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师给高一学生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前言,先从哲学的希腊文讲起,进而讲哲学史、柏拉图、康德、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结果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反映讲得很乱,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第二天,这位老师在另一个班讲时,作了改进:先对整节课的内容作了全面安排,在黑板上列出了图表,先讲了什么是哲学,再讲哲学的两个派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反映就好多了。
运用整体间架法,往往是采用“总——分一一总”式的结构方式来安排讲述内容。先总提本课要点,再分层阐述,最后总结。“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刘勰《文心雕龙·附会》)
(2)问题吸引法
问题吸引法,就是根据讲课的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容易引起大家兴趣的讨论题,然后由大家讨论得出结论,既可吸引同学的注意,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有位政治老师在讲到“商品”的概念时,就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讨论:“中秋节我给外婆送月饼,外婆留我吃饭,月饼换饭吃,是不是商品?”学生很感兴趣,在笑声中讨论了送月饼的目的不是为了吃顿饭,因而不是交换,所以这里的月饼当然不是商品。“商品”这个概念的定义,也就弄清楚了。
讲到某个问题,摆出几种不同的意见;讲到对某一点的理解,摆出几种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得到基本一致的看法,也都是问题吸引法。这一方法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颇为有效。
(3)抑扬法
抑扬法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所谓抑扬法,就是当要表扬某一事物时,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欲扬先抑;要批评某一事物时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欲抑先扬。
例如一位教授在一次对大学生的演讲中说:“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说谎,连雷锋也不例外。”同学们不禁吃惊,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雷锋饿着肚子,背着小孩把一个丢了钱包的大嫂送回家。大嫂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真的不累?那是说谎。但从这里,看出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共产主义品德。”
这段话,先抑后扬,赞扬了雷锋的高尚品德。这样的表达方式比一般的平铺直叙显然更吸引人。
抑扬法的形式
先抑后扬
先扬后抑
先扬——后抑——再扬
先抑——后扬——再抑
先扬——后抑——再扬——再抑
抑扬交错,意思的表达曲曲折折,既耐人寻味,又全面深刻,引人思索。
(4)情境设置法
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学挂图或自制图片,设置某种情境,使学生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他们的注意力也就很快地集中起来了。
一位英语教师在上“运动和比赛”一课时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上课时,先挂出亲手绘制的两幅奥运会图片:一幅是奥运会盛况;另一幅画着我国田径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110米栏跨栏时的姿势。他说:“今天‘运动和比赛’这课,每个人可以利用图片找到会话对象……”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进入角色:“翻译”开始与“运动员”交谈;“记者”忙着采访“观众”。在老师设置的特定交际情境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锻炼着口语交际能力。课堂气氛热烈,情绪欢快。
借助挂图、自制图片(或借助语言)来设置某种情境,创造某种氛围,使学生能进入角色,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他们注意力集中,感受性高,反应能力强,掌握知识快。
(5)比较辨析法
针对那些相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定理,采用比较辨析法进行一番比较、辨析,找出它们的异同,既可澄清某些错误的认识,又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案例
物理中“加速”与“加速度”、“摩擦”与“摩擦力”、“上诉”与“申诉”、“劳动”与“劳动力”、“生产”与“生产力”、“生产率”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更清楚地掌握。对某些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也同样可以采用比较辨析法。
一位老师上初三“法律常识”课讲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时。强调:国体决定政体,不能说成“国体决定于政体”,并启发大家注意同类问题的提法。这样,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常识中“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中的“物质决定意识”等说法都不能在“决定”后面加“于”字也就掌握了。
分析
这种比较辨析法,能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被比较的事物上,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能发展他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通过“辨词句于毫发之间”,把要点掌握得更清楚、牢固。
(6)难处巧点法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如果不解决,就会因为听不懂而注意力分散,因此化难为易,使难点不难,也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选择这些难点为突破口,巧妙地加以点拨。难点解决了,讲解也就顺畅了。
一位数学教师在讲“鸡兔同笼”这古老的命题时,就把功夫下在最难处。“鸡兔同笼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有几何?”这道题的难点是鸡兔的足数不一样。他出了题目后,突然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足。”在学生的笑声中,他启发道:“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脚呢?”“90只。”“和先前相比,少了多少脚呢?”“26只。”“这26只脚哪里去了?”“被兔子们提起来了。”“笼里有几只兔子?”“13只!”同学们欢叫着。
分析
王老师在最难处大胆想象,巧妙点拨,化难为易。要点拨得巧妙很不容易,一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准难点,找准突破口;二要善于引导,步步深入,最后突破这一难点。
41.怎样调动课堂情绪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
——爱因斯坦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把“艰苦的任务”变成“宝贵的礼物”?如果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使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兴致勃勃中学习,并在学习中增强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把课堂学习看做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活动,难得的精神享受,“任务”就会变成“礼物”了。擅长教育的老师,都很注意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努力使学生始终保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发言积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他们是如何调动学生课堂情绪的呢?
