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12051100000007

第7章 语文实用学习法(2)

朗读的速度是指在读的过程中音节频率的快慢。对于朗读速度虽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也不能任意乱读,既要照顾到文章内容的要求,也要考虑到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速度就必须限制在一定的频率之内。根据汉语的特点,一般的朗读,以每秒钟4个左右的音节为宜,过快了别人听起来就会感到吃力甚至听不清。从文章内容上的要求看,一般来说,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要读得慢一些。诗歌内涵比较丰富,语言又精练,读快了会使人没有回味的余地,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文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静态的描写,比较伤感的场面,情绪低沉的语言,读的速度也要稍慢一些,以给人清晰的印象,能与文中的内容和气氛相一致。而那些比较紧张的场面,快速的动作,迅猛发展的局势,激动人心的情节,以及人物急切的呼唤,热烈的争辩,愤怒的谴责,慷慨激昂的誓言等,读的速度都要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出当时的情况,制造出相应的气氛。例如朗读《口技》一文,第一段是简要介绍情况,可中速朗读;第二段介绍口技人半夜醒来安顿孩子的情形,朗读速度可稍放慢些;第三段写全家人入睡,读速可进一步放慢,造成一种松缓的气氛;第四段写半夜失火的情况,十分紧张,朗读的速度应骤然加快;最后一段,真相大白,气氛和缓,朗读的速度可恢复到第一段的中等速度。

④语气、语调要恰当。

朗读中句子的语气和语调也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来表达,就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意思和感情。如当你把借的书还给人家时,人家可能问你:“看完了?”句尾语调较高,用疑问的语气,表示一种询问。你回答说:“看完了。”句尾语调下降,语气平缓,表示肯定。假如人家不相信,可能再追问一句:“看完了?!”语调上升得更高,疑问的语气更强烈,表示一种不相信。你则回答:“看完了!”语气肯定,不但不容质疑,并且带有一种自豪感。一句“看完了”,使用四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了四种不同的意思。

所谓语调,就是根据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声调。句子的语调主要是根据句子表达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一般表示兴奋、喜悦、紧张、激烈内容的用高调,表示悲伤、惭愧、平静、凄凉等内容用低调。

⑤流利、自然、生动。

流利,就是要读得熟练,不断句,不重复,吐字清晰准确,不出错误。这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自然,就是读得不死板,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而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充分地表现出来,声音流畅,语气真实,听起来跟平时说话一样,不会给人以做作之感。

生动,就是要有喜、怒、哀、乐、爱、憎的感情的表达,把作者的感情体验和复杂的心情通过声音充分表达出来。

要做到流利、自然、生动,除了靠对课文的熟悉和朗读技巧外,还有赖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领会,只有真正懂得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在感情上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真正读好。

朗读一般适于读短篇,特别是有节奏、有韵律和内容生动的作品。由于朗读时间不能过长,大部头的作品和篇幅很长的文章则需要分解开来,一段一段地朗读。

(4)默读

默读是与朗读相区别的一种无声的阅读,是一种最实用的、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总要接触书籍、报刊、文件、书信、广告等各种文字材料,如果只是朗读,将是十分不便的,必须学会只用眼睛看的无声默读。默读时,眼睛感知文字符号以后,由视神经传导到大脑,便直接由大脑进行思维活动,不再通过发音器官发出声音。由于省掉了发音器官的活动,不受发音速度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阅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要快得多,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默读的主要要求,就是要看准读物,并能正确理解读物内容,能从整体上对全文加以把握。默读不像朗读那样,必须一直读下去,可以反复看,纵横阅览,驻足揣摩。为了保证读的质量,可采取一些加强的措施:如可以配合读作些标记,把重点处勾画出来,以加深印象;可以在读完后进行一番回忆,对读后的认识进行整理,检查阅读效果,对不足之处加以弥补,以提高默读的质量。

