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洞察社会人生的增广贤文
12124200000001

第1章 辑一 世情篇(1)

§§§第一章 人心,猛于虎也

我们立足于社会,为人处事都应该有原则。不能因为没有人监督,就心存侥幸,放纵自己。其实,我们为人做事的时候,要面对的并不是三尺之上的神明,而是要面对自己的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正确的原则,不做有悖良心的事情。

老祖宗说话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进到深山老林不怕老虎,身处世间却很怕那些两面三刀的人。

过来人的故事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成功人士,他先是跋涉千里夺得王位,后来又任用贤能,对国家进行改革,在诸国面前树立了威信,提升了齐国的影响力。从他当国君开始,齐国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很多小国都唯他马首是瞻,他也就一跃成为当时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桓公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还曾经邀请各诸侯国的领导们在葵丘这个地方开会结盟,就连当时名义上的老大周襄王也不得不给他面子,派出大臣参加。桓公见自己的齐国空前壮大,很是得意。时间一长,他就疏于管理政事,开始过起了吃喝玩乐的日子。

我们都知道,当君主一旦在思想上松懈下来,就会有很多奸佞小人趁虚而入。这一次,接近桓公的是易牙、竖刁和开方。而桓公在晚年的时候,只要一提起这三个人,便会竖起大拇指夸他们忠心不二。

先说易牙,这个人本来是给桓公做菜的,为了讨好上司,可说是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为桓公四处打探山珍海味。有一次,他实在想不出什么好菜了,就问桓公还有什么没吃过的。桓公就开玩笑道:“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咱都吃过了。要说还有什么没吃过的话,估计也就只有人肉了吧。”易牙听完后,灵机一动,回家后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肴端给桓公品尝。桓公得知此事后,感动不已,连夸他是大大的忠臣。

当然,桓公心目中的忠臣可不止易牙一个,开方和竖刁同样位列其中。开方本来是卫国的太子,自从来到齐国后,他就专心侍奉桓公。十五年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就连他老爸老妈过世,他都因为要照顾桓公而放弃奔丧。

至于竖刁,这家伙知道桓公后宫的女人太多,事务太繁杂,为了帮他分忧解难,干脆把自己阉了,进宫给他当内务总管。桓公又一次被感动了,逢人就夸这三人对他忠心耿耿,就是自己的儿子都没他们这么好。

当时,齐国的宰相管仲临终前,看不过去桓公对他们的盲目信任,就试图点醒他:“本来人最爱的除了自己以外,就是父母妻儿,但这三人为了国君您,居然放弃这些人之常情,您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桓公可没听进去,等到管仲死后,他就开始重用这三个人。他们更是千方百计地讨好桓公。桓公乐得常常嘉奖他们,说:“你们恐怕是我遇到的最忠心的臣子了,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好。”后来,桓公因为信任他们,把大权交到了这几个人手中。

当时桓公毕竟年纪大了,好日子没享受几天,就卧病在床。他这一病,可便宜了朝中的一帮人等。他的儿子们见老爸不行了,就开始争夺王位,易牙等人也伺机介入。那时候,易牙等人见桓公躺在床上,就商量道:“这老家伙看来是活不了几天了,不如咱们找人来把他住的地方给封了,我们日后也好行事。”

于是,在桓公人事不省的时候,他们让人用土把宫门堵住,还修起高高的围墙,接着又对外宣传,说桓公因为身体欠佳,不想见任何人。在众人心中,易牙等人已经是桓公的代言人了,现在既然他们开口,大家也就没有起疑。

谁都没有想到,曾经风光一世的桓公此刻只能像个废人似的躺在床上,别说吃饭了,就连想喝口水都没辙。有几个宫女因为惦记他,就专门翻墙进来看望。他见到宫女后,张口就要吃喝。

宫女们叹道:“我们能进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有吃喝的东西带给您呢。您恐怕还不知道吧,齐国现在都乱套了。而您病成这样都没人照看,是您曾经宠幸过的易牙、开方、竖刁这些人做的手脚啊。现在他们都忙着争名夺利呢,谁还来管你啊!”

桓公听后,悲凉不已,哀叹道:“我这一辈子经过了这么多大风大浪,没想到到老了竟看不清人心,这让我死后怎么跟管仲他们交代啊!”

没多久,桓公就活活饿死了。他死后六十多天,有人因为看见他的屋里爬出蛆虫,才发现这个曾经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早在人们忙于争权夺位时,以悲剧收场了。

点|睛|智|慧

桓公早年为了壮大齐国,曾派兵征战他国,任用贤能治理国家,才有了春秋五霸这样的威名。然而,他在老年的时候竟因为看不透人心险恶,才给自己招来这样悲惨的结局。

都说“人心隔肚皮”,这话不假,而真情和假意本来就难以区分。也正因为这样,阅人无数的桓公才被易牙等人的虚情假意打动,将国家大权交到这些奸人手上。由此看来,险恶的人心是最难防范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误入陷阱,后悔终生。

§§§第二章 人做事,天在看

老祖宗说话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不要以为悄悄私语没人听到,老天听着像是惊雷;不要以为在黑暗的小屋里做坏事就没人知道,老天看来就像是闪电一样明亮。

