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12050800000037

第37章 学好高中历史的有效方法与技巧(1)

我们学习历史时,既不能脱离史料,光讲观点,那就等于只有指南针,没有航船;也不能抛弃观点,光学史料,那就会使航船因没有指南针,而在航行中失去方向。史论的辩证统一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基本方法。

——〔中〕吴晗

古人说: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从历史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人们曾创造了多少轰轰烈烈的伟业,也可以知晓劳苦大众曾饱受了多少深重的苦难,更可以探寻到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的,学习历史,你就会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真理,你想钻入时光隧道,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畅游吗?让本书来为你带路,告诉你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吧!

一、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1.史论统一法

“史”是由史实和史料构成的,它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总结前人实践经验和教训的依据,它好比大海中航船。所谓“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历史结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对基本史实的理论认识,它是航船上的指南针。我们所说的史论统一,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观点、方法为指导,分析史实,综合史料,得出科学结论。

历史教科书本身的编写就是史论统一的。凡是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具有结论性的语言定性的观点都属于“论”,其余则属于“史”。中国历史《东汉的统治》一课的最后,提出了“黄巾起义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就是一个“论”。而这个“论”必须从教材叙述的史实和史料中分析、综合概括出来。从而得出这次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这个“论”。我们在学习历史时,既不能脱离史料,光讲观点,那就等于只有指南针,没有航船,陷于纸上谈兵;也不能抛弃观点,光学史料,那就会使航船因没有指南针,而在航行中失去方向。史论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基本方法,是我们正确掌握、理解运用历史科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是我们能否真正学习好历史的关键。

2.分析社会矛盾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在阶级社会中,这一根本矛盾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我们观察和分析历史上的这些矛盾,就要找出带有决定性的主要矛盾及其特征,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势力的矛盾的发展和变化,便构成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决定了许多历史重要事件。如学习“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老师问:蒋介石叛变革命以后,大肆屠杀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我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我们就可以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和发展变化趋势: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的变化、事件的爆发及我党的政策(促使蒋介石放弃进攻红军)都是这一矛盾的结果。我们应用分析矛盾的办法,为什么西安事变要和平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见,用分析矛盾的方法指导学习历史,是掌握好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3.内因外因结合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历史也是这样。所谓内因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所谓外因是指事物起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学习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八课《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我们如何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去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提示中写道:“太平天国后期,政治上日益腐败,终于导致领导集团内部的分裂和残杀,结果使太平天国由强盛转入衰弱(编者: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内因)……由于外国对清政府的支持,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绞杀了太平天国运动”。(编者: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外因)可见,内因和外因在历史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内因是历史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历史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学习、研究历史,都要遵循唯物辩证法关于历史发展原因的基本观点。

4.分析历史发展条件法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或历史人物的出现,都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二是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从这一角度出发来分析,理解某些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就会把历史学得深透些。如:为什么1921年中国共产党会诞生?一方面历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始终没有停止。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保卫祖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都失败了。历史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代表先进阶级、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出现,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能。当时,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又在干部和组织上给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了。总之,只要我们从分析历史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入手,就能找出历史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出现的必然性。

5.整体知识结构法

历史知识是一个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如中国历史是一个系统,中国历史这一系统内又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部分和层次。它们又都有小系统,这些小系统又有子系统。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则是原始社会这一小系统中的子系统。世界历史是一个更大的系统。甚至于一节课本身的历史也可以是一个有系统、有结构、有层次的整体。如《唐朝的衰落》一课,可设计如下整体的知识结构:

唐朝衰落灭亡

1天宝危机(朝政腐败)

2安史之乱

3藩镇割据

(灭唐)中央与地方矛盾

4宦官专权(中央内部矛盾)

5“黄王起兵,本为百姓”

(瓦解唐朝)

图9-1

由上可见,在学习时,如果我们能够将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杂乱的细节知识立足于整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历史规律探求法

