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似乎有些明白班主任的意思了。班主任继续说:“刚才有的同学提议再增加一张白纸,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否可行?很多时候,机会提供给我们的舞台能有多大呢?增添一张白纸太容易,但是适合我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是不能无限制地扩展的。我们必须学会在狭窄中创造空间,在拥挤中谋取机会!我们可以寻求独立,但独立从来脱离不了各种各样的联系:与他人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与环境的联系。一味要求独行,结果只会一片混乱!”
“可喜的是大家并未忘记协作,走上讲台时大家井然有序,白纸要往下掉时,几位同学冲上前来,加以补救。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显眼的位置上,但当没有空处时,没有人刻意将别人的名字涂掉,还有几位同学还委屈地将自己的名字写在白纸的外面……”
这时同学们会心地笑了,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好一会掌声才停止。班主任又问:“现在,谁能在这张纸上画一朵花出来?”没有一个学生站出来,他们也许在想:写满字的纸怎么能再画出花来?
于是班主任把纸揭了下来,铺在讲桌上,拿起一支彩笔,三下五除二画了一朵,再画了一朵。第一朵开在正面,第二朵开在反面。然后,高高举起:“同学们,请看,刚才还凌乱不堪的纸面现在是不是焕然一新了?这花蕊、这花瓣将每个名字连在了一起,如此绚丽,如此精彩,我们每个人不都可以成为这朵鲜花的组成部分吗?只要齐心,只要我们努力,这朵花一定会常开不谢!”
“再看,”班主任调转纸面,“不要被眼前的混乱复杂迷惑了眼睛,机会是创造的,美丽也是创造的,在看似不可能中,我们也能有新的发现。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调转思维的方向!当纸的正面写不下时,为什么没有人想到在纸的反面写?原来这张纸的容量是可以很大的!正如我们这个班集体,如果分散,只是一些零碎的名字,但是如果团结起来,它的力量将是惊人的!”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无论以前怎么样,关键是要把握现在。只要用心,我们就能拥有馨香芬芳,只要用心,就能创造平凡之中的奇迹,只要用心,就能收获人生道路上完美的风景!”
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
这个故事有点长,但却非常生动,启人深思。作为一个接手新班级的班主任,怎样获得学生的认同,融入这个集体并使这个集体具有凝聚力,在同学们中间树立威信,并将自己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恰当地表述出来,从而达到鼓励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热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创设自我介绍的新方式,讲究说话的技巧
2.不摆架子,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对待学生
3.肯定学生的优点,也指出学生的缺点,并指导学生发展
首先,这位班主任构思新颖,创设了那样一种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新方式,说话讲究技巧,结合自身的优势,在与学生交流时说话高屋建瓴,入情入理。
其次,他开始与学生交流时,不摆“师长”架子,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如:无论用什么样的笔,用什么样的字体,只要让他知道名字就行。在同学们遇一点点小问题时,既不作任何干涉,任何评价,也不给予学生任何提示,只是会心地微笑,任学生们自由发挥、自由表现。这既体现了班主任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又有利于学生展现自我,能够充分显露自己的优点、缺点,也便于老师后面的总结发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针对学生们的表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不是闭目塞听,以“师长”自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同学们的身上,话说在“理上”。
再次,他说话既指出学生的缺点,同时还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就此引导他们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在指出错误时并不是“一箭穿心”,尖锐地批评,而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再举出具体事实,以事实服人,以理服人。并就此将自己对同学的要求与期望表达出来,使学生明白了在社会上、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为别人着想,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同学要和睦相处,团结协作。
总之,教师只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教育对象,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感染人,以满腔的热情感动人,以正确的途径引导人,就能收到以理服人的良好效果。
28.怎么让“忠言”不“逆耳”?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有一次批评女秘书,他是这样说的:“你今天穿的这件衣服很漂亮,真是一位迷人的小姐。不过,希望你以后能对标点符号稍加注意,那么,你打的文件会跟你的衣服一样漂亮。”女秘书听后便心悦诚服地改正了错误。
