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仅是名人,更是一位好父亲许多人在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理解不准确,也会使家庭教育陷入误区。许多家长以第一任教师自居,天天对着孩子说教,甚至训斥,效果并不好。
这些都是因为家长们不掌握培养孩子走向成才之路的规律和方法,于是陷入了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费了极大的精力,教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此,有一个简便易行的好办法,就是向教子成功的名人学习。名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教子方法,比如傅雷的开发孩子的天赋、叶圣陶的分数不是孩子的命根等,都有实际意义和借鉴意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愿父亲们能从名人教子经验中汲取有益营养,培养出有才有识的孩子。
1.傅雷:开发孩子的天赋傅聪的父亲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终身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在学术上的造诣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家教方法也被无数中国家庭仿效。傅聪成名后,当人们问及他艺术成长的道路时,他总是将功劳归功于他的父亲傅雷,把父亲称作是引导他进入音乐殿堂的第一位老师。
傅雷对子女的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不能逆天赋而行。《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基于这种想法,当傅聪还在三四岁时,傅雷就在他幼小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开始为傅聪铺筑人生之路。
傅雷最初让傅聪学美术。因为傅雷年轻时留学法国,专攻美术理论,而且朋友中有许多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让傅聪学美术,会有很好的学习条件,定会在绘画上大有作为。
可谁知傅聪不是当画家的料,他对美术兴趣不大,学画时心不在焉,作画时胡画一通,没有表现出任何美术天赋,与傅雷的期望相去甚远。后来,傅雷意外地发现儿子喜欢音乐,每当留声机在放音乐唱片时,好动的傅聪便会立刻安静下来,侧耳细听。傅雷马上意识到,儿子的兴趣在音乐而不是在美术上,他开始对自己让儿子学美术的做法惊醒反思,并决定让儿子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
就在傅聪7岁那年的某一天,他正在跟小伙伴玩,忽然有人带话叫他赶快回家。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跑回家才明白,父亲正和几位音乐界的朋友商量让他学钢琴。就这样,傅聪开始师从启蒙老师雷恒教授学钢琴。起初,傅雷只是让儿子去试一试,想观察一下儿子的学习效果后再作决定。傅聪对音乐确实有超人的天赋,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傅雷从雷教授那儿获悉儿子学钢琴进步神速的情况后,决定全力支持儿子学钢琴,很快便为儿子买了一架钢琴。傅聪就这样和钢琴结下了毕生之缘。
当傅聪琴艺有了长进之后,父亲让他退学,在家专门习琴。父亲亲自编课本,教他中文。
傅雷采用的是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傅雷提出一个问题,让儿子回答,如果答不上,傅雷就讲一个故事启发他,再答不上,又讲一个故事……一直到他经过思索,讲出答案为止。傅聪后来颇为感叹地说:这样,学问就学成了,不是道听途说,不是拷贝,不是抄书。父亲这种教育方法,使我永远受用不尽,那就是独立思考。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停留于一,就会举一反三,在面前展现广阔的知识天地。如果说我以后在学问上有所成就的话,那应归功于独立思考。我的基础就是这样打下的。
傅聪20岁的时候,国家派他到波兰学习。当时他对在波兰学习钢琴的环境十分满意。他在给父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杰维茨基教授在对每个作家的每个时期的作品的理解上,在世界上是有数的权威了;年轻的最好的波兰钢琴家差不多全出于他的门下。经他一说,好像每一个作品都有无穷尽的内容似的;我所有的毛病都未能逃过他的耳朵。
然而青年人的思想不易稳定。不久,傅聪产生了转学到苏联的想法,并得到了国内有关方面的同意。他这时还想乘转学之际,顺便回上海与阔别的父亲见上一面。傅雷听说傅聪意欲转学的消息后,十分恼火,他觉得这是关系到儿子今后人生道路的大事。他立即给傅聪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写道:我认为回国一行,连同演奏,至少要花两个月;而你还要等波兰的零星音乐会结束以后方能动身。这样,前前后后要废掉三个多月,这在你学习上是极大的浪费。
两年过去了,傅雷仍坚持自己对儿子转学所持的反对态度,他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20世纪的人更需要冷静的理智,惟有经过铁一般的理智控制的感情才是健康的,才能对艺术有真正的贡献。
傅聪终于接受了父亲的教诲,克制了转学的冲动,继续留在波兰潜心学习钢琴。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在父亲的教导下,在世界乐坛上冉冉升起。
傅雷的育子经历告诉我们,做一名天才的父亲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因为,孩子的天赋只有在发挥出来时才叫天赋,因此这个发掘的工作是需要伯乐来完成的,且主要是伯乐型父亲。
天赋除了高智商以外,还包括罕见独特的天资,诸如音乐或美术方面的能力、特殊的数学或语言能力等。因此,在为孩子寻找足够的刺激因素促进其成长时,难度就会增加。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做父亲的有时会无法合理地、较全面地评价孩子,甚至误导他们的孩子,尤其当聪明的孩子超过父辈,使父亲在为孩子提供一个鼓舞性的成长环境时会感到无法胜任或无能为力。
对天才傅聪,傅雷显示出了伯乐父亲的一面,不仅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发挥引导的作用,将傅聪的天赋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作为父亲,识别自己孩子内在的光华是一项考验,也是一项任务。
向孩子指出日常世界中的智慧经验是父亲的功课之一,从而改善孩子的精神气质。
虽然所有做父亲的都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的,但大多数第一次做父亲的人对为父之道了解很少,不知该如何抚养孩子。通常你必须边学边做,这是令人很不自在的事。然而,这样的经历为做父亲的你及你的孩子提供了很多成长的好机会。
傅雷一直强调,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必须提供一种充满爱心、温暖、宁静、安稳,且有韵律、有趣味、有热情的氛围。所有这一切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没人期望你是一名教育专家,你所要做的只是领会一种新的方式,能够考虑并注意到孩子成长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身体上的、情绪上的、智力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由此,你便可以帮助孩子面对来自这变化万千的世界的挑战,挖掘出他生活中最好的东西。
2.叶圣陶:分数并非最重要的许多家长都习惯把分数作为衡量子女学习好坏的主要标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却不这样认为。
叶老在教育长子叶至善时一再强调,不应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应把能否消化所学的知识,作为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
叶至善在小学时曾因学习成绩不佳留过三回级。母亲很关心叶至善的学习成绩,她看到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总是唠唠叨叨,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而父亲叶圣陶却从来不说什么。他不大注重考试,也不大相信分数,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学的知识全部消化,成绩的好坏不是单凭考试能衡量出来的。
