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12003500000007

第7章 巧妙地激发孩子渴求知识的欲望(5)

家长们拿到孩子的成绩单,若发现孩子有偏科的现象,常会这样说:“你语文、外语都考了90多分,可你数学是怎么搞的,才50多分,还不及格!怎么就这么笨呢?!”家长们觉得自己发现了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便时时“敲打”孩子:“你要注意你的数学呀!不要让这一科拖你的后腿呀!”家长们还会很热心地为孩子买回一大堆数学方面的习题集让孩子做,巴不得孩子的数学成绩能很快赶上去。可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可能不但未把数学成绩补上来,连原来擅长的语文、外语等学科的成绩也许还会有所下降。

其实这并不奇怪,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会明白。我们知道,维持孩子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是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孩子有偏科现象,也深为自己有的学科成绩差而沮丧。但维系着孩子脆弱自信心的是自己擅长的科目。当他将成绩单递给家长的那一瞬间,心里忐忑不安,非常希望家长能注意到自己擅长的科目,而不要太留意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恰当的鼓励了。偏偏有的家长单刀直入,戳向孩子的痛处。他们对孩子某些科目的好成绩似乎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过,只对孩子成绩差的科目大加斥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若家长再成天逼着孩子去加强学习那些不擅长的科目,老在孩子耳边念叨,孩子就会非常厌烦。同时孩子去专攻不擅长的科目,遇到的尽是难题,就会进一步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连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太笨了。这种情绪蔓延开来,连带地影响到对自己擅长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的整个下降。

如果家长采取另一种方法,效果就不同了。家长看到孩子成绩单,对孩子有偏科现象应该心里有数,但不必表露出来,家长应由衷地为孩子考得好的科目高兴,表扬孩子,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心里会松一口气,觉得自己虽然有的考得不好,但家长并未怎么批评自己,还说自己聪明,可见自己还是可以的。这时孩子心里反而会隐隐有些不安,甚至会主动地对家长说:“可是……您瞧,我的数学老是弄不好。”家长就可抓住机会,鼓励孩子:“瞧你语文、外语学得那么棒,说明你也一定能把数学学好。让我们一起来想怎么做,好吗?”孩子此时对数学不会再想到害怕和厌恶,反而从自己心底里有了想把它学好的愿望,家长为他强化了的自信心也会波及数学的学习上来。

家庭教育的秘诀就是:责其所短,不如扬其所长。

(2)嘲笑孩子的“傻事”会扑灭求知欲的火花小孩子常常干出一些让大人们啼笑皆非的事,让大家觉得这孩子真是傻里傻气。如小英子邻居家正在用石灰刷墙,小英子看了一会,觉得很有兴趣,回到家里将一袋洗衣粉倒在面盆里,再加水,然后将洗衣粉往墙上抹。小英子的妈妈见了,先是气恼,问明原因后,不由感到十分好笑,对小英子说:“你这孩子呀,真傻!”还有的父母见到孩子做出一些让人目瞪口呆的“傻事”后,就忧心忡忡,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下。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为孩子这些可笑的行为担忧,也不要去讥笑孩子所作的一些傻事。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名人小时所作的一些“傻事”,也许能受到一些启发。

华罗庚小的时候,有一次去逛一个灯会。在灯会上,他看到一个人装扮成的又高又大的菩萨,神态逼真,十分好玩。他觉得很神奇,想弄个究竟,就在那人后边紧跟不舍。一直到大会散后,华罗庚还跟在那人后边走了十多里地,来到一座寺庙中,看那人卸下道具,还了原形,他才恍然大悟,轻松愉快地回家了。这件事叫乡里人传为笑谈,华罗庚被人称为“罗傻子”

,惹得华罗庚的母亲为此烦恼、担忧不已。

牛顿小时候的著名“傻事”就是他挖猫洞的事。他家里养了两只猫,父亲叫他在墙上挖洞,好让猫出入。一般人只挖一个大洞,让大小猫都从那个洞出入就行了,可牛顿却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这也成了别人的笑柄。

爱迪生小时所干的“傻事”自然就是他蹲在一窝鸡蛋上孵小鸡的事了。因为他看见母鸡这样孵出小鸡,于是就想:人这样做,能不能也孵出小鸡来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表面上看来,这几位名人所做的这些事,确实是很可笑,很傻的。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呢?

华罗庚这件事,不是反映了他遇事要寻根究底,不弄明白决不罢休的精神吗?而这种精神对于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是不可缺少的;牛顿试图让大洞与大猫对应,小洞与小猫对应,这也是一种合理的思考方式,具有严谨、对称、一丝不苟的特点。再有大猫与小猫同时进出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也有这种需要。从偶然性的角度看,也是有可取之处的;爱迪生孵蛋则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类比思维。开头那个例子中的小英子,看到别人刷墙,自己也学着干,只是由于知识经验所限,将洗衣粉当成了石灰而已。这也属于类比思维。大家知道,瓦特正是看到水蒸气掀动水壶的盖子而联想到了用水蒸气来推动机器运转,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伟大的工业革命。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智力价值判断不要局限于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只将思路敏捷、灵活,善于应变等当作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实际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非灵活型思考方式并非一定就是智力水平低下。有时候,异于常人的求异思维正是智力水平高的体现。对孩子干的一些“傻事”,家长不要大惊小怪,甚至横加讥讽或杞人忧天。而应努力去发现这些“可笑行为”背后是否闪现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当然,干傻事的孩子,有的确属智力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家长加以正确的区分。

(3)过早定向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现在有的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不错,或有一些兴趣,就凭着自己主观愿望,为孩子设计了发展的目标,强制孩子朝这个方向发展。实际上,为孩子过早确定发展方向会束缚孩子求知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边缘学科日渐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专才”逐步转向“通才”.若对孩子过早定向,迫使孩子长期接受单一的信息刺激,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缺乏应付复杂工作的能力。过早的定向教育背离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幼儿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过早定向势必造成大脑思维在某一方面超前发展,而其他却远远落后,这给全面发展带来困难。对智力发展来说,也容易形成缺陷。因父母急于要孩子向某个方向发展,势必要时常把孩子套在主观拟定的某个知识圈子里,向他们灌输并要求牢记这方面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孩子,使其头脑中死的东西多,活的东西少,造成孩子难以弥补的智力缺陷。同时,过早的定向,会抑制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对学习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如果孩子兴趣爱好与父母期望相悖,父母就加以干涉,让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东西,孩子无法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维也就常常处于停滞的状态。总之,过早定向是不利于孩子协调、全面发展的。

许多家长为孩子早早定向,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专长,却不知道这样反而不利于专长的培养。一是孩子可塑性强,在这段时期,他也许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再过一段时间,也许就变了。家长看见孩子有所好、有所长,便匆忙为孩子定向,说不定以后会发现孩子在另一方面更有前途呢。也就是说,过早定向容易在培养方向的选择上造成失误;二是即使方向选择得当,但定向过早,也不利于进一步培养,因为人的专长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要想发展专长,就必须将各门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专长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幼儿阶段,根本谈不上基础知识的扎实。这时定向,幼儿的专长无异于空中楼阁。

家长们要明确,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教给幼儿多少知识,让他们学会多少技能,而是要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开启孩子智力。正所谓“启其蒙而引其趣”.在为孩子奠定全面发展基础的同时,对孩子一些特殊爱好亦可加以引导,培养其对某一方面的进一步追求的动机,但切不可硬性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