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说是长篇小说的一种,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这种形式由萌芽到成熟,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章回”的“回”的意思是“次”。当时的讲史话本多是说些历史的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由于篇幅太长,说话人无法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之内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为了吸引观众,讲到紧要关头,就宣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回,也就是下一次。因为每场讲演的时间大致相同,所以每回故事的长短也大致相等。所以,宋元时期的说话人据以讲唱的底本,也就是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而说话人在每次讲话以前,用题目向听众揭示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和“看官”等字样,也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时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的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然是历史的,但更多的内容是后人所创造,篇幅比讲史更长了。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为若干节,每节前面有一单句目录,如“刘玄德斩寇立功”。
到明代中叶时,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联系,只是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此时的章回小说已不再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章回小说的回目已经正式创立,只不过有的回目用单语,有的回目上下旬往往对仗不工整。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以参差不对。错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两句,至此,回日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标明“李贽评吴观明刻本”的《三国演义》,改240回为120回;明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浒传》也取消了卷数,直接标目为“回”,又加上了对偶的双句回目;明嘉靖后出现的各种版本的《三围演义》与嘉庆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
到明末清初时,回目采用工整的偶句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都普遍采用这种形式,在一些文人创作和加工的短篇话本中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现在我们较为常见的明清及近代章回体小说中,大致有文言体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方言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全文多用吴方言;弹词体章回小说,如陶贞怀的《天雨花》;排偶体章回小说,如清代陈球的《燕山外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