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于是就询问了年轻人想要还俗的原因,当他知道年轻人是因为嫌戒律太多,怕自己无法严格遵守的时候,佛陀对年轻人说道:“其实修行没有你想的这么复杂,现在我只要求你能够守住三项戒律。”
年轻人一听完,当时就高兴了,说道:“就只有三项戒律吗?那这个应该是比较容易的,如果这样的话,我愿意继续留在这里。”
佛陀说:“你只要守好自己的身、口、意就可以了。如果你这三业可以清净的话,那么一切戒律你都可以遵守的非常好。”年轻人听完之后非常的欢喜,他马上就叩头拜在了佛陀门下,而且还愿意终身奉行此戒律。
☆心灵窗☆
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何止千万,而且它们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出现在你的面前,让你烦恼,让你愁。但是生活其实很简单,什么是简单?简单就是一种美,简单就是一种妙法。如果我们能够抱着单纯、简单的本性进行生活,那么日常生活中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欢喜、不自在的了。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智慧语☆
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老和尚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释迦牟尼
☆藏经阁☆
在隋朝的时候,有一位佛教的信徒叫李士谦,他的心地很善良。李士谦从小就是失去了父亲,最后他在自己母亲去世以后守孝了三年,等到丧服时间满了,李士谦就把自己家中的私宅都捐给了寺院,而且还立志,以后再也不做官了。
由于李士谦继承了祖上很多的遗产,所以他的家庭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李士谦的个人生活,有的时候甚至比穷人还要节俭,穿的都是破旧衣服,吃的也是一些粗茶淡饭,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去救济那些没有衣服穿,没有食物吃的穷人。李士谦也从来不吃肉,更不会去喝酒,从来也没有杀过生。
在邻里如果谁去世了,但是又因为家里没有钱无法殓葬的,李士谦都会送给这家一口棺材。有的时候两个兄弟为了一点钱而争吵起来,他就会自己出钱补助那不足的一部分,从而让这两个争吵的兄弟感到羞愧,进行互相推让,直到最后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完全化解。
有一天,李士谦到自己田地里去收稻谷,可是他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有人在他的田地里面偷稻谷。李士谦不但没有大声喊着去捉贼,而且不声不响地就走开了。当时的很多人都觉得非常奇怪,于是李士谦解释说:“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一个人谁能不要自己的脸面呢?谁又愿意自己去当贼呢?还不是因为这几年的天灾人祸,人们被逼的没有办法了,所以我们应该宽恕他。”到了后来,这个偷稻谷的贼知道了李士谦居然对自己这么仁慈,也被感动了,从此以后就洗心革面,再也不做贼了,结果后来成为了一位大善人。
又有一年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很多人都没有办法生活了,于是李士谦就拿出了自己家中储存的上千石的粮食给这些灾民食用。到了第二年,由于大家农田的收成不好,借李士谦的粮食还是没有还上,于是他们都觉得非常的内疚,就集体到李士谦家中给他道歉。但是李士谦没有要求他们要还自己谷子,还在家中盛情款待他们,并且当着他们的面把乡人们很多借谷子的契约都烧毁了,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就是预备着救人之急用的,我并没有想到囤积图利。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结清了,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再把这件事情挂在心上了。”
结果过了年,天公又不作美了,结果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又是尽自己的能力来帮助大家,当时李士谦开办了大规模粥铺,使很多在饥荒中饥寒交迫的人活了下来。
就这样,每次遇到灾荒,李士谦都会倾尽自己的全力来帮助大家。
常常有人对李士谦说:“李先生,你这么乐善好施不知道救活了多少人,您的阴德真的是太大了,将来一定会得到好报的。”李士谦回答说:“阴德的意义就好像是耳鸣一样,只能自己知道,别人是听不到的,现在我做的事情,已经让你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啊!”
正是因为李士谦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他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到了后来,李士谦的后代都非常的富有,人们都说这是李士谦的功劳。
☆心灵窗☆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有着善良心的人,对自己是自安自足,对他人是一个很好的陪伴。生活中只有播种善良,我们才能收获希望。一颗善良的心就像太阳,凡事多一些谦让,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人世间将充满阳光,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装装“糊涂”,无可厚非
☆智慧语☆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这回,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阖眼朦胧又是谁。不如不来也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顺治皇帝出家诗
☆藏经阁☆
释迦牟尼一生都在说法,在他临度的时候,文殊菩萨就请他再为大家说一次法。
释迦牟尼说:“我在世四十九年,又何尝说过一句法呢?现在你让我去给大家说法,难道我曾经讲授过什么吗?”
禅,其实就是发生于没有文字的拈花的微笑。
相传,从前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看看他,他看看你,但是唯有迦叶尊者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便将这种“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传给了他。
这个时候有僧人问灵山:“佛祖拈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灵山回答说:“一言方出,驷马难追啊。”
这个僧人又问:“那当时迦叶他微笑是什么意思呢?”
灵山听完之后也笑着说:“因为口是祸门啊。”
正是由于口是祸门,所以一说话说不清楚,便很容易造成误会,而说出的话又收不回来,所以一般禅宗传法,都是讲究用无言的方式。
还有一次,众人请惟俨上堂说法,惟俨刚开始不同意,到了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惟俨就勉强答应了,可是当大家刚刚聚集在一起,准备听惟俨讲法的时候,惟俨却一言不发地回到了自己禅房。
当时院主紧紧地追在后面说道:“惟俨,你不是说给大家讲法的吗,怎么现在又要着急回房呢?”
惟俨听后说道:“讲经有讲经的法师,说戒有说戒的律师,而我是一名禅师,而禅是不能够讲的,讲了也没有用,这又怎么能够怪我呢?”
