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盛极而衰”的公理却不愿意放过他们,萨缪尔森得意得早了些,因为就在这一片“繁荣”中,他们已经种下苦果。新古典综合派的办法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长期的人为扩张消费、刺激投资,造成了经济的畸形发展,大力增加了国防军事开支,生产资源消费严重,财政赤字、公债发行持续增长,造成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物价上涨率连年提高,1979年竟高达13.3%,萨缪尔森认为已经驯服的经济危机在1973年又回来了。1974年,报纸上尖刻地批评道:
“过去30年间如此放肆地抛出来加以利用的凯恩斯的办法,十分严重地损害了自己。向来受重视和受欢迎的那种温和的、刺激性的、2%到3%的通货膨胀,变成了汹涌的洪水,猛烈得无法控制,也不是任何一种统一的指数所能衡量的。”
而新古典综合派遭到的最大的打击则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行,即“停滞膨胀”。萨缪尔森一向把“两者不可能同时出现”奉为信条。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的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表示两者变动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说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对换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想得到较低的失业率,就可能以较高的通货膨胀为代价。“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曾让萨缪尔森如获至宝,但是这条曲线却被严酷的现实打破了。
人生中强者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也只有正视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开始打补丁,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两种。其中的关键是萨缪尔森对通货膨胀的分类。他认为,通货膨胀是“有惯性的”,若无外力,它会保持在预期的百分比上,不会引起波动和惊慌。然而,外力确实存在。在这里,萨缪尔森认为除了凯恩斯所说过的“需求拉上式”,即需求超过供给时造成的通货膨胀之外,还有一种“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的措施破坏了总供给,而且损伤了工人的积极性,因而导致了滞胀;理性预期学派则指责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政策不符合人的理性,不关心个人的利益。他们认为经济波动是由信息不足引起的,由于短期内,人们得不到充足的信息,他们的行动就会具有盲目性,从而导致总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这种情况,凯恩斯主义是无能为力的。政策制定者们逐渐倾向于货币主义。1976年,该学说代表费里德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证明货币主义已大受欢迎。
至此,萨缪尔森陷入了被左右夹击的尴尬境地,不得不疲于应战,他抱怨道:
“经济学家们未能为治理经济萧条提供良方达成一致意见。这便破灭了非经济学家的幻想,而且说真的,也戳破了我们的自满情绪。我们就像炼丹士想要得到新的点金石那样去拼命寻找新的范例。”
新剑桥学派即英国的凯恩斯主义者是新古典综合派的老对头了,为首的是着名的女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这一派自命为凯恩斯的“嫡系”,主张坚决把“凯恩斯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而应与新古典经济学彻底决裂,他们认为萨缪尔森所谓的“新古典综合”体系违背了凯恩斯主义的根本宗旨,因而是“冒牌的凯恩斯主义”。
由于萨缪尔森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也位于剑桥(美国剑桥),所以两派的论战被称为“两剑桥之争”。罗宾逊夫人强烈地抨击了萨缪尔森所提倡的那种通过扩张性的、甚至是消费性的生产来刺激就业的理论,并认为萨缪尔森的理论已陷入危机。
1974年,萨缪尔森又遭到了一个沉重打击。美国着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马克·林德发表了《反萨缪尔森论》。整本书的体例与《经济学》
相仿,篇章结构与之相象符合,每一章的开头也有小段引文,对《经济学》进行逐章批判,指责他只关注了流通领域,而且根本忽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性。1977年的《纽约时报》评论道:“这个说话极为明快的‘马克思’通过教科书40章的各篇与这个结结巴巴而迟钝的萨缪尔森交战。结局比分:‘马克思’为100,萨缪尔森为0。”
萨缪尔森的左脸挨了一拳,右脸也没保住。
以费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者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所推崇的财政政策,认为通货膨胀从来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而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财政政策正是“滞胀”的根源,惟有采纳他们的货币政策才能解决问题。他们甚至讽刺说,也许在不远的将来,还会出现一个21世纪的萨缪尔森,创建一个“新古典综合的综合”体系,我们拭目以待吧!
