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必须首先掌握的基本工具。学习语文的要领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魏书生
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
阅读能力是初中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阅读能力主要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语感、鉴赏评价能力组成。
1.阅读能力的各种表现
(1)认读能力
所谓认读能力,就是在阅读时,用视觉来感知和辨认文字符号的过程,是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因素统一联系的再现过程。它要求准确而完整地感知,清晰而牢固地记忆,精密而迅速地分析与综合。认读需要一定的词汇量作基础。据统计表明,认识2400个汉字,在一般阅读时认字率可达99%;认识3700个汉字,一般阅读时认字率可达99.9%。因此,一般读者只要能掌握3000~4000个汉字,就能满足普通的阅读要求。认读能力属最基础的阅读能力。(2)理解能力
所谓理解能力,是指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像和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理解是认读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阅读效果的重要体现。具备理解能力是具有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理解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理解各种语言结构;理解文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等。
(3)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准确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语感的强弱,往往反映了他语文水平的高低。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其听说读写就能够感受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微,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与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还能够探索语言的深层含义,领会言外之意。语感是经过一定的语言实践活动之后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也是一个人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4)评价鉴赏能力
评价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进行鉴别、评价和欣赏的能力。一篇好的文章,有思想之美,有情感之美,有知识之美,也有形式之美。只有具备一定的欣赏评价能力,才能够体会文章的种种美。理解能力是评价鉴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解便不可能进行鉴赏和评价。而鉴赏和评价又是对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使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情感上的沟通与融合。评价鉴赏能力是高层次阅读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通过它可以更好地发挥作品的社会功能,并使读者吸取作者的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培养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
(1)精读
精读是从读的理解程度和要求上划分出来的一种阅读方式。指对读物不仅要深入细致、逐字逐句、咬文嚼字地进行阅读,而且有时还要反复琢磨,细心研究,从把握整体到了解细节,既洞悉文章内容,又要认清其写作上的特点。课堂上对讲读课文的学习就属于精读。青少年读书往往存在着毛毛躁躁、不求甚解的毛病,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据元代《谌渊静语》中记载,药书上说“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个人看了后便说:“我以后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这样不就既不损齿,也不伤脾了吗?”其实这种囫囵吞枣的做法只会更加伤身害胃。如果读书也囫囵吞枣,就会“只学皮毛,不入骨髓;只解大意,不求规律;只涉藩篱,不求堂奥”,是不能有多大收获的。而精读正是帮助青少年克服这种毛病的一个有效方法。当然,精读并不等于不分主次地一味死抠,而是重在领会精神,抓住实质。数学家张广厚见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认为很有价值,便细心精读,二十多页的论文,他反反复复地读了半年多。由于他老用手摸书中的那几页,在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
精读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带着问题去读,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读吴晗的《说谦虚》,可以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读:什么是谦虚?作者将怎样阐述谦虚?为什么要谦虚?作者为什么要谈这一问题?有何针对性?怎样才能谦虚?等等。在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围绕着这些问题,处处留心,认真思考,逐句揣摩,从中寻找答案。也可以先通读一遍,作个初步了解,从语言文字上先弄明白,明确阅读的重点,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作些标记和批语。在内容搞清楚之后,再着手认识文章的形式和写作特点。最后写出读书笔记。通过这样反复地阅读和分析,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就会有较大的收获。
精读可以在浏览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同做卡片、写读书笔记、心得等结合起来。精读能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和认识,而且能把握本质,发现其问题和不足,甚至在认识上产生飞跃,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精读适用于读文言文和难度较大的文章,长篇文艺作品一般很少采用精读的方式。
另外,目前欧美盛行的SQRRR读书法,也是一种精读的方法。这是美英等国的一些心理学专家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根据阅读、记忆等方面的心理要求,按最优化方案确定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将读书的过程分为5个步骤,即: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这5个步骤英文单词的缩写,即SQRRR)。每个步骤的做法大体如下:
浏览,对要读的书先不细看,只概要地浏览一遍,主要看书的目录、序跋、文中大小标题、插图、照片、附录等,对全书有个总的整体的印象,了解文章的中心和难点,为下一步打基础(如果发现该书与要求不符,则马上更换)。还要把书中的新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通道,为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
提问,是在浏览的基础上就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使其重新阅读时,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从而使阅读变成一个有准备的、主动的、带有批评性的、注意力集中的学习过程。对于增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理解和记忆都有帮助。
阅读,带着提出的问题深入仔细地读,要读得细致而透彻,对不懂的词语要弄清其准确含义,并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对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要反复读,并根据需要写出读书笔记。
背诵,并不是一字不差地背,与我们平常所说的背诵不同。是指记住要点和关键性语句,并进行回忆和复述,然后再跟书中的内容相对照;还可以先记住纲目,然后再补充具体内容。
