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再忙也要当个好爸爸
12008000000026

第26章 、辅导小学生学习重在激发孩子的求知欲(3)

(1)一味责备只能打击孩子的求知欲孩子从学校带回成绩单,总是怀着不同的心情把它交给家长的。因为家长就要根据它对自己的学习作出一个评价了。成绩考得不错的孩子自然是很得意、很自豪的;相反成绩差的,就有些沮丧而不情愿。但还有一部分孩子却说不清是什么心情。因为他们的成绩,有一些学科考得相当不错,另一些学科却不尽如人意。这一类孩子,只要努力,将不好的科目学好,补上来,那就会成为一个成绩全优的孩子;若不好的科目没有起色,擅长的科目成绩又滑了下来,那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十足的后进生。对这一类孩子,不能一味责备,而要注意教育技巧的运用。

一般来说,孩子十分在意父母对自己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方法得当,孩子就会抓住进一步成长的良机;评价方法不当,则会使孩子厌恶学习。

当父亲拿到孩子的成绩单,若发现孩子有偏科的现象,常会这样说:你语文、外语都考了90多分,可你数学是怎么搞的,才50多分,还不及格!怎么就这么笨呢?!以后父亲觉得自己发现了孩子学习的薄弱环节,就时时敲打孩子:你要注意你的数学呀!不要让那一科拖你的后腿呀!父亲还会很热心地为孩子买回一大堆数学方面的习题集让孩子做,巴不得孩子的数学成绩能很快赶上去。可结果会怎么样呢?孩子可能不但未把数学成绩补上来,连原来擅长的语文、外语等学科的成绩也许还会有所下降。

其实这并不奇怪,只要稍微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就会明白。我们知道,维持孩子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是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孩子有偏科现象,也深为自己有的学科成绩差而沮丧。但维系着孩子脆弱自信心的是他们自己擅长的科目。当他将成绩单递给家长的那一瞬间,心里忐忑不安,非常希望家长能注意到自己擅长的科目,而不要太留意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家长适当的鼓励了,偏偏有的家长单刀直入,戳向孩子的痛处。他们对孩子某些科目的好成绩似乎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过,只对孩子成绩差的科目大加斥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若家长再成天逼着孩子去加强学习那些不擅长的科目,老在孩子耳边念叨,孩子就会非常厌烦。同时孩子去专攻不擅长的科目,遇到的尽是难题,就会进一步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连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太笨了。这种情绪蔓延开来,连带地影响到对自己擅长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的整个下降。

如果父亲采取另一种方法,效果就不同了。当父亲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对孩子有偏科现象应该心里有数,但不必表露出来。父亲应由衷地为孩子考得好的科目高兴,表扬孩子,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心里会松一口气,觉得自己虽然有的考得不好,但父亲并未怎么批评自己,还说自己聪明,可见自己还是可以的。这时孩子心里反而会隐隐有些不安,甚至会主动地对父亲说:可是……您瞧,我的数学老是弄不好。父亲就可抓住机会,鼓励孩子:瞧你语文、外语学得那么棒,说明你也一定能把数学学好。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做,好吗?孩子此时对数学不会再想到害怕和厌恶,反而会从自己心底里有了想把它学好的愿望,父亲为他强化了的自信心也会波及到数学的学习上来。

家庭教育的秘诀就是:责其所短,不如扬其所长。

(2)嘲笑孩子的傻事会扑灭求知欲的火花小孩子常常干出一些让大人们啼笑皆非的事,让大家觉得这孩子真是傻里傻气。如小英子的邻居家正在用石灰刷墙,小英子看了一会儿,觉得很有趣,回到家里将一袋洗衣粉倒在面盆里,再加水,然后将洗衣粉往墙上抹。小英子的妈妈见了,先是气恼,问明原因后,不由感到十分好笑,对小英子说:你这孩子呀,真傻!还有的父母见到孩子做出一些让人目瞪口呆的傻事后,就忧心忡忡,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智力低下。

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为孩子这些可笑的行为担忧,也不要去讥笑孩子所做的一些傻事。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名人小时所做的一些傻事,也许能受到一些启发。

华罗庚小的时候,有一次去逛一个灯会。在灯会上,他看到一个人装扮成的又高又大的菩萨,神态逼真,十分好玩。他觉得很神奇,想弄个究竟,就在那人后边紧跟不舍。一直到大会散后,华罗庚还跟在那人后边走了十多里地,来到一座寺庙中,看那人卸下道具,还了原形,他才恍然大悟,轻松愉快地回家了。这件事叫乡里人传为笑谈,华罗庚被人称为罗傻子

,惹得华罗庚的母亲为此烦恼、担忧不已。

牛顿小时候的著名傻事就是他挖猫洞的事。他家里养了两只猫,父亲叫他在墙上挖洞,好让猫出入。一般人只挖一个大洞,让大小猫都从那个洞出入就行了,可牛顿却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这也成了别人的笑柄。

爱迪生小时所干的傻事自然就是他蹲在一窝鸡蛋上孵小鸡的事了。因为他看见母鸡这样孵出小鸡,于是就想:人这样做,能不能也孵出小鸡来呢?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从表面上看来,这几位名人所做的这些事,确实是很可笑,很傻的。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呢?

