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黙孝父爱兄
北宋建隆初年,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东南湄洲岛)上的航海官林维悫家。父亲林维悫抱着刚出生的婴儿,失望地说:两兵交战“是个女孩,还不会哭。”母亲暗自垂泪,央求说不要丢弃,父亲点头同意了。因为这孩子不会哭泣,父亲就给她起名叫“林默”。小林默一天天长大了,但由于是女孩而且不会说话,父亲对她总不是很亲热。
转眼间,五年过去了。一天,父亲出海回来,倒在床上呼呼大睡。睡梦中,只听见身边的小林默在轻声地叫着:“爹,爹。”父亲刚开始并没有在意,突然一下子意识到小林默会说话了,兴奋地一跃而起,紧紧地搂住了小林默。小林默能开口说话了,全家都十分高兴,父亲和母亲商量后,让她和哥哥一起上学。在私塾里,小林默天资聪颖,老师教过的东西一学就会;课余时间,她就下水嬉闹,从小便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一天,小林默正在水中畅游着,忽然一个小女孩不慎落水了,小林默仗着娴熟的水性,将她救上了岸。但意想不到的是,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后,严厉地责备了小林默,并规定她以后不能下水。
又是十年过去了。一次,父亲带着哥哥要出海了,已经长大了的林默苦苦哀求带她一同前去,但父亲坚决不同意。大海上,本来风和日丽,突然就变了天,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霎时,小船在海面上不停地颠簸,十分危险。父亲和哥哥看情况不妙,赶紧返航,但是为时已晚——狂风吹折了桅杆,海浪涌进船舱,父亲被甩下了船,双手紧紧扒住船舷,而正在掌舵的哥哥已经相救不及了。正在这危急时刻,林默奇迹般地出现了,她奋力将父亲救上了船。原来,在小船启航前,林默就悄悄地躲进了船舱。这时,一个巨浪铺天盖地打来,小船被掀翻了,三人全部落进了大海里。林默将唯一的一块木板推给了哥哥,让他先支撑着,自己则竭尽全力将父亲救上了岸;然后又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当她游回到了出事海域时,只找到了那块木板,而哥哥已经不见踪影……
家里,父亲苏醒后泪流满面,刚过门的嫂嫂更是痛哭流涕,林默心里则像刀绞似地难过。她服侍父亲睡下后,决定再次出海,发誓要找回哥哥的尸体。据老船夫讲,出事海域距鲨鱼湾很近,她哥哥的尸体一定飘浮到了那里。林默不顾众人的劝阻就上了船。到了鲨鱼湾,林默跳下海去,看见哥哥的尸体被鲨鱼围在中间,她悄悄游了过去,不料一条大鲨鱼却被惊动了,急速地向她扑来。林默镇定自若,抽出尖刀刺伤了大鲨鱼的眼睛,大量血液喷了出来,鲨鱼们闻到了血腥味,一拥而上将受伤的大鲨鱼分而食之。林默又将一个盛满墨汁的皮袋掷向鲨鱼群,鲨鱼们你争我夺,墨汁四散染黑了海水,她趁机夺回了哥哥的尸体。林默孝父爱兄的事迹,迅速在湄洲屿传开了,乡亲们都想见一见这位巾帼小英雄。但林默却紧闭家门,悉心照料着心力交瘁的父亲。
一天深夜,林默正在熟睡,忽然被海面上传来的一阵阵呼救声所惊醒。林默回想起哥哥惨死的情景,一跃而起,迅速组织村民们前往营救。当他们来到出事海域时,只见一艘商船快要沉没了,船主和帮工们正在船上哭救,而海面上波涛汹涌,恶浪掀天,前来营救的渔船都无法上前。林默果断地跳入海中,游到商船上,不顾船主的反对,让帮工们将货物扔下海去。压力减轻了,商船开始停止下沉。林默又让帮工们跳海游到渔船上,自己也拽着不会游泳的船主,奋力游到了渔船上。事后,死里逃生的船主对林默千恩万谢,并允诺付给高额酬金,苦苦哀求她为自己保驾护航。林默婉言谢绝说:“我要实现一个心愿:一直在海上救助那些遇险的船只,尽量减少像我哥哥那样的悲剧。”
就这样,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林默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救助那些失事遇难的船只,其中还有不少外国的商船。不幸的是,在二十八岁的那年,她由于劳累过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人们为了纪念林默,专门设立了祠堂,供奉她的塑像。后来,我国沿海沿江的很多地方,甚至东南亚一带都建有庙宇祭拜林默,称她为“海神妈祖”、“海神娘娘”,求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显灵,保佑出海渡江人的平安!