中国有句格言叫“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像柯立芝这样的“忠言”不“逆耳”不也能起到“利于行”的作用吗。可见,“忠言”未必要“逆耳”。
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别人赤裸裸地批评自己,人们都有这样的心理。有时候,甚至会因此而有种被羞辱的感觉。毫无疑问,批评是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可是如果先让别人听一些令人高兴的赞扬,再去批评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改变他人,并不一定要以伤害他人的感情为基础。要知道,有效批评是从赞扬开始的。而巧妙暗示对方的错误,或者先批评自己再批评别人,这些都是帮别人改正缺点,保全他人面子的最佳办法。这些办法,能够让过失更容易改正。就像理发师在给人刮脸之前,先抹上一层肥皂一样,目的是在刮脸时让顾客不感到疼痛。
学生不遵守纪律,老师予以批评教育是老师的职责。但有的老师尽管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却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为什么?关键是没有掌握学生的心理,没有掌握批评学生的诀窍,措词过于激烈,引起了学生的对立情绪。
巧妙地置疑是一个优秀批评家的重要特征。
——詹·拉·洛威尔(美国外交家)
批评是一门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学生的上进心,以便更好地学习。为了这一目的,批评时就要讲究分寸,注意运用语言的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忠言”不“逆耳”呢?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方式。
(1)设问诱导
学生偶有缺点错误,教师切忌简单训斥。刺伤学生自尊心的做法是愚蠢的。人人都要面子,青少年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有时明知学生不对,教师也不宜开门见山地批评,特别是不宜在大庭广众面前批评。笔者认为设问诱导则不失为一种批评教育的好方法。
案例
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下课之后,老师找到这位学生和颜悦色地问:“是家里有什么情况?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学生摇摇头,表示既没有什么情况,也没有身体不舒服)“这么说,是你今天起床迟了?是晚上睡得太晚了吧?以后可要早睡早起啊!”
分析
设问诱导,没有一句训斥、指责的话,没有一个讽刺、挖苦的词,既问清了迟到的原因,又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了一次教育。
(2)把批评换成鼓励
擅长教育人的老师,他们的一个秘诀就是少批评多鼓励,尽量把批评的说法换成鼓励的表达方式。我们来看看一位老师是怎样把批评换成鼓励的吧。
在学校举行女同学拔河比赛时,某班的女同学集体荣誉感不强,怕苦怕累,尽管个头高、体力强,却输了。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在总结时却说:“今天我们班胜利了!”同学们莫名其妙,满脸疑惑。老师解释道:“人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班女同学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共同奋斗,就一定能排除困难,取得胜利。”
分析
他的话说得真妙:既不批评她们集体荣誉感不强,也不责备她们怕苦怕累,而是鼓励她们为了集体的荣誉共同奋斗,启发她们进行自我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还用“一定能胜利”的话,表现出对她们的信任。
结果
结果,后几场比赛时,她们表现得很顽强。
如果在第一场比赛后,老师在班上批评这个怕苦,说那个怕累,指责她们集体荣誉感不强,后几场比赛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3)正话反说
批评的话,学生往往听不进去。因此变换说话的方式,正话反说,使他们能够听下去,然后自己去思考,也是一种较好的批评方式。
案例
有位班主任发现班上有的男同学抽烟,他诙谐地说:“今天我跟你们讲讲吸烟的好处。”一句妙语使那些抽烟的同学吃了一惊。他接着说:“第一大好处是吸烟引起咳嗽,夜半尤剧,这样小偷不敢来偷你的东西;第二大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可以节省布料。第三,可以演包公。从小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第四,永远不老。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
分析
对于抽烟的同学,这位老师没有点名批评,但抽烟的危害已经足以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了。正话反说,运用的是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来组织语言:先假定对方是对的(抽烟有好处),然后进行正常的逻辑推理(可以多抽),却得出一个非常荒谬的结论(咳嗽、驼背、脸黑、短命),因而这个假定的前提也就不能成立了。在对方有抵触情绪时,正面说理,他们听不进去,换成反面的说法,倒可以奏效。
俄罗斯教育家加里宁为了批评说套话的人,曾虚构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男青年写信给热恋着的姑娘说:“亲爱的,我爱你爱得没有止境,我的心是这样的热烈,我简直无法形容,我不知道用什么话才能表达出来。”他满以为会博得姑娘的喝彩,可是姑娘在回信中说:“可怜的孩子,你的脑袋怎么这样笨啊!”加里宁编出这个故事,使说套话的人,听了之后引起类比,从而认识自己的错误。这种批评方式就是旁敲侧击式。
什么是旁敲侧击式的批评?
