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12050800000040

第40章 学好高中历史的有效方法与技巧(4)

既然历史线索的特点之一是由人“理”成的,那么复习过程中学生就大有可为了。例如:复习完世界现代史后,让学生系统回顾下面一些重大事实:①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②一战后,欧洲产生了一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土耳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获胜;③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④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主义高潮,特别是新中国的诞生;⑤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第三世界兴起,约500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在非洲和世界范围内急剧崩溃。据此五点,再归纳、提炼和概括。结果,大家找到了一个历史真理或曰一条历史规律——世界现代史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史。“世界人民的胜利史”就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之一,还有何疑问吗?学生自己“理”线索,很符合高三历史教学的规律。自“理”线索就是一种巩固知识、优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靠内力的作用,在历史殿堂中自赏自得的效果最佳。

5.对历史原因、经过、结果的理解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的演变过程。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事事不无结果。“能力立意”型高考试题对因果及其关系的考查,约占本学科总分的1/3以上,以考查历史原因最突出。

(1)对历史原因的理解

历史原因的特点

——或繁或简,自身存在的客观性;或隐或显,纵横关联的多向性;或深或浅,对于过程的渗透性;或全面或片面,人们认知的主观性。这“四性”是可以统一的,但高考试题检测的重点是人们认知的主观性。

历史原因的类别——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必然原因和偶然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历史原因和当时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共同原因和不同原因。须知,历史背景、条件、目的等,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原因。还有,善于依据知识内容来分类也完全必要,例如:经济的原因,人类生存环境的原因,典章制度的原因,文化传统的原因,党派关系的原因,国际关系的原因。“社会原因”在试题中并不少见,它指什么?这里按知识内容所分列出来的种种原因,都属于“社会原因”的组成部分。在考题的问句中,常见的是“主要原因”、“社会原因”、“说明原因”、“根本原因”等。

(2)对“经过”的理解

确切地说,凡完整的历史过程都应当是综合了“原因——经过——结果”的。“经过”的本身不含它的前因后果,只是整体过程中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在高考试题中都是这样严格要求考生的。

没有“经过”就没有过程,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历史事物、事态中的“经过”含量丰富,不重样,不重演。课本表述的基本思路是:兴起发展高潮转折结束;大多采用夹叙夹议的笔法。要求:①时空顺序不乱;②纵横交织合理;③分期划段恰当;④重大史事突出;⑤进展方向明确。把握“进展方向”很重要,它包括事物、事态的本质属性、进步趋势、必然走向等。

(3)对历史因果关系的理解

有原因、有经过,就必有对应的一个或几个结果。“果”是客观的;“果”分大小,有主次;“果”有必然,也有偶然,还有同人们意愿相反的结果。前事之果可以同时作为后事之因。“影响”是结果的向后延续。特别要重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进步意义的“结果”,有开创性的“结果”。

①一因一果。即一种原因产生一种结果。这样的因果关系比较简单、直接,所处的历史层次也比较浅显。例如:唐朝中期均田制度破产,租庸调制只得告终。苻坚兵败淝水,前秦统治便很快瓦解。“文化大革命”的产生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这是几个单向因果关系的例子,反映了必然性的因果关系。

②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即一种原因产生多种结果或几个异样的结果。例如: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了,因为这一失败直接造成了多方面的结果:a.法国赔款50亿法郎,又割掉了矿藏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严重妨碍了经济的发展。b.俾斯麦因此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又损法肥德,获款得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资本和补充了资源。c.法国的战败,便利了意大利统一的最终完成。d.法德两邻由此结仇结怨,敌对矛盾愈演愈深。一因多果或同因异果,还是选择题的一方天地。

③多因一果。即多种原因共同产生一个结果。“多因”有时并列出现,有时有主次之分,要注意其中带根本性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了,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和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④多因多果。即多种原因同时产生多种结果。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是因为那时候英国有了一个基础、四个条件(美、法没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和完成,出现了多个结果,即a.使生产力大发展,生产技术大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b.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c.加紧掠夺殖民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剧了东方的贫困和落后。

