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省
12033000000029

第29章 利己不可害人,害人必然害己(3)

于是,小李就将古瓶交给张医生妥善保管,回头自己再去张医生那里拿回来。

然而,当张医生谨小慎微地捧着古瓶往家走的路上,他意外地被一辆自行车给撞倒了,手里的古瓶也应声碎成了八瓣。

闻知此事的小李顿时暴跳如雷,他拿着菜刀要张医生赔偿古瓶,张医生的投资分文未得,还给小李写了张欠债20万元的欠条。

张医生思前想后总觉得这件事颇为蹊跷,最后只能向警方求助。

民警同志告诉张医生这叫“杀熟”,一种当前极其普遍的宰朋友手段。

“杀熟?”

张医生闻所未闻,她怎么也弄不明白一个很不错的朋友何以变得如此险恶。

张医生不断喃喃自语道:“既如此,人干吗还交朋友?”

当然,不要同朋友、熟人做生意,并非一条铁律。

但初涉商海便抱着靠自己的胆子、朋友的路子,一不小心就发了大财的想法却是危险的。

正确的是,既然置身商海,就应该严格遵循在商言商的原则进行“游戏”。

不然我们的商旅生涯就像那首儿歌一样:“迷途的羔羊,寻找老狼的指引……”

为人诚实,但要讲究限度,讲究策略,不能盲目的“愚诚”。

分清义利,警惕骗子,你的人生之路上必然会减少许多障碍。

3.人善被人欺,过于软弱易受伤一味顺从是很危险的,这样会阻碍人们营造出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

在与人交往中,要敢于拒绝。

不要烦琐的礼节,不要过多自责以及过多地退让,人太善良总是被人欺的。

有些人,对别人的任何要求或命令都采取无条件同意,驯服的态度已形成一种习惯,他们不愿让别人失望,害怕因此激起请求者的恼怒和怨恨;他们希望自己做到“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从而来塑造和维护自己的老好人与大能人的形象;他们觉得“不”是一种无礼和否定,如果想与人和平相处,“不”字就不能出口。

长期如此,他们不仅一直不说“不”,就算想说时,也不知怎样去说。

是否一味地迎合、满足他人的要求,就能营造出和谐顺畅的人际关系呢?当然不是。

由于不会拒绝而勉强地说“好”,事后一方面会为勉强承诺而自找麻烦——接受你并不喜欢去的邀请;买一些你完全不需要的商品,陪人乏味地聊天;忍受对你本来不欢迎的造访,做很多违背你原则的事……

这些事你勉为其难地做着,但却是满怀厌恶和沮丧,这些厌恶、沮丧反而会损害你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你会因此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感到苦恼、失望和愧疚,你感觉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你长出一副虚假的面孔,滔滔不绝地说着谎话,你的形象是如此苍白可怖,以这种形象去与人交往,又怎能为人所敬爱呢?有的时候明知无法办到的事却答应下来,浪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无济于事,很容易招致委托人的恼怒,因为你误了人家的事。

要做到不被人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太多礼貌和客气与人来往应当注重礼貌,尤其是刚认识的朋友。

但是过分的客气却像一道无形的墙,妨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

经过初步的交往后,最好省去太官方的称呼,略掉太客气的繁文缛节,坦然表露自己的思想、观感和欲求。

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是用“自己人”的心态对待他。

比如,赴宴时大大方方向主人要点心吃,在主人心中便印下了把他当做一家人的印象。

这样,双方的交往变得亲密融洽。

“你要人家怎么对待你,你就应当怎样对待人。”这句交友格言提醒我们:如果老是把自己和对方当成宾主关系,那对方也不会把你当成亲近的自家人。

2.不要太多自责对交际中的失误常作检讨,以便及时纠正,当然是好事。

但过分自责也无异于因噎废食,作茧自缚。

因工作需要,于某常参加一些年终评审、成绩考核之类的会议。

一个人发言后,是好的,便尽力指出其各种成绩;是差的,便言辞尖锐地指出其不足。

会议结束后,他常常会自责:用词太过,意见太偏。

然后又担心传到当事人那里,老是这样,便有惴惴不安的感觉。

于某于是下决心今后不在这类会议上发言了,连带着在别的一些讨论会上也三缄其口。

就这样,他陷入了交际的怪圈。

后来,于某读了一些关于交际的论著,并得到一位专家的提醒,才领悟在交际中的失误,不免抱愧不已,自责不止。

因为,任何人在交际中都不可能完全没有失误,即使是德高望重的领袖人物,也在所难免。

当你自责不已时,那些在场的人士或许对你的失误早已忘却了。

更何况,当你下次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交际场合,对以往的失误一一纠正时,大家都会另眼相看。

所以,不要沉湎于一时一事的失误,不要让自责缚住手脚,只要及时纠正就可以了。

3.不要太谦让谦让是一种好品格,但在社交场合中若太多谦让,常会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

在交际中,很多人的缺点就是谦让太过。

把好多事推给别人,常表现为“口欲言而嗫嚅,足欲行而趔趄”的犹豫不决。

应当“勇”字当头,热情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绝不在社交任务前有过多的谦让。

慢慢地,也一样能够变得善于交际了。

4.别被“好人”的表象所迷惑许多人在生活中被人欺骗和利用了,大部分都因被其表象的“好”给迷惑了。

中国历史上被冠以“奸”的名分的人不计其数,但能奸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恐怕还真没几个。

