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
12008000000012

第12章 、父亲的正确教子方法(3)

韩寒的父母并没有失望,他们仍然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父亲不认为韩寒笨,而是找原因,比如韩寒粗心大意不认真。并且坚持认为只要韩寒自己,有紧迫感了,认真了,他的成绩就一定会上去。为了韩寒读书,韩寒的父母把全家都搬了过来,借住在亲戚家的一间空房里,条件极其艰苦。晚上陪韩寒读书做作业,不看电视,就为了韩寒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韩寒的问题很多,开始时,他的成绩至少每门功课还比较平均,尤其作文写得很好,老师都赞不绝口。但后来韩寒的数学不行了,这主要是他对数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不过,我们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允许学生偏科,因此,在数学老师的严管之下,韩寒没有放弃对数学上取得好成绩的努力。初三的时候,有一次韩寒数学考了100分,而这对韩寒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本来这样一件事情应该是多好的一个开端呀,但是老师却怀疑这100分其中有假,于是他把韩寒叫到办公室里要求把卷子再做一遍。而韩寒正好有一个地方看不太清楚--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但是老师说,你做过了还会不知道?于是断定韩寒的卷子是抄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冤枉了自己。如果那个老师能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鼓励的话,韩寒至少在他人生的那一步会走得更为轻松和美丽一些。

(2)让孩子有一颗坚强的心韩寒的老爸说没有培养韩寒,其实那只是说没有特意强迫韩寒去学这学那而已。但其实韩寒的父亲一直都特别注重培养韩寒的心理承受能力。

韩寒的父亲动情地说:每当我看到一些孩子一点都不能批评,一句话都说不起,脾气很大很大时,我就觉得很不习惯,我就想,我不能让韩寒那样。

他觉得: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许许多多挫折和不如意。如果一听到不同意见就受不了,一点都骂不起,批评不得;被骂了后,被批评了后,一句嘴都不会顶,一点都不会据理力争,只会在心里生闷气,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艰难,以后到社会上就会适应不了,我们不反对韩寒和我们对争对骂。

虽然打骂孩子是不对的,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家长们是很难做到真正不打不骂的。韩寒很小的时候,还不懂得草莓是什么东西,他好奇地摘了邻居家地里的几颗草莓,他也不知道那个东西能吃,后来草莓被他的小伙伴们吃了。邻居把这事情告诉了韩寒的父亲,韩寒的父亲就觉得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是一件讨人厌的长大以后很危险的行为,从韩寒那里证实了这件事情后,让韩寒罚跪了好长一段时间,想让他从此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例子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子里。

其实,只要真正出于爱而把握了轻重的打骂,不仅会给孩子以惊醒,而即使父母有时候过火了点,孩子还是能够理解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就没有自己的天地,就不会思考,虽然他们可能想的不是很成熟,但他们始终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见识的增长视野的拓宽而在进步着。韩寒的父亲就很感慨于一件事……那是韩寒上一年级的时候,韩寒早餐喜欢吃奶粉煮鸡蛋。有一回,韩寒正高兴地往嘴边舀白嫩的鸡蛋,可谁知道,到半途中,扑通一声又掉到碗里边去了,牛奶就溅了一桌子。韩寒的老爸一怒就说:想不想吃啦?!想吃。韩寒看也没看他爸回答道。那好好吃!老爸警告了一句。韩寒吃鸡蛋的兴致顿时减了一半。他似乎也努力地想好好吃,便又小心地舀了起来,谁知道好好吃也不太容易,第二次,鸡蛋没送到嘴边又是扑通一声掉了,这次不仅溅到了桌子上,更是溅到了老爸的身上。韩寒的老爸一火,给他就是一个暴栗。不吃了。韩寒把碗一推,委屈着就哭了起来。老爸说:第一回我没打没骂,可你第二回仍然不吸取教训。于是双方都没有心思吃了。老爸送他上学时怕他饿着了,就又在镇上给他买了两个豆沙包。

其实送韩寒上学后,韩寒的父亲心里也很难受,老想着那个暴栗和韩寒可能课上走神的样子。但中午的时候,韩寒竟然兴高采烈地跟他老爸说老师表扬他了。问起其中原由,原来是他们课堂上看图学句子,有父亲、妈妈、我爱父亲、我爱妈妈,老师提问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说我爱父亲我爱妈妈,而韩寒举手说父亲爱我。

韩寒的父亲听了这话,心里很内疚。后来他想,打暴栗往往是在怒极的情况下,很容易失去理智,而一失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后来韩寒受罚的方式就变了,不再是打暴栗子了,而是改成了拧韩寒的小屁股。而韩寒后来回忆起来,说最怕的就是这一招了。往往韩寒犯事之后,父亲在骂完之后,总会用平静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比如韩寒踢足球踢坏了人家的玻璃,父亲就会带着他去买玻璃然后给人家安上。

