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省
12033000000013

第13章 吃亏做人方可成为人上之人(1)

只有把吃亏当做福的人,才能领悟福祸、得失互变的人生哲学,才能参透“吃亏做人方为人上人”的人生智慧。

吃亏一事,可能得益十事;吃亏一时,可能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会“吃亏”、善“吃亏”者,才是最终寻得人生宝藏的真正强者。

1.吃亏是福:智慧人生的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

然而,它不仅对西方人来说是困惑难解,即使是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也是如此。

但是,就是在这句话中,却包孕着最为深刻的含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深层的人生哲学:即它是中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它包括了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豁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

于是,与这样貌似消极的哲学相比,一切所谓积极的哲学都会显得幼稚与不够稳重。

中国人总结出来的这条规律能够经久不衰,并不是谁的一时冲动,而是在他们深切地观察了生活之后,体会到了人生的沉浮,以及如何使人们从中解脱出来的一条必由之路。

理解与否,不过是年龄上及经历上的问题而已。

圣贤教导人们说:只有愚者才能得福。

因为只有愚者,才是世界上最幸福与最快乐的人。

“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施舍出去的,对自己来说总是吃亏,但救助一个人后的快慰,却绝非是物质上的得与失可相比拟的。

“吃亏是福”的信奉者,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和平主义”的信仰者。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对所谓“和平主义者”这样写道:中国和平主义的根源,就是能忍耐暂时的失败,静待时机,相信在万物的体系中,在大自然动力和反动力的规律运行之上,没有一个人能永远占着便宜,也没有一个人永远做“傻子”。

正是在这种哲学的基础之上,使得中国人有了一种和平、容忍、简朴、谦虚和知足的理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体会到了“吃亏是福”,即由吃亏而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所以,真正的聪明人总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隐藏起来,将自己的福分分给别人一些,而且必要时会故意装一下糊涂,以便于与周围的人取得和谐,不至于让别人总是防范自己。

这里主要强调了一种更高一级的胜利策略,因为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强,处处占上风,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地挨上几个轻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因为,这种放弃、让步、“吃小亏”,往往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常常是出于另一种原因,一种预测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获得所有应该获得的机会和利益的明智。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争、去比、去要呢?我们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么,把这种必然性的东西驾驭在自己的主动权之下,岂不是更好吗?这本身就已经是占了大便宜。

不懂得这样做的人,表面上看,可能是他争取了各种机会,但实际上他由于完全陷入已有的机会中,则不能不失去后来的各种机会。

相反,能吃小亏的人则始终把这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无碍大事。

2.讨巧贪得者无法打开人生宝藏想讨巧,怕吃亏,恐为人之常情。

巧为何物?得多利也。

商战中算计了对方,假劣商品使顾客受骗,贪小便宜者遇到卖主算错了账,官场上置政敌于败地,殴斗中多打到对手两拳……

这时,似乎没有不觉讨巧而高兴者。

吃亏讨巧的事,有时还需辩证地看,所谓见仁见智。

人一生只能吃自己的一份粮、睡自己的一张床、活自己的一份寿、忙自己的一份活儿。

什么是自己的呢?说行政职务吧,“一张纸”而已;说功名吧,似若浮云;说钱财吧,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历经数千年推敲,最终结论竟是: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

按说吃到肚里该是自己的了,可这也经不起推敲。

君不见官爷、款爷们盛宴不断,山珍海味,哪知肠胃吸收有限,大多排泄掉了,白忙活一番;吸收稍多一些,身体消耗又有限,营养会在身体的各部位,尤其是腹部积存起来,反成累赘,闹出病来。

就“吃亏”而言,上代人和下代人比较,历代人和当代人比较,上代人、历代人总是吃亏的,有了这种“吃亏”,人类社会的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社会才会发展、进步。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孝顺父母、歌颂祖先、赞美历史。

倘若“吃光用光”,断了子孙的生路,不只要遭后人怨怪,连当代人也要责骂的。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均要吃亏,连亏也不愿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社会的脊梁。

我们可以说,“讨巧”是在挥霍财富,而只有学会“吃亏”才能够最终寻得人生的宝藏。

一般人都爱占便宜怕吃亏,其实,只有善于吃亏、不怕吃亏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所以有人说“吃亏是福”。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吃点儿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儿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更多,何亏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儿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稳吗?一是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二是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