后来,经过努力,至善考取了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忍不住哭了起来。
叶老很理解儿子的心情,他也非常了解至善的能力和优点:至善最不愿死记硬背什么东西,特别是国文和英文,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课文,可他偏偏不愿死记硬背,考试当然不会及格了。他从平时和儿子的对话中感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所以,这次他也没有责备儿子,只是说,不要哭,思想上也不要背包袱,还是再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叶至善进了这所学校,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了,因而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以及唱歌、吹口琴了。
不看重分数,并不等于不看重知识。恰恰相反,叶圣陶鼓励叶至善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读课外书上。有些书,如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伊林的《五年计划的故事》,叶圣陶都指定儿子必读。另外,为了加强儿子的语言基本训练,他拿出一本没有加标点的《唐五代词》,让儿子揣摩断句。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因此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至善,让他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
孩子的兴趣变广了,父亲很高兴,又鼓励说:这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他解释说,所谓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而是在社会生活中。
叶至善念高一那年,叶老特意为儿子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鼓励儿子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平时,叶圣陶还抽出时间,向儿子提出一些譬如槐树为什么属于植物,蝶和蛾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问题,促进儿子思考,锻炼他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叶至善22岁那年,叶老开始让他学习写作和编辑业务。
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后来终于成为著名作家,曾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和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儿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不以分数论英雄是叶老特别强调的教育思想。叶老认为,人各有智,分数不是衡量孩子素质的惟一标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指出的,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而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大多以语、数、外、生、物、化为主,因此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人就占优势,而这方面弱的人就吃亏。实际上,对于人的生活和创造而言,这八种智能都同等重要。父母要善于发现一些成绩差的孩子的强项,让他们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强项,常常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李苦禅: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委员。他的美术作品雄浑厚朴,磅礴大气,天趣自然,个性鲜明,与国画大师潘天寿并列为当代两大写意花鸟画家。李燕是李苦禅的儿子,在李苦禅的悉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上脱颖而出,所作之画也颇有造诣。
李苦禅十分重视对儿子的品格教育,他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的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嫉恨贤达,诬杀忠良,害死岳飞,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又说:如果作者人格鄙劣,是无人格,实在与艺术没有缘分,枉言真美善!
父亲的言行,儿子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文革中,李苦禅家的物品、画稿曾被红卫兵查抄没收。文革结束后,一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还人家啊!也真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染。
李可染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应该的!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可谓至深。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的影响力通常不在于他们说什么,而在于他们做什么,在品格方面尤其如此。
李苦禅常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不怕苦,练出来的。在父亲的指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跋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而且每次速写归来,李苦禅都要查看。
对李燕用的速写工具,李苦禅要求越简便越好。李燕理解父亲的用心,用铁窗纱钉在木框上,边上系一个塑料小墨盒(筒形),再钉上一叠毛边线,随画随翻。父亲看了后感到很满意,说:又轻便,又实用,而且便宜。
李苦禅对工作、生活条件要求不高,但对艺术、对儿子的专业教育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李苦禅要求儿子画自己的东西,创自己的笔墨,自成风格,并给他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道士看见一个瞎眼老头从南边走来,路中间有块大石头挡着。一个道士说:老头,从左边绕过来!
另一个道士则说:老头,从右边绕过来!你猜,老头怎么着?他一下子从石头上蹦过来了。说完故事,李苦禅说:作画就要这样,’画思当如天岸马,画家常似人中龙‘。画画不可人云亦云,落入前人窠臼。
李苦禅的这种教子方法是高明的。踩着父辈的足迹前进,虽说便捷、安全,但却不是一种成大器的方法,只有让晚辈走自己的路,画自己的东西,才能独树一帜,有所成就。
李燕正是在父亲的这种苦心教导之下,才逐渐成长成才,成为画坛后起之秀的。
4.霍英东:逼孩子下水锻炼勇气霍英东先生是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他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做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好事、实事。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儿子霍震霆。霍震霆现任全国政协委员、霍氏集团的执行董事。他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家乡建设和中国的体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霍英东18岁起当苦力、小店员,后以一条拖船发迹,如今建立起了拥有90亿港元的经济集团。他的经历告诉他,教育子女,必须培养他们的坚强毅力、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为了培养孩子们独立勇敢的品质,儿女小的时候,他曾经专门聘请游泳名将教他们学游泳。两年光阴过去了,孩子们还是浮不起来。于是他把教练炒了,自己当教练。他把那些不肯下水的小子全都打下水,逼着他们自己找到浮起来的本领,结果孩子们都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