默读的另一个要求是迅速。就是在正确的前提下,尽快提高读的速度。提高默读速度的方法,一是克服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由于小学时养成了诵读的习惯,对默读则不习惯,读时虽然没念出声来,但嘴唇和舌头等发音器官仍旧跟着进行活动,依然在限制着读的速度。有人把这种读法称之为“默朗读”。还有的人养成了一种以手指读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时总是一行一行地用手指着所读的文字,手指到什么地方就跟着读到什么地方,不但发音器官的活动没减掉,又加上了手的动作,使读的速度更加受限制。为了克服不良习惯,学会默读,必须加强训练。克服“默朗读”的习惯,一开始要尽量抑制唇、舌等发音器官的活动,提高眼睛的扫描速度,减少眼停的时间,使大脑对文字的感知迅速变为对内容的理解,从而学会默读。有以手指读的毛病则要克服这一坏习惯。为了提高默读速度,还可以进行限时读的训练和限定内容的训练。限时读训练,是在限定时间内读完规定读物,以后在相同时间内不断增加读物的字数,以加快读的速度。限定内容训练,是对限定的读物进行默读,读完计算所用时间,以后逐步缩短所用时间,从而提高读的速度。

默读的适用面最广,一般文章都可采用默读的方式,尤其是科技著作、理论文章和长篇作品,更有必要采用默读方式。

(5)速读

速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其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普通阅读方式的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据日本加古德次所著《奇迹的超级速读法》介绍,运用超级速读法,可以达到1分钟读1本书——20万字的速度。而韩国的一位中学生,在1983年举办的速读比赛中,一分钟竟读完了9本书,共114万字,每秒钟读1.9万字,简直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最后获得冠军。这种阅读效果比普遍阅读法还好,读完能复述出书中内容的60%。这种超级速读的能力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完全是靠后天的训练形成的。

超级速读的速度为什么能提高得那样快呢?这就在于读的方式不同于普通的阅读。人们读书,通常都是逐字逐句地往下读,把单个的字或词,顶多是句子作为视读单位。这种读法,无论怎么快读,其速度都是有限的,最快每分钟也只能读到500—800字左右,而且只能走马观花,识记效果并不太好。而速读则不同,它采取的是以句子、段落乃至整页文字为视读单位,以快速扫描的方式来读,一眼扫过去,便可捕捉到成段、成页的文字,并迅速反馈给大脑进行处理,大脑则通过内部言语——排除了一切潜在的发音活动的思维言语进行简缩、提炼、抓住核心,从而既迅速又准确地理出一个段落、一页书或一篇文章的概要。超级速读法就是以一页一页的书为单位进行这种快速处理的。

其实,人类速读的能力并不是现代才具备的,《红楼梦》中写林黛玉读书可一目十行,一部《会真记》“不顿饭时,将16出俱看完”,并能生动地讲述戏中故事。林黛玉虽非实有其人,但作者这样写也不是凭空的,是以生活中的事实为基础的。据说列宁也善于速读,他读书能迅速抓住整段整页文字的意思,很快就能读完一本书,所以他读书很多,具有十分广博的知识。具有一般阅读能力的人,只要认真训练,都可以具有速读的能力。据日本速读协会大学校长加古德次讲,无论是谁,只要他识字,经过一个月的认真训练,阅读的速度就可以提高10倍。

那么怎样进行速读训练呢?

速读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眼睛的特殊机能、大脑的快速运转和超常的记忆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训练速读能力要先从这些单项入手,逐一训练提高,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大致步骤如下:

集中注意力的训练:速读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专注于阅读,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集中注意力,像练气功那样,采用丹田呼吸法,在无意识中进入自我沉浸的状态,使大脑神经能够既松弛又高度集中,能将来自外部的信息最迅速最鲜明地烙印在脑海中。

视幅扩大的训练:速读的视幅远远超过普通的阅读。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扩大视幅,首先是锻炼眼睛的机能,扩大视野,提高图像的认识和辨认能力,尽量做到使眼光以较小的幅度而得到尽可能大的视野,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对读物进行扫描。可以拿一篇文章反复练习,并不断检查看的速度和效果;也可以在乘车时阅读车外闪过的标语、广告、牌匾等,训练快速捕捉文字符号的能力,从而使阅读的幅度由点——一个个的字,扩大到线——一行行的字,再扩大到面——一段段的文章甚至整页书。

视知觉能力开发训练:一般的阅读,即或是默读,虽不发出声音,但有时在头脑中也仍然不自然地默念着词语的读音。不克服这一习惯就无法速读。开发视知觉能力,就是改读书为看书,并提高看的速度,从而克服默念读音的习惯,使看的速度产生飞跃。

脑机能的活性化训练:主要是提高大脑的判断力和记忆力,使之能与读的速度同步。其办法就是活化脑的机能,把大脑中闲置的、尚未开发的脑细胞开发起来,使脑神经细胞突触更加活跃。为此有人设计了一些专门材料进行训练。平时也可利用些一闪即逝的图像来训练判断力和记忆力,如电视上闪现的一些图像、符号和字幕,快速观察某些景物、场面、群体等。