华罗庚这件事,不是反映了他遇事要寻根究底,不弄明白决不罢休的精神吗?而这种精神对于他以后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是不可缺少的。牛顿试图让大洞与大猫对应,小洞与小猫对应,这也是一种合理的思考方式,具有严谨、对称、一丝不苟的特点。再有大猫与小猫同时进出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也有这种需要,从偶然性的角度看,也是有可取之处的。爱迪生孵蛋则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类比思维。开头那个例子中的小英子,看到别人刷墙,自己也学着干,只是由于知识经验所限,将洗衣粉当成了石灰而已。这属于类比思维。大家知道,瓦特正是看到水蒸气掀动水壶的盖子而联想到了用水蒸气来推动机器运转,发明了蒸汽机,从而引发了伟大的工业革命。你能说爱迪生或小英子完全是在干傻事吗?

所以,我们对儿童的智力价值判断不要局限于传统的、世俗的观念,只将思路敏捷、灵活,善于应变等当作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准。实际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非灵活型思考方式并非一定就是智力水平低下。有时候,异于常人的求异思维正是智力水平高的体现。对孩子干的一些傻事,家长不要大惊小怪,甚至横加讥讽或杞人忧天。而应努力去发现这些可笑行为背后是否闪现了孩子智慧的火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当然,干傻事的孩子,有的确属智力水平低下,这就需要家长加以正确的区分。

(3)过早定向束缚孩子的求知欲现在有的父亲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不错,或有一些兴趣,就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孩子设计了发展的目标,强制孩子朝这个方向发展。实际上,为孩子过早确定发展方向会束缚孩子求知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科知识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边缘学科日渐增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专才逐步转向通才。若对孩子过早定向,迫使孩子长期接受单一的信息刺激,就会使孩子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缺乏应付复杂工作的能力。过早的定向教育背离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幼儿教育应着眼于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幼儿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过早定向势必造成大脑思维在某一方面超前发展,而其他方面却远远落后,这会给全面发展带来困难。对智力发展来说,这也容易形成缺陷。

父母急于要孩子向某个方向发展,势必要时常把孩子套在主观拟订的某个知识圈子里,向他们灌输并要求牢记这方面的知识,这就限制了孩子,使其头脑中死的东西多,活的东西少,造成孩子难以弥补的智力缺陷。同时,过早的定向,会抑制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对学习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如果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父母的期望相悖,父母就加以干涉,让孩子去学他不喜欢的东西,孩子就无法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思维也就常常处于停滞的状态。总之,过早定向是不利于孩子协调、全面发展的。

许多父亲为孩子早早定向,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具有一定的专长,却不知道这样反而不利于专长的培养。一是孩子可塑性强,在这段时期,他也许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再过一段时间,也许就变了。父亲看见孩子有所好、有所长,便匆忙为孩子定向,说不定以后会发现孩子在另一方面更有前途呢。也就是说,过早定向容易在培养方向的选择上造成失误。二是即使方向选择得当,但定向过早,也不利于进一步培养,因为人的专长必须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之上。要想发展专长,那必须将各门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专长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幼儿阶段,根本谈不上基础知识的扎实。这时定向,幼儿的专长无异于空中楼阁。

父亲要明确,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教给幼儿多少知识,让他们学会多少技能,而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启孩子的智力。正所谓启其蒙而引其趣,在为孩子奠定全面发展基础的同时,对孩子的一些特殊爱好亦可加以引导,培养其对某一方面进一步追求的动机,但切不可硬性定向。

四、你能行: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

当一名父亲面对小孩子不会穿衣脱鞋,面对上初中的孩子要父亲接送,面对上大学的孩子因在校难以自理而苦恼时,肯定会感慨万千:为什么不早点让孩子学习和掌握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能力呢?

