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全脑速读速记法
11978200000014

第14章 全脑快速阅读方法(2)

跳读对于参考资料的积累、储备也很有帮助。有跳读大量材料习 惯的读者,必然会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或书中的某些细节,在必要时 他就能更细地阅读这些材料。

(1)跳读的特点跳读最显著的特点是略去了许多次要的内容或情 节,便于在总体上把握全书,节省时间。对一本书进行迅速的跳读, 就像打谷的方法一样,它能使阅读将真正的和有营养的“谷粒”同毫 无用处的“糟糠”区分开来。另外,合理的跳读是符合阅读的生理和 心理规律的。

首先,我们从生理角度分析,阅读中眼睛的运动不是一种平稳的 追踪目标的运动,而是一连串快速的跳动,称为“眼球跳动”。从这 个意义上说,一切阅读都是跳读。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证实这一点。 我们在大街上用目光扫视人群寻找自己要找的人,或是在火车站的出 站口接人时,竭力不漏掉一个人,竭力平稳地一直看过去,然而常常 还是漏掉了要找的人。这是因为我们在扫视过程中,只有在跳动中的 眼球停顿注视时,才能看到对象。也就是说,如果要找的目标正好处 于“眼球跳动”瞬间,而这一瞬间又正是我们移动目光的时刻,那么 就会把关键的目标漏掉。

文稿校对中的情况往往也是如此,所以善校对者决不连续看下去 ,而是一字一停,也就是自觉地一字一跳。因此,在看似不跳读的阅 读中,要么读者有意识地进行停顿——即不漏一字一词地跳读,要么 被生理性的“跳读”牵着走。但逐字逐句的阅读也未必不会漏掉最重 要的东西。

而从心理角度来看,阅读心理学证明,视觉接收文字信号的速度 远远低于思维速度。由于阅读过程和思维过程两者速度之差,往往造 成大脑的“空转”。阅读者稍不留意,就会放弃思维,眼睛虽看到了 全部的文字符号,但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完整的概念。积极思维被抑制 了,出现了“视而不见”的现象。而跳读,恰好通过省略次要信息从 而缩短接收文字的时间,与阅读思维同步。

(2)跳读的主要种类及其跳读方法

跳读往往用在急于普查文献或是对阅读没有较高的理解度的要求 时,读者会把文献中无关紧要的,或早已熟知的内容,如套语、引证 的材料、推论的过程等,整行、整段乃至整章整节地跳过去,而只通 过寻找关键词语来把握主要内容。当然,跳读与扫读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跳读可以略掉某些部分不读,而扫读则是 逐页扫描过去的。通常,跳读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具体形式。

①主要以首尾句为阅读对象和以语法结构词语为导向的跳读依照 惯常的写作方式,每一段的首句往往是提纲挈领的一句话,尾句起承 上启下的逻辑作用,中间则是描述、推理、补充、举例、引伸、发挥 之类。我们只要读了每一段落的首尾句,便可以迅速地跟上作者的思 想,抓住全书的主线,而超脱于细节的纠缠之外。

但常常也有例外,有时首尾句并不能表现出文献的中心内容,这 时,我们也许可以以语法结构词语为导引,找到结论性词语。阅读中 ,跳过其他内容,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词语,同样可以达到读懂的目的 。

②主要以文献中的突出部分为阅读对象的跳读在任何一部文献中 ,作者总是竭力想出各种办法来突出表现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情感,以 便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另外,作者及出版者也常常在文 章结构上,在整篇布局上,甚至在文字印刷形式上,作规定性的突出 。比如,采用标题有时甚至是用多级标题的形式来突出文献的中心主 题及其逻辑结构。也有的书以醒目的格式和变换字体等形式来突出核 心语句。比如,在文献的显著位置以方框框出定义、结论,以及引用 警句、名言等等,也常有在核心语句下加着重号的。作者的这种自我 推销方式为读者的跳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读者可以很轻松地找到这 些关键点,并将其贯穿起来,便构成了读物的“浓缩本”。这种跳读 特别适合于读者迅速地把握读物的框架,领会、接受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意图。

③主要以主题词、关键词为阅读对象的跳读这种形式是以思维逻 辑和概念逻辑为依据的。任何一部文献都是围绕着人或事物写成的, 文献中表述人或事物的词语就是主题词。作者思想,情感的阐发随着 各方面,各层次主题的展现而扩大、深化,那么,读者只要读了表述 这些主题的主题词,文献的核心内容便很容易地组织起来了。如论述 阅读方法的文章,它的中心主题词当然是“阅读方法”

了。这时,你在阅读这一文献时,跳过具体的论述,抓住“阅读 方法”以及“阅读方法类型”、“阅读方法应用”等主题词,马上就 能明白,文章原来是讲阅读方法的类型以及如何应用。

