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11977300000044

第44章 孩子是我惟一的希望--期望值过高型父母的教子方法(1)

家长的期望值一旦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它就成了一种 不会赢的沉重的赌注。

--安德鲁·拉夫特中国父母往往对子女一味的高期望,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要 求,不切实际的急于求成。父母的这种心态和做法促使孩子脆弱的心理进入一种怕 失败的高压状态,导致他们精神上、心理上陡增紧张和焦虑情绪。这是中国家教中 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中国的孩子因此成了负担最重的一批人。

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只根据家长的 兴趣和愿望,那么孩子只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 好坏的标准往往会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也多以考试分数或指令孩子所学的一门 特长的成效来衡量。这实际上是家长自己背上的一个错误而沉重的包袱。因此,父 母在教育孩子时,扮好为人父母的角色很重要。不要以为孩子在很大的压力下才会 出人头地。教子成功的父母一般绝不给孩子太多的期望压力,因为让他放松身心缓 和坚强的情绪反而更好。在教育和引导的方法上,作为家长,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 学习成绩,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怎 样做人,怎样发展自己的个性,怎样培养孩子的心理分健康,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 精神上。

家教智慧论语家长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 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

中国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的介入,要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就要提高家长 的教育水平,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切不可对子女妄加实验,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尊重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切不可 用动物式的实用主义来衡度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更不能将此法施诸可爱的孩子们。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 身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

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原则应该是:鼓励立志,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和创造利导 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意志品格的磨砺,陶冶其德性, 磨砺其意志,激励其精神,指导其人生。

家长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人格,迎接未来的挑战。

父母失误的教子案例1.杀害父母只因他们要求高1998年4月2日,黑龙江省牡丹 江市公安局接到报警,李富昌夫妇被杀害于家中。公安人员经过调查取证,于4月4 日逮捕了杀人凶手牡丹江市十一中学初三学生李非(李富昌之子)。

李非,1982年5月10日出生。坐在审讯室里的他,文文静静,沉默寡言。当他 供述出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的经过时,令所有在场的人震惊了。

4月1日那天,我已经3天没上学了。4月4日学校考试,我学习不好,考试成绩 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于是就到北龙市场买了一把刀,想自杀,但我又想死之前看 看大海,再跳海死。晚上8点多钟,我妈从外面回来,看我那个样子,就问我是不 是有心事,我说没有,就到厨房去了。我妈又跟到厨房,还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有事就跟她说,还说明天让我爸到学校问,我在学校到底学得怎么样。我怕我逃 学的事让他们知道,那样大连我就去不成了。我就把买来的那把刀从厨房柜里抽出 来,接连捅了我妈几刀,我妈就倒下了。我把我妈的尸体拖到北阳台,用毯子盖好 。晚上快1点了,爸从外面回来,问我妈哪去了,我说还没有回来。后来他到厨房 喝水,我怕杀我妈的事让他知道,就拿出刀跟在我爸后面,趁我爸不注意就没命地 向我爸连捅了几刀……

KH*2据了解,上初一时,李非的成绩班里排队30多名,初二就滑到40多名。李 非说,他成绩下滑之后,父母经常责备他,每逢考试成绩不好,父亲说他有时越说 越生气,就会给他几下子。

李非的妈妈也常常跟李非念叨:像你爸有文化,学习好,当官;像我,学习不 好,没文化,就得下岗。据李非讲,上了初三以后,有一次他听老师们在一起说, 初三就保住前20名吧,还有希望考重点,20名以后的随便吧。不满16周岁的他是在 上初三第一次月考后想到死的,那次月考他考了倒数几名。在李非看来,他学习不 好,当然就没有出路,没有出路就只有死路一条。

一个孩子,能够冲破年龄、情感、意志等一条条的防线,杀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只因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这一人间悲剧让人深思的东西太多了!

2.过高期望导演的悲剧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杀母事件于2000年 春被新闻媒体披露以后引起人们的震惊。

徐力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是一位好学生,学习中上等,待人好,热情,乐于助 人,而在家里,他却不能让他的妈妈满意。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很严,期望很高。

徐力的学习成绩达不到他妈妈的要求,多次遭到痛打。正像他自己所说:小的 时候不懂事,母亲打打还可以。现在懂事了,都长大了,母亲再这么打,心灵上受 到刺激,受到了很大的创伤。他自己说:自尊心受挫,没有兴趣。总之他对母亲因 为学习成绩对他的打骂有着痛苦的心理体验。对自己的未来又是怎么样呢?他母亲 为他定的考学目标是北大、清华,最低也要进浙江大学。在班里的考试名次,他母 亲要求他要进入班里前十名。他对母亲说:很难呀,那些孩子都很厉害。他母亲不 顾实际情况,主观臆断,强行要求孩子达到力所不及的考学目标与考试分数目标, 这就使徐力对考学目标和考试成绩产生绝望的情绪。

徐力的心理背景可以说是看过去是心理痛苦,看未来是心理绝望。徐力生活的 空间比较狭窄,心理空间比较狭隘,除了学校就是家里。徐力说他很喜欢与同学出 去散散步,爬爬山,这样的机会很难获得。他妈妈总是限制他出去。徐力长期生活 在比较狭隘的心理空间里,造成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疲劳等无法调节,心态无法 得到平衡。