调动学生的情绪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情绪感染法
情绪感染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言行表现出对工作的自信和热爱,并用这种自信和热爱的情绪影响学生。
教师通过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表情)传递出“我对这门学科很有兴趣,对教好你们充满信心,这个工作我能胜任,我感到愉快”等信息。这样,很快就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对这门学科很有兴趣,一定会教得很好”,并由此而导向了“也使我很感兴趣”。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就拿难懂而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吧,一位追求做“学者型的教师”的数学教师,在讲课中情不自禁地融进了他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我们来听听他讲“圆锥曲线”吧:“它不仅有柔和而流畅的外形,而且还具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圆,完美无缺,无可非议;螺旋蜿蜒伸拓,暗示着某种人生真谛;渐进线欲达而不能,激起人们不懈地追求。”几句话语,半是演说,半是数学,有诗歌的意境,有哲理的深邃,难怪学生说上数学课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了。
(2)信息激励法
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并持久地保持下去;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能去研究、探求。如果真能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学者的成功,也得益于遇上了这样的好老师。
案例
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故乡》时,就两次鼓励班上的学生给语文杂志社写稿。一次是一个问题讨论完了,他见缝插针地说:“这个问题(指判断谁埋碗碟)大家解决得真好,使我特别高兴。我曾经看到杂志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结论大概是闰土绝不会偷埋的,理由呢?跟我们这位同学所说的完全一样。这位同学如果写了文章,也可以在杂志上发表了嘛。我们要树立自信心,用不着看不起自己,对吗?”第二次又说:“这个问题(《故乡》中所提的三种生活)杂志上好像也争论过,而你们却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你们完全有能力写文章到杂志上发表。”
可以预料,这些激励的话语,会点燃学生自信的火焰,鼓舞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3)传情带意法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感情容易激动的青年。因而运用传情带意法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奏效。特别是讲授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散文、小说等时,教师、学生的感情还要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才会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进入角色”,然后根据作品提供的具体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传情带意的语言说出,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以趣激情”、“以情激情”、“以美激情”。有些教师通常会忽视感情的感染作用,一些令人回肠荡气的好文章,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讲时无动于衷,像和尚念经,课堂气氛冷淡,就连名家名作,学生也兴味索然。
(4)人参滋补法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把科诨(即插科打诨)比作“看戏之人参汤”,可养精益神,使人不倦,不可小看。同理,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不打瞌睡,也要有适当的放松和休息。不妨巧插一小段抒情曲,以便于心理的兴奋与休息交替进行,形成张弛有致的心理节奏。抒情曲是指与讲课主旨有关的有趣味的人和事,或是有雅兴的诗文、名言等。如: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时,适当地插入一些人文逸事、世俗风情;阐述某一哲学原理时,插入一些名言、故事;讲历史时,吟诵几句古诗等等。讲些与主旨有关的风趣幽默的话,也都可以看作抒情小插曲。
案例
一位老师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时,为了批判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他风趣地说:“如果意识活动真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那么一个人思维越敏捷,岂不是脑浆分泌得越多吗?你们是不是有智慧,不妨摸一下鼻子,看看有没有脑浆流出来。”这种极度夸张的归谬法使学生哄堂大笑,疲劳一下子就消除了。运用抒情曲时,话不能太长,以免喧宾夺主,还应紧扣课题中心。
(5)夸奖式评价法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之中。这样,学生答题、讨论就会更加积极踊跃,课堂情绪始终高涨。
教师可以采取“评+夸”和“寓夸于评”的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发言之后,可以夸他们“思前想后”,“推理严密”,“见多识广”,或者夸细心的学生“很会咬文嚼字”。真挚的带夸奖性的评价语,会使得被夸奖的学生激动不已,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运用这种夸奖式语言来评价,表现出热情的鼓励,充分的肯定,学生对老师很快就产生了亲切感,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情绪就更轻松愉快了。
在课堂学习中,差生的课堂情绪一般是比较压抑、紧张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改变他们的课堂不良情绪,要想方设法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或要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或要他们读一段课文,板书几个词语。稍有优点,大加表扬,充分肯定。这对安定和改变差生的课堂情绪会起很大作用,对于他们的进步也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2.教学中的幽默有什么好处?
美国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故事
诗人歌德有一次在公园散步,在一条小道上不巧碰见曾经攻击过他的政客。对方满怀敌意地说:“对于一个傻子,我是从来不让路的。”
歌德立即回答:“而我则相反。”说完便马上让到路边去了。
这件事虽然反映了政客的傲慢无礼和歌德的豁达大度,但更重要的是歌德幽默的回答,虽然只有五个字,却反映出了他反应的机敏和回敬的巧妙,还给狭路相逢的一对冤家免去了一场僵持不下的冲突。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教师幽默语言的好处
在教学中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缓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紧张关系,冰释误会,消解责难,缓和气氛,减轻焦躁,消除学生的恐惧情感和抵制情绪,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教育阻力。
一些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非常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阻碍其对正确认识的真正理解,造成“意义障碍”。如果教师能够采用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增强教师对学生内心世界了解的程度,从而采取恰当的措施,不但可以调节师生关系,还会消除意义障碍,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位学生总是迟到,屡屡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且这位学生并没有因为老师的批评就不再迟到。一天,这位老师上的第一节课已过了10分钟,这位学生才大摇大摆走进教室。这位老师一改往日的训斥,而是认真地看了看表,微笑着说:“不错,你比昨天足足提前了8分钟,如果你能再提前三五分钟,我就满意了。”
事后,这位学生主动找到老师,承认他最开始迟到是有特殊原因的,后来迟到是成心与老师对着干的,他保证以后不再迟到了。
该生后来再也没迟到过。
有人说,“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的确如此。这位教师的机智幽默不但平静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从容脱身,摆脱不自在的情境,而且减弱了学生的对抗性,同时让学生看到了教师的大度胸怀,学生在教师的大度人格力量面前感到非常惭愧,故改正了错误。
教师的幽默会表达出教师对学生亲切友好的情感,从而培育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一天早晨,小学一年级教室门前,几个早到的同学正围着老师说说笑笑,忽然老师笑眯眯地对刚挤进来的小明说:“老师知道你今天早饭吃什么了!”“吃了什么?”小明睁大了眼睛,非常惊讶地看着老师。老师故作神秘地说:“吃的是……白米粥!”“对了!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明越发不解了,急切地探询道。老师却作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我算出来的呗!”小明左瞧瞧右看看,一脸的莫明其妙。周围的同学却一下子大笑了起来。原来,小明脑门上粘着一颗大米粒。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