复习,针对遗忘现象,在读过一两天之后就要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复习,并且隔一段时间还要再复习巩固,直到完全记住为止。
这种读书方法,在国外被称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法,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人试用,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精读中不妨一试。
(2)泛读
泛读也可以叫作“略读”或“浏览”,是一种观其大概的读书方法。泛读只要求对读物进行大体的涉猎或粗略的通读,除个别重要处或感兴趣的部分外,一般不作深入研究和揣摩。泛读只能了解所读内容的梗概和要点,或只了解其中的部分内容;有的则仅仅是开开眼界,扩大一点知识面;有的甚至只是消遣一下,或活跃思想,了解动态,搜集资料,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等。泛读可为精读打下基础。
泛读对于扩大知识面、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是很有必要的。“学愈博则思愈远”,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多是有丰富知识的博学之士。要建立广博的知识基础,就要多读书。在当今世界上,书山正在迅速加高,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都有限,不可能把要读的书都精读一遍,大量的书都要靠泛读来解决。古代有人把书分为四类:目治之书、口治之书、心治之书、手治之书。目治,就是浏览,大略用眼睛看一遍即可;口治,则需进行诵读,读得就比较细致些了;心治,就不仅要诵读,重要内容还要能背诵,并认真思考琢磨,也就是要精读;手治,则是在精读的基础上,还要动手抄写下来,以防遗忘。其中所说的目治就是泛读,这是普遍的、大量的阅读活动。
泛读时,既可以有明确的目的性,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也可以是漫无边际地翻阅。如同勘探队在进行地质普查一样,广泛进行查找,也可能会遇到非常有价值的材料,也可能会一无所获,只找到一点贫矿或什么也没找到。因此,泛读属于探测性阅读。然而这种泛读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获得一些资料或受到一些启发。
泛读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辅助性阅读,如课本从长篇中节选出的课文,像《林黛玉进贾府》、《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烈日和暴雨下》等,可在课下用泛读的方式读读原著,另外与课文有关的其他作品、科普读物、报刊杂志等也都适于采用泛读。
(3)朗读
朗读就是放开声音去读。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发出声音,有发音器官参与活动。朗读就是要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再恢复为有声的语言,用声音再现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眼、脑、口、耳等器官同时参加活动,协调配合:先由眼睛接收文字符号,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大脑有关区域产生兴奋加以识别,再支配发音器官读出相应的声音,声音再由耳朵接收回来到大脑加以验证。由于朗读需要发音器官的配合,对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由于朗读能通过声音和语气等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人便把朗读对文章的作用比喻为如同给黑白照片涂上了色彩,给静物注入了生命力。另外,由于朗读时字字都要读到,加上口和耳等多种器官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正因为如此,朗读在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中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朗读不仅仅是把文章读出声音来就行了,而是要把文章中单靠文字所无法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表达出来,既涉及到读的技巧,又涉及到对文章的领会程度,因此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下功夫训练才行。在朗读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发音正确、清楚。
发音正确、清楚,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发音正确,一是说不能把字读错,特别是对形近字要注意分辨,对多音字要能按字义确定读音,如“曲折”中的“曲”读“qū”,不能读成“歌曲”的“曲(qǔ)”。不认识的字不能乱猜,读不准的字,要勤查字典。
读音清楚就是要求每个字的声、韵、调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声母读得短促有力,韵母读得充沛响亮,声调要准确到位,音节要界限分明。不然吐字不清,模模糊糊一大片,就不可能把文章的内容表达清楚,更谈不上思想感情了。另外还要注意读时不能丢字、加字,也不能颠倒或错行。
②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
轻重是指词、句、段中轻读和重读的处理。在汉语中,轻重音的变化也是表达意义的一种手段,这在字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现出来。在朗读中准确地掌握好轻重音,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突出重点,使语气生动活泼。
在朗读时需要轻读的地方不多,除了有些词语中的词头词尾读轻声外,主要是有些特殊的内容,如表示安静、轻微等方面内容时,便可读得轻一些。例如“广场回音:‘呵,轻些呀,轻些,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这里就不能读得太重。而文中需要读重音的地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多,具体可分为词语重音、句子中的意群重音、感情重音等。词语重音有一定规律,也是一种语言的习惯,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如“毛笔”、“钢笔”,重音都在“笔”上;而“石头”、“木头”,重音则分别在“石”和“木”上。句中的“意群重音”一般都读在句中意思相近或相关的一群词或短语上,如:“他今天打球、借书、上街、练琴,简直忙得不亦乐乎。”句中的“球”、“书”、“街”、“琴”就是一群重音。感情重音,是根据句子表达感情的需要而重读的音节。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这里作者对“小蜜蜂”无比赞赏,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重读。感情重音有时因感情充沛,要重读的不只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时甚至是整个句子。
停顿,就是在朗读过程中词语、句子之间的间歇,也是语音节奏的一种具体表现。朗读中的停顿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是控制语速、转换情绪、正确表达语句和段落含义的需要。停顿的一般规律是段落停顿大于句子,句号、问号、感叹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的停顿大于逗号,逗号的停顿大于顿号,顿号的停顿大于句中词语间的停顿。而一个词语的几个音节之间则不宜有明显的停顿。如果停顿处理不好,读破了词语或句子,读断了章节,就会破坏文章内容的表达。如:“碧/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把“碧蓝”、“天空”、“金黄”三个词都给读破了,不但听起来别扭,而且意思也很难理解。再如“5加/2乘以3”,得数应是11;若读成“5加2/乘以3”,得数则变成21了。
停顿可分为:句逗停顿,就是按文中标点符号的要求停顿;语法停顿,指句子中语法成分之间的停顿。还有逻辑停顿,指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一事物而停顿,如“叶/没有枯”,“叶”后虽无标点,但应有稍大的停顿,以突出“叶”。还有感情停顿,是属于表达感情的需要而停顿的,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这种停顿就突出了对蔡芸芝老师深厚的感情。另外还有结构停顿,是层次、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比较长一些,以便在朗读中能把文章的结构关系体现出来。
③速度的快慢要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