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这里没有越俎代庖,代替岩岩教训妹妹,制止她的恼人的行为,体现了 她对岩岩的信任。一般成年人往往认为我们的孩子太小,不能解决问题,不会平息 自己的烦恼,或认为他们的想法太幼稚,横加批伐。其实,父母要信任孩子的能力 ,相信孩子自己会做好许多事情,只不过有时需要指导而已。父母应当给孩子机会 、时间、耐心和指导,让他们去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决不是放任自流,也 不是让他们完全凭自己的现有能力与经验去品尝生活中的一切苦果,给他们不应有 的压力。父母应陪伴和指引他们一同探索,如果问题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能力范围, 父母当然要给他们提供帮助。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应开始这样做。我们一步一步, 一点一滴,给孩子生活、难题、挑战和满足。我们总是在那里,给他们关心和指导 。
不能扮演搭救者的角色孩子们并不希望成人给他们解释、解围。他们对这种介 入感到恐惧,感到自己脆弱。他们总是在想,如果没有成人的介入,事情会是个什 么样子。有的孩子在办一件事时,总是背着父母,他们想挣脱父母的庇护,想证明 自己的能力。
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替孩子处理事情的人被称为搭救者。父母、亲戚或老师 ,当他们一次次把孩子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时,似在搭救,其实在起相反的作用, 使孩子们永远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搭救者总是说:原因是这样的……,是这么回事 。这样干才行。他这样说就意味着:别说了,要是爸爸给你做,就不会出这些麻烦 了。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动手做事情的意义和乐 趣,而是被限制在某一个层面停滞不前,使他们失去获得必要经验的机会。
在父母的不断拯救下,许多人在长大之后,开始过独立生活,他们会感到很不 适应:对自己必须计划收支平衡,买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安排基本生活都感到 惴惴不安。在家里的时候,这些事情总有人替他们干。他们的父母总在扮演搭救者 的角色,每当他们面对现实一脸忧愁时,父母就出面出主意想办法进行关照,然后 把对生活一无所知的他们送到社会中去。
婉琳去学校上课时忘了带作业。老师无数次要求同学们按时交作业。婉琳给妈 妈打电话,让妈妈把作业送到学校。妈妈说:我不能去送,你最好回来自己拿。婉 琳开始感到很失望,警告妈妈说,学校老师可能会说妈妈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但婉 琳妈妈这时对自己的责任问题并不感兴趣,她所感兴趣的是教婉琳从亲身经历中获 得责任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告诉学校老师,希望婉琳能够 自己回家拿作业。
婉琳有点恼火,觉得妈妈一点也不通情达理,居然在危急关头让自己走回家拿 作业,这样准会耽误课程,老师会生气的。但妈妈不后退,坚持让婉琳回家取作业 。妈妈把作业放在门口,然后自己开始打扫房间。婉琳回到家里想和妈妈吵一架, 想使妈妈知道她很恼火,然后希望妈妈能开车送她回学校。不料妈妈根本不理会她 的挑衅,只若无其事地说:宝贝,我忙着呢,你现在先回学校,交上作业。我们以 后再讨论这件事。
放学后,妈妈知道婉琳已不在火头上,她耐心地听婉琳诉说,她在同学和老师 面前感到很窘,因为妈妈不去送作业,她还得回来拿。妈妈问婉琳:我很爱你,你 知道吗?
婉琳承认这点,妈妈又说:我这样做是为你好,你知道吗?
婉琳:我忘了带作业,你又不肯送去。我想是你不把我当回事。
妈妈:孩子,让我们来看一看,你为什么忘了带作业?
婉琳:我慌慌张张地赶校车,就忘了。
妈妈:你忘了带作业感觉不是太好,对吗?那么你从今天的事情中学到了什么 ?
婉琳:我想下次我会把作业事先放到书包里。
妈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婉琳想了想说:我可以在闹钟一响时就起床,不至于那么紧张。
妈妈说:如果我把作业给你送去,你不就学不到这些东西了吗?
这样的亲身经历是年轻父母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找一个适当时机就事论事,是 鼓励孩子的最好时刻。孩子忘了带外衣,爱搭救的父母会说:快穿上外衣,外面很 冷。如果孩子着凉感冒,喜欢解释的父母会说:你知道了吧,外面很冷的时候,就 不能出去。但是善于诱导的父母会让孩子从亲身经历中长点才干,昨天你在外面玩 怎么没受凉,而今天却受凉了,怎么回事?
昨天我穿了大衣,带了帽子和手套,今天只穿了件汗衫。
要在外面玩又不受凉,你该怎么办?
