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其气候特点是暑热与潮湿。中医认为,暑气当令,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要顺应自然,根据“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注意健身防病,特别是要防止温、热侵袭身体。因为暑为阳邪,性炎热,易伤津耗气,又因夏令雨多潮湿,湿热之邪易于相伴为病,并时有因贪凉、冷饮过度而致病者。所以夏天6节气的养生保健,一要注意宣泄阳气,防范风邪;二要顺护阳气,以养心脾;三要适当就凉避暑,以养肝肺肾。
一、夏天的气候特征与中医保健的总体要求
夏天是一年中最热和最潮湿的时候,也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同时也是人体各系统机能最活跃的时刻,按照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观点,夏天中医保健的重点应在于避暑、防湿,其总体而言又要循守补益气阴,健脾除温,清热消暑,补养肺肾,冬病夏治等几个要求。
1、夏天气候的总体特征
一提到夏天,人们的印象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阳气最旺,阴气最弱的时候,阳长阴消达到顶点。这个季节里日照时间长且强度大,昼长夜短,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
与春天一样,古人将整个夏天也分为三段:孟夏、仲夏和季夏。农历四月,阳历5月是孟夏,此时春天刚过,阳气越来越旺,植物生长比春天更茂盛。农历五月,公历6月称为仲夏,又称毒月。仲夏包含夏至节气,夏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冬至一样是自然界阴阳转折时期。中国古人认为夏至这天的阳气达到一年中的顶点,阳极而阴生,从这天以后阴气渐升,阳气渐降。所以民间又有“夏至—阴生”的说法。从现代天文学角度看,夏至这天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夏至这一天以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两者是相符的。季夏是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6月,阳历7月,此时阴气渐长,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趋势逐渐向内凝集,植物开始结果。季夏之时,阳气仍较盛,加上湿气盛,湿热交蒸,所以季夏是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期。
从“生、长、化、收、藏”的角度来看,夏天主“长”,长夏主“化”。“长”和“化”是长养、变化的意思,夏天自然界万物生长达到顶峰,并开始结果,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最高峰。
夏天的气候特点主要概括起来就是热和湿两个字。
所谓热,就是指气温高,人们常说“夏日炎炎”。
夏天的气候除了炎热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所谓湿,是指外界环境的湿度大。由于我国夏天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因而携带大量水气由海洋进入陆地,故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天降雨量最多,环境的湿度也较大。
夏天还有些特殊的气候现象,如梅雨。一般在每年6月上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江淮流域以南(简称江南地区),由于受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影响,出现一段阴沉多雨的时期。此时的天气气温高、空气湿度大,使人感到特别闷热不适,物品容易发霉,民间称这种天气为霉雨。又因这段时期正是江南梅子黄熟的时候,故又称之为梅雨或黄梅雨。
进入7、8月的盛夏期,我国农历中将夏天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个连续时段称为“三伏”,即头伏、二伏和三伏,又称“伏天”。这时天气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伏即隐伏之意,指这个时候阴气被阳气所迫而藏伏起来,伏还有躲避盛暑,伏闭不出的意思,古人认为,在三伏天白天应闭户不出门,以免发生中暑等病。一般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或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或三伏)的始日,每伏10天。
除此之外,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冷暖空气交会活跃,夏天还有多灾害性天气的特点。夏天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龙卷风等。
我国各地的夏天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而差异较大,一般南方比北方热,盆地与平原比山区热。南方夏天不仅热,而且相对湿度大,持续时间长;北方的夏天则相对湿度小,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山地由于海拔高,平均气温较平原要低,在海拔500~2000米的中低部山区,夏天气候温凉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而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的夏天气候特点是干燥,白天热而夜晚寒冷,昼夜温差大,易发生雷电冰雹的灾害天气。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天雨水较多,易发洪涝灾害。盆地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由于山脉阻挡冷空气则气温较高。而海滨地区属海洋性气候,由于海风的调节,气温反比内陆要低,较为凉爽。
