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11977300000033

第33章 不能让孩子吃一点‘苦’--溺爱型父母的教子方法(2)

大量事实说明,溺爱会造成孩子品德素质发育不良,真是娇子如害子,酿成人 格疾患难以治愈,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

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 子。惟恐孩子不高兴。有时孩子把好吃的给父母,父母总推说:我们不吃,你吃。 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地是归他的,反正爸爸妈妈不需要。 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认 为自己是家里最重要的人物,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考虑他,稍有不周到,便自觉 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乱发脾气便是很自然的反应了。

很多孩子眼中,父母尤如自己的老妈子,是专门伺候自己的,毫无尊严可言。 所以他们对待父母颐指气使,呼来唤去,指使父母团团转,毫不尊重,更不用说体 谅父母疾苦,减轻父母负担了。

个别父母本身很自私,为孩子自私种下了种子。很多父母在给予孩子爱的时候 ,却忘记了在孩子心目中播种爱别人的种子。她们只知道爱孩子,却忘记了爱他人 、爱集体。比如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吃亏,就告诫孩子:发吃的 东西时,一定要挑大的。上公共汽车也让孩子抢先占座位,看见老人,视若无睹, 还告诉孩子说:一样买票,为什么要把座位让给他。

有的父母自己不孝顺长辈,与邻里整天斤斤计较,不相往来,都会在孩子心中 打下只关心自己,不用管别人的烙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所有爱孩子的父 母都应该学会怎样爱孩子,怎样教孩子学会爱。

2.父母应该怎样爱孩子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

专家认为: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在家庭中父母爱孩子,生活上要照顾好,但又不能爱得太随意,不能那么感情 用事,不能那么无知浅薄,不能那么近视。凡事有一个度,爱子女也是一样,应该讲 点节制,应该多几分理智,应该站得再高一些,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深一些。这 才是真正对下一代负责任的态度。

青少年终将会成长。父母爱子女,则应为之计深远。有分寸、讲节制的理智之 爱才是明智之举。

在如何爱子女方面,一位母亲说过一句名言:对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

不是说只给子女一半的爱,不是减少对子女关爱的数量,而是以隐蔽的形式收 起溺爱的部分,以更深的内涵去爱子女,注意培养其健康地成长,而不是把爱挂在 口头。这位聪慧的母亲举了一个例子:

春天的一个早上,我叫醒女儿去上学。那天天气挺冷,雪还没有融化,我怕女 儿路上摔跤,便悄悄跟在后面。果然,走了不远,女儿扑通一声摔倒在地,她哇地 一声哭了起来。我跟在后面,眼泪也往下掉。真想过去扶她一把,但我还是克制住 了感情,眼看着女儿自己从地上爬起来,擦干了眼泪往前走。目送到了学校我才回 来。回来后一直担心女儿放学后是否能安全到家,心情是否沮丧,是否会埋怨妈妈 不去接送。就在我左思右想没有主意,正打算冲出家门去接孩子的时候,门外飘过 来女儿稚嫩的歌声,那一刻,我笑着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女儿开始尝试独立 地做些简单的事情,渐渐变成了一个爱劳动、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爱子女要讲究适度,增一分则多,溺爱害人;减一分则少,缺少温暖与爱的家 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心灵的伤害。在一些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和那些即将破碎的家庭 中,父母之间冷漠,父母对子女缺少关心爱护,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甚少的情况仍 然存在。这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对父母、对师长、对社会的敌意与冷漠。做父母者当 三思矣!

还有的父母,过分重视培养孩子的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让子 女一门心思全用在学习上,他们在学习上过分苛求子女,考得成绩好了就喜形于色 ,奖赏有加;考得不好则会恶言恶语,甚至加诸棍棒。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孩子幼 小的心灵,让他们觉得父母无情,而体会不到行动背后父母的苦心。他们会觉得世 上人情冷漠--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况他人乎?于是开始对别人冷漠,将内心与外 界隔绝,拒绝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这样的父母, 警醒的时候到了。

专家观点父母对子女培养的态度应该摆正。维持民主的家庭氛围能使孩子保 持平和的心境,保持直率、快乐的好品格。这是忽视教育或娇宠式的溺爱所无法比 拟的。KH*2因此,在家教中,理智地爱子女,更显出父母的博大。

让孩子从保姆式教育中解放出来要注重个性教育,而个性发展的核心就是创造 能力的发展,问题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源。饭桌上,我们与其问孩子得了多少分 不如问他发现了什么问题。当孩子向我们发问的时候,我们不妨先问问他。学贵有 疑,我们要鼓励孩子发问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背答案。应试教育强调传递,有很强的 依赖性;而素质教育研究开发,强调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培养人的自主精神,开发 人的潜能。

