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即人们所生年份的十二生相:它由十二种动物同十二地支相搭配。组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一系列年份。哪年出生的人,哪种动物即是他的属相。生肖是华夏民族古老的纪年法,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十二生肖。
那么,生肖这种民俗文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一定要用十二种动物做代表呢?
专家们经研究后认为,十二生肖的出现是人们崇拜动物与记录年份的神秘融合。
十二生肖起源于古人对动物的崇拜。人是万物之灵、世界的主宰,人与动物共存于这个世界上。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对动物的接触观察,发现了动物的许多特殊功能,如力大无穷、凶猛异常、一飞冲天、奔跑迅速等,这些动物的特性令人们羡慕不已,而且经过驯化的动物还能够接受人的指挥,理解人的意图,并能代替人做许多事情,这更使得人们对动物产生了某种认同感,并进一步认为某些人和某些动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因为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原始人逐渐对动物产生了崇拜心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与动物相关的神话,并相信自己的祖先也是由某种动物演化而来的。如《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意思是说商朝的祖先起源于玄鸟。据《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先祖名叫契,他的母亲因为吃了玄鸟的卵才生下了他。这种以飞禽作为部族先祖的观念在我国北方世界许多地方广泛地存在。
在汉代的画像中,把传说中的人类祖先伏羲、女娲画成了人头蛇身。中国古籍《山海经》中所记录的许许多多的神,也多是半人半兽的形体,如在《北山经》中记载的:“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足、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日诸犍,善咤,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这种以半人半兽为内容的神话故事,说明了远古人类崇拜动物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相信人是从某种动物转变来的。由此可见,崇拜动物是十二生肖起源的直接原因。
十二生肖是一种纪年方法,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它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这种用动物纪年的方法,后来同干支纪年法融合,产生了十二生肖说。
据史籍记载,我国的干支纪年法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而以十二种动物与地支对应作为人的属相方法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篇》,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的记载,在《论衡·言毒篇》中还有“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的记载,《四讳篇》中也有“子之禽鼠.卯之兽兔”的记载。到南北朝时期,十二生肖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周书·宇文护传》中曾记载了宇文护的母亲写给他的信,信中说:“昔在武川镇生汝兄弟,大者属鼠,次者属兔,汝身属蛇。”可见当时的人已经开始用属相记录出生的时间了。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也已经有具体的按人出生的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国的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窗悠哉。”此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十二生肖当时已为人们所熟悉。因为十二生肖纪年法最早见于东汉的文献资料中,因此有学者认为,十二生肖至多也只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十二生肖说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在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的句子,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就已经确立并开始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更进一步证明了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经存在的事实。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听亍,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据专家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到了宋代,学者朱熹对于十二生肖的起源说又产生了不同看法。他认为,采用十二地支和十二种动物是记录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十二生肖选择和排列是根据动物一天中最活跃的时间来确定的,例如:到了半夜子时,是老鼠最活跃的时刻;丑时,牛在反刍;寅时,老虎到处游荡,此时最凶猛;午时阳气最盛,是天马行空的时候;酉时,鸡归窝;戌时,狗守夜;亥时,猪鼾睡。朱熹的观点虽然有牵强附会的地方,但从卉人对动物特点的认识中来发掘十二生肖的起源,这种做法依然是可取的。
此外,明代的王守仁从阴阳学的角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发现,十二生肖动物的排列存在着一种规律,其中鼠、虎、龙、猴、狗都各有五个脚趾,加上马是单蹄,都是奇数属阳;牛、兔、羊、鸡、猪都是双趾,实偶数属阴;蛇虽无足,但舌分两叉,也是偶数,这样十二生肖的动物就正好是按足趾数目的奇偶相间排列的。
当然,无论哪种学说、哪种观点,有一个事实是,十二生肖的产生是与计时密不可分的,而数字“十二”则正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根据月亮的圆缺,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年,在一年的不同时期,从地球上观察太阳,好像太阳在星空中穿行一样,太阳运行的轨迹称为黄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天体的不断观察,终于发现了木星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约为十二年的规律。《山海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噎鸣”是人名,他应该是一位研究天文的学者,其职责就是观察木星运动,以十二年为一周期来计数年的数目,在观察的过程中,他极有可能采用十二地支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年份。总之,“十二”这个数字是来自于古代人民对天文、地理的观察经验,并用十二个文字符号来表示。
大量的事实证明,生肖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是人类对动物、对时间认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