过来人的故事

以前,有个叫杨震的官员,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德望和学识都很高,为官也十分清廉,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他在荆州这个地方做官的时候,发现当地有个叫王密的知识分子,才华和见识都很不一般。杨震是个任人唯贤的好官,当即向朝廷举荐了王密,而对方也因此进入官场,做上了昌邑的县官。

有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很多当地人都前去拜会他,他便特别申明:拜访可以,谈天说地也无妨,只是不准带礼物上门。众人看他意志坚定,都称赞不已。

王密得知恩人杨震来昌邑的事后,也急急忙忙地赶来拜访。他们两人一见面,就开始谈古论今,聊得很开心。到了深夜,王密还不愿离开。他见四下没人,就从怀里偷偷拿出十两黄金,递到杨震面前,说:“我今天能当上朝廷的官员,多亏当初有您的举荐。现在咱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点礼物您一定要收下,一来算是谢礼,二来嘛,咱以后要是有个啥事,您也好帮衬帮衬不是?”

杨震一见黄金,便顿时沉下脸来,正色说:“我之前已经对外宣布,绝不收受贿赂,你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

王密被对方看得有些尴尬,不过依然说:“知道是知道,不过凭咱俩这关系,我不过就是送点礼物,哪里算得上是贿赂您啊!”

杨震一挥袖子,背转身严词拒绝:“你把黄金拿走吧,今晚的事我就当没发生过。”

王密仍旧不死心,嘿嘿笑着:“您放心好了,我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的。况且现在大半夜的,周围又没人,谁能知道这件事呢?您就收下我的这点心意吧。”

杨震怒目圆睁,厉声说:“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你要记住,人做事,天在看,这种违背良心的事,希望你今后不要再做了。”

王密听了他的话后,便讪讪地收回黄金,灰头土脸地离开了。后来,杨震的官越做越大,他担心王密送黄金这样的事会再发生,就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拜访了。不仅如此,他还对家人三令五申,严禁他们私下受贿,告诫子孙要勤俭节约。杨震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他死之后,有很多人都前去拜祭他。

点|睛|智|慧

杨震当了一辈子的官,谨守本分,清正廉明。就算是面对黄金的诱惑,也依然矢志不移,警告王密不要罔顾良心,行贿受贿。后来,当有人劝他为自己的子孙购置家业的时候,他回绝说:“我留给他们房子,还不如把我做人处世的清廉留给他们呢。”

的确,我们立足于社会,为人处事都应该有原则。不能因为没有人监督,就心存侥幸,放纵自己。其实,我们为人做事的时候,要面对的并不是三尺之上的神明,而是要面对自己的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正确的原则,不做有悖良心的事情。

§§§第三章 时间就是金钱

老祖宗说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勤奋读书,等到老了就会后悔莫及。

过来人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对兄弟的老婆在同一天生下儿子,取名为文龙、文凤。后来在摆庆生宴的时候,两人还专门请来一个会算命的先生,想为自己的儿子算算前程。

那位先生见过两个婴儿的生辰八字后,便啧啧称奇道:“虽然这俩小孩儿是同一天生的,但因为出生时辰不相同,今后的命运也截然相反,可以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奇啊!”

众人一听,便赶紧要他解释。他这才指着两个婴儿说道:“这个文凤今后肯定能当个状元,至于文龙嘛,就注定要当个乞丐了。”话音刚落,文凤一家便不由得手舞足蹈,而文龙这边却愁眉不展。

等到两个小孩儿稍微长大点后,便在一块儿读书。文凤天资聪颖,别人要看两三遍才能弄懂的东西,他通常一遍就能融汇贯通。他的父母见自己儿子在学习上这么有天分,更加坚定了状元一说,逢人就夸自己生了个状元,自家儿子今后不仅吃穿不愁,连娶老婆这种事都不用操心了。

文凤见老妈成天说自己是状元命,心中也按捺不住开心,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天才,刻苦学习都是浪费。于是,他渐渐变得游手好闲起来,成天只想着吃喝玩乐,有人劝他趁着年轻,多读点儿书,他却回道:“知道啥是状元命不?就是不读书也能高中。”

反观文龙这边,他的父母虽然知道儿子今后要当乞丐,但却不信邪,并跟他说:“虽然算命的说你将来是乞丐,但咱家既然还有条件让你读书,你就应该珍惜光阴。况且将来的事情谁都说不准,你做好了当下,改变自己的命运也不是不可能的。”文龙是个虚心受教的孩子,他听从老妈的劝诫,从此以后卷不离手,用功读书。

岁月如梭,转眼这两个孩子就到了十八岁。这期间,文凤把时间浪费在享乐上,最后不仅败光了家中的财产,还不得已当上了乞丐。而原本是乞丐命的文龙却因为从小刻苦读书,珍惜光阴,最终金榜题名,成了人人羡慕的状元郎。

点|睛|智|慧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人一生能活到80岁的话,那么1—20岁是求知阶段,而60—80岁是养老阶段,中间的40年是工作和娱乐阶段。在这四十年当中,我们单单睡觉就要花去20年的时间;在剩下的20年中,我们要用2.5年的时间来吃饭,用1年的时间上厕所,就是单纯发呆都要用去1.5年的时间,打电话也要花费2年,再除去娱乐玩耍的时间,我们只有大约10年的时间用来工作。由此可见,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在这十年的时间中,你不仅要创造财富,还要实现自我价值。人生苦短,此时不珍惜时光,更待何时?

