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安徽合肥读高中一年级的女生给某作家写信说,父母也有对她好的时候, 那必须是在她考试得了好分数。这位颇有文采的高中生描绘了一次因考试成绩没考 好挨打的令人恐怖的场面:在短短20分钟内,我梳了两次头发,但终究还是徒劳一 场,妈妈那双仿佛长出来就是为了对付我的头发的手,毫不留情地撕、扯、拽、拉 ,使我的头发拆散了三次。这样下去,一年以后,我可以不用剃头就上九华山。我 没有疼痛,没有泪水,心灵和全身都是一片麻木。
我只是拼命护住脸,不让妈妈在我的脸上留下战绩。我不愿让同学们知道,一 个上高中一年级的17岁的有自尊的女孩,还会挨打,而且像狗一样蜷缩在父母的脚 边,用身体去抵挡他们的拳脚。妈妈一边打我一边哭骂,她那看起来像个刚出院的 病人一样虚弱的身体,出拳伸脚却又准又狠。但我更怕的是她的语言,她说她不知 道怎么会生下我这样一个没良心没人性的畜牲。爸爸的表现沉稳得多,他一边踢我 一边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不可救药的烂货色。
这位女同学悲愤地呼喊:虽然我已经上了高一,但我读不懂父母的心,他们到 底爱不爱我?
据中华妇女联合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抽样调查的一万户家庭中,家庭教育 比较科学的只占23%,方法欠妥的占51%,有严重偏差的占23%.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的孩子们也持同样的看法。1996年8月《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一次有关家教问题的 社会调查,给中小学生列出了一份25道题目组成的问卷。从回收的5000多份问卷来 看,反映的许多问题的确发人深省。有31.5%的学生埋怨家长只知道关心他的学习 成绩,有26.6%的孩子反映: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经常不让我看电视;爸 爸妈妈禁止我玩游戏机;无法获得课本以外的关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30% 的中小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太大。以往,考大学的起跑线是在高中,从高一起才开始 向大学冲刺。而现在,起跑线逐步移到了初中甚至小学。不少家长督促孩子从小学 起就开始奋斗,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在写信时几乎是大声喊叫: 我就要累死在起跑线上了!
而最使对孩子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家长不可理解的是自己居然得不到孩子的 尊敬。这从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到证明。
作为中国的父母,不可谓对孩子爱之不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不少国家的通 讯社对这次调查表示了关注,埃菲社曾刊登了这样一篇评论: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 们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家,他们批评西方国家的家庭缺乏亲情,但是他们却无法阻 止他们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最近对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中学生进行 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成功。在中国,不少父母力图通过 他们的孩子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他们望子成龙,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 超过所有的同学,成为佼佼者。然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孩子的能力,以致 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个别孩子由于不堪忍受巨大的学习压力而被迫走上了 绝路,如一个学生因高考落榜受到父母羞辱而自杀身亡。在家里,父母把孩子看作 是小大人;在学校,老师给他们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人们要对 不合理和过时的教育制度引起重视,这种教育制度把儿童当大人对待,完全剥夺了 对于他们今后成长必不可少的童年生活。
高尔基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如何教育好他们, 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的介入,要提高儿童的智力水 平,就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当然家庭教育失败的责任并不 全在家长,教育界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孩子是自己的好,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龙种,应该出类拔萃, 于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及实际能力,往往会 适得其反,甚至逼迫孩子走上绝路,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关心和爱护,是应该收敛的 时候了。
停止吧!残酷的实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把孩子就当作试验品进行试验, 以期达到自己所想象的东西,这种试验就是完全用家庭教育代替学校教育功能,或 者说学校教育完全代替了家庭教育,也就意味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叠。尽管 可能由于许多原因还有不少父母羡慕他在孩子身上实验的成功--使他儿子考上了大 学,但我们仍要说,这种对孩子所进行的强迫性实验完全是非人道的。
湖北省公安县闸口镇13岁的聂愿愿在参加1998年的高考后,被华中理工大学录 取,人们自然因其年龄小而称奇,然而令人称奇的事还在后头。其原因在于他只断 断续续读过3年小学和一年半高中,而这一切便缘于其父聂其文独特的实验,众多记 者在报道这样的新闻后,都对此进行了适当的质疑,但对其实验背后的社会性因素 却讳莫如深。