喻浩智造木塔
五代时吴越国的都城——杭州(今浙江杭州市)的一处木塔工地上,一座木制方塔已建到两三层了,工匠们正在继续加紧建造,塔边一名官员则拿着工程图一边比对,一边满意地微笑。那官员名叫李世吉,负责营造这座梵天寺木塔,可他设计有误,致使塔身摇晃,险些无法完工。幸亏有一位民间的能工巧匠,名唤喻浩,另外设计出图样,逐层铺设木板并用铁钉钉紧,稳固了塔身,才将此塔修建完成。他也因此被誉为不可多得的造塔奇才。北宋初年,工部薛尚书推荐他负责设计、督造皇帝钦定的工程,也就是京城开封(今河南开封市)的开宝寺宝塔。
喻浩自接到重任以后,每日东奔西走,深夜还在赶着画图纸、做模型,立志要吸取中华名楼古迹之精华,造出天下第一宝塔。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制作,他终于完成了设计图纸和木塔模型,薛尚书过目后赞不绝口。
一天,喻浩冒着狂风暴雨来到工地勘察地形,发现工地北面的五丈河河水由于暴雨而持续上涨,湍急的河流卷着河堤边的泥沙直冲向前。喻浩皱起眉头,伫立在河边:“大风……大河……我修造亭台楼塔无数,却不曾遇到如此棘手的难题。怎样才能稳定塔基呢?”从工地回来后,喻浩因为受了风寒而卧病在床。妻子把中药端进卧室,埋怨他不爱惜自己的身子。突然屋外传来器皿摔碎的声音,喻浩问道:“娘子,刚才是什么声音?”妻子接过药碗:“没什么,外屋的地面不平,肯定是碗橱有点摇晃把碗摔碎了,等会儿用木片把低洼的地方垫高就行了……”没等妻子说完,喻浩豁然开窍,连忙披衣起身修改图纸,完工后又仔细检查了一番,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刚叫了声“娘子,快来看……”,便昏倒在椅子上……
八年过后,宝塔终于竣工了,宋太宗在薛尚书等文武官员的陪同下,前往开宝寺巡查验收。这座宝塔高近四十丈,共十一层,为京城内外最高建筑,四十里外就能看到。站在塔下,只见卷檐流瓦,高耸庄严、气势磅礴;宝塔内部装饰也十分考究,典雅华丽、巧夺天工;登上塔顶,俯瞰京城,宽阔的五丈河像一条玉带围绕着宝塔,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宋太宗赞叹道:“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登此塔,真不知我大宋朝竟有如此繁盛宏大之美景!”
