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1种类型的父母教子方法的得与失
11977300000046

第46章 孩子是我惟一的希望--期望值过高型父母的教子方法(3)

有一位家长,他曾经和孩子试着换个位置,孩子当父亲,父亲作孩子,孩子向 父亲提问题:人家挣1000元,你怎么挣800元呢?人家住三居室,你怎么住筒子楼 呢?人家有高级职称,你怎么还是助理呢?这位父亲虽然很有涵养,但最终还是受 不了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大发雷霆。他认为儿子怎么能不看实际情况一味地要求老子 挣大钱,住好房,有高级职称呢?因此悟出道理,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要求 要实事求是。

孩子最忌讳家长当着别人的面说他不如别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应该客观、 现实的去比。

如果孩子有毛病,不要只是责怪,应该多想怎样去帮助他,家长应当坚信天下 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都去诚心诚意地说:孩子你能行! 孩子我来帮助你!

家庭是很温馨和谐的,孩子一定是很幸福的。

1993年4月29日,峨嵋山市的一个杀死父母、杀伤胞弟的19岁杀人犯彭足伟被 依法处决了。

父母非常疼爱他,然而他竟亲手杀死了父母。人们不仅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其用残暴的手段杀死父母,杀伤同胞兄弟呢?法医鉴定他精神正常。

彭足伟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冀都注入到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足伟身上。望子成龙 、出人头地是他们家教的基本准则。他的父亲经常指着电视里面中央领导的镜头对 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足伟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当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 去玩,而是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几乎剥夺了他的交往和其 他所有的业余爱好。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 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 一味责怪没出息。久而久之,父母的畸形教育观念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用彭足伟的话,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彭足伟开始逃避这个家,他出走过。他因几分之差而不得不去读议价高中。他 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自己就觉得更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 亲结婚,他觉得自己学习差,是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随着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 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自杀或杀人的念头……彭足伟在押时说:父母的要 求太高,我永远也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 对天下父母说的最后几句话: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体上关心孩子,而且更应该 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孩子 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专家观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彭足伟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过高期望,几乎近于病态。父母畸形的教育观念和专制式的教育 方法,以及不绝于耳的唠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加之父母的近亲结婚, 使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这种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的情况下 ,会导致病态性凶杀,也有可能导致自杀。正是畸形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彭足伟走上 了犯罪的道路。

不要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这是多 少年分数教育下一句人人皆知的流行语。实际上,现在中国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大都仍属于分数教育。中国家庭分数教育是中国应试教育在家教中的反映,家庭的 分数教育是学校的分数教育的反映。

教子误区应试教育把分数看成几乎是惟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它也是评价老师教 育效果的标准。这种分数教育观在家庭教育中必然为父母树立了一个盯着分数不放 的观点。孩子考了好分,父母荣耀,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孩子的命根儿,而且也成为 父母的命根儿。

孩子考试分数高,父母心里非常高兴,当别人问起自己孩子考试分数时,父母 便眉飞色舞,情不自禁。当自己的孩子考试分数低时,考得不好时,当别人问起自 己孩子的考试成绩时,家长往往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情绪低落,感觉自尊心受到 很大的挫折。

我们并不一概地反对分数,如果考试方法科学,那么学生考试的分数在一定意 义上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反映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 的考试方式、科学的考试方式所评定的分数还是有相当重要价值的。

对待目前学生考试的分数也要具体分析。一般说来,学生的考试分数高,在某 种意义上表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好。我们不能说考试分数好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 必定是低能的,更不能说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将来一定是有作为的人。

高分低能的说法是有些片面的。存在几个高分低能者那是有的,但不能笼统地 、一般地讲高分低能。高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反映能力水平的。就说应试教育下, 你死记硬背,也能反映记忆能力水平,何况我们现在考试也不能说全部都是靠死记 硬背,不能这样讲。我们现在的考试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现在考试的分 数反映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现在关键 的问题是把分数看得太重了,这才是问题的要害。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家庭教育包括做人教育、个性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与创新教育。由于我们的父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分数教育上,因 而对做人教育、个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教育忽略了。

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退休了,她说:我内退的目的就是在家把孩子的生活管好 ,帮助孩子学习,让他能考高分,我退休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我孩子的分数。

有一位母亲对儿子讲,只要你考试名次在班里排前五位,妈妈就喂你吃饭,一 直给你喂到上大学。

一对夫妻在讨论孩子成长情况时,爸爸说,这孩子不太懂礼貌,对大人和同学 说话都没礼貌那怎么行呢。妈妈马上辩护说,只要孩子学习好,考试成绩好,礼貌 不礼貌是小问题,上大学看你分数,你过不了录取分数线再怎么礼貌也只能是落榜 。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解一道数学题时,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解出了这道题,答案 与书上的答案一样,但解题模式不一样。他很高兴地告诉了爸爸,爸爸却说:可不 要这样做,你现在做练习的时候,老师可能判你对,到高考就可能扣你分,书上怎 么讲你就怎么做,老师怎么讲的你就怎么做,你不按老师的要求做,不按书上的要 求做,高考要吃大亏的。

专家观点作为家长,引导与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也是应尽的义务,但是 ,作为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发展自己的个性, 怎么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怎么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几 乎都用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都用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

父母们对孩子的成绩单常常反应过度,成绩单上的评语只不过是教师借以提醒 父母的简单附注,希望父母留意孩子并给予适当的辅导。至于分数不理想,则可能 是孩子暂时的不适应,这是进入一所新学校、面对新生活及新教学最可能遭受到的 问题。光靠分数和评语并不能提供给父母足够的讯息,如果父母能常和教师会谈或 保持联系,或许能够澄清父母对成绩单抱着的某些错误看法。然而,父母多半对约 谈不甚积极,眼中看到的又只是分数的表面意义,并将分数高低视为成功的最佳评 判标准,一旦达不到理想的水准便责怪起孩子或自己。

孩子渐渐长大后,成绩单的重要性有增无减。多数教师认为,表现愈优良的孩 子,其心中的压力及忧虑也愈大。有位老师曾经要求学生自行评分,她说:愈用功 的学生给自己的评分愈低,他们表现得很卖力,且多半是完美主义者,对自身的期 望也相当高。他们之所以给自己较低的分数,或许是因为如此才不致于在接到真的 成绩时觉得失望。相反地,有待努力的学生却常给自己较高的评分,仿佛借此就能 使心中的期望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