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24节气与中医保健
12061500000027

第27章 秋天气的中医保健(2)

方地区来说,农谚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处暑萝卜白露菜”等说法,因此处暑时降雨,非常宝贵。有”处暑处暑处处要水”、“处暑雨、粒粒皆是米”、“处暑下雨,五谷生芽”等说法。但对干雨水比较多的南方则反之,如“处暑下雨多灾害”、“处暑若逢天下雨,纵然结实也难留”等谚语。

2、处暑时节的保健养生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天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

秋天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肃霜、蛇檀(鳝)、鱼鳖、耍(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前两个时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后两个时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也是秋天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处署时节适宜的膳食有芝麻菠菜、青椒拌豆腐、百合莲子汤、百合脯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3、白露时节的保健养生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钠盐饮食能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在很多地区内,哮喘的发病率与食盐的销售量成正比,这说明哮喘病人不宜吃得过咸。不同属性的事物有其不同的“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在秋天养生中特别是节气的变更时,我们不但要体现饮食的全面调理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营养食物用来预防疾病,还应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使之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如用葱白、生姜、豆蔻、香菜可预防治疗感冒;用甜菜汁、樱桃汁可预防麻疹;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荔枝可预防口腔炎,胃炎引起的口臭症;红萝卜煮粥可预防头晕等。当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候,国际医学界也越来越重视食物对疾病的预防作用,科学家们已经发现并证实了很多食物都能预防和协助治疗各种疾病。如发现苦瓜、芦笋、马齿苋等都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另外,饮食习惯和饮食方法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也曰益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

白露既为典型的秋天节气,我们就不能不考虑到秋天的气候特点!干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我们讲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

百合、杏仁、川贝等,对缓解秋燥多有良效。对普通大众来说,简单实用的药膳、食疗似乎更容易接受。

白露时节适宜的膳食有莲子百合煲、柚子鸡、银杏鸡丁、香酥山药等,有清润肺燥、止咳消炎、补气养血。健脾补肾的功效。

4、秋分时节的保健养生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天,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我国古代民间九九重阳(阴历重阳节)登高观景之习俗,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之一法,也是调节精神的一剂良方。

在饮食调养上,中医也是以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将饮食分为宜与忌。有利于阴平阳秘原则为宜,反之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对于那些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峻补之品;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木火质人应忌食辛辣;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论是哪种人,其实质都应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做到《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在食与药的一体营养观中,强调同属天然产物的中药和食物,某些性质,特别是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本来就是相通的,有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古代医者把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视为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而在大量的食谱和菜肴中,又不难发现有很多药材配伍其中,如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当药食调配得当时,可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止疾病的功效。

秋分适宜的膳食有油酱毛蟹、海米炝竹笋、甘蔗粥等,有益阴补髓、清热散淤、祛风托毒、补脾生津的功效。

5、寒露时节的保健养生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天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自古秋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以增加体质: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由于气候渐冷,曰照减少,风起叶落,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秋天凉爽之时,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人们在临床诊疗中发现,每到气候变冷,患脑血栓的病人就会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气变冷、人们的睡眠时间增多有关,因为人在睡眠时,血流速度减慢,易于形成血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为避免血栓的形成,读者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适宜的膳食有百枣莲子银杏粥等,有养阴润肺、健脾和胃的功效。

6、霜降时节的保健养生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了气候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又该如何使自身这一有机的整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不外乎有两点。其一,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平衡;其二,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而协调平衡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在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生克制化”关系,由此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体生理的协调平衡。

霜降之时已经进入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属金,五时中(春、夏、长夏、秋、冬)为秋,在人体五脏中(肝、心、脾、肺、肾)属肺,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在饮食进补中当以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秋天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

秋天适宜的水果膳食有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白果萝卜粥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

三、秋天时行温病的预防与治疗

秋三月常见的温热病有秋燥、伏暑、疟痰、白喉等。其发病特点表现为口鼻干燥、咽涩口渴、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等。由于夏去秋来,有人感受夏热暑湿而未直接发病,邪气于内,待秋天来时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的“流感”、“乙脑”、“打谷黄”等病,就属于此类疾病。秋燥与伏暑都是秋天常见的时行温热病,具有温病发病急,传播快,易流行的特点,所以,不可忽视这类温热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秋燥的预防与中医治疗秋燥之邪以中秋为界,有温燥与凉燥之别。

温燥伤肺的主要症候是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略出,甚至可有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苔薄黄面干。初起时,还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的感觉。治疗宜清肺祛风,润燥止咳。

