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
12008000000010

第10章 、父亲的正确教子方法(1)

虽然所有的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但大多数父亲对为父之道了解很少,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孩子。要想做一个名符其实、真正称职的好父亲,就必须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父亲们要知道:做一个好父亲,实质上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艰难的,因而必须掌握现代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如懂得与孩子相处的方法与技巧;掌握开发孩子潜能的方法与技巧;学会锤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自信、自强的精神,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的技巧;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孩子自立、自主地走向社会的技巧;等等。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子方法,父亲才能在教育子女上事半功倍,收到良好效果。

1.教育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想教育好子女,首先,父亲要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其次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要做到这两点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现在有的父亲对家庭教育重视的程度还不够,有些是客观原因,有些是主观原因。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就更不多了,要说有指导思想的话,大多数父亲也就是要求子女做听话的孩子,考试考出好成绩,能考上好的学校,能找到好的工作等等这样很简单、很朴素的想法。

什么是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事,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家长们看到一些别人成功的家庭教育的例子,也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一试,但是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说,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这里就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

按照教育学家的观点,人的性格有这么几种:一是外向型的,二是内向型的,三是介于外向型和内向型之间的。从很多成功的家教中我们不难看出,重视家庭教育和采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措施,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关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需要家长们在实际中摸索,对一些成功的方法可以借鉴,但千万不能照搬。现在很多家庭只养一个孩子,虽然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教育的方法是否得当,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是没有先例的,也没有第二次实验的机会;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好的教育方法,不断地修正效果不佳的方法。

我能行,我是最好的。这是一位父亲贴在孩子床边的一句座右铭,并且要求孩子每天起床后,都要把这句话读三遍。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心理暗示,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如果父亲总是批评孩子,说他笨,这样时间长了,不笨的孩子也会以为自己真的笨。反之,如果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给他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给予应有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的潜能就会在我们肯定的语气中一点点发挥出来。

孩子们都有一种比较的心理,看到别人有好东西,自己没有,就会说:为什么我没有?

当孩子问这样的问题时,除了表达他的心愿以外,其实是想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时候,如果父亲反问他:别人常常帮忙倒垃圾,你愿意像他一样,用劳动换取你想要的东西吗?通常孩子都会愿意试一试,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告诉孩子--努力才能有收获。

大人们的主观看法,往往和孩子的眼光不同。如果父母一味地固执己见,不赞同孩子的建议,无形之中对他是一种打击,还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时间写作业,什么时间休息等等这样的日常事情,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决定,毕竟父母不能一辈子帮子女做决定,越早训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越能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

你不妨找一天,答应他所有的要求,而后看看孩子满足的表情、感谢的眼神,以及他自我反省的能力,也许你会发现其实孩子也蛮懂事的。

孩子做一件感到有兴趣的事,会要求一直做下去。专家认为,要孩子对一件事保持长时间的热情,最好是有意打断、制止,使他对这件事充满期待。整天不断看书,效果不见得好。俄罗斯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暂时中断读书或工作,记忆反而深刻,事后还能回想起内容。这是因为,暂时中断学习,可以持续紧张的感觉。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在孩子玩游戏或做一件事正有趣的时候,要求他先做作业或别的事,他一定会很快完成你的要求,就为了能再去玩游戏或做有趣的事。

孩子的持久力因年龄不同而不同。小学1~2年级的学生,只能持续15~20分钟,3~4年级半个小时,5~6年级40分钟,初中最多45分钟。知道这个情况,在要求孩子学习时,如果以时间来计算,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父母只要求孩子每天看一课语文、做一单元数学,内容交错且数量适中,这样目标具体而确定,孩子完成起来积极性更高,学习的效果也更有效。

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总是带着观察的眼神看这个人,一旦知道他这个人不可怕,胆子就会大起来,甚至会去欺负他。针对孩子们的这个特点,当孩子态度不好,无理取闹时,用语言告诉他是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用沉默,用眼神表达。特别是在劝说不听时,我们可以突然不说话,断然离开。让孩子一个人冷静下来,然后再进行说服教育。喜欢唠叨的家长总以为自己的权威很大,事实上,无言的责备可以使孩子更加懂得自我约束。

父母常常以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大人的想法。其实孩子有时候是会看出大人们的心思的,他们一般都具有同情心。做父亲的有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他,然后要他帮助你,事实上是要求他改掉自己的缺点,他会因感到你的痛苦而产生同情心,想办法改进自己的行为,这样不用逼迫,反而能收到良好的回应。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你可以告诉他,因为他不刷牙,自己在别的父母面前感到脸红。孩子会认真地看着你发愁的脸,然后乖乖地认真刷牙,要不然他会觉得对不起你。