我想我该带着外衣。
是的,要是你不想再着凉的话,该带上外衣。但这是你自己的事,下次该怎么 办,你自己来决定。
父母用这样的方法,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孩子们懂得自己该怎么办事,并且 从心里没有顾虑,自觉自愿地处理这些问题,决定着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英子的妈妈很不喜欢英子穿太惹眼的衣服去外面玩。她总是想办法跟英子解释 那样的衣服会惹来麻烦,但是英子从来不听妈妈的,每次出去总穿那些妈妈不喜欢 的衣服。不久英子的妈妈吃惊地发现,她只稍稍改变了谈话的方式,便收到了意想 不到的好结果。周末,英子和朋友一块出去,妈妈说:英子,今天有风,你穿这么 短的裙子,风会不会把裙子吹起来?
英子说:妈妈,这次你算是说对了。我去换一条长些的裙子。很简单的一句话 ,关键是找准了要害,就变得一语中的;孩子很平静地听从妈妈的意见,不再和妈 妈的意见相悖了。
英子的妈妈鼓励英子自己去想问题,而不是试图从可能的窘态中搭救她。
让孩子学会自己干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必须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做 事的良好习惯,这主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如早晨起床,可以安排孩子 扫扫地,晾晾鞋子,洗洗手帕、袜子之类;饭前用抹布抹桌子,准备碗筷、摆放小 椅;饭后一样一样收拾、洗刷……最好是爸爸妈妈做这些事,让孩子来帮忙,在帮 忙中逐步培养和增强孩子对做事的兴趣和意识。
又如:孩子放学归来,可让其参加煮饭和做菜。像择菜择葱、蒜、洗生姜…… 这些小事都可让孩子做:爸爸妈妈一方下班或买菜归来,另一方可叫孩子送条毛巾 揩汗、倒杯水喝、打点水洗脸、拿把扇子扇风,搬把小椅让其坐着歇会儿……孩子 一开始学做事,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父母应耐心细致地边做示范边讲解过程,让 孩子看得懂听得清。然后,再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后,孩子就会按一定的程序做事了 。另外,孩子大都胆子小,做事前可能会有顾虑--怕把事做坏了。这时,父母要及 时地给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打消孩子的顾虑。这样,以后孩子就会大胆地做事了 。
专家观点在孩子做事时,父母要多表扬,即使做错了也不要批评--特别在一 开始时。这样,孩子心理上始终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在今后做事当中,孩子将 会是积极主动的。总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事,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 益处。
在本章最后,我们愿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起欣赏一则寓言故事,希望会对大家有所 启发。
有一只好心的老母鸡捡了一只鹰蛋,她把它带回来和自己的蛋一起孵。后来小 鸡和鹰都破壳而出,长得很好,鸡妈妈善良温柔,对小鹰视同己出。
有一天一个猎人从此路过,他一眼看见有一只鹰和小鸡们在一起玩耍,它走路 的样子和觅食的神态已经快和小鸡差不多了,猎人大吃一惊。猎人对鸡妈妈说:
这是一只鹰啊--鸡妈妈说:不是,那是我的孩子;猎人又对鹰说你是一只鹰啊 --鹰说不会吧。
猎人很纳闷。他把鹰带到一个高坡上,然后举起鹰说,如果你能飞你就是一只 鹰,当他把鹰高高举过头顶然后把手松开:
鹰扑棱扑棱翅膀落在地上,迈着鸡的步子走了。
猎人不甘心,第二次他把鹰带到悬崖上,然后举起鹰用力向下抛去:
鹰扑棱扑棱翅膀飞快地往下掉,就在他快要重重地摔在崖底的岩石上的时候, 鹰拼命张开翅膀,它奋力地舞动着,越飞越快越飞越高,终于它像一只苍鹰那样飞 了起来。
第一章 不打不成才,棍棒下面出孝子-粗暴打骂型父母的教子方法
拳脚底下绝对培养不出健康的人格,只能葬送孩子的才智与热情。
--贝佛利·费尔德曼本章所介绍的是另一种错误的教子方式,即父母对孩子的 粗暴打骂。
有些父母至今仍然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人。这样的父母在教 育孩子时往往就表现出简单粗暴,急于求成,以势压人的态度。在高压之下,性格 倔强的孩子,常表现出顽强的抵抗意识,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并在父母粗暴态度 的影响下,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性格怯懦的孩子,则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 出软弱的顺从意识,在父母面前畏畏缩缩,胆小怕事。也有所谓机灵的孩子,采用 欺骗和撒谎的手段,来对付父母的训斥,达到免受打骂的目的,变得虚伪、不诚实 。粗暴型家庭教育表面上看暂时见效,但孩子内心并不服气、甚至反感。用这种方 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产生自卑 、胆小、孤僻、撒谎等异常性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有孩子的自尊心,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因此,要孩子改正错误,必须是孩 子自己有所反悔和有改过的愿望,一味地打骂,而不进行说理教育,是永远达不到 使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本章介绍了三例粗暴打骂型父母的教子悲剧,其他家长应 引以为戒。
家教智慧论语你用自私和暴力对待孩子,那么你在他心里播下的只能是仇恨的 种子。等他长大了,就会感到世界不公,就会愤怒,就要反抗。
拳脚底下绝对培养不出健康的人格。要不就是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人;要不 就是桀骜不驯、蛮横霸道的人,甚至在孩子心灵深处埋下自虐和虐人的种子。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长期细致艰苦的工作,如春雨润物。指望几顿训斥或痛打就 可以把孩子调教好无异于天方夜谭。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改 变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
