下的父亲:我无负将门后代的荣誉,您说得对,我就是戚家最值得骄傲的财产。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说,戚继光是个“孤独的将领”,既是对戚继光军事上卓尔不群的赞美,也是对他贫寒而死的感慨。
不过,在一个人死后几百年,仍然有那么多雕像矗立在他为之奋战的土地上,仍然有那么多缅怀、敬仰的文字和声音,他孤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