我们不妨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个日本幼儿园划成活动区,允许四五岁的儿童自由走动,大声唱歌,甚至还 可以跟同伴捣乱。日、中、美三国教师对此作出了不同评价:中国老师说,这些孩 子有多动症,应当治疗。美国老师说,这些孩子的做法有些过分,不应当妨碍他人 。而日本老师却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四五岁还不会游戏,将来就会被淘汰。

我们的教育对孩子保护过度,替代过多,对孩子限制太死,忽略了对孩子的个 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再举一个中国的例子。

陶行知先生曾经就猫和老太太有什么相同点分别问过中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 。中学生说:都有生命,都会呼吸;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说:都怕冷,都爱吃鱼, 都爱睡觉,睡觉时都爱打呼噜,平时都爱自言自语。论文化知识水平,中学生比幼 儿园小朋友高得多,为什么答案却远不及后者精彩?这就是长期追求一个答案的教 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不是活用书,用活书,用书 活(陶行知语)。陶行知还说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常常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如当孩 子问一大二大?我们告诉他二比一大时,孩子又问:为什么二姨比三姨大?

让孩子从小形成积极性的需要心理是日后容易接受正确教育的基础,自主能力 与自我教育能力是外现与内化的关系。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千万不要培养五分+ 绵羊的标准件,而要造就一代有责任感,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有交往合作能力 和终生学习本领的跨世纪接班人。

爱护但不娇纵关心孩子是很重要的,但并不是一味满足,要让孩子学会管理自 己的情绪。要是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就大错 特错了。人们有什么魔法能毫不费力地转瞬之间得到从幼年时期就必须培养发展的 技巧?没有这样的魔法存在。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孩子从小懂得控制自己的愿望,尊 重别人的权利。什么时候可以顺从孩子的意愿使他高兴,什么时候不能,是要仔细 考虑的。

父母受责任驱使,应竭尽全力使孩子尽可能地高兴,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 为这种一味顺从的态度会使孩子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人,认为生活就是 我行我素。他所注意的只是他自己,他的要求,而不在乎别人有什么需要和要求, 更谈不上与别人合作,如果他的意愿不能满足,就会给其他的人带来难堪。孩子若 被宠坏了,就不知道怎样处理他的恼火,不能接受不这个回答。最可怕的是,现实 生活不可能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要,这个对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他会成为天大 的灾难,不知如何忍受。这也是人们常常讲的惯字的意思,由着他、顺着他、惯着 他,使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道如何体谅他人,自私就开始抬头了。那么,当他 长大了,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无力调整、保护自己,这么大一个世界到哪儿 去找那么多哄他的人呢?

我要吃泡泡糖。3岁的平平嚷着。妈妈忙着洗衣服,说:上次不是告诉你了, 你不能吃,你总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里,或是随便扔。平平走过来,我要吃!她使 劲在地上跺脚,然后把妈妈的衣服都扔到地上。好了,好了,给你。妈妈无可奈何 地给平平递过去一块。

妈妈没有勇气说不。她不愿意平平捣乱她的工作,给她糖,可以让她走开,继 续干自己的事。妈妈无奈地这样做了,可当她发现平平以后的一系列坏习惯时,并 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这种放纵行为给平平的坏习惯以滋生的土壤。是妈妈培养了 平平不听话,把泡泡糖随便乱扔的习惯,而且她知道妈妈还会给她的,只要她给妈 妈捣捣乱就会得到欲望的满足。

许多孩子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用破坏性的行为来表示他们的不满。妈 妈有责任维持秩序。她不能让平平把泡泡糖到处乱扔,或咽进肚里,如果她不遵守 这条规矩,妈妈就不该给她泡泡糖吃。妈妈应该有勇气去说不,及时纠正平平的无 限度无休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纠正她这种想法,认为只要给妈妈捣乱,就可以得 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再者,如果妈妈不负责任,平平总把泡泡糖咽下,很可能会得 病的。

这种情况是运用逻辑结果法的最好时机。和平平聊一聊,讲讲吞咽泡泡糖和到 处乱扔泡泡糖的坏处,然后规定,以后若有此事发生,禁糖一周。这样会有效得多 。

4岁的欢欢跟妈妈一块去玩具店。你要什么?妈妈问,我要那个。欢欢指了指 一个塑料做的动力别动队。妈妈知道这把剑是电视动力别动队里的武器。不,欢欢 ,你有了那个,会天天学电视画面,同别的小朋友打架的。我给你买别的玩具吧。 积木行吗?