⑤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于历史整体中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有两方的互为因果,例如: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工农运动的高涨,又促进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还有多方的互为因果,例如: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土地革命、红军及其反“围剿”的胜利,这四个方面互相依存,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互为原因又互为结果,良性循环和发展。

⑥系列因果。即历史因果的系列化和连续化。它在历史纵向发展中大量存在,是一种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例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而工业的高速发展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便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朝政十分腐败,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因此两点便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结果。安史之乱又马上成为一系列后事的原因。有:a.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尤其中原地区。b.中央权力更加削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c.地方节度使乘机发展势力,甚至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安史之乱同时具有“果”与“因”的两重性质(不是“倒果为因”)。可见系列因果关系及其连续过程,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

6.对章节目体系的理解

历史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中课本是按章、节、目体例写成的综合型通史。它的标题基本上抄自教学大纲,系统全面,保证了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是学科体系之最基本、最首要的框架结构。这三级标题既做宏观控制,又向微观伸展,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

章题: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事、观点、阶段特征、历史结论)

(第一节鸦片战争(史事、概念)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事实)

2.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事实、论断、概念)

3.鸦片战争的经过(事实、过程)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事实、论断)

4.中英《南京条约》(事实、概念)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观点、特征、结论)

6.新思潮的萌发(论断、观点、特征)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事、概念)

7.英、法发动侵略战争(事实、观点)

8.《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事实、概念)

9.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观点、事实)

10.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事实、论断、概念)

例中:①章节目共14个标题,分三个层次,合理推出,逐步深入,因果联系,过程完整,以目题为关键,向课文伸展,这三级标题在通章的基础知识和网络体系中有“四定”的作用,即定时空、定内容、定结构、定性质。②这20多年历史的主题是什么?基本线索是什么?阶段特征又是什么?答案是一样的,即章题所说“中国开始沦为……”所有子目除“辛酉政变”一事外,都同这一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相关联。③通过各个标题后的括号内的分析可知,三级标题的类型有七种,是:过程型,史实型,概念型,论断型,特征型,结论型,综合型。大多为综合型。高中全套课本中的三级标题,大体如此。

理解章节目体系是学科内部综合的中心环节之一。①利于宏观控制基础知识,纲举目张。②利于运用三级标题本身所表达的史事、概念、结论、观点、论断和特征,以提高对相关内容的理性认识。③三级标题就是阐释历史和解答考题的思路与方向,是学科能力的发源地之一。

7.对历史材料的识读和理解

高考《考试说明》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的交流媒体大量地使用了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说明问题,是测试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这段话的境界很高,很有新意,把理解能力的要求引向了课本之外。课内与课外,理解的重点在课内。前面写的对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的理解,都是以课内为主的,但又必须扩展到对课外历史材料的理解。这是综合考试和综合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和方向。过去颇受称道的“材料解析题”型不见了,但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并未降低。材料浩如烟海,有意用这种媒体来创置试题的情境,架设思路的桥梁,都是考生平常见所未见的,以利于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好择优录取。大致数一数,长短不一、形式多样、属于历史方面的材料,2000年苏浙吉卷用了14处(条),2001年全国卷用了19处(条)。这两套试卷内有:科学技术与经济要素统计表,中国或外国的区域地图,政治变迁形势图,曲线图,柱形示意图,人文景观图等。由此可见,备考复习和解题训练过程中,确实要重视对课外图表、数据的理解,对处理历史材料能力的培养。社会科学所用图表数据的内容和形式是难以言尽的,这里仅选用三个不同类型的例子,从“理解”的原则和思路方面做些分析和点拨。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二(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商鞅、晁错所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

