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正值5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果睡觉时贪凉容易引发风湿病、湿性皮肤病等。在这个节气的养生中,“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应该大力提倡。在没有任何疾病的情况下,也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此养生观点中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的环境因素密切联系,人类需要掌握自然规律,并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体内体外环境的和谐,这样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医的观点认为,疾病的产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产生的条件,但是人体的正气不足才是发病的内在原因和根据。这决不是否定外界的因素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起到主导作用。因此,在养生观中,我们应该尽量从增强机体正气和防止邪气入侵两方面入手。
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皮肤病人应该特别注意饮食调养,日常饮食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利湿清热作用的食物。
3、芒种时节的保健养生
自于我国地域辽阔,同一节气的气候特征也有差异。芒种时节,雨量增多,气温升高,南方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另外,我国的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诉人们,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脱去,以免受寒。在我国的江西省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天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种节气里不但要注意雨期的防晒防潮,更要注意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生,如中署、腮腺炎、水痘等。
因为芒种时节常常阴雨连绵,因此,芒种的养生重点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而定:在精神调养上应该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不要恼怒忧郁,这样机体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芒种的饮食调养方面,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
《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
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蔬菜、豆类可为人体提供所必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及大量的维生素,维生素又是人体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可预防疾病,防止衰老。瓜果蔬菜中的维生素C,还是体内氧化还原的重要物质,它能促进细胞对氧的吸收。在细胞间和一些激素的形成中是不可缺少的成分。除此之外,维生素C还能抑制病变,促进抗体的形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多吃瓜果蔬菜,从中摄取的维生素C对血管有一定的修补保养作用,还能把血管壁内沉积的胆固醇转移到肝脏变成胆汁酸,这对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也有一定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素对保持人体大便通畅,减少毒素的吸收以及防止早衰、预防由便秘引起的直肠癌的发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饮食不应该过咸、过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秀发糖尿病。由此可见,饮食是养生防病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夏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昨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经期或产后期间,虽天气渐热,也忌食生冷性凉之品以防由此引发其他疾病。
适宜的膳食有西红柿炒鸡蛋、香菇冬瓜球、五味枸杞饮等,有生津止渴、补益肠胃、滋肾阴、助肾阳的功效。
4、夏至时节的保健养生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天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夏天炎热,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跳,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天有其独到主见,认为夏天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天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至时节的起居调养,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天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缓解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利于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时节的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有条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度假。锻炼的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为好,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夏至时节的饮食调养同样重要,夏至时人容易心火过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减心火。夏天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古代养生学还认为:夏至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因为夏至时分,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贪多则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适宜的膳食有荷叶茯苓粥、凉拌莴笋、奶油冬瓜球等,有清热解署、宁心安神、补虚损、益脾胃的功效。
5、小暑时节的保健养生
小暑时节,正是人们一年中最忙的时间。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十分炎热,在忙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旁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
多饮水,是解除疲劳,缓解体内代谢的好办法。水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70%,传统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冷开水。根据民间经验、实验结果,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
日本医学家曾经对460名65岁以上的老人做过调查统计:五年内坚持每天清晨喝一杯凉开水的人中,有82%的老人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牙齿不松,每日能步行10公里,在这些人中也从未有得过大病的,由此说来,水对人体之重要是千真万确的。
阳历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达到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曰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戾日是干支纪曰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曰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得迟早不同,故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于是就有有些年份伏天30天,而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6、大暑时节的保健养生
夏天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所以暑湿之气比较容易乘虚而入,而且因为暑气很盛,心气比较容易亏耗,特别是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挡酷热署湿,从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当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就可能是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中暑者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最好同时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天预防中暑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些在冬天比较容易发作的病应该在夏天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月中、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证,暑期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女暑天气,合理饮食,注重饮食的营养作用,从而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天的饮食调养应当以暑天的气侯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容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一些药粥来滋补身体。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
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台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适宜的膳食有清拌茄子、炝拌什锦、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等,有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止痢解毒的功效。
三、夏天时行温病的预防与治疗
夏三月为火主时令,时行温热病。主要病症有暑温、湿温、痢疾、霍乱、痧气、小儿夏天热等。这些夏天温热病,都具有火热性质之共同特征。它们发病多表现为壮热、口渴、汗出、伤津耗气,同时也具温病之共性,发病急、传播快、易流行,造成广泛的人群患病。防治夏天时行温病,需要对症下药,谨慎医治。
1、暑温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该病发病急骤,初起即有壮热,汗出,烦渴,脉洪等气分热盛证候。病机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且多闭窍动风之变。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
夏月炎炎,暑气当令,而暑热酷烈,人若感之,即可出现壮热,口渴,汗多等症,暑邪为病传变迅速,邪不得解,可入营动风,出现衄血斑疹,甚则闭窍昏厥。暑多挟湿,故常伴有胸痞身重。该病后期,热邪渐退,津气未复,大多表现正虚邪恋的症候,或气阴亏损、低热,手指蠕动,或窍机不利,神情呆钝,痴呆笑语。
该病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勾端螺旋体等急性传染病及中暑。
(1)预防措施
暑温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夏天当令,应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按时注射乙脑病毒和勾端螺旋体疫苗。
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2)治疗方法①暑入阳阴
该病症状是: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
治法为:清暑泻热。
治疗方药为:白虎汤。石膏36克、知母12克、甘草9克、梗米24克,水煎频服。
②暑伤津气:
该病症状是:身热心烦,口渴汗出,神疲脉虚。
治法为:清暑益气。
治疗方药为: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15克(可用北沙参50克代)、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15克、荷梗12克、知母12克、甘草3克、糯米15克、西瓜翠衣20克,水煎服。
③津气欲脱:
该病症状是: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渴,脉散大。
治法为: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治疗方药为:生脉散。人参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15克,水煎服。
④暑湿闭阻中焦
该病症状是:壮热烦渴,汗多溲短,脘痞身重,脉洪大。
治法为:清热化湿。
治疗方药为:白虎加苍术汤。石膏30克、知母12克、甘草6克、糯米12克、苍术15克,水煎服。
⑤暑入心营
该病症状是:灼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或癍疹动血,动风昏迷。
治法为:清营泻热,凉血解毒,熄风开窍。
治疗方药为:口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煎服清营汤。
犀角6克(可用水牛角30克代)、赤芍12克、丹皮18克、生地黄24克,水煎服。
该病症状是:⑥余邪未净,痰瘀滞路该病症状是:低热不退,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钝,或手足挛急,肢体强直等。
治法为:化瘀祛痰搜络。
治疗方药为:三甲散。醉地鳖虫、醉炒鳖甲、土炒穿山甲各9克、僵虫6克、柴胡6克、桃仁9克,水煎服。
2、湿温的预防与中医治疗湿温是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该病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头痛,胸脘痞闷,苔腻,脉缓等主要症状。该病是感受湿热之邪所致。与时令气候和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长夏初秋,湿气偏盛,易致湿热内生,如再感湿热,内外合邪,湿温现生。由于湿浊腻滞,不象寒之一汗可敌,热之一清可除,是病初起,邪遏卫气,故头痛恶寒,身重困倦,身热不扬。脾为湿土之脏,胃脾同位中焦,故病变中心在脾胃,常伴脘痞苔腻。湿热蕴中,有热化和湿化之分,病在太阴者,湿重热轻,病在阳明者,热重湿轻。热逼湿蒸肌腠则发白痞,湿热化燥,传营入血,故后期易大便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