越是挨打多的孩子,越是不求上进或不守规矩,因为他们视挨打为一种惯例, 特别是有些父母对孩子发泄种种不满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件事本身的过错讲清楚。 孩子盲目地挨了打还不知原因何在,敌对情绪一旦确立,前功尽弃。
父母失误的教子案例1.棍棒教育结出的恶果殷鹰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 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 全部希望寄托在殷鹰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 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教子误区在这种家庭中,殷鹰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 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次,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 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大人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鹰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 子,其中竟有殷鹰,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 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鹰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鹰的床上,发 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 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鹰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不久, 县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殷鹰有期徒刑1年,这一天,殷鹰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
这是一个典型的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家教信条,而最终失败的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为了维持父母 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 ,行为粗野。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 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最终会走上犯 罪的道路。
2.棍棒教育使花朵凋谢1990年4月的一个傍晚,刚刚返家的中学女教师张玉琳 ,听丈夫说7岁的女儿张小凤在家里偷了钱,随手就给小凤两个耳光。
这就是暴力的开始。
教子误区张玉琳又冲进厨房,拿出一根40厘米长的劈柴棍,向女儿身上猛打, 直到木棍断了才住手。
接着是脚踢、罚跪、罚站,直到夜里10点钟。
深夜,张玉琳又将小凤从床上拽起,推进厨房,让她跪在小板凳上。张玉琳似 乎疯了,天刚亮,拳打脚踢又开始了,并恶狠狠地咬女儿的手、下颌和胳膊。
这些似乎都无法消除她心中的怒气,张玉琳又用帆布皮带勒住小凤的脖子,用 带子捆住女儿的双手,并找来塑料绳,将小凤悬空吊在卧室门上。
直到最后,小凤不再动弹了,她的呼吸和心跳也停止了。
1992年11月12日,武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门诊。中午1时许,一伙人 一路跑着抬来了一位少年垂危病人,只见他头歪向一边,脸色苍白,呈昏死状。经 医生检查,孩子已经瞳孔放大,四肢冰冷,心跳呼吸停止。
尽最大力量抢救!医护人员不忍看到这朵已经十分柔弱的鲜花在他们面前凋谢 ,迅速对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呼吸,气管插管等。一切能够用上的抢救措 施都用上了。小孩的心脏在医药手段的强刺激作用下,出现过短暂的微弱跳动,但 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这个名叫夏辉的孩子还是于次日凌晨死亡。
原来,这天中午放学时,孩子的父亲夏礼汉到儿子就读的姜家墩小学接他回家 吃饭。在校门等所有的孩子都走光了,仍不见夏辉的影子。一打听,夏辉早上根本 没有去学校。
夏礼汉怒气冲冲地刚回到家,儿子也丧魂落魄地跟着进了家门。
你到哪里游荡去了?敢不上学!
到……到17中,……儿子怯怯地回答。
到17中去干什么?……儿子语塞。你的书包呢?
父亲见儿子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家。
被扣在17中了。
教子误区夏礼汉大怒,命令儿子跪在地上。又用尼龙绳将儿子拦腰三道,五花 大绑,悬空吊在暗楼横梁上,然后将门反锁,骑车到17中去找儿子的书包。半小时 后,夏礼汉提着儿子的书包回来了,门一打开,只见11岁的夏辉脑袋歪在一边,瞳 孔放大……儿子,你听得见吗?爸爸在叫你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号回荡在整个 门诊大厅。
王小川是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第二小学学生,年龄还不到8岁。1992年11月25 日下午,王小川的父亲让儿子在自己的单位里复习功课。没多久,调皮的王小川跑 出去玩耍。下午6点左右,王小川回到父亲单位,见父亲已经下班回家,生怕受到 责怪,就到亲戚家住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