可是欢欢开始大叫大嚷,我就是要那个,要那个!周围的人都在看他。妈妈只 好说:别叫了,小祖宗,拿上吧。走,去交钱。

妈妈没勇气说不。她总是迁就,其实迁就是纵容。她害怕孩子生气,在大庭广 众面前撒泼打滚,给自己丢面子,就不坚持正确的立场,不管这样做后果如何,她 还是要使欢欢高兴、满足,避免麻烦。

其实,家长们不一定每次上街都要给孩子买玩具。如果每次都买,就惯坏了孩 子,使他认为要玩具是他的权力。如果妈妈不买,就是失去了他的权力。

不管买什么东西,都要有原则、有计划、适当考虑开支情况、季节与节日要求 、孩子成长需要等,而不能随意迁就、纵容,当孩子的要求或愿望违背了规矩,或 是不符合当时的现状要求的时候,我们必须有勇气拒绝他们的要求,防止娇纵孩子 。

对孩子不要过分保护我们不能让孩子永远站在我们后边,而应教他去筛选生活 ,找出孩子在我们的指导下能承受的经历,使他有机会去体验生活,认识自己的能 力。

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好、把握住。如果拼命去作这个 尝试,将会使自己烦恼无限。虽说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周到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但 不能无限度地去做。

小明,小明,把大衣带上去学校。妈妈叫住了匆匆忙忙赶校车的11岁的儿子。 我不要,我没感到冷。今天天气预报说要刮风,会很准的,带上吧。妈妈把大衣从 他的屋子里拿来递了过去。小明不情愿地拿上大衣走了。

过于保护孩子的妈妈是权威的妈妈,她来决定小明是冷,或是不冷。而妈妈这 种额外的关心和保护并不是必需的。因为妈妈决定他需要带上件大衣上学,他就得 带上,但他并不是持积极态度,所以妈妈只得给他拿来。这样做小明不开心,认为 妈妈侵犯了他的权利,而小明自己也不会马上培养出听天气预报、照顾自己的衣物 的习惯。妈妈并没有领会到这点,反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预料与掌握之中,她把事 情把握得很稳。

妈妈,我们想去游泳,今天天气很好。7岁的小宇央求妈妈。

不行,现在已经是11月了,水很凉,你会感冒的。

好妈妈,让我们去吧,我们不怕冷。5岁的弟弟帮助哥哥解释说。

今天的太阳很好,天气很暖和,我们不会感冒的。哥哥接着说。

怎么说也没用,现在是11月了,我是不会让你们去的。

我们就游一会儿,冷了就上来。哥哥继续央求。

去外面玩一会儿球吧。妈妈进屋去了。

哥哥说:她害怕把我们冻感冒,所以不让我们去游泳。她太主观了。

弟弟点了点头,无可奈何地去做其他事了。

妈妈的确是害怕,害怕他们冷了、热了、看不见他们了。妈妈是在保护他们, 不使他们受伤害,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是妈妈有点过分,她认为时时处处都 有危险,她过于保护孩子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过分保护导致过分限制,限制 孩子的能力发展,限制孩子接受挑战的机会,其结果就会导致孩子懦弱,缺乏勇气 。

从某些角度来看,体验是培养孩子勇气的战场。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与鼓励, 但不是过度保护,不是对他们的能力与勇气的怀疑。我们应当让他们尽量用一种冷 静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我们有责任去教会我们的孩子正确的生存方式、方法和态度来对待生活。我们 应经常让他们看一看我们面对着什么问题,然后问他们:该怎样做?用这一个简单 的问题我们可以指导一个孩子去分析眼前的事情。孩子们很爱动脑筋,随着年龄的 增长他们会更好地思考该怎样做的问题。做父母的应利用这一特点,训练他们解决 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

妈妈,妹妹把墨水洒到我衣服上。5岁的岩岩大声叫着。他很不满意小妹妹的 行为。

岩岩告诉了妈妈他的问题和他的反应。他想让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做点什么, 最好是惩罚妹妹。

岩岩宝贝,很遗憾妹妹把墨水洒到你的衣服上,我也没办法。下次你怎样做, 妹妹就不把墨水洒到你身上了?我不知道,岩岩气得直跺脚:你得告诉她,她不能 再这么做了。妈妈面对岩岩的恼火很平静。你想一想怎么办。一会儿我们再谈谈。 妈妈走进另一间屋子里去了。过了一会儿,当岩岩平静下来,妈妈才谈起这件事。 岩岩想一想这件事又生气了,他认为妈妈不公平。为什么我做错了事你就说我,而 她错了你却让我想办法!妈妈告诉他:妹妹还小,不懂事,我们应该想想怎样预防 这件事的发生。最后岩岩终于认识到,他应该把墨水放到妹妹找不到的地方。

岩岩通过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想出一个比较合适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