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洞察易经的奥秘
11828800000016

第16章 上经:30卦(8)

《象传》断言:“自下讼上,患至掇也。”“患”,指的是担心,忧患,麻烦,灾祸。“至”,用于动词代表抽象意义,表示到了某时或处于某种情况。用作形容词,则表示极点,最大的。“掇(duō)”,为动词。意思是选取。又通“辍(chuò)”,止,停止。无论是duō,还是chuò,均可联合蕴意理解为选取举止的方式和收敛、停止现有的行为。

孔子的解释则是:位居下势在与位高势强者争讼的最大麻烦和令人担心的情况出现时,一定要调控情绪,三缄其口,防止矛盾的激化。也可理解为:选取躲避的方式,停止争论,避免不必要的忧患发生。说的也是积极的。

在复杂的人世环境里对本爻辞的哲理蕴意,应当细加思考。

【爻位分析】

在《导论(下)》中的“应位说”已经提到: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两两交感相应--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互称“应爻”。阳爻与阴爻相应,为有应,吉;阳爻与阳爻、阴爻与阴爻相遇,为无应,凶。

讼卦九二爻与九五爻两阳相遇,高、低位不相应,象征下被上压,强讼自然对弱势者不利。因此,弱位者必须暂告退避以求无眚。

【义理启示】

在强讼无益,又无意义的情况下,退避三舍则为积极的策略。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解辞释义】

●旧德:指的是中华先祖流传下来的修善立德之道。又包括前辈留下的从事以守持道德为根本的各种事业。俗称德业。

●食:为动词。指的不是“吃”,而是接受,享用。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不食其禄。”引申为“继承”。

●厉:为多义动词。通“砺”,蕴意磨砺,比喻磨炼;通“励”,指激励,勉励。“厉”做形容词,指严肃认真。

●贞厉:意思是坚定不移地以严肃认真的态度磨炼意志,激励奋斗的信心。

●终吉:已如前述,“终”为贞厉的附加词。即磨炼激奋“食旧德”的心志“终”而不动摇,吉祥的成果必然在握。

●或从王事:“或”,是一个无定代词,指“有人”(不知姓名;或知姓名而不指称)。“王”一是指“君王”;一是泛指执掌政业的权威者或有权人士。另一是形容词,表示“大”。

“或从王事”可分三种解释:

(1)有人执掌政业;(2)有人跟从君王从事执政事业;(3)有人在“食旧德,贞厉终吉”的前提下从事大业。

●无成:是本爻辞的兆辞。很多习《易经》者,几乎都凭借手持的书本,将“无成”说成是“不会成功”或“无成功可言”;甚至直接解释为“失败”。

这是对“无成”本义的误解。这里的“成”,指的不是跟“败”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其含义不是指成功,完成,成就,实现等。在古时,“成”最初是作为量词,称十里见方的地方为“一成”。后来则延伸用作对百分比的估量,如:“这事儿,八成是真的。”“那人,十有八九成还活着。”等等。从而,也就习惯性地在言词中以“成”作为不定式估量短语词素的后缀,以申明对事物的定见。

“无成”所表达的含义是“无法估量”。这样,本六三爻辞的全义便是:

继承先人的“德业”之道,坚定不变地磨炼意志,艰苦奋斗不放松,守持严肃的心态不为争讼所扰,必获吉顺。有人因此从事大业发挥无限的能量,其可获成果及前程是无法估量的!

【义理启示】

华夏先祖遗传下来的“贞厉”道德,是做人应有的基本素质。为人的中正品质,行事的端正作风,宽厚的处世心态,方针、路线不偏斜,勿令争讼干扰情绪,防止激化与他人的矛盾,少对别人说三道四,多省自身的失误倾向,少说无边际、无意义的废话,多办有利于众人无伤于大雅的实事,自我形象与人生之路,辉煌无疑。

《象传》:“‘食旧德’,从上吉也。”意思是说:继承先辈的德业,只要从心用力地向高处攀登,就会有好结果。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解辞释义】

