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晴天霹雳——狙击手
11918700000007

第7章 战场上的精灵(2)

过了很长时间,张桃芳边悄悄观察动静边思考着对手的心理,他忽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对手似乎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狙击台左侧,而对狙击台右侧打的次数不多,并且中间常常会有一个间隙。于是,他在沙袋的掩护下,慢慢地爬到了狙击台右侧,轻轻地把步枪紧贴着沙袋伸了出去,但没有开枪,因为他需要判定这究竟是对手的真正疏漏,还是设下的一个圈套。他足足等了十多分钟,这一刻,也许他和对手都清楚,死神正在对他们二人进行选择,但死神也懂得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邪恶。机枪的弹着点表明,他的对手的确没有发现他已变换了位置。

时机终于到了!当他的对手刚刚对狙击台右侧打了一个点射,把视线和枪口转向左侧时,张桃芳猛地站起身,枪托抵肩,即刻击发。这一刻,他不能再多想,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这是他所捕捉到的最佳时刻了。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对手也发现了张桃芳,立即转动枪口扣动了扳机。真正的高手的较量,胜负只在瞬间。就是这零点几秒,决定了胜负结局。当张桃芳的子弹穿过对手的头颅时,对手点射的子弹却贴着张桃芳的头皮飞了过去,就这样,中美两名顶尖狙击高手在刹那间完成了交锋。张桃芳的机智勇敢和精湛的技术,让敌军都刮目相看。

一双装满弹壳的皮靴

关于张桃芳,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据说军长皮定均有一次看上报的歼敌记录,第214团报上来,说第八连有个战士张桃芳,用247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皮定均不大相信这个数字。他从床下拿出一双志愿军总部发给高级干部的皮靴,嘱咐参谋: “你把它带上,去八连看看那个张桃芳,一连看他消灭3个敌人,要是真的,把靴子送给他,要是假的就拿回来,处分他的连长、营长、团长。”参谋找到张桃芳,怕他紧张,没说是军长叫他来检查的,只说想看看他打。其实张桃芳不在乎这个,他觉得有人看着打更刺激。他觉得在这个舞台上,没有观众似乎非常孤独。

次日拂晓,张桃芳把参谋安置在一个隐蔽位置,让他别动,敌人的狙击手也盯着这儿呢。张桃芳提着一支水连珠枪上了一个狙击台。东方刚发白,朦胧中,对面300米处出现了一个人影,张桃芳一声枪响,人影应声倒下。此后,又一个哨兵转进了视野,180米左右。又一声枪响,子弹长了眼睛一样飞至对面哨兵的心脏。几乎同时,一串机枪子弹落在了张桃芳的射击台上。敌人也盯上他了。参谋是个行家,知道现在张桃芳态势不利。这时天大亮了,张桃芳用步枪顶着一顶钢盔想诱敌人上当。老把戏,敌人早已司空见惯,并不理会。张桃芳决定冒一下险。他猛地窜过一片空地,跳进另一个掩体。一串子弹追射了过来,他身子一翻,又佯装被命中。对方稍一疏忽,露出了一挺架在两块大石头缝中的机枪和后面的脑袋。张桃芳悄悄向参谋报出目标位置,然后一声枪响,对方应声而倒。

不久,张桃芳的毙敌数过了3位数。张桃芳背着那双被作为奖品的漂亮靴子来见皮定均,里边叮叮当当的全是弹壳,总共211个。皮军长说:“嗯,你打死了211个敌人不行,你们是第214团,要打214个才对!”张桃芳心中暗笑:这不是小事一桩吗?心里暖暖的张桃芳回到阵地后,不到一个小时,又有3个美国鬼子成了他的枪下鬼。他很快就完成了214个的任务。

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张桃芳一直活跃在前沿阵地上。他单兵作战32天,击发 442次,毙敌214名,创下了朝鲜战场冷枪狙击射杀最高记录。自己却毫发无损。张桃芳和其他的狙击手们,用才智和技术推动了停战谈判的进程,1953年7月27日,中朝代表团首席代表和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最终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至今,张桃芳仍然健在,精神矍铄。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传奇,是个神话。他也因此而荣获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称号,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瓦西里——斯大林格勒狙击战的王中之王

什么样的人是天生的狙击手呢?历史上的战争实践证明,最好的狙击手是那些经常出没在野外的猎人。这些经年累月生活在野外,与枪为伴、以猎为生的人不但有着精准的枪法,而且意志坚强、英勇无畏,在残酷的战场上更能有效地执行狙击任务。相应地,大自然也是他们最好的学校。比如二战时的苏军狙击手,他们相当一部分就来自狩猎人员。