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往往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家长们应该及时地给予鼓励,告诉他们:事情没有想像的那么可怕,父母亲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情形。其实有些事情并不难,而是做这件事的人,把它想的很难。比如在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有些孩子就有畏难情绪,家长应该耐心地和他一起多看几遍题目,找出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教会孩子遇到难题时,要冷静地多想多看,不要急躁。另外,在孩子面临重要的考试、竞赛,出现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时,家长们一方面要倾听孩子的想法,让他把心中的不安说出来;另一方面要用别的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给他鼓励,让他有充足的信心,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面对所要做的事情。

童话故事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教会孩子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看童话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在教孩子做人方面胜过家长、老师的千言万语。做父亲的可以充分地利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让他从中吸取经验,增长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想像力。想像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对将来的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

2.赏识教育使孩子建立自信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每个人都需要赏识,从高层官员到平民百姓皆如此。例如年轻的女孩,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周围的人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会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美国精神病专家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

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疯狂的世界里,他们可谓是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过足了赏识瘾。

成年人需要赏识,孩子同样需要赏识。

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赏识。

但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父亲只知道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却很少注意到他们自尊的发展。我们会给孩子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其实,在今天这个经济发达,孩子不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赞赏孩子比补充营养食品更重要,因为赞赏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父亲之所以不懂得赞赏孩子,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有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说: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乏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数学,需要历史……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赏识、被看得起。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

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许多父亲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还有一种教育观念上的误区。他们以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他们甚至可能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这就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没有认识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的鼓励和表扬啊!在我国现有的班级教学条件下,一个班的学生最多能达到80多人,最少也有30多人,在这样大的班级里,老师每天能表扬几个学生呢?甚至,孩子每天在课堂上有几分钟的自我表现机会呢?可以断言,在目前的条件下,在学校里受到老师表扬和赞赏的,只有少数、固定的几个学生。难道其他的学生就没有优点,不需要表扬和鼓励吗?在这方面,学校教师固然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但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

可是,作为父母,总不能等待老师转变观念以后再来对孩子进行表扬吧?

父亲在孩子的眼里是巨大的、无所不能的,且有神乎其神的本领。孩子需要极大的勇气在巨人堆中成长起来,变成与大人一样的无所不能,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又艰难的人生历程啊!

试想想,如果成人也处于同样的境地,与无所不能的巨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自己也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足够的勇气去开辟自己的领域吗?孩子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要求自己尽快成长,掌握技能,来战胜自己的微小和不足,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家庭成员,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来树立自己的信心与勇气。但是他们这种想获得成人的承认,找到自己位置的努力,常常遭到成人们的无情打击。

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因此,作为父亲,应将赏识作为孩子生命最重要的营养,不断地提供给他们,让他们在长身体的同时,也长自信,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有用的人才。

3.用心理咨询方式与孩子沟通所谓心理咨询教育法,指的是父亲与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心理医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一般不给来访者提出具体的建议,而是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找出问题的关键,由来访者自己做出决定。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教育孩子。

首先,要尊重孩子。不能只强调孩子要尊重父亲,父亲也应该尊重孩子。假如父亲不尊重孩子,就不可能与孩子有真正的沟通,孩子就很难真正接受父亲的教育。

其次,要与孩子讨论问题,给孩子提出建议。需要做决定的时候,父亲可把自己的基本思路告诉孩子,孩子再把自己的想法反馈回来,经过几次交流,最后得出双方都能认可的结论。

父亲不应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使孩子除了服从没有别的选择。

心理咨询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比较先进的,如果能把它用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和家长都有促进作用,双方都能得到收获。现在的孩子个性强,视野也开阔,接受新鲜事物也快,有的孩子懂的东西甚至比家长还多,用心理咨询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从孩子嘴里听到一些新东西,对家长也是一个提高的好办法。家长与孩子共同改进,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这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

4.讨论教育让孩子思想闪光父亲往往希望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及反应总是成熟、正确的,显然是违背现实的荒唐期望。孩子就是孩子,无论他多么成熟,或比其他孩子有更高的见解,他总还不能进入成年人的境界,因此父亲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个道理是每个父亲都懂的,但未必能做到。

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做父亲的首先应当了解孩子,建立起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提出要求,甚至命令。与孩子就一件事情做一番就事论事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对这件事的真实感受与想法,提出我们认为正确的建议,同时又可以避免简单要求所引起的反感。例如王迪总是忘记上课应带的用具,如果父亲只是简单地训斥、教导,说:你应当知道第二天上课需要带的用具,不应当忘记,为什么总是不改呢?虽然在训斥的结尾加了一个问句,但从语气上仍无倾听的意思,只是一味地训话,提要求。女儿的反应会是什么呢?见鬼,又是这一套。原本有的惭愧被父亲的一番训斥吓退了,换来的是一腔怨气。换一个方式来说这件事,不是一上来就发脾气或指责,而是询问原因,毫无成见地说:王迪,老师说你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具,今天又忘了,是这样吗?当女儿承认后,父亲继续问: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记住第二天要带什么用具,还是时间太紧来不及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