●不克讼:在九二爻辞中已作过解释。即在弱不压强,力不从心,难以争讼的情况下,不必勉强支撑。

●复即命:“复”与“往”对立相反。往,指“去”;复,指返回,恢复,回复,还原。“即”是一个多义字,这里用做动词:走近,靠近,投向,追逐。如以下文例: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走近)

《童区寄传》:“以缚即炉火烧绝之。”(靠近)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华氏北,复即之。”(追逐)

另如成语: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可望而不可即。

“即”,在此则引申为:听从,顺从,遵从。

“命”,为名词,指命令,指示,告诫。《左传·宣公二年》:“弃君之命,不信。”(违背君主的指示,不能信守诺言。)命,又可引申为“使命”。《汉书·李广苏建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失去节操而未完成应尽的重大责任,虽然活着,可哪有脸面返归汉朝?)

因此前半句辞文的意思便是说:在力不从心,难以坚持争讼而取成效的情况下,就恢复原有举止态势,遵从王者的指示行事。

●渝:动词。改变;变更。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始终而不渝。”元·脱脱《宋史·倪涛传》:“盟誓固在,不可渝也。”

本爻辞中的“渝”指的是应当遵从先人的告诫和王者的指示,放弃和改变自以为是、独断强行参与争讼的初衷……

●安贞吉:安分地、妥实地守持君子的正德,坚定地努力为事,不虚妄自行,即不会出现过失,而必获吉祥成功美善的结果。

孔子在《象传》中用一句话,对上述哲理作出了简明概括:“‘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义理启示】

本爻辞也可算作是对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内涵的补叙。进一步强化了循守先人启示,须遵从为人的厚重之德,坚守“贞厉”的求成之道,磨炼情操,稳正心志,努力不懈地进取求成,前程一定会是吉祥而光明的。九五:讼,元吉。

【解辞释义】

●元:这个字在仅由三个字组成的本九五爻辞中,起到了构成全卦之主爻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作用。

理解本爻辞义的关键,即在于对象辞“元”字蕴意的领会。

在解说“乾”卦的辞义时已谈过:作为表达古代哲学概念的一个常用名词,其蕴意涵盖有“大”、“极”、“起始”、“根本”、“本源”等;象征宇宙天地万般事物形成的元始本源。俗称“元极”,即广阔浩瀚宇宙的代称。寓意宽宏、博大。

在《黄帝内经》里,称人的知觉、心态、思维意识等为“神”;把大脑称为“元神之府”。也就是说,用作表述人体结构部位的名词,乃明确指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就是“元”中“神”(即元神)的主要作用表现。

综合以上,“元”为“广大”、“广阔”、“宽宏”等寓意之联合。

●讼,元吉:则是说:在与人争讼的时刻,应效法“元极”包容万物的姿态,持大度、宽厚的胸怀,善待他人,怀忍让的心态,力争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衡,达成互依互存的共识。

【义理启示】

宁可化敌为友,不可积怨成仇。这就是以“中正”的心态应对讼事,可避免灾祸,在人生的旅途中,“吉祥”会因此时时、处处陪伴着你。

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解辞释义】

●锡(cì):为动词,通“赐”。指赏赐(赐予),用于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尚书·洪范》:“天乃锡禹洪范九畴。”(上天赐予夏代第一个君王禹治理天下的九种大法--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

●鞶(pán):古时高级显贵服饰所系的装饰用的大带子,通称“鞶带”。

●褫(chǐ):动词。剥去;脱去;解下。南朝宋·谢惠连《雪赋》:“解珮而褫绅。”(珮:衣带上的装饰物。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终:前已有述,即纠缠讼辩不止的意思。

●朝:至今解释各有不同--有的将“终”与“朝”合为一词,解释是:“终朝是指一天。”多数的解释则是把“朝”和“三”合为一词,说:“朝三是指一天之间多次……”

从而,则将上九爻辞分别作出翻译:

