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省
12033000000037

第37章 善退有道,才能海阔天空(2)

有一次,邻居家里丢失了一头小牛,就到处去找,结果看到朱冲家里的小牛和自己丢失的小牛长得很像,就以为是自己的,把牛牵回家里去。

朱冲也没有争辩。

后来,邻居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小牛,这才知道原来牵回的牛是朱冲的,他非常惭愧,就主动把牛还给了朱冲。

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平时爱逞强称霸,蛮横无理。

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来吃了朱冲田里的庄稼,朱冲发现后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既不生气也不责骂,只是好言劝他把牛关好。

但过了几天,那头牛又跑到朱冲的田里吃庄稼,朱冲又像上次一样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

之后又反反复复发生了好几次类似的情况,朱冲始终和和气气。

结果这户人家被朱冲的大度所感化,深深地自责起来,以后再也不在村里横行霸道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争吵,往往不但不能辩出个是非黑白来,反而会平添烦恼,甚至会气大伤身影响健康。

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拥挤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仅让当事人心情恶劣,同时也影响周围人的情绪。

其实只要彼此都礼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让一些,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让人烦恼了。

在生活中或奋斗的道路上,懂得“退一步”的人,才是真智者,才可能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3.处于弱势时不妨先退几步懂变通的人深知进退的道理,在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懂得退让以积蓄力量。

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反退为进。

让步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跳远一样,为了跳出好成绩,退几步是必要的。

秦始皇从即位到亲政,其间经历了9年时间。

这期间秦国的政权便落在了母亲赵太后和相国吕不韦的手中。

这就使得与君权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势力得到了恶性膨胀。

秦始皇即位后,吕不韦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扩张,而且吕不韦还攫取了作为国君长者的“仲父”尊号,成为秦国首屈一指的巨富和政治暴发户。

更为嚣张的是,吕不韦还招养门客3000人,著写《吕氏春秋》,目的就是企图在秦始皇亲政后,使其仍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统一和治理天下。

赵太后在秦庄襄王死后,孤身无偶,吕不韦投其所好,找来假宦官嫪毐,进入太后宫中。

太后对他十分宠爱,除了自己所掌政务全部交于这个假宦官决断外,还将其封为长信侯。

依仗太后权势,假宦官为所欲为,不仅大肆挥霍国家财富,而且广泛搜罗党羽,图谋不轨,许多朝廷重要官员都投靠到他的门下。

他家中有奴仆几千人,求得官职来当门客的达1000余人。

面对吕党和后党两集团的嚣张气焰,秦始皇深知自己势不如人;表面上采取了“忍”的策略,不动声色,暗地里却为扫除两大障碍做了充分准备,表现了一个英明君王高超的斗争艺术。

公元前238年,假宦官想在秦故都雍城的蕲年宫杀死秦始皇,秦始皇早有戒备,立刻命令昌平君等人率军镇压,活捉了假宦官。

九月,将他车裂,诛灭三族,党羽皆枭首示众,受案件牵连的4000余人全部夺爵流放蜀地。

秦始皇并没有一鼓作气乘机铲除吕氏集团。

吕不韦辅佐先王继位的卓著功勋众所周知,在秦国也有深厚的根基,操之过急,难免败事,因而秦始皇暂时没有动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根基已稳,于是开始逐步解决吕氏集团的问题。

他先是免去吕不韦的相国职位,将他轰出秦都咸阳,赶到封邑洛阳居住。

秦始皇怕吕不韦与关中六国勾结,最后派人赐他毒酒,迫他自尽。

秦始皇亲政不久,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积蓄力量,以待时机,最后顺利铲除嫪毐、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巩固了君权,为其实现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做大事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进攻,尤其身处弱势时,一定要巧妙避开对方的锋芒,寻找以退为进的转机。

善于变通的人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他会先退几步,以求打破僵局,为自己积蓄力量赢得时机。

当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处时,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以退为进”。

“退”在某些时候,往往能为我们开创一片新的天空,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退”能够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所以,退是为了抓住更大的机会所做的必要准备。