规律是指事物的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利用唯物主义,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揭示历史的本质,形成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最主要的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人类社会经历的五种社会形态中,后一个社会总比前一个社会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而这一规律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又各有特点。如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美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同时,任何一个新社会形态的产生和确立都要经过漫长的斗争,其间也还会有多次的反复和曲折。在学习历史时,我们掌握了历史规律,就会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我们学习历史时,不仅要注意大规律的总结,也应注意小规律的归纳。大规律是由无数小规律组成的,只有把每个小规律理解清楚,最后才能把握大规律。如在学习“两汉与匈奴和战”,两汉与匈奴经过白登之围→和亲→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昭君出塞。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战→和,和→战,战→和的规律,从而对两汉的民族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我们在学习中,把同类史实找出来,经过认真分析,通过总结找出规律,便于记忆。如英、美、法、俄、日几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的原因,只要我们作一个比较分析就容易得出: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了发展,封建主义(殖民主义)成为障碍,阶级矛盾激化,引起革命爆发的规律。还可以根据要求总结规律,历史事件都有必备要素。只要我们按要素掌握,就可以增强记忆。如英国革命可归纳为一个前提、两个方面后果、三个重要条件、四个阶段、八项发明。

7.搞清背景法

所谓历史背景是指一个历史事件产生的特定原因和条件。历史背景的异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事件的产生、性质、结果等方面。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就决定了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而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又如,每一课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学习中国历史《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中,第一目就是秦朝的暴政,实际就是说明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即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这里要注意的是:秦朝的暴政,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统治,也指秦二世即位以后更加黑暗的统治。秦的暴政,我们要结合小学内容,着重认清“苛税”、“重役”和“酷刑”三个方面,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推翻秦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战争的到来已经不可避免。同时,这个历史背景也决定了秦末农民战争的性质、结果和意义。我们在学习每一个历史问题,每一课的时候都要注重历史背景的学习。

8.线索清理法

历史过程曲折而漫长,内容丰富而庞杂。它包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中外历史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发展的。人类历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既是发展的,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彼此制约的。发展的历史必然成为主线,即纵线;而事件的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制约的历史则是横线。因此,我们要学习好历史,必须理清纵线和横线,把握历史的基本线索。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呢?

第一步,要理清纵线

纵线是历史发展的总线索,是历史发展的“主干”,它贯穿着历史的全过程,并制约着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如: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时期,也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先后经历了清朝后期的统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掌握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学习具体历史知识就容易了。

第二步,要理清横线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历史事件,不但有前后联系的纵线,而且左右因素联系起来,即是横线。如中国古代史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是互相影响,彼此制约的。这就是横线联系。

第三步,要重视纵横交叉

上面的历史纵线联系和横线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同时并存的。所以,我们学习历史,一方面要理清纵线,另一方面要理清横线。做到纵横交叉,相互统一,才能把握历史全貌。只有这样,才能将学到的历史知识系列化、规律化,形成概念体系。

二、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历史知识,由于记忆量非常大,考生也往往是在复习时才开始记忆,因此尤其要讲究记忆方法。

方法有大的方法与小的方法。

大的方法是用主线记忆与框架记忆,小的方法就是寻找内在的记忆小窍门。

总之,记忆也是一门科学,它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了规律,找到了窍门,记忆是并不困难的。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得越深刻越容易记住。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先理解,后记忆。人类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是先快后慢,我们必须及时复习,反复复习,才能战胜遗忘。知识的反复运用也会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加强知识的运用是培养记忆力的积极方法。

1.化简记忆法

化简记忆即是把复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内容,删繁就简,理出纲目,用简单的文字或抓准本质性的语言,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我们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讲“秦王朝的暴政”,实际上就是讲的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苛税”、“重役”、“酷刑”六个字,就掌握了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掌握了化简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2.分解记忆法

分解记忆既适合我们学习新课,又适合我们进行综合复习或专题复习。它是把比较复杂且比较难以记忆的基础历史知识分解为几个层次,这种分解是由点到面,由主干到支干的过程,然后我们把每个层次的要点再分别联结起来,收拢回来,再复杂再难的问题也就易于记忆了。如:我们学习中国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可这样分解记忆:

兴起

孙中山早期革命转变

兴中会时间

地点

人物

标志

广州起义

革命思想传播人增多

阵地国内

国外

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同盟会成立华兴会时间

地点

人物

光复会时间

地点

人物

图9-2

3.比较记忆法

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相比。

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

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4.联想记忆法

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

(1)纵向联想

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到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从点扩展到一条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里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省,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二次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二次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

(2)横向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