正在君臣共乐之时,一位大臣一语惊人:“此塔虽然雄伟壮观,但是塔基不正,塔身倾斜,必成大患!”并让人端来一碗水倒在地上,结果水向一个方向流去。众人皆目瞪口呆,宋太宗更是勃然大怒,派人把喻浩找来当面对质。“塔基不正,此乃地势使然;塔身歪斜,则是故意所为。”喻浩面不改色,侃侃而谈。“臣在修建此塔之前,仔细观察研究了这里的地势地貌,发现塔的北面数十步远就是横穿京城的五丈河,河水终年湍急,日久必然侵蚀河床地基,这样势必导致宝塔地基一面的沉陷,所以我将宝塔北边地基稍微垫高,这样就可慢慢矫正一侧沉陷的地基。至于塔身向西北方轻度歪斜,是因为京城地处黄河南岸,西北面一马平川,没有高山阻挡,所以常刮西北风;而宝塔塔身高大,经过长年累月西北风的吹刮,难免要向东南倾斜而最后倒塌,现在我让它稍向西北倾斜,就是抵御风力,预计不到百年这塔就会被风吹正的。”众人听后无不啧啧称奇,宋太宗也连连称赞道:“妙!妙!造塔而不只着眼于塔,内外兼顾,果然是造塔奇才,了不起!了不起!朕就赐名它叫‘灵感塔’吧,哈哈……”喻浩伏身谢恩,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后来开宝寺的“灵感塔”成了北宋最有名的宝塔,而且正如喻浩所预料的那样,多年后塔身倾斜度真的越来越小,只可惜在北宋庆历年间毁于一场大火,终究没能保存下来。
吕蒙正不记人过
北宋时,金銮殿上。文武百官正就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人选一事争论不休,大臣李之成推荐吕蒙正,因为他为官清廉,在百姓中威望很高;但另一位恃才傲物的大臣毛尚谦却极力反对,理由是吕蒙正不过是平庸之辈,不能胜任。几番争执,皇帝最终决定参知政事一职由吕蒙正担任;而李之成则被派到外地去做官,不日赴任。
一家酒楼里,吕蒙正为李之成饯行。酒席上,李之成说起朝中争论,正要告诉吕蒙正作梗之人的姓名,吕蒙正连忙摇头说:“多谢你良苦用心,但我还是不知道为好,一来免去很多是非,二来也少了很多官场斗争。”李之成告诫他:为人太忠厚,将来定要吃亏。就在这时,隔壁房间有人大声嚷嚷:“今天在朝廷上,众大臣都举荐吕蒙正为参知政事。他吕蒙正算个什么东西?也配当参知政事?!”李之成为昌蒙正抱不平,拍案而起,要去找那人理论,但却遭到吕蒙正的阻拦。李之成忍无可忍,大骂吕蒙正乃胆小怕事的平庸之辈。吕蒙正涨红了脸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是,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我现在知道了那个人的姓名,就会终身不忘他的过错。要是以后碰上与他有关的事,我必然会带上个人恩怨,我之所以不愿追问他的姓名,就是为了日后能真正做到大公无私,秉公办事。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个人的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李之成无言以对,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一年后,李之成管辖的浮梁县(今江西景德镇市东北)煅烧出绝世无双的瓷器“龙泉青池”,准备作为贡品献给朝廷,谁知在进贡的前一天却不慎被李之成打碎了。大家不禁胆战心惊:重新赶制绝无可能,临时更换又是欺君之罪。最后,差役想出一个办法:命令工匠稍作修复,蒙混送到朝廷,皇帝发现瓷器破碎,定以为是运送途中不慎所致。但是还有一个难题没有解决:如何应付转运使的验收。李之成得知此次担任转运使的恰好是毛尚谦,不禁松了一口气:此人性格粗略,马虎大意,略施小计便可骗过。原来,李之成祖传“麒麟青池”与贡品极为相似,可以将“麒麟青池”拿给毛尚谦检查,然后再调包。不出所料,毛尚谦虽然发现贡品有些异处,但并未深究。“龙泉青池”运到朝廷,皇帝打开一看——竟是一堆碎片,龙颜大怒,毛尚谦还来不及反应就已经成了阶下囚。吕蒙正觉得事有蹊跷,便替毛尚谦求情,并主动请命审理此案。
身陷囹圄的毛尚谦左思右想,终于知道了真相:自己马虎大意,被人陷害了。此时,恰逢吕蒙正来询问案情,毛尚谦激愤不已:“你别‘猫哭耗子假慈悲’了!说不定还是你和李之成合计好了,一起陷害我的呢!明明是‘龙泉青池’,他给我看的却是‘麒麟青池’,你们设好了圈套让我钻!偏偏我又落到你的手中!”吕蒙正大吃一惊:难道这件案子与李之成有关?