一般而言,夏天气候特点为气温高、降水多、光照强、空气湿润,气象灾害频繁。夏初江南梅雨季节,天气潮湿,湿度较高;盛夏及长夏三伏时的气候特点是高温、低压和高湿度,又被称为“两高一低”。
2、夏天6节气的气候特征夏天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1)立夏立夏在每年阳历5月5日或6日。立夏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夏天开始,二是指万物至此皆已长大,“夏”原意为“大”之意。但是,全国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
立夏时节炎暑将临,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动植物进入生长旺季。
(2)小满小满在每年阳历5月21日或22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此时节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对植物生长有利,在江南一带,气温平均22℃左右,最高气温可达35℃。
(3)芒种
芒种在每年阳历6月5日或6日。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芒种时节进入典型的夏天,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什物容易发霉,所以又称这段时间为霉雨时节。
(4)夏至夏至在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进入炎热夏天,万物在此时节生长最旺盛。
(5)小暑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小暑在每年阳历7月7日或8日。
此时天气虽热,但未达到极点,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并会出现大暴雨、雷击和冰雹。
(6)大暑
大暑在每年阳历7月23日或24日。“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此时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使人酷热难耐。
但是,燠热的大暑正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俞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3、夏天人体生理病理的特点夏天,是指从立夏之日起、至立秋前一日止的一段时间,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6个节气。夏天的气候特点是炎热,也即酷暑蒸人的季节。《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季”,而“蕃季”就是茂盛、华美的意思,即指在夏天里,气候炎热,万物茂盛。在我国南方,除了气候从温转热之外,因经常下雨,时而细雨绵绵,时而狂风暴雨,天地之气相交、蒸腾闷热,所以有热不可耐、烦躁不安的感觉。
人生于天地之间,从大自然吸取氧气、水和各种营养食物来养育自身,也不例外将受天地变化的影响。根据气象学说,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改变了太阳辐射的角度和强度,从而产生了一年四季交替不断的运动变化。我国地处北半球,夏时阳光正射在北半球上,小暑、大暑时节就是一年中太阳辐射时间最长、最强,蒸发地面水分最多、空气湿度也最大的季节,尤其进入“三伏天”气温达到最高峰。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它与周围环境是统一的。在夏天,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气血运行旺盛。夏天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充于外表,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另一方面,从人体脉象上也可以进一步反映出气血活动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夏应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意思是指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的脉象也相应上下变动,所以夏天的脉象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阴气渐渐上升,夏天的盛阳开始渐渐下降,这就是夏天阴阳升降、脉象变化的特征。二是津液外泄。夏天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出汗量要远远大于其他季节。由于汗液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夏又与心气相通,夏天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而不收,故夏天保存或及时补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天进行饮食养生要充分考虑这一生理的变化,以及时达到补充人体津液外泄过多而造成的津液亏乏,阴精耗伤的目的。三是心通于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到:“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所谓“心通于夏气”,是说人体心脏与夏相应,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天比较旺盛,具体表现在心主血脉,气血旺盛,运行畅达;汗液排泄增加;阳气充,浮于外,功能活动亦加强,精力充沛。因此,为了更好地在夏天应用饮食养生,必须把握时令与脏腑的关系,在夏天6节气里,做到有目的的补充心脏所消耗的能量,以保护心气。