固然,聂愿愿之被实验似乎只是个案,似乎只关涉聂其文和聂愿愿父子等数人 ,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一方面在于,社会很关注这一个案背后,教育界(包括 政府的教育部门)的人士作何感想,他们是否深切感到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必要, 并不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切实地付诸实施,以便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 ,聂其文因其教子有方(而且还准备在其女儿聂思思身上作试验),而被聘为湖北 艺术学院附中的校长,以便实践他的教学思想。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说事关教育 的目的与方向问题(当然这话不能从政治意义上去理解,而是要从教育的实质性上 去理解),均让读者悬念于心,欲知后续新闻,但是至今尚未读到。可以明显地看 到新闻界和社会各界包括教育界,对此事件的冷漠。事实上,这一事件对应试教育 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相当特殊的意义,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
教子误区聂其文培养其子聂愿愿的方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一个背字。据聂其 文自己讲,每天天一亮就要愿愿起来,背公式和课本。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不 完成作业不能去玩,玩得太狠了,就不给饭吃。大约一年的时间,愿愿就能够按照 我的思路开始学习了。这样的手段与军事管制何异,这完全是非人的教育方式。就 是受训者自己,在取得了成功之后,也直言不讳地说,其父的那一套方法不好。他 说:他只是拿几本教材叫我背,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爸爸每天都叫我做功课,我 又不想做,他动不动便打我,直到我进高中后才不打。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 家里那堵墙是爸爸,对着墙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甚至据聂愿愿的妈妈回忆说 ,聂愿愿有一次在厨房使劲磨一把刀,说要杀爸爸。
我们不知道聂其文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何感想,在我们看来,至少应该伤伤心心 地大哭一场,或者因悲悯而反省自己教子方面的缺失吧。可报道中的聂其文对他教 育的成功沾沾自喜的性格,是不可能对其在教育其子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伤害进行深 刻反省的。因为他明说还要用自己的女儿聂思思来做实验,看后真是使人恐怖之至 。一个父亲逼儿子学习到了儿子要杀其父的地步,不说闻所未闻,也是不多见的吧 ;儿子被其父亲逼着读书,顺利考上了大学,然而儿子说的却是我恨他。难道这不 值得聂其文本人包括当今千千万万的父母痛彻思索吗?聂愿愿也算坚强,没被聂其 文逼死,但像这样为了子女的学习,而将子女逼死的父母还少吗?中国的父母是否 太像我们古代的盛产的暴君那样,太不把自己的子女当人看,当作一个有血有肉, 有自己思考的活物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漫长的杀子文化在当今之谬种流传。
自然,像这样血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叠合,还能够顺利并且以较高 的分数考上大学,在不排除聂愿愿有一定天赋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说,这既是当 今教育弊端之所在,也是对当今这种残缺教育的一种讽刺。因为按照聂其文给其子 教课的核心方法便是一个背
字,那么我们现今的高考试题实在没有必要让人去做的必要了,因为计算机的 记忆贮存功能完全可以与人脑相比,不必劳人之力。如此说来,我们就完全可以得 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即人类不必去学习了,因为学习只是个记忆问题而已。但对当 今时代稍有了解的人,便会知晓此路不通。因为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重要的是教 给人以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而不是仅仅限于现存的已死的陈旧 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尽管并不是指我们已进入知识经 济时代,但我们无可回避地面临着他国已经来临或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对我们个 人和国家发展的巨大压力--必然需要创新能力极强的人才。而此种人才培养,绝非 死记硬背之人所能胜任,而是要在个性及想象力诸方面得到全面而人性的发展,在 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新时代真正所需要的人才。事实上,有识之士不难发觉 ,聂愿愿现在被其父逼上了大学,只能说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成功。以聂愿愿现在 这种受伤的心态,接受有极大缺陷的教育,其个性及想象力能否真正得到全面的发 展,我们没有聂其文那么乐观。困难已然出现,现在的大学已然自费,而且不包分 配,那么对大学生的需求必然越来越依靠市场的调节,加上政府对经济及其它方面 均衡发展的需要,辅以宏观调控,进行智力资源的配置。届时像聂其文这样教育出 来的学生,能否适应新时代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妨拭目以待。因此,我们劝那些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切不可学聂其文的教子模式,否则鸡飞蛋打,竹篮打水 之事,未必就不发生在你身上。也就是说,切不可对子女妄加实验,因为他们和千 千万万孩子,都应该是大写的人,而不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猪或者一只随人使唤的狗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尊重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切不可用动物式的实用主义来衡度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更不能将此法施诸可爱的孩子们。