在批评某种错误的认识、看法、做法时,在批评某种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嗜好、不好的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都是旁敲侧击式。
优点
这种批评方式,既可增强批评性谈话的说服力,也使谈话轻松、风趣、幽默。在班会课上,用这种方式来批评一些有共性的问题,往往可以收到比直言批评更好的效果。
(4)引而不发
案例
饭厅里,有位来自农村的学生将一只肉包子一掰两半,啃掉肉馅,“咚!”随手将剩下的皮扔进垃圾桶里,扬长而去。
班主任找他个别谈话:“这个周的周记你就写你丢包子这件事。如果你感到难写,我建议你想想下面几个问题再下笔:①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过后有没有想过这件‘小事’?②这个肉包子是你花钱买的,但这买包子的钱是哪来的?③你父母是农民,如果他们看到了你刚才丢包子的情景,将会作出什么反应?④我今天建议你写这篇周记,你认为是否必要?”
引而不发,引导批评对象思考反省,进行自我教育,不包办代替,不乱扣帽子。学生在扪心自问时,就会感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和教诲,领悟到老师相信他有自我认识的能力。
(5)分析利弊
案例
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一次考试竟得了零分。原因是他帮同桌作弊,同样以作弊论处。他当时的想法是:“同桌要我帮助他,我怎能拒绝呢?”
班主任找他谈心,跟他一起分析如此“帮助”,对同桌对自己各有哪些利弊。分清利弊之后,老师作了简短的小结:“从根本上说,这种‘帮助’对人对己都有百弊而无一利。这种害人害己的蠢事以后千万不能再干!”
分析利弊,实质是分清是非,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认识提高了,学生会自觉地改正缺点错误,其效果是任何训斥和处分所不能比拟的。
(6)给批评加点“糖”
有人说过,幽默可以成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之间的润滑剂。
当你批评别人时,请注意使用它。
德国着名演讲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在进行批评的时候,请搭配着用点润滑剂。请看下面鲁迅先生是如何批评人的。
批评别人的时候,可以使用幽默。
说话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批评学生也别具一格,他批评起来诙谐得如同相声一般,还有诗歌的韵味和意境。他的学生川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谈情说爱上了,于是,鲁迅先生在送给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扉页上写道:
请你
从“情人的拥抱里”
暂时伸出一只手来。
接受这干燥无味的
《中国小说史略》
……
(7)学会使用“缓释胶囊”
发生冲突时,请先服用“缓释胶囊”,然后再开口批评。师生之间的剧烈冲突,时有发生。这时教师往往容易动肝火,批评起学生来,会一改平时和蔼可亲的常态,而训斥、挖苦、嘲讽起来,结果适得其反。
当剧烈冲突发生时,请先服用缓释胶囊——“我是教师”。先在心里反复提醒自己:我是做教育工作的,学生的错误我也有责任,是我没有把学生教育好。用这种方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请看下面这位老师是如何用这种方法把冲突变成教育良机的。
武汉的吴老师在一次班会课上宣讲了被誉为武汉市张海迪的刘建勋同志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感动。
突然,一位喜欢以自己奇特的言行来博得大家一笑的调皮学生以嘲弄的口气嚷道:“假的!报上登的很多都是吹的。”“哄”的一声,静寂的气氛被打破了,同学们议论纷纷。
老师非常生气,但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平静而又自信地说:“邵军同学提出了一个值得调查的问题,让我们调查一下再说吧。”
后来,老师给刘建勋同志写了封信,并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代表去刘建勋家看望他。实实在在的人和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邵军也深感羞愧。
可以猜想,如果不使用这种“缓释胶囊”,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就言辞激烈地指责训斥,教师的威信反而会大受影响。
总之,“好言劝人三冬暖,恶语待人六月寒”。为了让“忠言”不再“逆耳”,请记住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的一句话:“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上十个圈。”
29.要怎样“夸”人呢?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而表扬正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法,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话虽然略带夸张,但是它道出了“表扬”的功能之所在,那就是能激励学生并促使其产生愉悦的情感,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内驱力,促使学生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恰当的表扬,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起进取心、自信心和荣誉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善于利用表扬,对班级工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不恰当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鼓励作用,反而会降低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加学生的不信任感。
所以,对表扬不可以随意而为之,一定要“夸”人“夸”到“点子”上。
那么,怎样才能夸人夸到点子上呢?这就要求表扬的语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掌握时机
教师应当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并适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使这些优点和进步及时得到巩固和发扬。错过时机,表扬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