当大家听完之后,立即顿悟了。
☆心灵窗☆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人们进行正常交往的一种工具,所以当然不能够沉默不语了。但是,我们在有的时候应该学会慎言,如果在一些不可说的情况下,最好能够装一装糊涂,采取少说,甚至是不说的态度,这往往是比较明智的。
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事
☆智慧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惠能
☆藏经阁☆
佛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人有四个最好的朋友。第一个朋友叫随到,因为他总是像影子一样陪在他的身边;第二个朋友是他感到最自豪的,总是让很多人羡慕他能有一个这么好的朋友;第三个朋友是最关心他的,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肯定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第四个朋友看起来是最忙的,但是他也不知道他这位朋友一天在忙什么。
有一天,这个人他要出远门了,因为路程遥远,旅途艰难,所以他需要找一个人陪伴,于是他问哪一位朋友愿意陪伴自己。
第一个朋友说:“我不能陪你,还是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朋友说:“你从来都没有在乎过我,总是忽视我,所以我也不会陪你去的。”
第三个朋友说:“我这个人是无法忍受那些风餐露宿之苦的,所以我最多只能把你送到城门口。”
第四个朋友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的,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这个时候,这个人听了四位朋友说过的话,颇有感慨地说:“在关键的时候,还是第四个朋友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朋友开始了他那艰辛的旅程。
佛祖最后解释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四个最好的朋友。”第一个朋友就是我们的肉体。当人死后,我们的肉体肯定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朋友就是我们财富,许多人为了金钱可以说是辛苦了一辈子,但是当人死的时候却是一分钱也带不走的,这些金钱最后无非就是水中月,镜中花;第三个朋友就是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朋友,当你在活着的时候,你们会互相帮忙,但是当你死去以后,你们还是要分开的;而第四个朋友就是指一个人的天性,也许你对它可能都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是永远在乎你的,不管你是贫还是富,你的天性是永远都不会背叛你的。
☆心灵窗☆
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为了身外之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可明心见性。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够让我们安心,能够让我们远离浮躁,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追求那些身外的事物。唯有放下才可以给生命一份从容,更能给心灵一份坦然与宁静。
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走另一条
☆智慧语☆
坚持原则使人成功;执着而不懂得变通,却是失败的根源。——慧律法师
☆藏经阁☆
临济禅师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圆寂了,于是就把弟子召集到一起,训示说:“等我死后,你们一定要记住,不要让‘正法眼藏’随我一起消失。”
大弟子惠然禅师立即信誓旦旦地说道:“我们身为大师的弟子,怎么能够让老师的‘正法眼藏’消失呢?”
听了大弟子惠然的话,临济禅师点了点头,问道:“如果以后有人问起来我做的是什么禅法,你们该怎么回答呢?”
惠然禅师立即学着临济禅师教导别人的方法,大喝一声:“喝!”
当临济禅师看见惠然这样非常的失望,摇了摇头说道:“我没有想到,自己的‘正法眼藏’会在你们的大喝声中灭却,我真的好伤心。”说完之后,临济禅师就坐在法座上面不再说话了。
当惠然看到师父愤然离世,内心悲伤不已。他跪在临济禅师的遗体前,哭诉道:“师父平日对来访者都是大喝一声,为什么我学着师父大喝一声,竟然让师父伤心绝望的离去呢?”
这个时候,临济禅师突然开口说道:“我吃了饭,你们不会觉得饱,我死的时候,你们谁也不能代替。”
弟子们急忙跪在地上叩拜,惠然更是声泪俱下,哽咽地说:“师父,请您原谅弟子没有完全领会您的教诲,请你不要离开我们,多多再指导我们一些吧。”
只见,临济禅师大喝一声,愤然地说道:“我才不给你们模仿呢?”说完,临济禅师就闭上了眼睛圆寂了。
☆心灵窗☆
修禅悟道要这样,工作和生活也要这样,我们要懂得变通,不能死搬硬套,总想着用一个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懂得随机应变,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刻意去模仿别人。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总是鹦鹉学舌,那么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
留住青山在,不争一时赢
☆智慧语☆
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一半在于知道,得到它之前必须先放弃某些东西。——慧律法师
☆藏经阁☆
有一天,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围墙上面临摹一幅龙争虎斗的图画。在图画中,龙在云端盘旋而下,虎踞山头,鼓足劲道,摆着要猛扑的姿势,可是学僧多次尝试以后,始终无法将老虎猛扑的姿势画好。
就在这个时候,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了,于是学僧急忙将无德禅师拉了过来,请他为自己进行指点。
当无德禅师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以后,才缓缓地说道:“尽管你们把龙和虎的外形画的是惟妙惟肖,但是你们没有把龙与虎在进攻时候的特性表现出来。一般龙在进攻之前头会向后缩;当虎猛扑的时候,会将头压得非常的低。如果龙的颈向后的弯曲程度越大,那么虎头也就会越贴近地面,它们之间的斗争气势也就表现的更加明显了。”
学僧们听完无德禅师的话以后,开始低头谨慎思考着。
无德禅师接着说道:“其实为人处事,参禅修道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退一步的话,就可以多做一些的准备,反而会冲击的更远;我们只有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才能够走得更远,爬得更高。”
当学僧们听完了无德禅师的教诲以后,更是感到疑惑不解,问道:“大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再向前呢?谦虚的人怎么可能走得更远、爬得更高呢?”
无德禅师听完之后说道:“这样吧,我给你们留一首诗,其实奥秘就在其中。”说完,无德禅师缓缓呤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当学僧们听完这首诗后,开始反复参悟和研究,最终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心灵窗☆
为人处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有的时候,暂时的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了做更充分的准备。有时,退让并不意味着落后,而是为了在自省之后更好地向前。有时我们需要顶天立地,孤傲不群,如同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我们也需要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