因此,从韩寒的例子里,我们很清楚,打骂的目的就是为了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并让他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必须负责。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韩寒渐渐地坚强起来了。这种心理承受能力形成以后,对韩寒而言,也就可以坦然地去面对他可能将要遭遇的批评或者荣誉了。而在这过程中,父母始终也是尊重韩寒的,用韩寒父亲的话说,就是父母也有被韩寒反诘得无话可说的时候,并且父母没有耍家长的威风,而是承认孩子有理。这一点,或许对任何一个家长而言,都不容易,但却又实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承认你的孩子在家中的的地位与你是对等的,才能更好地交流,也更加有利于他的成长,当然也会营造出一个民主开明的家庭氛围,而这,就是许多家庭所欠缺的。

(3)给孩子自由韩寒的父亲曾说,我们没有培养韩寒,韩寒完全是他自由成长的结果。他还说:当然我非常尊重别的家长对他们孩子的费心培养以及各种培养方法和高招,只是我觉得我不会培养,韩寒也不需要培养。难道其他的家长就真正懂得培养自己的孩子?

韩寒从小就爱好广泛,并且对每一样他感兴趣的东西都玩得不错。

小学的时候,他迷写粉笔字。于是韩寒的父母就给他准备了许多粉笔,让他在水泥地上自己写粉笔字,不强迫他也不阻止他。而韩寒倒是十分地认真,忙得汗流浃背的。一手楷书写得一笔一划,结构很好也很标准,让大人看着都汗颜。

韩寒小时候喜欢骑自行车,自己把后轮两侧的小轮拆掉了,虽然开始歪歪扭扭,但很快也就熟练了。韩寒还喜欢摄影,他爸就给他一台很笨重的老海鸥DF-1相机让他自己玩去。他自己就跟小学里的一个老师学光圈、速度、用光、构图什么的。后来他的照片里边许多看似很随意的构图,似乎没有什么章法,但却常常是别出心裁,十分生动活泼,有个性。

还有韩寒的足球也玩得不错……在他为自己这些爱好而忙碌的时候,可能更多的孩子被父母安排去学钢琴呀等乐器。韩寒的父亲说曾经也有过让韩寒去学乐器的想法,但后来还是让他自己跟着兴趣走好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为地培养孩子,以家长的意志来培养孩子,可能往往是孩子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如果那样的话,一来家长辛苦得要命,而孩子却不乐意得要命,多半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好。而即使孩子被培养出了兴趣,但对孩子而言,小时候的成长并不是一种快乐的成长,而是以孩子的痛苦为基础和代价的。其实,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最快乐的时期,如果连这段时间都不快乐的话,那么长大以后,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就不再有那么纯粹的时光了。儿童的成长就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没有太多约束的。而父亲,其实在这个时候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尽量为孩子创造他所感兴趣的条件的角色,也就是说服务的角色,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能任意把自己的意志加诸孩子身上的权威。即使孩子眼里父亲常常会成为他的权威和偶像,但那只不过是孩子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父亲形象高大而已,父亲却不应该因此而去刻意地培养孩子。

2.刘亦婷:继父悉心培养进哈佛刘亦婷,成都外国语学校毕业生,最终选择了世界顶尖级的哈佛大学。1999年全世界报考哈佛大学的有1.8万多人,包括美国学生在内被录取的仅1650人。刘亦婷在班里学习并不拔尖,排名第十。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中这样写着:我们面对很多很多优秀的申请者,但是经过仔细慎重的选择,您不寻常的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使您被我们录取……

任何成功人士的出众和辉煌都不是偶然之间形成的。可以说,他们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父母的艰辛和顽强的奋斗。哈佛女孩刘亦婷也不例外。

她不仅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更有一位有智慧、有爱心并懂得科学教子的继父。

关于对刘亦婷的培养,母亲刘卫华介绍说:其实我只起了个基础作用。后来全是她继父出的点子,我经常诧异于他的智慧,我经常感觉到孩子和她的继父似乎更来自于灵魂上的遗传。

(1)从培养感情和讲故事开始1988年夏天,刘亦婷家来了个儒雅诙谐的新成员,他就是刘亦婷的继父张欣武。张欣武是刘卫华的同行,在另一家省级杂志当编辑。

他不仅愿意把刘亦婷当作惟一的孩子来呵护,而且和刘卫华一样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有他和刘卫华一起来栽培孩子,可以说是刘亦婷此生的一大幸运。

刘卫华早就意识到,孩子越大,张欣武的作用就越重要。从长远考虑,她请张欣武在婚后第一年以和孩子建立感情为主,避免与小亦婷发生任何矛盾冲突--毕竟,继父和女儿的关系缺乏由血缘构成的天然桥梁,要想建立胜似亲生的深厚感情,光有真诚的愿望和无私的付出是不够的,必须讲究方法、节奏和技巧。