然而,萨缪尔森是不屈的,他在被抨击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修正自己的理论,进而发展自己的理论。他注重吸收其他经济学派的合理的理论成分,经过新一轮的折衷,萨缪尔森在新古典综合体系中纳入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学说,并换下了“新古典综合”的牌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基本观点的变化,1994年,他的观点调整为:货币政策可以是扩张性的,从而增加支出;财政政策也可以通过赤字预算而扩张。这两种政策可以取得同样的后果,但两者结合比分别使用收效更大。
里根总统的班子里有奉行货币主义的费里德曼,也有供给学派的成员。仍然高居权威地位的萨缪尔森对他们所推行的、造成高利率的政策极为不满,总是在边上吹凉风。假如里根政府能解决滞胀问题,萨缪尔森当然无话可说,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滞胀仍然存在。萨缪尔森一方面批评他们措施不得力;另一方面,面对这个使所有经济学说处于两难困境的“幽灵”,萨缪尔森只好退了一步,认为经济学迄今为止的知识水平还没达到能打发这个“幽灵”的水平。球又踢到未来的经济学那里去了。萨缪尔森有幸生活在20世纪,这个世纪正是经济学获得长足发展并且大展宏图的时代。当他初入经济学界时,传统经济学正面临着两大潮流的挑战。从研究方法上说,数学分析正努力进入这个以文字叙述为主的领域;从内容上说,提倡“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正在强烈地冲击着以自由放任为准则的新古典经济学。萨缪尔森不但感受到了这两种挑战所带来的激动人心的感觉,而且紧随潮流,很快就站在了经济学“革命”流潮的最前列。
用心良苦,完成旷世经济学巨着
萨缪尔森天生是一块学术研究的料。经济学这一行如天造地设般地适合于他,仿佛是历代经商的祖先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归宿。他所撰写的教科书,长兴不衰,表明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力。
1947年是萨缪尔森收获最大的一年。这一年,他除发表了专着《经济分析基础》以外,还被晋升为正教授,并获得为表彰40岁以下取得显着成就的经济学家而设立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根据自己的意愿,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教学时,其中一个教学内容就是经济学入门。尽管他具有深入钻研的声望和能力,但仍然决定承担这门基础课程,这使他有了撰写那本后来在大学生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科书的打算。在萨缪尔森刚刚任教时,当时的教科书观点很陈旧,并且对数学和凯恩斯学派观点很少提及,萨缪尔森决定自己写一本经济学入门的教科书。
《经济学:入门分析》发表于1948年,不久就获得众多学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文字,经过14次再版,印刷300多万册,仍拥有广大的读者。30多年来,不计其数的学生就是用这本书开始了他们的经济学学习,许多50岁以下的大学教授也是用这本书开始学习经济学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自凯恩斯的《通论》发表以来,萨缪尔森写了一本最重要的英文经济着作。
这本书的内容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开始将凯恩斯学派的概念融合到经济学入门的课程中去。自萨缪尔森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以来,他就做好准备要在自己的课本中对凯恩斯学派进行介绍。第二,由于萨缪尔森坚信数学是说明经济联系的一个精确手段,因此,他在书中一开始就运用图形、方程式向初学者说明理论。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坚韧的毅力。只有要坚持下去,最后的成功就一定属于你。
——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并不认为写教科书是个枯燥无聊的工作,他写道:“撰写启蒙并不容易,但报酬丰厚。我不单指金钱上的报酬。接触一代人——千千万万人的思想便是一种任何学者以任何其他方式所不能得到的享受,另外,我们经济学家对把自己知道的经济学知识写在纸上也的确是一种激动人心的体验。我只希望能和读者分享这种激动。”
在《经济学》中,他从不以说教者的面目出现,而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循循善诱,使读者渐入佳境。在序言里,萨缪尔森热情洋溢地对读者说:
“我们非常羡慕你,首次远航去经济学的世界从事激动人心的探险。这种惊心动魄的经历你一生只有一次。因此,当你开始之时,我们要说祝你一帆风顺。”
不仅如此,在每一章的开头,都能读到一首小诗、一句名言或是一段戏剧道白,形象、生动而又发人深思。比如,在“货币与商业银行”一章的标题下面,萨缪尔森引了政治家狄斯雷利的一句话:“惟一比爱情更令人发狂的事情是货币问题。”又如在“汇率和国际金融制度”这一章的前面,他引用了几行诗:“在建造围墙以前/应该好好想一想/所圈进的是什么/未被圈进的又是什么”,这部经济学着作因此而带上了几分文学和哲学的色彩。
正文中则包括详细附录和脚注,时时出现的小标题不断地对读者进行指引,使他们不至于跟不上作者的节奏,甚至读了大段的文字后不知所云。萨缪尔森写道:“我在安排全书的每一页的时候,总是想到:这一页,对一位在半夜准备考试的学生来说怎么样,是不是有趣而又明白?重点、格调、图表是否变化有效?理论与例证之间、政策与事实之间是不是安排得太呆板?”可谓用心良苦,对于这样的安排,读者除了感激作者的周到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为了照顾初学者的口味,萨缪尔森没有把大量高深莫测的数学公式牵入《经济学》的园地,而把重点放在众多有代表性的图表和深入浅出的文字叙述上。把比较高深的理论,如IS—LM分析等都放在附录中。萨缪尔森精心安排了课后的讨论题,包括了许多能引起读者兴趣而又与经济学各种理论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甜菜的种植提高了热带甘蔗田地的地租这种说法是错的?汽车销售量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征收汽车税减少和汽油的消费……是否涉及需求曲线的移动或是需求量的改变?
等等。讨论题中还为爱好数学及有数学才能的人准备了较难的问题。因此,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既适于初学者,又可以为已入门者所用。
书中纳入了公认的成果和激烈的学术争论,包括了经济学理论的过去、现状和展望,但是萨缪尔森不想把它变成一本抽象的理论书,所以书中还加入了美国的经济现实,不但讲述了理论的渊源和内容,而且阐述了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理论。
在《经济学》中,读者可以看到从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马歇尔到凯恩斯、熊彼得和费里德曼等经济学说,读到从金匠的店铺到银行的历史,还可以读到最新的经济学动态以及对里根总统财政政策的抨击。
宛如一本小型的经济学百科全书,从中不但能够了解战后美国经济状况和经济理论的发展,还可以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全貌,值得一读,这也是它能够流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本书一直是成功的。由于每次再版都增添了一些当代新的观点,因此,对萨缪尔森教科书连续再版进行回顾,可以使人们对当时美国的经济问题有一个透彻的了解。
评价与启迪
萨缪尔森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同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他的名着《经济学》流传颇广,被译成几十种语言文字,成为世界许多大学经济专业的学生教材,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萨缪尔森少年时代就爱好思考,喜欢博览群书,在进入哈佛之后更是如此,他对前人的理论总抱着审视的态度,总是寻找理论尚未完善及不完美的地方,面对不同的学术流派,他更是刻苦探讨和研究,类比各种学说的异同及优缺点,正是这种好学的精神及怀疑的精神,以及那种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才成就了萨缪尔森的杰出伟业。
萨缪尔森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其中一条我们每个年青人都应该牢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决窍之一就是要有名师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