(1)君王满意他的讼胜之举,把鞶带赐给了他,但这官司还有人不服,又将腰带收回。收回又赐予他;赐予又再收回。如此一连三次,最终还是被收回了。

(2)或者得到赐赠高级腰带的显贵服饰,但在一天之内又多次被夺去。

在前面我已多次阐述过一种观点:《易经》的哲理特别深奥,辞文的蕴意令人费思,其字、辞概念,寓意广泛,因此便为研习者留下了一个自由发挥的有限空间。只要你觉得你的解释能够明明白白地说服自己,又能说服别人,使自己、使别人都能随同你的解释而受易理的启迪,真正把握做人之本、成事之道,别与《易经》离谱太远,别人云亦云地牵强得就连自己也不自信,让别人也跟着进入五里雾中,那便是无可非议的。

因此,对上述解释,我也陈述一下个人意见。上述关于(1)和(2)作出的字面翻译,也许与错误领会了《象传》“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的陈述有关(把“受服”理解成受到赐赠而获得服饰);甚至理解成“讼胜而众人不服”有关。

《象传》所言:“以讼受服”的“服”,指的不是服饰。爻辞里“终朝三褫之”的“朝”指的也不是早晨。

●服:指的是马。前面已说过,在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而在一“乘”中,居中的两匹叫“服”。《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上襄:指马头向上昂举。两骖:两服外边的两匹马。雁行:鸿雁飞时整齐的行列,借指规规矩矩地伴随。)

●受服:是寓意由于胜讼受崇获赐,则如同展示显贵的乘车的服马一般,趾高气扬,傲睨得志的样子。这种人是不足为敬的。即如《象传》所言:“亦不足敬也。”

●朝:不读zhāo,读cháo。为动词。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引申为朝见。

●终朝三:三,为数词,表示多次。

因受赐赠而得意扬扬,忘乎所以地纠缠,一日多次朝见国君,表现出得寸进尺,又媚上轻下、低俗无德无才无能的小人素质而引人憎厌,实在是“不足敬也”,所以招致赐誉被毁、鞶带解除乃为必然。

【义理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当怎样迈步前行?这里还真有老大的学问。美国哈佛大学行为学家皮鲁克斯为之作出的答案,对我们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他说:“人生有两架马车--悬挂有‘德’字大旗的是第一驾;另一驾上悬挂着‘思’字大旗。这两杆大旗,可保住你的人生不发生倾斜及崩溃。”真的,“德”是人生远路的灯塔,有它在,走起路来可放心,不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纠缠得“终”如一团乱麻。“思”是人生之路的指南,把握善“思”的步调,即不会走向偏斜的绝路。

谁能熟稔人生哲学中这“两驾马车的定理”,便可避虚求实、弃假恋真地诚心做人谋事,以曲突徙薪,防止丧荣招辱,掉下生活环境可怜又可悲的“火坑”。

07师卦--地水师:依智理业,无事不成

卦辞

师:贞,丈人吉。无咎。

【解辞释义】

●师:本是一个多义字,在此所指的含义有二种:一种指集众而成的人群,常言有“兴师动众”。另一种是指军队的统称,常言有“出师有利”。

●贞:指坚贞忠诚地守持正当、正确的作战原则。

●丈人:在古代原本指的是对男性老年人的尊称,后来则因“丈”与“仗(兵器的总称)”的音合,便延伸寓意指为军队领兵之统帅;或可引申理解为现代事业集团有权威之领导者的统称。

●无咎:即无过错,不会出错,无灾祸。

对于本卦的辞义可作出这样的理解:“出师征战时,只要忠诚地坚守正确的作战方针而不违背正义的原则,又能得到德高品正、谋略成熟、能力高强的将帅指挥,作战是不会失败的。

对于一个事业集团,可引申理解为:领导者坚守正德,诚信有志,循守正道,率众奋强努力,大业必将有成而不会出过错。

《彖传》说:“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即如我上述的意思。

其所言的“毒天下”,这“毒”指的不是通常的所谓“毒害”,而是寓意“猛烈”如同太阳发射出猛烈的光热普照天下一般,激励众人发扬奋力之志,以成所求。

《象传》又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即师卦的组成卦象是“坤”上“坎”下,象征地下有水,地得水的滋润不会干裂分离,且可保证大自然万物的生长。借以喻之为在一个群体里具有高尚品格及能力的处位居上的领导人,均能以其宽宏博大的胸怀与智能,容纳下属的民意,积聚群众的力量,同舟共济,齐心协力,而战无不胜。