4.成功在于敢拿得起放得下做人难,办事更难。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办的,要想把事搞通,必先把人搞定。

所以,办事的艺术也是处人的艺术!一个人若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自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做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事,最后达到成功之目的,需要牢记一个退字。

退是一种糊涂谋略,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

面对千难万阻,要顺顺利利地办成事,不来点糊涂怎么行!退是为了进,有时候只有退才能更好地进,退就是进。

成功在于敢拿得起放得下。

人生失败时,拿得起放得下,就不会一蹶不振,敢于东山再起;人生成功时,如果能拿得起放得下,就能淡泊名利,不被鲜花掌声冲昏头脑,敢于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同意,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你死我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了起来。

果然,如范蠡所料,越军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

他跟范蠡说:“真懊悔当初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大将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喜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于是,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喜,请伯喜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喜在夫差面前一番美言,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了吴国。

勾践到了吴国后,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并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

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就要勾践给他拉马,就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把勾践送回了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于是,他亲自参加耕种,叫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以达到富国的目的。

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定出奖励生育的制度。

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

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成为强国。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

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

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

结果在苎罗山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

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会盟,带走了精兵,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扬扬地回来时,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

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精兵,士气很旺盛。

两方一交手,吴军便大败。

夫差无可奈何,只好派伯喜去向勾践求和。

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做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

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这场战争,以夫差的自杀而告终。

诚然,这里必须有服从的勇气,能屈能伸、拿得起放得下的气节,以表面的顺从来迷惑对手,让对手信以为真。

可见,无论是弱者,还是双方势力相当,要想取得好的结果,就必须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智慧。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放下是一种境界,是自然界生存的一种出路,拿得起是勇气,放得下是度量。

只有学会放下,才可能赢得对手。

5.有意退让会大增取胜的可能当我们前进途中障碍重重时,或者根本无法前进时,这时我们就要改变一下原有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我们的面前就会是一片碧蓝的天空。

在战术上,以退为进实际上往往是为了麻痹对方,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从而增加取胜的可能性。

在我国历史上,三国时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可以说是运用以退为进术的高手,最终夺取了政权并为建立西晋王朝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出仕于公元208年,出仕时正好30岁。

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不同,司马懿由于是名门之后,他不可能做种田的事,他就在许昌城中,却一直对曹操避而不见,因为他从心底看不起出身低贱的曹操。

最终曹操也是造访了他三次,司马懿才答应出山,这与诸葛亮三顾出山很相似。

但与诸葛亮不同的是,曹营的“智囊团”不像是刘皇叔手下的一无所有,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不可能在里面有什么大的作为,司马懿一开始做的是文学掾,这个官职从现在来看可能就是抄抄写写的一类官员,这对于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天才司马懿来讲实在是大材小用。

但司马懿并没有在乎这些,他在这时是一直“屈”着的。

总之一句话,在曹操执政时期,司马懿一直都是“屈”着的,虽然他后来的官升到了丞相府主簿,但始终没有什么带兵作战的机会,他所有的只是作为谋士提出过两次重要的计策:一是在取下汉中后劝曹操乘势进攻刘备立足未稳的西川,二是献计联合东吴共同对付得到汉中的刘备。

这两个计策曹操只用了后者,就这一下就使得不可一世的西蜀大将关羽命丧建业,说关羽是间接死于司马懿之手都不为过。

但司马懿的真正能力绝不是一个普通的谋士,于是在孟达响应诸葛亮北伐时,身为荆州都督的司马懿有了第一次带兵作战的机会。

这一仗打得十分干脆,也让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心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魏都督曹真病逝后,司马懿继任成为魏都督,他终于有了和诸葛亮亲自交锋的机会。

在与诸葛亮的交锋中,司马懿采取的战术很清楚,这就是坚守不战,因为这样他受到了诸葛亮的种种侮辱,但司马懿此时很好地发挥了他能屈的长处,终于拖死了诸葛亮。

其后他又“伸”了,带兵平定了魏乐浪公公孙渊的反叛,于是他在魏明帝心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