④随意跳读这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跳读形式。它不像上述三种方 法那样,主要以领悟和接受为目的,而是将读者的兴趣、要求和思路 推到了首位,置读物于被任意选择、任意“宰割”的地位,在任意的 主观要求的驱使下,以任意的顺序去寻找“我”所需求的内容。对于 学习性阅读来说,它可能效果不佳,会遗漏作者的很多重要思想,然 而,对于查询性阅读者(如查找资料)来说,则相当便捷。

⑤语法词跳读这种跳读有两个极端:一个是全神贯注于句子中的 结构词,段落中的结构语,并根据这些词和短语来探寻有意义的词和 句子,把握全书的文理脉络,另一个是集中于读名词和动词等中心词 ,而忽略修饰语等辅助性句子成分。阅读时,读者把握了这两个极端 ,就既可以掌握读物的结构形式,又能够认识读物的深刻内容。

⑥跨书跳读法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普通学科学院负责“阅读改进” 的友琴·里希推荐了一个办法,意思是拿几本同样范围的书,从一本 跳到另一本。“读三四本难懂的书,比读一本容易懂,”他说,“因 为一本可以阐明另外一本。”可以说这是一种跳得幅度最大、略去部 分最多的跳读,特别适用于在专题研究时寻找资料,或是为了解对同 一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不同结论,或是掌握不同研究者得出同一 结论的不同方法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跳读的方法在使用时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并且 常常同其他的阅读技巧配合使用。阅读者科学地使用跳读的技巧,便 于在总体上把握全书,以节省时间。

前面已指出,阅读时眼睛的运动是一连串的快速跳动,只有当眼 停时才能感知信息。因此,即使是十分认真的阅读也难免漏掉字词。 这是由于阅读被生理性的“跳读”牵着走的缘故。为了抵消这种生理 上的“先天不足”,我们采取同生理性跳读具有“结构同构”性的有 意识的跳读方法,有意跳过繁文缛节式的具体描述与分析,使注意的 焦点跟眼睛的注视点及停顿处重合,从而使两点重合处的内容便可以 “一字不漏”地印在脑海中。可以说,跳读正是通过次要信息的省略 以缩短视觉接收文字的时间,实现阅读与思维的基本同步,从而大大 提高阅读的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应做到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有所不读然后有所 读。最高明的雕刻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地凿掉的人,最高 明的阅读者是恰到好处地把该略掉的部分略去的人。

(2)跳读的适应对象从深层本质上讲,跳读即古人常说的“钩玄 提要”式的阅读,也就是对于书籍、文献资料,采取有的部分读,有 的部分不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两类。

①与研究课题关系相对次要的理论书籍与理论文章在科学研究中 ,对有些相对次要的,但又不能不读的读物,常常运用这种方式处理 。对于主要的方面当然不能轻易略过,但有些次要的资料,例如别人 对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的评论,有对照作用的同时代、同流派的其他 作家的情况等等,就可以采取跳读的办法进行概略的了解。

②难度较大的读物对这类读物,宜采用跳读的技巧,首先找出自 己能明白的东西,不要死啃难懂的段落,跳过那些不能理解的段落, 等你读完后,一切也会恍然大悟的。比如有些世界名著,像雨果、托 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里面带有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刚刚涉足文学领 域的年轻人往往很难弄懂。这时,你不妨使用跳读的技巧,“省掉这 一段”,先把故事看下去,然后再回过头来研究心理描写,就不那么 难以理解了。

5.心有定势的总体阅读法

在阅读时,能将整篇文章作为一个总体来阅读,即为总体阅读法 ,它的理论依据是“定势理论”。

“定势”现象告诉我们,当某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以后, 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化的状态变成一种固定不变的 形象。读者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不假思索 地加以利用。

比如,图2-4的这张人像图,上边有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太太,一 个是青年妇女,看起来都很真切,但一般不能同时看清这两个人物形 象。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老太太,老太太的形象在你脑子里形成了定 势,再去找青年妇女的形象就十分困难,反之,如果第一眼看到的是 青年妇女的形象,青年妇女的形象在你脑子里形成定势之后,再去找 老太太的形象也相当困难。这说明了“定势”所起的作用。

图2-4大脑在阅读过程中接受信息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处理信 息遵守严格的程序。阅读速度同样取决于大脑在对得到的信息重新编 码时,能否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根据“定势理论”,我们可以运用 总体阅读法,要求在阅读时对所需信息进行分类,分类有七个方面, 阅读前必须牢记。一是书名或标题;二是作者或译者;三是出处及发 表时间;四是基本内容和数据;五是涉及的重要事实;六是争议之处 和批评意见;七是文章的新思想、新观点、实施的可行性及启示。

由于这七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科研时所要寻找的内容, 不单要记忆,还需要思考,汲取有关信息,略过无关内容,因此不仅 速度快,而且效率高,理解深。

总体阅读法的优越性在于:

·使无条理的阅读过程,成为明确而又连贯的固定程序过程;· 由于读者主动地分解读物内容,加快了理解和记忆;·使阅读过程简 化,将读者注意力集中到有用的信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