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善于吃亏的人一般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正所谓善有善报。

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难得糊涂”。

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了。

3.吃亏也是一种收获幸福的投资著名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人们的一切交往活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

对自己值得的或者是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自己不值得的或者是失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疏远和逃避,甚至中止这种关系。

正是人际交往的这种社会交换本质,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必须让对方觉得与自己的交往是值得的。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常常需要我们首先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有位名叫林达德的企业家,他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很多的金钱,更没有辉煌的家庭背景,但却很快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

当有人请教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我总是乐意向别人付出,因此也总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和帮助。

正是由此建立起来的良好人际关系,使我很快便走向了成功。”平凡的林达德最初也是一个孤独的人,没有谁乐意与他交往,因为他太普通了。

在忍耐了一段寂寞的人生之后,他从社会上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若要受到别人的欢迎,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无论多么忙碌,当有人来找他时,林达德都不会向对方表现出厌恶或不耐烦的样子,更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除非是真的无法抽身,他才会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歉意,并在事后设法补偿缺憾。

林达德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时说:“像我这样一无所有的人,如果要想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能不让对方感到与我交往是愉快、欢畅的。”林达德是一个很会体贴、关照别人的人,对周围人的体贴甚至超过了别人自己的想法。

每当有人说要到他那里玩,他都表示十分欢迎,并希望来人能在自己这里住上几天。

背地里他无论多么拮据、多么苦恼,都从不表现出来。

他好像随时都在欢迎他人的光临,竭诚予以接待。

当别人回去的时候,他甚至还想着给人带点儿小礼物、土特产之类的东西。

林达德总是尽自己所能来满足别人的某些欲求,而他这种不怕牺牲自我利益的做法,也使别人常对他施与帮助,从而满足了他心中的很多欲求。

事实上,每个人对周围的人都会怀有不同程度的期待之心,都想让与自己接触的人给自己带来某些利益。

如果你能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就一定能获得他们的好感。

长期以来,人们最忌讳把人际交往和交换联系起来,认为一谈“交换”就很庸俗,就亵渎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但事实上,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种东西,要么是物质的、利益的,要么是精神的、情感的,或者是兼而有之。

在进行交换的时候,人人都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企求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至少应是得失相当。

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际交往更没有理由去继续维持,否则就无法保持心理平衡。

其实,无论多么亲密的关系,都应该注意从物质、感情等方面去“投资”。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原来非常亲密的关系也会逐渐变得疏远、淡漠,使人陷入人际关系的困境。

然而,要想让别人觉得与自己的交往确实是“值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地付出,首先做出自我牺牲。

这样做,会使人觉得你很豪爽、大度、重感情、乐于助人等,从而很快被他人接受和信赖。

在做出自我牺牲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急于获得回报。

在现实生活中,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几乎是没有的,但是,急于回报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到回报。

因为这会给人一种“被利用”的感觉。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在付出之后却没有得到希望中的回报,就会感到自己“吃亏”了。

但是,这种“吃亏”是值得的,除非你所碰到的是特别阴险、奸诈的人,否则就没有白吃的亏。

就普通人之间的交往来说,大家往往都遵循着付出和回报等价这一原则。

我们所给予对方的,将会形成一种社会存储而不会消失,一切终将以某种我们常常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报给我们。

而且,这种“吃亏”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反过来可以增加我们的自尊和自信。

显然,“吃亏”将带给人们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世界,而那些总是喜欢占便宜的人,其实是在损伤自己的尊严和信心、声誉。

不愿牺牲自我利益而只想向别人索取的人,必将在社会交往中找不到立足之地。

4.先有吃亏,然后才有不吃亏在生活中,表面上吃亏,实为以后的不吃亏打基础。

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着眼于更大目标。

实际上,这是生存智慧中的一种“隐身法”。

1947年3月,胡宗南奉蒋介石之命,调集23万国民党军队从南、西、北三面向陕北进攻。

作为决策者的毛泽东,缜密地分析了敌人的企图,并将敌我双方的兵力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同时把保卫延安的战斗与其他解放区的斗争以及与解放全中国的关系作了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