暑、湿二气为夏天主令,且常夹有火热之气,在正常情况下夏天不同的气候变化,并不伤人致病,只有当气候急骤变化或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它们才会成为致病因素。一般来说暑为阳邪,性炎热、外散,易伤津耗气,故当暑热之邪伤人时较快,发病初起多为暑犯肺卫和暑入阳明胃经;因暑热之邪最易伤元气,尤多耗伤津液;因夏令雨湿较多,或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热之邪易于相伴为病,故此暑又常有挟湿之症;又因炎暑亢盛,贪凉冷饮,或乘凉太过,暑热之邪易为湿所逼,故有暑兼寒湿者。湿为长夏之气,以其正当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夏天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为阴邪,湿性重浊、粘腻、停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4、夏天中医保健的总体要求
夏天中医保健的总体要求是:
(1)补益气阴暑邪易伤津耗气,人体大多偏虚,出汗多,常感口渴、疲乏,是气阴两虚的典型表现,故夏天常用益气阴,生津之品。
中医有“冬补三九,夏养三伏”的说法,尤其在伏天,人体更加虚弱,天气越热,越要注意保护正气。一般多选用西洋参、太子参、沙参、石斛、麦冬、玉竹、黄精、山药、龟板等药性平和、偏凉的补益药。对气虚较明显者,可选择党参、黄芪等补益作用相对较强的补气药。夏天不宜选用大温大热、油腻的补品如红参、附子、桂圆、熟地、狗肉、羊肉等,以防止胃生火。
(2)健脾除湿湿邪是夏天另一大邪气,加上夏天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出现舌苔白腻等湿邪较重的症状。所以应经常服用健脾利湿之品。一般多选择健脾芳香化湿及淡渗利湿之品,如藿香,佩兰、白豆蔻、砂仁、茯苓、苡仁、白术、莲子等,不主张用温燥,如半夏、陈皮、厚朴、苍术等,以免伤阴,助长暑热。
(3)清热消暑夏天气温高,暑热之邪盛,人体心火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药物,如菊花、薄荷、金银花、连翘、荷叶等来祛暑。但是中医学认为夏天用药应偏于辛凉浮散,而不宜苦寒沉降,即所谓的“夏宜用浮”。这是因为夏天阳气处于生长旺盛于外的阶段,为了顺应自然之道,在清热解毒药中应选用辛凉发散或甘寒之品,如菊花、金银花、荷叶、莲心、淡竹叶等,以利于暑邪的外散,而少用过于苦寒沉降的中药,如黄芩、黄柏、黄连等。
(4)补养肺肾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以选用如枸杞子、生地黄、百合、桑椹、麦冬等,以及酸收肺气药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5)冬病夏治中医历来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即利用夏天人体和外界阳气盛,内服中药配合针灸等外治方法来治疗一些冬天好发的病。
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在三伏天期间,内服补益脾肺肾,增强卫气功能的中药丸、散、煎剂,以扶正固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预防感冒、老慢支和哮喘的发作,甚至使之根治。冻疮冬天好发,如果夏天用鲜芝麻花常搓易冻伤处,或农历五月取大蒜捣烂,用少许涂抹皮肤,也可预防冬月冻疮。
此外,夏天也是便于中药外用时节。如用中药煎汤洗浴,能起到防治多种皮肤病的作用。
二、夏天6节气的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夏天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该时期暑气当令,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人体的新陈代谢最为旺盛,依据这样的特点,在夏天6个节气里,人们的养生保健,应注意既要防病健身,防范风邪,又要顺护阳气,适当避暑,以养心脾肝肺。
1、立夏时节的保健养生
在古籍中曾有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立夏也被人们称为“孟夏”,即夏天的开始,这时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这个季节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节气相交的时候应该顺应天气的变化,所以立夏的养生中应着重关注对心脏的养护。
“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这些我国古代医学谚语都说明了心脏在人体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心”在中医中既有“血肉之心”,即作为器官的心脏,又是“神明之心”,指的是人们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活动的能力。心脏的阳热之气,不但维持了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有温养作用。在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阴阳相互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通应。心属夏气,也就说,夏天这个季节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保养。
立夏节气后,人们减少了穿衣,衣衫也比较单薄,即使平时卑体很好的人也要当心外感风寒。在这个季节一旦患病,中医也不主张轻易使用发汗的药剂,避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淤滞,预防心脏病发作。立夏节气,应当舒展心情,保持安闲的心态,以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清晨可吃洋葱少许,晚饭后饮少量红酒,保持血气通畅。在膳食保养中,这个季节应以低脂、低盐、多维生素、清淡为主。适宜的膳食有荷叶凤脯、鱼腥草拌莴笋、桂圆粥等,有清芬养心、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养血安神的功效。
2、小满时节的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