§§§第四章 最好的药是心药

老祖宗说话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药只对假病小病起作用,喝酒不能解除真正的忧愁。

过来人的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个叫崔护的书生进京参加考试。一天,他看天气很好,就出门踏青游玩。当他一路走到城南时,觉得口渴,便想找户人家讨水喝。

此时的长安城处处花红柳绿,崔护走着走着,就走进了一个桃花园。园中桃花盛开,花香四溢,远处绿柳如烟,一户农家就矗立在园中。

崔护走上前去,敲了敲门。好半天,才听到里面传来隐隐约约的笑声。只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儿开了门,笑着问他有什么事。崔护一看,发现对方是个小美女,心生好感,赶紧恭恭敬敬地给对方行了个礼,并回答说自己出来游玩,口渴了,想讨口水喝。

那女孩儿看崔护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也羞红了一张脸,掩着嘴淡淡地笑了笑,便端了碗水给他。他接过水,痛饮一口,顿时觉得心中爽快不少。之后,便道了谢,离开了。

崔护这次进京考试并不顺利,因为榜上无名,他就匆匆离开了长安城。一年以后,科举考试再开,他又进京了。跟去年一样,到达长安的时候,正好是春天。他不由得想起去年在长安附近的那次踏青,就沿着记忆中的路线,来到去年的桃花园中。

跟去年一样,园中的桃花依然绽放,但崔护在那个少女的家门前站了半天,也没听到丝毫人语声。他回忆起那个纯真美丽的少女,有些失落,便在门上提了四句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第二天,崔护抱着再去试试的心态,重新来到桃花园。忽然,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打开门,看见他后,上前询问:“你是崔护吗?”

崔护应了声是,那老人就顿时变了脸色,冲上前大声斥骂:“你杀了我女儿,快快把命还来。”

崔护吓坏了,赶紧摇头否认:“您老是不是糊涂了,我连您家大门都没进去过,怎么就说我杀了您女儿呢?”

那老人这才解释说:“你去年的时候是不是路过我家,跟我女儿讨水喝来着?从你走后,她就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浑浑噩噩的。我请了无数名医,给她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谁知昨天她却清醒过来,说是去年今天遇见过你,说不定今年你还会来。谁料她出了家门,人没见着,只看到你在门上题的诗。她当时就大哭一声,倒地不起。我找来医生,人人都说她的病药石无效,恐怕活不长了。”

老人边解释边痛哭流涕,顿了顿,又继续说:“她昏迷了一个晚上,就在刚刚才醒过来,跟我说你来了,让我出来迎接你。”说完,老人就拉着崔护进了家门。

等到两人匆匆赶到那女孩儿的床前时,发现她已经一命呜呼了。老人顿时嚎啕大哭:“崔护,你这小子把我女儿的命还来!”

崔护也红了眼眶,趴在床前,亲亲那女孩儿的脸,哽咽着说:“姑娘,崔护来看你了。”

说来也奇怪,这两人还没哭够呢,那女孩儿又重新恢复了气息,没多久便慢慢醒转过来,之前的大病在见到崔护后,也不药而愈了。后来,崔护就和她结为夫妇,相守到老。

点|睛|智|慧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很快,也难怪这年头有很多亚健康人士。正是因为心中的压力过大,才导致了身体方面出现问题。“是药三分毒”,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的病也不是光靠药物就能够医好的。

当然,忙碌的生活不是轻易能摆脱的,但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松一下自己,不是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吗?再灵的药物只能缓解一时的痛楚,真正想要根治的话,只有解决心理上的疾病才是正途。

§§§第五章 只有不断地努力才不会被淘汰

老祖宗说话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不要觉得你起得早,还有比你起得更早的人。

过来人的故事

某日,有个小偷悄悄闯进一家人的院子,想要入室行窃。谁知,他刚翻墙进去,就听见屋里隐隐约约地传来读书声。

小偷不得已,只好先窝在墙角,暗说:“再爱读书的人总也有读累的时候吧,等你睡着了,我再偷不迟。”于是,他边听着屋内的读书声,边暗自祈祷屋里的人快些休息。

可是过了很久,屋里的读书声不仅没有停止,那读书人还不停地在重复读着同一篇文章。小偷急了,这才明白过来,低声咒骂:“今天可真够倒霉的,白等了半天,原来遇上个书呆子,智商有问题,一篇文章读了这么长时间都记不住,我可真是亏大发了。”

准备撤退的小偷觉得没偷着东西不解气,便壮着胆子,走到窗下,大声把文章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末了还说:“这么笨的人,还读个什么书啊,连我这个贼都比不上!”说完,就翻墙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