电影《兵临城下》讲述的就是脍炙人口的苏联英雄瓦西里·扎伊采夫狙杀德军索森狙击学校校长、德军狙击之王科宁斯少校,两大狙击顶尖高手较量的传奇故事:在二次大战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苏两军对峙,成千上万的士兵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苏联狙击手瓦西里凭着他神准的枪法,歼灭无数敌军,他的响亮名号甚至传到敌军阵营,于是德军派出最顶尖的神枪手科宁斯少校和他一决高下,他们就在枪林弹雨中,展开一场个人的生死之战。最终,瓦西里取得了胜利,一枪击毙了科宁斯。

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对于这一事件,军事作家艾德里安·吉尔伯特(Adrian Gilbert)在其所著的《狙击手》一书中披露了大量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战后的回忆,更为生动地展现了狙击手的行动细节。其中,扎伊采夫对自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与一位德军一流狙击手进行的战斗是这样叙述的:

“我和朱里科夫花了大半天时间一动不动地趴在伏击地点,我们甚至半天都没有说话,心里都在想最合理的结论。我们细细地查看周围的环境,试图找出敌人身在何处。从先前对方射击的情况分析,敌人应该在我们的正前方。左边是一辆被击毁的坦克,很难隐蔽;右边是个碉堡,但枪眼已经被堵住了。在它们当中有一大块废铁板和一堆碎砖块,敌人会藏在这里吗?如果换了是我,一定会选择这里。但那块废铁板已经在那里整整两天了,难道敌人不用更换伏击地点?还是我的判断有误?为了试探一下,我用木棍撑住手套伸了出去,手套当即被一枪射穿。从弹孔上可以看出射击位置就在对面,我由此断定敌人就藏在那块废铁板下。

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把敌人引出来。由于自己的位置已经暴露,我耐心地等待天黑后进行转移。在此期间,我仔细琢磨着对手:他的伪装相当出色,枪法也异常地准,最与众不同的是他居然能在同一个伏击地点待上这么长时间。直到夜里,我才和朱里科夫悄悄地转移到另一处伏击地点。天亮后,整个上午我们纹丝未动。因为在阳光直射下,狙击步枪瞄准镜的反光会暴露我们的位置。等到午后,我们终于处于阴影之中,阳光直射到了对方狙击手的位置。在废铁板的边缘,我们隐约看到一道反光,好像是对方狙击步枪的瞄准镜。

就在此时,朱里科夫以十分老到的方法来引诱敌人:他把自己的钢盔缓缓举起,速度不快不慢,就像探出头一样。敌人迅即开枪射中了钢盔,在钢盔落地的同时,朱里科夫配合发出了一声惨叫。敌人终于上当了,他以为干掉了对手,于是从废铁板下露出了半个头想看看自己的战果。这正是4天来我期待已久的一刻,我立即瞄准他的头部扣动了扳机,他向后倒了下去……”

此后,狙击手运动在苏军蓬勃开展起来。据统计,仅第62集团军就涌现出340名著名狙击手,至11月底,共消灭德军6250人。苏军狙击手准确歼敌,袭扰德军,为苏军完成部署调整并最终战胜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趣的是,在二战狙击手排行榜上,瓦西里和科宁斯并列第11名,杀敌数字都是400。但是,瓦西里的400中包括了科宁斯。

知识链接:

电影《兵临城下》的人物原型:

电影和书本描写毕竟是艺术作品,他们来源于生活,但毕竟还要高于生活。根据前述的瓦里西·扎伊采夫的自述,和历史材料证明,影片中的对决在现实中的确存在,它就是瓦西里·扎伊采夫与一名德军高水准狙击手之间的较量。事实上,电影里的英雄人物瓦西里·扎伊采夫,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在西伯利亚茂密的森林里长大,祖父从小就教给他狩猎的各种技巧。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开始,瓦西里·扎伊采夫便加入了苏军284师,隶属于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

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战争中表现突出,受到了所在团指挥官梅捷廖夫中校的注意。他亲自授予他一支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并要求他负责训练枪法好的士兵组成狙击小组,专门猎杀德军军官等重要目标。此后,瓦西里·扎伊采夫越战越勇,曾在10天内接连射杀40名德军。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他利用其射击绝技,不仅完美地完成了狙击手的训练任务,而且还奇迹般地击毙了总共400名德国兵。战役结束后,他的事迹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苏联英雄”。但不久,瓦西里·扎伊采夫便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因触动了地雷而被炸瞎了双眼。后来,他到了乌克兰,担任了基辅市一所工业机械学校的老师。每当别人提起这段往事时,他总是保持沉默。但苏联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他们把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由他缴获的德军狙击手的步枪瞄准镜珍藏于莫斯科军事博物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世界狙击历史纪录保持者

在誉为白色国度的芬兰土地上,也活跃着一帮狙击手,二战时期,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悍,捍卫了芬兰的独立与安全,阻止了苏军的入侵。1939年9月,趁波兰败亡之机,苏联为了自身安全要求芬兰交换领土,被芬兰政府拒绝后,苏联单方面撕毁1932年缔结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11月30日,苏军以20个师(45万人)、2000辆战车和1000余架作战飞机从四个方向对芬兰发起全线进攻。企图在3天内“解放”芬兰,并且当晚就在芬兰建立起了傀儡政府。这样,在历史上不太为人所知的苏芬战争爆发。