理解文字类媒体时需要注意:①读懂和理解全部文字,不可忽视标点符号的作用;②理解材料的原意,特别是古汉语材料的原意;③掌握材料中所涉及的基本史实,例如时代背景、人物、观点主张、典章制度等;④要特别注意有效信息;⑤按照题意挖掘材料中有否隐含的信息。⑥恰当结合课内所学知识。

例:请仔细观察下列世界工业与贸易平均增长率统计表

年代世界工业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率

1870—1900年3.7%3.2%

1913—1929年2.7%0.7%

1929—1938年2.0%-1.2%

1938—1948年4.1%0.0%

对表内两个“增长率”的解析是:

①经济危机年代,工业和贸易的增长率或低或降

②工业革命时期,两者的增长率都高

③世界性战争年代,工业增长率高,贸易增长率低

④世界大规模战争和科技革命时期,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正确B.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C.③④正确,①②不正确D.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理解表格数字类媒体时需要注意:①表内出现的每一个具体数字包括历史年代,都是信息,解题时都必有所用;②凡数字、数据都是死的,供比较鉴别其变化之用,按照栏目或横向相比,或纵向相比;③表栏的名称最重要,它是进行思维活动和解答的中心;④非选择题即大型试题内的表格、数据,肯定要求考生把它们文字化、系统化和理性化。把死数字表达成活道理,对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本例题,答案B)。

例: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大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图9-8

A.②③B.①④

C.③④D.①②④

理解历史地图类媒体时需要注意:①历史地图首先是学科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展示地缘因素和事实因素,展示历史的空间定位;②图面、图题、图例、图注,都是信息;③图是具体形象的,但肯定源于相关的历史背景,隐含有相关的事实、事件及其变化等,图史结合,是理解的重点难点;④注意用政、史、地三科综合的知识来解释同一图形。

本例题的设计很巧妙。题文中有“初期分封”、“大统一”和“诸侯国”的特殊限定,把人们的理解、思索引向图文结合、图史结合、时空结合、史地结合。有国必有都,知国需知都,这是常识。但图面上有都城而隐去其国名,这样,各都城就成了已知条件,成了诱发抽象思维和解答的关键;因其都而确定其国,巧妙地设置和增加思维活动的环节,可谓“能力立意”了。标号②的郢为楚国都城,楚乃自强自立的王国,非周天子所封,仅此便可排除AD两项。邯郸为赵国都城,是学生最容易记住的,但赵是在战国初期三家分晋而立国的,不是西周的直封之国,C项不能成立。正确答案B项。

8.对历史变化规律的理解

(1)基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综合性,其发展过程本身确实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客观规律——根本规律、具体规律、特殊规律等。课本遵照历史唯物论的原理,结合社会形态、政治制度、人物活动、思想文化、战争与和平、统一与分裂等内容,对这样一些规律做了系统、严谨的表述。

历史规律是综合理解的海洋。但要特别注意那些支配人类社会进步方向的规律;注意商品经济和世界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要重视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历史上可以提供的规律性的道理贯通起来。

(2)有许多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事件、事态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但不是固有的、必然的。例如:英国对华走私鸦片,三国干涉还辽,1923年“鲁尔危机”,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人们制造的各种借口和阴谋等。类似这样的内容,当然不可以同历史规律拉扯到一块儿。

(3)高三学生学过了“哲学常识”,对“规律”的含义有了一定的常识,并且能用以跨科应用。在教师的启导下,他们可以高于课本,超越教师,自行揭示历史规律,把他们的“理解能力”推向最高档次。

所谓“理解”,是指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主观认为”大致符合客观历史过程之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律性。

四、历史高考的应考策略

3+X考试的新的考试方式即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新的命题方法和特点,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并改革历史高考复习的模式和方法。“3+X”模式下的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应该怎样进行?我们认为过去单科历史总复习中一些科学的思路和有效的做法也是适用的,但是,要根据文科综合测试的特点作一些适当调整。为此,我们想向广大高中学生提出如下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