结婚之前,他们三人一起到田野放过风筝,玩过张欣武和小亦婷一起发明的打狐狸的游戏,为小亦婷举行过生日野餐,并且在布置新房的时候,特意把套间里屋布置成小亦婷的小房间……这些铺垫,和刘卫华为张欣武商定的头一年不直接出面参与管教和约束婷儿的策略,使小亦婷和继父相处得非常愉快,小婷儿很快就爱上了这位在外面沉静安详、在家里幽默风趣的父亲。跟父亲在一起,小亦婷总是笑声不断。

张欣武还十分有远见地提出:她们给小亦婷提供的精神食粮应当来自优秀的中西方文化,为她塑造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内心世界。按照这一思路,他给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第一,所讲的故事取自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让孩子终身受益;第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人物代表的是正义还是邪恶,都要贯穿积极向上的态度,决不能让孩子从中得出消极的结论。按照这个打算,张欣武在心里拟定了一长串故事……张欣武给婷儿讲故事一讲就是6年。这6年间,听继父讲故事成了刘亦婷小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张欣武认为,要想使刘亦婷的发展潜力变为现实,必须有一套着眼于长远的培养计划。于是从刘亦婷8岁开始,他就实施新的培养计划。

他的计划取得了成功。他使刘亦婷在一个月内从不会跳绳变成全校的跳绳冠军;他设计出一系列单项训练,帮助婷儿迅速提高学习技能,让她稳拿班里的总分第一名,并年年都往家里带回各种学科竞赛奖状和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

(2)捏冰和跳绳的意义张欣武很早就预见到,如果想让小亦婷长大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她必须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大承受能力,以便有朝一日能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承受极限的考验。这种承受力虽然用在将来,但却必须从小培养。

刘亦婷10岁时,张欣武开始正式实施这个战略计划。为了提高刘亦婷的心理和生理适应能力,他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暑假里给小亦婷设计了一次奇特的忍耐力训练:捏冰一刻钟。刘亦婷当时捏的,是在冰箱里特意冻得结结实实的一大块冰。

有位大学生告诉刘卫华,刘亦婷考上哈佛的消息和特稿见报后,好几个大学生好奇地想试一试捏冰的滋味,但没有一个人坚持捏到了一刻钟。那么,感觉灵敏的刘亦婷又是怎样挺过常人难以忍耐的折磨

的呢?还是听她自己说吧:

1991年8月9日(10岁时)和父亲打赌嘿!告诉你吧,昨天晚上,我和我父亲打一个赌,结果呀,嘿,我赢了一本书呢!

事情是这样的,晚上,父亲从冰箱里取出一块冰,这块冰比一个一号电池还大呢。父亲说:婷婷,你能把这块冰捏十五分钟吗,你捏到了,我就给你买一本书。我说:怎么不行,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十五分钟,那你就得给我买书哦。父亲满口答应了。父亲拿着秒表,喊了一声:预备,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第一分钟,感觉还可以,第二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针在上面跳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四分钟,让我感到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五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到第六分钟,手只有一点儿痛了,而且稍微有点儿麻。第七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八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当父亲跟我说:十五分钟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来: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是觉得很烫。父亲急忙打开自来水管给我冲手。我一边冲,一边对父亲说:父亲你真倒霉啊!父亲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倒霉,你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高兴的份儿。这,就是我赢书的经过,你看,多不容易呀!

这样的磨练使刘亦婷更加强化了勇于面对挑战的性格。

刘亦婷在三年级的明显进步,可以说是父亲直接参与小亦婷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成果。上学后,刘亦婷在自编自跳的唱游课上总是得第一,在体育课上却显得有点儿笨手笨脚。三年级下学期的体育课开始教大家跳绳和仰卧起坐,刘亦婷似乎跳一下就死一次,在那些早就会跳绳的同学面前,她难免感到自卑。加上她一连5个学期都没有考到双百分,对自己是否能成为年级的尖子,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这时父亲张欣武及时提出了对策。他要让小亦婷通过体育锻炼获得拔尖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恰好,一个月后的学校运动会有一个跳绳比赛的项目,张欣武便决定从练跳绳开始。

张欣武把练习跳绳的目的告诉女儿后,她并不是很有信心。张欣武自信地说:只要你听我的安排,包你半个月就能超过那些跳得比你好的同学。他要求小亦婷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回来之后,先饿着肚子练习15分钟跳绳,然后再吃饭。头一个星期,他每天两次既像教练又像玩伴一样陪着小亦婷练跳绳,悉心指点小亦婷掌握要领改进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