凉燥伤肺的症状是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面干。治疗宜祛风散寒,润燥止咳。秋天每天吃生梨1~2个,可养肺润燥、预防咳嗽。

早秋气温虽高,但温差较大,昼热夜凉,需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不用空调、风扇,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水果、西洋参等;中晚秋气候逐渐变冷,需注意保温,加强饮食调理,多用温补食品,保持心态平衡,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通过调动体内积极因素,预防秋燥伤人。

(1)预防措施首先,应多喝开水、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等,以补充水分,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其次,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再有,新鲜水果含糖量较高,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须慎食。

再次,要注意润肺,可多吃芝麻、核桃、杏仁等富含油脂的干果,尽量少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

最后,由于老年人汗腺功能减退,皮肤容易干燥,因此,秋天老年人应适当减少洗澡次数,洗澡时尽量使用性质温和的洗涤用品,如沐浴露。不宜烫洗,浴后可在四肢涂抹一些润肤油,防止水分散失。

(2)应急治疗方法

发生秋燥,可采用以上治疗方法。

①桑杏汤

桑叶3克、杏仁5克、北沙参6克、浙贝6克、淡豆豉3克、栀子6克、梨皮10克,加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顿服。重者再作服。

②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冬桑叶10克、甘草3克、玄参10克、胡麻仁5克、真阿胶6克、麦冬8克、杏仁5克(去皮)、炙枇杷叶10克,加水400毫升,煮取250毫升,分三次频频温服。

③杏苏散

杏仁6克、苏叶8克、桔梗6克、橘红6克、白前8克、法半夏6克、紫菀10克、甘草3克,加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④板蓝根、大青叶水饮

板蓝根15~30克,大青叶15~30克,梨50克,水煎服。

⑤玄麦甘桔冲剂、夏桑菊冲剂

玄麦甘桔冲剂、夏桑菊冲剂各1包冲服,每日三次(用于温燥)。

2、伏暑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伏暑是指发于秋天而具有暑湿见症的一种急性热病。该病的发生,是多日感受暑湿,伏藏体内,未即发病,至秋冬为时令之邪所诱发,具有起病急骤发热心烦口渴,或寒热往来。该病具有形似疟疾,或胸腹灼热、大便溏而不爽,或夜热尤甚,身发斑疹等症状特点。

根据伏暑的发病季节与临床特点,与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打谷黄)、流行性出血热等病相似。病情之轻重,每与发病早迟有关,越是晚发者,病情越重。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急性传染病,应认真防治。

(1)预防措施

伏暑的预防主要采取如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灭蚊、灭鼠、灭螨:流感、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均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乙脑以蚊子为传播媒介,钩体、流行性出血热则以老鼠为主要传播媒介。因此,灭蚊、灭鼠为预防乙脑、钩体、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是加强个人防护:稻田劳动或在疫区野外作业的人员可扎紧裤腿,减少皮肤损伤。涂擦樟子油、松节油或1%的石碳酸凡士林可以进行皮肤防护。

(2)治疗方案流感、乙脑、钩体、流行性出血热均属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生,患者应立即住院隔离治疗。高热、昏迷、抽搐、咯血是其常见危急证候。应急治疗方法如下:

①高热

如果体温超过39℃,可采取以下方案处理:

一是先用50%酒精100~300毫升,加入适量薄荷油及柴胡注射液搽身。

或用荆芥、薄荷各30克,煎水擦浴。

二是将冰枕放于枕部(头后面),冰袋放于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三是25%安乃近滴鼻。

四是柴胡注射液1~2支,肌肉注射。

②昏迷

病人神志不清,对外界事物失去反应时,可采取以下方案处理:

一是针刺人中、涌泉等穴。方法:每次针刺1~2次。强刺激,不留针。

二是乌梅擦牙,或用白矾、青盐等分,研末擦牙。

三是烟薰:用长管状纸捻,外涂清凉油或生油,点燃后吹灭,放近鼻孔处薰之。

③抽搐

病人四肢突然不自主地抽动时,可采取以下方案处理:

一是针刺人中、合谷、曲泽、太冲等穴。强刺激,不留针。

二是全虫8只,蜈蚣3条,共为细末,分作6包,每服1包,用羚羊角水冲服。

三是僵蚕9克,研末冲服。

3、疟疾的预防与中医治疗疟疾就是民间俗说的“打摆子”,又叫“冷热病”,是夏、秋之季常见的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间歇而且定时发作寒战、高热,交替出现,然后出汗,发热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