特别在他起义用兵的过程中,他能把自己装扮成天底下最好的好人,而做事时又务求把坏事做绝做透,在他手下混的人没有一个不着了他的道儿。

郭子兴在义军内部的倾轧中忧愤死去,朱元璋便开始筹划兼并整个郭子兴部。

朱元璋首先渡江攻占了太平,为进攻会陵打下了基础。

然后派降将陈野先去攻取金陵。

智将冯国用向朱元璋进谏,说陈野先靠不住,原来的投降不过是在太平一战中被俘不得不降。

现在放他带领原班人马去攻金陵,恐怕是放虎归山,有去无回。

朱元璋先是沉默不语,后来冯国用坚持谏阻,朱元璋才说:“人各有志,从元从我,听他自便罢了。”冯国用是朱元璋的亲信大将,朱元璋也未对他说明心事。

朱元璋的驭人权术,古今罕有其比。

从陈野先被俘后的顽固,以及在后来的再三劝说下才勉强投降,朱元璋不会看不出陈野先心怀二意。

他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别有用意地加以利用。

又特意派陈野先去招降旧部,而且并不将这支部队拆开分编,仍使陈野先自己统辖。

陈野先主动请求进攻金陵,就欣然派他前往。

果然不出冯国用所料,陈野先去了不几日,便派人送回一份公文,报称:金陵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不易攻取,建议先南下攻取溧阳,向东夺取镇江。

并说这是断敌粮道、使金陵可以不战而下的最佳方案。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陈野先的缓兵之计,不愿为朱元璋攻打金陵。

朱元璋看到书信,也就一笑了之,并不采取其他措施,只让李善长写了一封复书。

向陈野先指出长江天堑,已不成为夺取金陵的障碍,现在占据了上海,已扼其咽喉。

陈野先不过是舍全胜之策,而为迂回之计。

这封信实际是向陈野先点明,他的反意已经被看出来,促其必反。

一切布置就绪,朱元璋就命张天右到滁州去邀郭天叙攻打金陵。

在此之前,朱元璋在表面上仍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部。

郭子兴死后,由其子郭天叙继任为都元帅,朱元璋与张天右为副元帅。

郭天叙见朱元璋叫他去攻金陵,开始很不满意,怀疑朱元璋有不良企图。

张天右却看出了利益很大,已有陈野先的人在金陵城外,两面出击攻下金陵,即可以南面称帝,北图中原。

郭天叙受到了诱惑,立刻出兵进攻金陵。

他和张天右都没有深作考虑,金陵是历代帝王之都,朱元璋自己不攻,却在占据太平等地金陵门户之后,把这一好处拱手让给他们,到底用意何在?

郭天叙和张天右率军东下,驶抵秦淮河,同元南台御史大夫福寿遭遇,即被击败。

在溃退中遇到陈野先的人马,郭天叙还以为是来了援军,喜出望外。

可是等到催马走近,却被陈野先一枪杀死。

张天右也被福寿的追兵赶上,再加上陈野先合兵夹击,当即阵亡。

郭天叙的部下被杀戮殆尽,余众逃回太平向朱元璋泣诉战败经过。

从这个历史故事可以看到,朱元璋的阴谋深入骨体,甚而可以令人不寒而栗。

朱元璋在占领太平、采石后即造成对金陵进而可取的有利形势,即可取而不取,拱手让给他人。

在俘虏陈野先后,知其心向大元,不愿降而硬劝其降,然后又纵其招集旧部,放其前往金陵。

又在书信中点明陈野先心怀二意促其必反,最后以“金陵伸手可得”的大利让给郭天叙,借陈野先之手而杀之。

郭氏不亡,朱元璋不好称王,这也是他金陵可取而暂时不取的另一个原因。

让郭天叙先取,他既有谦让之美,又坐收兼并实利。

而且郭天叙一死,他即可自取而独立称王。

朱元璋借了陈野先这把刀杀了郭天叙,令人叫绝的是,他“借”意在先,却偏偏让这把刀和周围的人都能感其“至诚”;他杀意已久,却偏偏让郭天叙对他的一番“好意”至死感激不尽。

类似朱元璋这样装得像、坏到底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许并不多见,如果你碰上了,可千万记着别被“好人”的表象迷惑。

当然,你也千万不要做这种阴险的人。

5.留神你身边的见利忘义之人利益,是人前进的动力,在它面前,六亲不认、善恶不分的人多的是,遇到见利忘义的人,切记要提防上当。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极为神圣的人大有人在,这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人,仅仅把朋友当做可供利用的资源。

一旦人家失势找上他时,他立即换上另一副面孔。

东晋大将王敦因谋反被杀,他的侄子王应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

王应的父亲王含想去投奔荆州刺史王舒。

王含问王应:“大将军生前和王彬关系不怎么样,而你却想去归附他?”

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

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够提出不同意见,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他看见人家有难时,就一定会产生怜悯之情。

荆州刺史王舒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从来不敢做出格的事。

我看投奔他没用。”王含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

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

当初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已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他们最终没能来,王彬深深引为憾事。

王应父子的遇害就是没有防备见利忘义的王舒。

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舍人,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

缪贤说:“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曾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为朋友。

所以我想燕王一定会接纳我的。”相如劝阻说:“我看未必啊,赵国比燕国强大,您当时又是赵王的红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结交。

如今您在赵国获罪,逃往燕国是为了躲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