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问题牵涉到领导者的能力、性格等特点,和领导者的社会背景、人才的具体情况等方方面面也密切相关,因此有其复杂性。但是,领导者要是能够站在人才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就会清楚应该用什么姿态来对待人才才更合适。平常说的换位思考,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上最有名的求贤故事,大概就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事迹了,为此还有了“三顾茅庐”这个至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成语。
刘备的团队本来开始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一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他。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襄阳的一位名士,听到刘备正在招纳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崇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诸葛亮。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局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自己一个人去请,如果诸葛亮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训斥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刘备他们到达的时候,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和他一起坐下谈话。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天下的形势,为刘备指明了战略方向,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此后,刘备这股力量的发展,基本就是按照“隆中对”的思路展开的,这也才有了后来“三分天下”的局面。
古人云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陈寿《三国志·先主传》
【点悟】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重要性,他几乎是刘备事业的支柱。没有诸葛亮,刘备的这股势力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命运,历史也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面貌。
当代案例
广州白云山制药厂是著名的制药大企业,这个制药厂用了短短几十年时间起家,就成为全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这和白云山的用人策略是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白云山只是一家仅有37名员工,年产值24万元的小型企业。而现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已更名为广州白云山制药集团公司,年产值增加了上千倍,员工人数也成百倍的增加。在这一切后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制药厂领导为使人才发挥作用而做的大量协调工作。
1976年,36岁的贝兆汉来到这家面临倒闭的企业出任厂长。一上任,他就给白云山农场党总支部写了一份报告,要求任命厂里唯一的一名知识分子——29岁的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苏健生为副厂长。颇费一番周折而上任的苏健生副厂长不负重托,亲自研究新开发的产品,四方奔波搞推销,没多久就为药厂打开了局面。在他的努力下,“感冒清”享誉国内外,成为白云山制药厂的拳头产品。
张维国1955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因为他曾在台湾上过两年学,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能颠沛流离。他蹬过三轮车,当过建筑工,有时也靠卖血度日。他见到贝兆汉时,倾吐了自己的遭遇。贝兆汉热情地对他说:“你在台湾读过书,那是过去的事情了,算什么?明天你就来厂里报到,发给你整月的工资,身体不好,我批准你三个月的假期。”
张维国没有休息三个月,他很快就来上班了。厂里给他腾出了一间房,又把他的未婚妻调到厂里工作。这一切使张维国感激不已。为了厂里的胱胺酸这一产品,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张维国和副厂长苏健生一起,连续奋战七个昼夜,最后拿出了合格的产品。为了出口胱胺酸,张维国不断地进行工艺改革和提高设备利用率的试验,取得了三项研究成果。他的科研论文也在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了。
为了使科技人才有施展才华的阵地,厂里成立了药物研究所,设有十多个研究室,每年有十多项新产品问世。厂里对各种科技成果制定了奖励制度,这是一个使人才脱颖而出、任其自如施展才华的舞台。
非常解读
三国中,三个政权的领导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重视人才,都是靠着手下的人才站稳脚跟,打下基业的。其中以刘备最为显著。除了人才,曹操有最强大的实力,孙权有父兄留下的基业,而刘备一开始其实只有诸葛亮,却最终能够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刘备听说诸葛亮之后,以那样虔诚的态度去请诸葛亮出山。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礼遇,其实还不光是尊重,也有对诸葛亮的体谅和理解。
同样可以看到的,还有白云山制药厂对人才的体谅和照顾。因此,尽管一项事业的成功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在偶然性中,也可以看到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