孩子独立生活、自主自立的能力是孩子行走的双腿、飞翔的双翅,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没有自主自立精神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幼苗,未经风雨,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只有善于独立生活、具备自立精神的孩子,才能够直面困难与挫折,才能经受得住风霜雨雪。雄鹰只有脱离父母的保护,勇敢地飞下悬崖,才能锻炼出搏击长空的翅膀。明智的父亲,会抓住点点滴滴的机会,有意创设环境磨炼孩子自主的精神和独立的勇气。过分地保护孩子,越俎代庖地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只能将孩子造就成精神上的侏儒,行动上的矮子。作为父亲,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与自主自立的精神,是送给孩子的一份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1.鼓励孩子的自立精神在日本,大岛先生的儿子正男10岁,他最渴望的事就是坐父亲的丰田轿车上学。

一天,正男得了气管炎,走路困难,他请求父亲开车送他上学。大岛说:不行,父亲小时候也是走路上学的。

正男流着泪,背上书包,向学校走去。他走到天桥时,发现父亲站在桥上等他。

大岛替儿子拭去泪水,接过书包,和儿子一起走上去学校的路。一路上,大岛说:孩子,你不要怪父亲,你现在是学生,不能坐车上学,等将来出息了,一定能买一辆比父亲的车还要好的车。正男理解了父亲的用意。

大岛懂得教子原则,他对孩子藏起了一半爱,使孩子从小学会了自立。

怜子之心,人人都有。但是爱怜不能缺乏理智,不能爱得太盲目,不能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无条件地满足,否则只能使孩子变得软弱。

孩子小的时候招人喜欢,惹人怜爱,但是,做父亲的不要忘了孩子不是玩物、宠物。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要从小学会自立。

培养孩子自立,父亲有独特的条件。在生活中,只要父亲充分利用每一个细节,都会给孩子一种平凡而真实的教育。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父亲鼓励而产生自立信念,是这种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

小宇刚满3岁。一天,晚餐结束后,妈妈收拾桌子,他要帮母亲端盘子。他刚伸手拿到一个盘子,母亲忙说:不要动它,你会打碎它的,等你长大了再帮忙。

这个盘子没有被打碎,但这位母亲的举动,却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会推迟孩子积极能力的发展。

大多数父亲则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不会像这位孩子的母亲那样心疼一只微不足道的盘子。

父亲会说:孩子真棒,真能干!而这句鼓励的话正是孩子成长所不可缺少的。

面对孩子的失败,不要冷言冷语,使孩子失去自信,而要及时鼓励孩子自立。孩子对自立意识的尝试和被孩子打破的物品比起来,其价值远远超过物品本身。

作为父亲,让孩子用自己的脚走路,是正确的选择。

对孩子的爱,要爱得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更艺术,对孩子真正的爱要藏起一半。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被给予一切的时代,但是,作为合格的父亲,给予孩子的最美好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生存和生活以及创造的能力,而不是满足、娇惯或溺爱、放纵。这样才能给予他们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才是真正地爱他们。

2.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指他们对自己的欲望、行为、毅力等的把握能力。

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帮助一个人坚忍不拔地完成他所期望完成的工作。因此,教导孩子自我控制,是父亲千万不能忽略的职责。

孩子最常见的不能自我控制现象,是经不起外力的引诱而分心。例如孩子一回到家,电视机就在书桌的旁边,不禁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1个小时。晚间,孩子需要时间复习和预习功课,家人却在客厅观赏电视长片或球赛转播,于是孩子情不自禁地也跟着看起电视来。

孩子能否自我控制,受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内在的心理因素--强烈的动机,可以避免外界的干扰;其二是外在的环境因素--要注意安排环境,使孩子能专心地学习。这两种因素的配合,可以增强孩子的毅力而使其热心地学习。

父亲要鼓舞孩子,保持做事的热心和强烈的动机与决心,不断地努力。无论是学习一项新的课业或革除旧的恶习,最忌讳的是不能坚持。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指出:自我控制所以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自暴自弃。在努力的过程当中,一个人如果求短时的快慰与满足,就会牺牲长期努力的目标。他往往被一种消极的思想带动,例如我相信我做不好、别人能力比我强,我无法跟他们竞争,甚至有些孩子对自己说再玩一天,明天再开始好了,就这样日复一日,一直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读书计划。

这种自我控制的失败源自内在的思想和情绪。父亲很难用责备和苦劝获得补救。惟一的方法是,在孩子消沉的时候,让他适当地休息,并鼓励他想像完成预定工作时的快乐与喜悦,而重新鼓舞其进取和表现热心。

影响孩子自我控制的另一个要素是环境。孩子在家不能专心读书、做作业,往往因为电视机的干扰、噪声的影响、光线的不当等等。特别是交结不良的朋友和家庭的纠纷,最容易使孩子分心,使其中断对学习的专注,以致丧失毅力与热心。遇到这种情况,父亲一定要检讨并改进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