当晚,吕蒙正奔赴外地,找到李之成询问实情。李之成仗着自己与吕蒙正是多年故交,又有知遇之恩,以为他一定会帮自己,于是对案情直言不讳。不料吕蒙正执法严明、刚正不阿,当下将李之成缉拿。满腔义愤的李之成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你不要口口声声替毛尚谦说话!你可知当年是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反对你担任参知政事的,又是谁在酒楼里大骂你不配当参知政事的?就是他!毛尚谦!如今他这样狼狈,还要感激我呢!帮你出了一口怨气!一边是朋友,一边是敌人,你站在哪一边?”吕蒙正不为所动,毅然决定将他缉拿归案。吕蒙正还了毛尚谦一个清白,自己却落下了“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骂名。金銮殿上,“龙泉青池”一案大白天下,皇帝决定以欺君之罪处死李之成,朝廷上下无人敢言。这时,吕蒙正勇敢地站出来,摘下官帽,愿以自己的官职换回李之成一条性命,文武百官也纷纷求情,于是皇帝只好从轻发落。
古代瓷器杨业血战陈家谷
北宋时的一处战场上宋、辽两军正在激战,宋军主帅潘美贪生怕死,一见辽军便瑟瑟发抖、魂不附体。正当全军溃败之际,“杨无敌”杨业带兵赶到,大败辽军主力,解了潘美之围。但潘美非但不感激,还恬不知耻地慌称自己“引蛇出洞”的计谋被杨业破坏了,杨业无言以对。就在这时,两人接到皇帝班师回朝的诏书。
原来,宋太宗打算收复长期被辽朝占据的幽、云十六州,想派遣潘美、杨业领兵前往。朝廷上,潘美冒领杨业的战功,心安理得地接受封赏,可当宋太宗提出起兵幽、云十六州一事时,他就变得支支吾吾,但杨业却毅然领命,潘美惟恐杨业领了头功,立即改变态度,也主动请命。于是,宋太宗加封潘美为征西大元帅,杨业为副帅,发兵幽、云十六州。临行前,潘美向宋太宗保举亲信王侁担当监军一职,并暗中吩咐王侁监视杨业的一举一动,伺机找到把柄,铲除这个眼中钉。杨业的妻子余太君对潘美的险恶用心有所觉察,提醒杨业多多提防,但杨业却不以为然。
辽朝萧太后听到“杨无敌”杨业领兵攻打幽、云十六州的消息后,十分惊恐,大将萧天左、萧天右两兄弟主动请命,并献出“借刀杀人”之计:借潘美之手杀掉杨业。原来,他们早就听说主帅潘美嫉贤妒能,屡次陷害杨业不果,这次也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将帅不和睦,军队的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到时辽军可以趁机大败宋军主力。
果然不出两兄弟之所料,行军途中,潘美故意放慢行军速度,想让杨业先行交战,损耗他的战斗力,借辽军除掉杨业。萧天左、萧天右看出潘美的用意,采用“分而化之”的战略,兵分两路,一军突袭潘美,一军截断杨业救援的后路。杨业料事如神,早作防备,并急书一封提醒潘美警惕敌人偷袭。潘美非但不听,反而取笑杨业杞人忧天。可谁知当晚辽军突袭军营,潘美手足无措,大败而逃,而与此同时,杨业以“空城计”大败辽军,并救下了仓皇逃跑的潘美及其残部。杨业本以为潘美一定会怪罪自己,可谁知他却一反常态,大加赞扬杨业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并对自己姑息大意、延误战机的过错作出深刻的自我反省。杨业由此对他顿生敬意,并对自己的妄加猜测后悔不已。
原来潘美非常狡猾,他想以假象迷惑杨业,然后趁其不备,伺机陷害。正当杨业准备休整军队、以逸待劳之时,潘美命令他带兵杀出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与辽兵正面交战,并慌称此乃皇帝的旨意。杨业虽然知道此举无异于自寻死路,但苦于帝命难违,且寄希望于潘美,请他与王优带兵增援,在陈家谷(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伏击辽军,以挽回不利的战局。
谁知杨业带兵杀到陈家谷时,却迟迟不见潘美、王侁援军的踪影,这才明白中了小人的奸计了。而此时萧天左、萧天右率领重兵围攻陈家谷,杨业四面受敌,眼看弹尽粮绝,必死无疑。无奈之中,他劝戒将士们不要和自己一起去送死,可趁敌人不备时杀出一条血路突围逃生,但将士们誓死要和杨业共存亡。最后,杨业带领将士们奋力拼杀,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