徐力经常因为学习成绩和在班里的名次与母亲发生争执,并经常受到母亲的训 斥与遣责。高二期末考试,徐力的成绩在班里排第十八名,因为没有进入前十名被 母亲痛打一顿,并扬言如果再玩足球就打断他的腿。就这样,徐力最爱的活动--踢 足球也受到了母亲的制止。2000年春节前,又要面临考试了,一天,徐力回到家, 他的妈妈在客厅里织毛衣,看到儿子回来,放下手里的活,又开始对儿子唠唠叨叨 ,重复着原来说过多少遍的让儿子刻苦学习,一定要考入前十名,明年考上名牌大 学。徐力听了没吭声,转身看到门后有一把木榔头,他掂起来就朝母亲的后脑上一 连击数下,母亲一下子晕倒在地上,这时如果徐力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徐母还可 能免死。但徐力想,与其让母亲整天为自己的学习操心,活的这么累,还不如让她 死,也好让她解脱,于是徐力又一次举起了木榔头,直到把母亲杀死。

教育专家的分析父母期望孩子早日成才,期望孩子出类拔萃,这种心情本是合 理的。但也不能否认,任何事物都应该掌握好尺度,要根据实际状况采取相关科学 的方法,千万不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怀着不合实际的期望,走向极端。父母总 是用成人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孩子的内心世界和能力,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情绪状态 、心智方面都有过高的估计。父母在这种自我沉迷的状态下不能清醒地认识问题, 久而久之,使自己的行为成了一种惯性和教条。最终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孩子对受教育的感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甚至还导致孩子心态失 衡,走上极端。血淋淋的事实足够让家长们警醒了,那么怎样吸取这惨痛的教训呢 ?怎样防止这类悲剧的重演呢?

1.期望值过高原因的反思期望子女成才,这本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一味 地高标准,追求完美,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时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对于这种 教育,我们做父母的不得不三思。

透视父母畸形的爱中国的家长大约是世界上为自己的子女操心最多的家长。为 了子女能成为自己期望中的人才,做父母的可谓殚精竭虑,熬干了心血。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组图片,取名沉重的爱,看后让人刻骨铭心。照片 的主人公是一位年仅7岁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他有一个十分舒适的家,有电脑,有 沙发,可他却很少享用,因为他所在的重点学校离家太远了,为了能让儿子有更多 的时间读书,母亲办了病退,在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儿子 一起读书。只有周末,他们一家三口才能团聚。冬天太冷,门窗被堵得严严实实的 ,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充作课桌的茶几,做饭的炊具,便全是孩子要读的 各种各样的书了。每天放学,母亲就陪着儿子一起读书。

母亲说,他们要在这小屋子里抗战12年,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国家的 栋梁。

一位家住重庆名叫莎莎的女孩,9岁时,她的父母就带她去跟远在成都的一位 音乐教师学钢琴。每个星期妈妈带着莎莎去成都上一次课。两年多下来,莎莎和妈 妈坐火车在重庆和成都之间走了36万公里路程,这36万公里相当于30个长城,14个 红军的万里长征。

12岁那年,莎莎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她虽然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地挤火 车了,但妈妈为了让女儿学好功课、练好钢琴,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来到成都, 陪着女儿,和女儿一起向着理想的高峰攀登。可是不久,噩耗传来,莎莎的爸爸为 了做女儿的坚强后盾,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干,不知疲倦地四处挣钱,结果病倒在 床上再也没有起来……

这种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将生命的赌注全押在孩子身上的爱是不是太沉重了一 点?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 的病态。

从为人父母开始,几乎大半生都是为孩子而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上 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 ,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爱心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适当的能量和 养料。现在的家长普遍缺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一般常识,许多人把愿望统统寄 托在子女身上,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教子误区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 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生出来之后呢?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 吃巨人脑黄金,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已经大 大超出了孩子们的承受力: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考不上大学叫我的脸往哪儿 搁?相当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由自己 的意识来支配。

有人说,马斯洛的自我完善理论在中国是不适用的,因为这个理论的五个层面 中,并不包括子女是否成功这一层面。而在中国,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子女 感到莫大的羞辱;而不成功的父母,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的成功当作自己成功 的最后赌注。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在一项题为《上海地区幼儿家长家庭教育现状的 研究》报告中披露: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4% 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48%的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 家长和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家长愿望多,家长愿 子女上大学大专的人数是孩子愿望的两倍。

诚然,望子成龙是每个做父母的愿望,但如果家长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 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 。

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母亲大人在对女儿进行恐吓。 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重点,母亲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 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母亲的筹码在升值。看来家长对子 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父母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儿女们就得成为过河卒 子拼命向前。渐渐地,女儿脸上笑容在消失,焦躁与不安爬上了眉宇--学习上她没 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母亲威胁的口吻还 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一旦孩子功课不好,投入巨大的父母往往比孩子更伤心。一位下岗的父亲靠帮 人家拉货挣钱养家,在醉酒后哭着对10岁的儿子说:你爸爸这辈子没啥造就了,就 是累死,也得把你培养出个样儿来。你就好好学,将来成个人,让我累死了也能闭 眼吧!

据一些家长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功课落后,这样的消 息比股市暴跌还要让他们难过。

教子误区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孩子教育 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小孩成绩好,一’好‘遮百丑。有位家长说, 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要是成绩不好,那就完了,将来 不是我当保姆的问题,而是孩子饭碗有没有的大问题。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 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

的问题。

于是,我们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焦点只有一个--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 了,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孩子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考 试成绩。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家长们对学习好的孩子,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极尽 娇宠。每年寒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天,许多大型商场都会挤满一家三口的购物者。原 因是孩子考试前家长往往许诺,考得好就给买高档玩具、衣物、自行车,他们是来 实现承诺的;而好些饭馆也因此赚得钵满盘满;许多大型游乐场也因家长们的慷慨 解囊而大大赚上一笔。当然一些成绩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孩子,是绝对享受不到这 种待遇的,不仅如此,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看 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此类咒骂声劈头盖脸,整天不绝于耳,整个家庭被 愁云悲雾笼罩着,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更有甚者,一些父母信奉的是不打不成材, 棍棒底下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