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古文明
11558100000034

第34章 中国人姓氏的由来

所谓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特别看重自己的血统。

姓名由两部分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姓有单姓、复姓之分,名则为一字或两字即可。姓一般随父亲,名则可任意取。人一出生就取名,然后将其姓名注册在户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顺理成章,然而姓氏在古代却并非这么简单随意,不但更加复杂、严肃,而且还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密关联,突出地表现着门第观念、宗法观念。姓不能随意姓,名也不能随意取,甚至还出现了“有姓有名”“有氏有名”“有名无氏”“无姓有名”“有姓无名”“数字为名”等奇怪的现象。

据史料记载,我国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起源于父系社会。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是用来区分人贵贱的,贱者有名无氏。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因此有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氏同而姓不同的,可以通婚;姓同而氏不同的,不可通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都是用来区别婚姻的,不再用来区别贵贱,取代氏来区别贵贱的则是“郡望”,即是否世代居住在某地而为当地所仰望来判定。秦汉以后,姓、氏就不再分开,或称姓,或称氏,或兼称姓氏。到司马迁著《史记》时,姓和氏已合而为一。

至于姓氏的产生,专家认为与古代的图腾崇拜有关。古代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就崇拜它,进而发展成为“图腾”文化。而人们所崇拜的这个图腾,就是这个氏族的姓,如熊、马、牛、龙、梅、林等。因此,姓在当时可以说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如周代在初期分封诸侯时,那些诸侯国君大部分都姓姬,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许姓姬。

随着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的繁衍,居住地区也日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作为其标志,这个分支的称号就是“氏”。例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来姬姓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由于当时的人都用是否有“氏”来区别贵贱,而贵贱之势变幻无定,因此“氏”是可变的,而且变化很大,比如春秋时楚国的伍子晋,原来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之后,他的儿子逃到了齐国,由贵到贱,于是改为“王孙”氏了。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人们常说“百家姓”,其实姓在明朝时就已有3000多个了。我国姓氏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很多,说法不一,那么,这么多的姓氏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书籍中,自黄帝时期便有了姓氏的记载,而研究姓氏学问的著作也很多,例如宋代的郑樵就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来源归纳了32类之多,现代学者将它们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

1.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妫、姒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代虞舜出生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的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于是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而关大夫住在两门,便以两门为姓。

3.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便姓汪。商朝在泾渭之间有个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4.以封地为姓。被封到赵城的,其后代便姓赵;被封于翁地的,其后代便姓翁;周武王的侄子被他封到邢国为邢侯,其后代便姓邢。

5.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便以这些官职为姓。

6.天子赐氏,以谥号为姓。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便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谥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7.以祖辈的字为姓。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驱,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8.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一位负责宣达帝命的官员是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而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姓青鸟的。

9.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战国时代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后来齐国被秦所灭,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为姓法。到了汉代时.因为汉明帝忌讳一个“庄”字,于是所有姓庄的人便都改姓为“严”。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比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