在这些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快速阅读的综合训练,检查单项训练的效果和综合能力,针对不足,进行强化训练,使阅读速度不断提高。

速读能力不是轻而易举就能练出来的,要下一番功夫。同时速读能力也与每个人智力的敏锐程度和知识的广度有关。因此,对青少年来说,提高速读能力的过程,也是诸项能力的综合训练和提高的过程,要在具备了默读、精读等基本阅读能力之后再进行训练。目前,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书籍和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并在成倍增长,提高阅读速度便成为人们占有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会速读对我们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对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6)比较读

比较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内容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读的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如有人把《三国演义》同《三国志》放在一起对照阅读,从而看出小说中人物同历史人物的不同,不同立场观点的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不同态度,不同体裁作品在表现方法上的差别等。

比较读的方式很灵活,可以先读完一篇再读另一篇,读完进行比较对照;也可以将两篇放在一起,一部分一部分地比,读一部分比较一部分;也可以两篇文章同时读,边读边对比,对比得更详细更具体。

语文课本中以文体组元,进行单元教学就要求比较阅读。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五篇课文:《白杨礼赞》、《井冈翠竹》、《松树的风格》、《茶花赋》、《温馨的风》,都是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散文,并且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托物抒情,表达了对美好精神的赞颂。但在内容上和表达方式上又各有特点:《松树的风格》是说理性散文,语言带有较强的议论性,对松树没有进行具体的描绘,是以松树的共同特点来进行象征的,因此具有概括性的特点;而其他四篇则是叙事性散文,语言的记叙性和抒情性较突出,描写较为具体,有着鲜明的形象性。经过一番比较,不但对这几课的内容加深了认识,而且对象征手法的运用也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较读多适用于各类文章的精读,特别适用于对某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一种效果明显的阅读方式。

二、词义、语句与段落的理解方法

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词都有固定明确的意义,词义是词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写、会读一个词,而不明白它的意思,这个词还是没有学会。词又是组成语句的重要因素,语句表达的准确与完整,建立在对词正确掌握的基础之上。

1.词义的识记与活用

在语言系统中,每个词都有固定明确的意义,词义是词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写、会读一个词,而不明白它的意思,这个词还是没有学会。词具有概括性,它概括出现实的某种物体及物体的特性、动作、关系等。概念就是这些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学生只有在用恰当的词表示出明确理解的概念时,才算深入地掌握了词义。所以,掌握词义的过程,也是掌握概念的极其复杂的过程,下面介绍几种学习词汇的方法。

(1)比较记忆法

语文的词汇非常丰富,有时候,单个的词难以记住,就可以通过与其他词的比较来记忆。比较法,即通过与其他词的比较来掌握新词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分为:

同义词法。同义词是指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词。如演讲—讲演、代替—替代、缓和—和缓、离别—别离。由于同义词之间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可以根据已知的词记住新词。

近义词法。近义词是指意义和用法相近的词。在汉语中有大量的近义词,如休克—虚脱、坚决—坚定、开朗—爽朗、取缔—取消、信任—信赖、请求—恳求等。由于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相近,可以通过跟近义词的比较掌握新词。近义词的比较学习法,既要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近义词之间有的是语义的轻重不同,如“喜爱”与“溺爱”;有的是主观态度有别,如“请求”与“乞求”;有的是感情色彩有差异,如“鼓舞”和“煽动”;此外还有词语搭配或语体风格的不同等。只有掌握了近义词在意义、用法和风格上的细微差别,才有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水平。

下面分别不同情况予以具体说明:

①语义轻重不同。近义词虽然表达的意思是相近的,但在表现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程度上,则有轻重之别。例如:

成绩成就

两个词都表示事业或工作上的收获,比如我们可以说“他事业上成绩很大”,也可以说“他事业上成就很大”。但语义上还是有差别的,“成绩”可以表示重大的收获,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绩”,也可以是较轻的收获,如“学习成绩”;“成就”则只能说事业上的重大收获,比如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却不能说“学习成就”。

再比如:

陌生生疏

两个词都有“不熟悉”的意思。但“陌生”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因初次接触而不熟悉;“生疏”则表示对一个人或事物以前熟悉或曾经有过接触,因相隔时间长了变得不熟悉了,或者因为接触时间不长、次数不多而不熟悉。

例如: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