4

当时芬兰全国人口只有370万人,国防军总数只有3.3万人。芬兰陆军的装备,也只停留在一次大战的水平上。芬兰国土狭小,根本没有战略空间。苏联高层骄傲地认为芬兰会像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一样不堪一击,乖乖地归顺于苏联的襁褓之中。但是他们错了,芬兰没有轻易地屈服。相反,手握狙击步枪和“莫洛托夫鸡尾酒” (在一个酒瓶中装满汽油,瓶口再塞上一团棉花,用时点燃扔出去就可以了)的芬兰军队正穿着暖和的军装隐蔽在防御工事里,或者脚踩滑雪板,被称为“白色死神”的芬兰士兵像影子一样在芬兰茫茫的雪原上穿行,不断地给苏军带来伤亡和恐惧感。据苏军统计,苏军在芬兰的损失超过百万人,而且,大多死在狙击手的手里。

芬兰狙击手中最厉害的当数西蒙·海耶(Simo Hayha)。他是芬兰也是世界最高狙杀纪录505人的保持者(也有非官方的统计指出他的战果为542人)。西蒙·海耶出生于一个名为Rautjarvi的小镇,曾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他身材矮小,貌不惊人,但自幼练就了精准的枪法。1925年参军,在1939—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他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手持芬兰版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消灭了542个敌人,一举成为世界上头号狙击手。

以西蒙·海耶为首的芬兰狙击手组成了滑雪部队,他们大多是专业猎人,对于山林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在摄氏零下20—40度的环境里,身穿跟雪一样白的伪装服,滑着雪橇在大雪封路的荒郊野外来去自如,狙杀苏军,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由于当时的苏联士兵身穿棕褐色制服,这样,在白色的雪地中艰苦跋涉的他们成了西蒙·海耶最明显的目标。以西蒙·海耶为首的滑雪部队使用的都是俄国早些时候的莫辛·纳甘步枪,但这种看似极为落后的步枪却能在700米外狙杀苏军,这在苏军士兵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惧,称他们为“白色死神”。更令人惊讶的是,据说西蒙·海耶在射击的时候从来不用瞄准镜!

1939年到1940年冬,芬兰狙击手可谓苏军的噩梦,脚蹬滑雪板,身披白风衣的芬兰狙击手在大雪封锁了一切道路之时,却可以悄无声息,来去自如。而在雪和泥泞中挣扎前进的苏军士兵则成了这些人的活靶子。即使趴在雪地上,苏军也逃不过狙击手迅速而准确的射击。只要脑袋一探出地面,用不了30秒,就可能永远离开那战火纷飞的人世。胆小的苏军士兵根本不敢抬头,只能趴在地面上毫无目的地扫射。

最恐怖的情形出现在野外宿营的夜晚,曾有红军在围着篝火取暖时,被躲在黑暗中的芬兰狙击手挨个瞄准射击。而受冻挨饿的士兵看着战友一个个倒下竟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对能活到天亮根本就绝望了,他们静候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颗子弹。所以在西蒙·海耶的505次击杀中,许多死者的最后容貌非常沉静。

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西蒙·海耶之所以有如此惊人的能量和战果,完全是依靠他的一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和一身超人的狙击本领。事实上,除此之外,西蒙·海耶使用轻机枪也射杀了近200人,因而将他的杀敌数提升到705人。这是在他受伤前100天内所缔造出来的惊人数目,平均一天杀敌超过5人。由于芬兰的冬天早上时间较短,因此也可以说他在有日光时每小时就能狙杀一名敌军。由于西蒙·海耶在苏芬战争中的突出贡献,他被芬兰人民尊敬地称为“民族英雄” 。而苏联人则敬畏地称他为“白色死神”。

为了阻止这“白色死神”,苏军曾尝试各种计划来除掉他,包括反狙击手以及火炮的攻击。他们最好的战绩是使用榴弹炮损坏了他的外套,却没有伤到他本人。1940年,西蒙·海耶在一场近战中被击中下颚,子弹向上贯穿他的左脑。他被后面的士兵救起。数月之后,海耶奇迹般地康复。战后,他马上从一等兵晋升到少尉,在芬兰的军队中还从未有人被如此晋升过。西蒙·海耶于2002年去世,享年92岁。

属于狙击手的胜利

在西蒙·海耶和他所带领的狙击手的顽强抵抗之下,1940年3月13日,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和平协定。芬兰虽然割让了十分之一的领土,但通过战争避免了与其他波罗的海国家一起被并入苏联的命运,最后虽对苏联作出一些妥协,但基本保证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由于整个战争是在冬季严寒中进行的,史家又称之为“冬之战”。在这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中,芬兰狙击手有着非常卓著的战果。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勇气和毅力,成功地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保卫了自己的领土,争取了自由和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