【义理启示】

在任何集体中,领导者只要仿效“君子以容民”的精神与品格,便会聚民意而求事成。

爻辞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解辞释义】

●律:泛指纪律、规律、规则。可引申为必须遵守法令、纪律、方式,或准则。如果用以寓意一般的个人行为,“律”指的是根据某一准则或严守纪律来要求自己,如常言“严以律己”。

●否(pǐ):形容词,坏的意思,指恶劣。常言有“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引申寓意行为不正,违背了“律”的准则。

●臧:在此与“藏”通,读cáng,即“隐藏”、“包藏”的意思。

●凶:指后果不良。

“否”为象辞;“臧凶”寓意“隐患”,是兆辞,显示有隐患。

●否臧凶:意思是恶劣的举动必定招致恶劣的后果。

【义理启示】

无论是军队还是事业集团,乃至一个学校、一个家庭等,都必须以规范的纪律要求,把握引导群体里每一成员的正确、良好的行为举动以及方正的道德品性,防止其任何恶劣行为的发生,否则,后患难避。即如自古所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即使“恶报”尚一时未到,“藏凶”(隐患)当属无疑。即如《象传》所言:“失律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解辞释义】

●中:对这个“中”字的解释,众说纷纭。多按照习惯的说法释之为“守持中道”、“刚毅持中”等。我独自细思,有着与其不同的理解--指的是古代儒家的一种主张,要求待人接物采取不偏颇,无偏见,勿专横,调和折中的态度;即所谓“得理而心安”的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在军队里(引申为在集团中、在群体里),统帅或领导者,指挥作战(引导事业行为)的主张思维意识,应做到不偏不倚。静思上下之议,以理顺自我所思。即:“中”是一个“意象”辞。

●吉:指的不是“吉祥”,不是“无咎”的连词。试想,既然吉祥,何有再言“无咎”的必要?所以“吉”与“无咎”的含义不能混同。

吉,用在这里是作为一个独立词汇,当成一个单独特殊的会意字加以解释。它由“士”和“口”合成。

“士”,上古把人分成五等,即: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荀子·王制》:“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能属于礼仪,则归之卿相士大夫。”以后则泛称有能力,会做事的人。儒家多把学识渊博、道德较高的人物称之为“士”。

“口”作为说话的器官,发声的门户,在此引申为讲话,发言。而言语受意识的支配,故有“言为心声”之论。因此,这里“士”、“口”相合,会意为德才高、心路正。

●在师中吉,无咎:说的便是在一个军队(或可引申为任何一个群体组织)里,凡具高尚品格与智能之“士”必须守持上述之“口”德,讲话无偏见,出口不伤人,论理符正道,主张合众意,指挥有胜算,才会不出偏差,不出现过错。

●王三锡命:在《易经》问世的年代,也就是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时期,君王举行嘉奖的仪式,称为“锡命”。君王授奖的礼俗共分三种。一是授爵位(君王制度下授予贵族封号的等级);二是授服饰(服装的样式随官、爵之位的级别而有差异);三是授车马(也随级别而不同)。总而言之,即是论功行赏的意思。

《象传》的领会是:“‘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所以“承天宠”,意思是承蒙天子(国王、皇帝)的宠爱。“怀万邦”指的是以“三锡命”的举动,以安抚众多的邦国(古代诸侯的封国),使之忠顺依附。

【义理启示】

做人,特别是身居高位、手握指挥权力的主要责任者,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须时刻注意理顺思维,在人前发表个人意见断不可随一己之见而信口开河、自命不凡地驳他人异议而不顾。王者,大也。“三”为“多”之喻。君子者,应以民为天,对“天”发话一要管住自己的“口”,二要广闻博求“天”民(群众)赐予的宝贵意见,以利正行,才能得到众人辅佐,令事业成功。

六三:师或舆尸,凶。

【解辞释义】

●舆:含义可作两种解释:一是指车;二是指民众的舆论。

●师或舆尸:作战归来,车上载满了战士的尸体,是为反映败战的凶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