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10大名人的人生大智慧
12062000000028

第28章 在不断创新中成功的数字天才(2)

微软(Microsoh)一词是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和软件(Sohware)的缩写。现在,微软一词已经名扬全球,对计算机稍有了解的人无人不知。这个鼎鼎大名的公司的创办者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当时的年龄分别是20岁和22岁。

以人为本,不惜一切手段获得人才

世界上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都善于网罗人才。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也不例外,而且怪招迭出。因为盖茨深知:创造一个庞大的产业帝国,单凭一己之力绝不够用。

来微软应聘的学生们都会感到压力巨大,因此,能够最终过关的人,一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意志坚强的人。

约翰是微软的一名高级设计员,当时参加招聘时,在主考官鲍默尔连珠炮般的提问面前,平常以伶牙俐齿着称的他,被弄得额上渗出了汗珠,他惟恐应付错了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

还算幸运,靠了敏捷的反应和小心的应对,约翰终于听到鲍默尔对他说:“如果你有兴趣,请3天后到微软看看,参观一下我们公司。”

约翰顿时松了一口气。因为,按微软的规矩,邀请你前去参观,就意味着他们很满意你,决定要你了。

微软经常采取考核约翰这样的方式,在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农以及日本的东京、帝国等世界着名的大学招募人才,把他们作为微软的后备力量。盖茨希望微软的员工,特别是程序设计师,来自上面那样有科学、数学、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知名学府。

微软不像有的大公司,每年制定专门的招聘计划,而是时常派人到这些大学调查,物色人选,然后是面试,邀请参观。所以,有活跃的思维和高智商的高级人才,一般都能在微软找到工作。微软的人员由此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对此,盖茨有自己的看法:

“我们不一定非要找已经成为专家的人,因为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学习,关键是要找对软件特别感兴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乐意和其他探讨软件未来的人一起工作的人。所以,微软很注重在大学中物色人选。”

实际上,微软也从不放弃从其他公司挖墙脚的可能。

西蒙原是施乐公司的一名高级计算机技术人员,加盟微软后不久,有一天他对盖茨讲到了他的一位旧同事:“那个家伙也在施乐计算机研究所工作过,在图形界面技术上是个行家里手,现在为CT公司效力。”

盖茨马上告诉西蒙:“和他联系一下,我去拜访他。”

第二天,盖茨和西蒙到了那个工程师家里。盖茨在见面后告诉对方,他愿意出高薪,或者是丰厚的微软股票,请对方到微软工作。

不想,那个老兄竟然一口拒绝了。

“想不到这个家伙有眼无珠,还不晓得这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别人打着灯笼都还找不到,哼!送上门他倒还不要。真是蠢到家了。”西蒙气得不得了。

“算了,算了。CT公司现在正在走好运,你看,”盖茨指着手头翻开的《个人计算机》,“他们接了10亿美元的订单,这个时候,哪个愿意走?”

盖茨心里虽然也有点不舒服,但也只好自我开脱。

盖茨也有挖人成功的时候。

1981年,法尔康计算机公司由于经营不善马上就要破产。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人称“DOS之父”的帕特森。

帕特森万般无奈,打算把无偿出售DOS操作系统的许可权卖了,用卖的钱来抵债。

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就有一家外国计算机集团约见帕特森,要购买这个许可权。

当初,盖茨从西雅图计算机制造公司购买DOS的专利权时,考虑到和帕特森的特殊关系,曾经同意帕特森可以出售DOS软件,而不用向微软公司交费。

现在,由于DOS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出售DOS的利润非同一般。

那家外国公司看到了这一许可权的无穷升值潜力,愿意出价购买。

盖茨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因为当初并没有说过可以转让这种许可权。

他让谢利把帕特森找来了。

微软有出色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创造来自出色的人才。微软不属于哪个人,而是所有加盟微软的人。

——比尔·盖茨帕特森告诉盖茨:“我现在欠了几十万美元的账,债主盈门,我没有办法,只好出此下策。”

盖茨没办法,只好和帕特森谈判。最后同意付给帕特森100万美元,让他去了账,微软则收回许可权。但是,附带一个条件,帕特森把自己的法尔康公司关了,到微软来工作。

多年以前,盖茨就看中了帕特森,想要他到麾下效力。但帕特森本来也不是等闲之辈,自视甚高,一直没有点头。现在,受制于人,帕特森只好同意了。

乘人之危,手段虽不那么光彩,但盖茨对帕特森一点也不亏待。

专门负责微软人才招募工作的鲍默尔,曾经在一次酒会上,对另一家公司负责人才工作的人说:

“对好小子,千万不要错过。一旦发现,就要下决心,不然就会失之交臂。”

确实,凡是真正的人才,只要被微软看上了,很少有被放过的。

西蒙、谢利、维格尼尔、奥里尔……各路高手,齐集于盖茨麾下,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慧眼”和“手段”。

抓住时机,积极培育新市场

数字时代,给人类提供了众多成功的机遇,能够不失时机的人大多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天地。盖茨绝对是一个比别人更早抓住机遇的人。

1994年,面对个人单机使用环境的市场已经饱和的局面,微软公司大举进入网络操作系统与网络应用软件市场。而且微软公司通过推出NTServer、SQLServer、ExchangeServer等服务软件,成功切入由IBM公司、Sun、Oracle、Infornix、Sybase等软件大厂所把持的商用服务器软件市场,使得微软公司的营业额持续飙涨。

同时,就媒体报道的消息来看,微软公司已经收购了数家网络相关业者,以取得先进的卫星通信及影音压缩技术,也开发一些娱乐性软件,如漫画式网络聊天室、三维立体游戏、虚拟现实游戏,可以说除了硬件生产外,所有的软件开发与硬件标准设定,微软公司都有兴趣介入。

早在1977年,盖茨就开始大肆进军日本电脑市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微软成立仅仅两年之后,我就进军了日本市场,那可是大市场。”盖茨说,“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都是在日本进行的。日本将取代美国而成为最具竞争性的地区。”今天,日本是微软公司在美国本土之外的最大市场。

而且微软是最早打入欧洲市场的美国软件公司之一。

微软公司法国分公司的第一个办公室于1983年5月2日开张。这个办公室位于巴黎南部勒尤里工业区,在勒尤里工业区里有许多计算机公司,如布尔计算机公司、康派克计算机公司等。微软公司法国分公司负责同布尔计算机公司和格鲁毕尔计算机公司等的联络工作。

专为苹果二号计算机编写的多计划软件的法文版,是于1983年9月推出。1984年4月,推出了挂着微软公司商标的供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和个人计算机使用的多计划软件。微软公司还为费克多公司的计算机编制了特定版本的多计划软件。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微软公司采取的是一种“培育市场”的长线式的战略发展方针。而且针对这些国家与美国本土的不同的特殊情况,微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微软公司实行开发本地化版本,尽管应用软件开发支持工作困难重重,但这些国家却也积累了相当的软件开发人才及丰富的本地化版本软件的开发经验,而且工程师们都熟悉当地的市场、文化、习俗。

微软公司的做法便是,与这些国家软件业的佼佼者联手开发其本地化的产品。例如,在中国,微软公司的合作开发单位便有清华软件中心、新天地、联想、先锋、晓军等数家国内知名厂商;并联合推出了中文版本的Windows系统、中文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系统等产品。

而且微软公司的本地化工作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就拿Windows系统等重要的软件来说,微软公司便能够提供美式英语、英式英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等不同国家的版本,甚至还有阿拉伯语的Windows系统软件。微软公司面对收益极少的国家也不遗余力地开发当地语言的版本。因为盖茨知道,只有当用户了解微软公司的产品后,才可能购买微软公司的软件,成为微软公司的客户。

微软公司“培育市场”的第二个重要举措是: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讲座、研讨会,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微软公司“培育市场”的第三个重要举措是:设立微软公司大学和微软公司授权培训中心。

例如,在中国,微软公司便与清华大学合作,于1992年底正式成立北京微软公司大学,为国内科技人员及用户开设短期高水准的技术培训课程,提高科技人员及用户的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同时,微软公司还在全国设立了二十余家微软公司授权培训中心,培训对象是最终用户及对微软公司产品有兴趣的人员,其宗旨是使学员了解如何有效地使用微软公司产品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解决在软件使用时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

微软公司“培育市场”的第四个重要举措是:在当地培训并授权若干家微软公司产品的代理商和销售商。

微软公司“培育市场”的第五个重要举措是:设立授权技术支持中心及测试中心,及时准确地帮助用户解决他们在产品合作及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

微软公司“培育市场”的第六个重要举措是:与所在国的新闻媒介及出版单位合作,编发各种技术资料。

微软公司除了在新闻媒介上组织专栏文章宣传其产品外,还与世界各国主要的出版机构合作,通过授权,联合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微软公司图书,让用户熟悉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