2.父母应正确地看待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应从实际出发教育孩子,应从孩子的实 际出发,顾及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如果只根据家长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孩子只能走 向相反的道路。当今让孩子学习乐器,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 事情了。据调查表明:约50%的独生子女学过钢琴等乐器。无论是钢琴、小提 琴还是电子琴、手风琴,学琴都是孩子童年时期接受的投资最大、时间最长、努力 最多的学习活动。有不少家长甚至是省吃俭用来为孩子买乐器、请老师,而孩子则 要在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学校学习之外每天还要挤出很长的时间练琴,并且一学就 是几年,甚至更长。孩子在上课与练琴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态度、体罚方面的压力 更是其他学习活动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这在我们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发达、教育 投入远远不足的国家来说,可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精 力、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花这么大的本钱去学琴呢?
来自北京一家商业企业的一位女职工说,她让7岁的孩子练琴,是为了锻炼孩 子的毅力,提高修养,让孩子了解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
在黑龙江大庆市从事科技情报工作的一位家长表示,培养5岁女儿学琴的目的 ,是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艺术气质和开发智力。
山西长治一位从事化工工作的家长说,学琴有助于女儿开发大脑,提高生命质 量。
然而问题并没有像家长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有一个女孩子,(也许有千千万万个类似的女孩、男孩)原来是一个非常活泼 、开朗、懂事的孩子,5岁时家长省吃俭用给她买了一架钢琴,并用几乎1/4的工资 为她请了钢琴老师,由父亲天天带着练琴,每周去老师那儿上课。从此以后,每天 练琴时,耳边不时传来父亲急躁的吼叫和怒骂,上课时老师难得满意一次,家庭气 氛也非常明显地变坏了,学琴成了她无法摆脱的痛苦。然而这孩子从小就非常懂事 ,她理解父母是为自己好,她也懂得了必须忍受的道理。孩子就在这样的心理状态 与家庭氛围中长大了。当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孩子变了,变得 孤僻寡言,胆小怕事,不愿学习,害怕困难,回到家里也很少和父母说话,与父母 的关系变得疏远、隔膜。家长本来期待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可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畏缩;本来期望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可是发现孩子越来越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 趣,凡事懒得动脑子;本来期待孩子从此做事自觉,可是发现孩子不但练琴不自觉 ,而且还开始出现了各种欺骗家长、偷懒不学习的现象;本来期望孩子从此遇到困 难勇敢地用毅力去克服,却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退缩,做任何事都怕困难,不仅如 此,孩子还变得暴躁、与家长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发生在学琴之后。对这样的孩 子来说,学琴的实际效果走向了最初愿望的反面。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我们 也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 会发展起来人们所希望的情操;我们更难想象让一个孩子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 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会有顽强的毅力。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完全被动地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机械练琴只能对智力 乃至性格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专家观点人们对孩子学琴所寄托的人格、素养方面的期望目前都在大量的落 空。反例之多,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使我们必须重新反省、思考与评价学琴在儿童 发展中地位的时候了。很明显,问题不在于是否学琴,而在于如何学琴,以什么目 的学琴和在什么状态下学琴。)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懂得,学琴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为 了使孩子多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而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感性的需要,使他们能 体验生活的美,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使其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孩子的期望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设身 处地为孩子分忧解难,而不要硬逼孩子,不要无休止地对孩子要求这个那个,不切 实际的急于求成。
拔苗助长只会事与愿违。当我们无休止的对孩子期望要求时,我们首先想想给 了他多少实际的帮助。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天天这样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结果又会如 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