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洞察社会人生的增广贤文
12124200000002

第2章 辑一 世情篇(2)

然而,让小偷没想到的是,这个被他嘲笑的读书人,却是日后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曾国藩。提起曾国藩,绝对是晚清政府里响当当的大人物。他身为一个汉人,不仅在满人的政府里站稳了脚跟,还手握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高官,受到当时很多人的敬畏。然而,这些显赫的名声得来不易。原因无他,而是因为这个后来人人敬仰的人物,从小就是个笨小孩。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不少,而且究其规律,这些人多半从小都天资聪颖,其中有很多人就算被称为天才也不为过。但是,“天才”这两个字可跟曾国藩搭不上边。别人读一遍能记住的东西,他往往读三四遍都还很吃力,学习对于他来说,跟折磨没啥区别。这也难怪他会遭到小偷的讥笑了。

却说曾国藩在屋里读书读得正费劲呢,突然听到窗下有人在笑话自己,探头一看,连人影都没有了。他重新坐回书桌前,有些沮丧,对方不过是个小偷,却对自己任意嘲笑,换了谁都不会好受的。

不过,曾国藩毕竟不是一般人,区区一个小偷的讥笑打击不到他。他深深明白,在当时的社会里,想要出人头地,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自己在这上面的确没有多少天分,但他依然暗自发誓:“虽然咱笨,但别人读一遍就会的东西,我多花点时间读他个十遍八遍的,难道还会忘记吗?别人用来玩耍的时间我用来学习,别人学习的时候我依然学习,只要坚持不懈,成功难道不会属于我吗?”

后来,曾国藩果真依靠自己的坚强毅力,成为了一个才高八斗的大知识分子,进入政坛做官,不管是在文学上还是政治军事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点|睛|智|慧

辱骂曾国藩的小偷满以为自己比他聪明,却从来没想到,自己再聪明也只能做一辈子的贼,而曾国藩却能位极人臣,成为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

可见,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跟他的智商高低并没多大关系,而是跟他的努力息息相关的。爱尔兰作家克里斯蒂·布朗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他刚出生没多久,就患上了严重的大脑瘫痪症,一直到五岁都不能说话、活动。直到某一天,他的母亲发现儿子的左脚还能活动时,他才真正开启了人生的大门。布朗没有畏惧残缺的人生,而是依靠左脚不停地练习写字,终于在21岁那年,出版了自己生平的第一本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从此闻名于世。

其实,比布朗聪明健全的人多不胜数,然而最后获得成功的,为何是他?我们生存于世,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人生目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第六章 后生可畏

老祖宗说话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攒旧人。

长江的后浪总是推着前浪一步步地前进,世上的新人总是踏着前人的脚步一代代地更换。

过来人的故事

唐朝是一个盛产诗歌的朝代,前有李白杜甫那样大名鼎鼎的诗人,后又有白居易迎头跟上,这才使得唐诗在中国的文学殿堂中大放异彩。

说起白居易,童年时期的他可算是个三好儿童,打架玩闹跟他绝缘,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不停的学习。据说,白居易学习从来不用大人催,只要手里拿着书,就能不分昼夜地从早看到晚。其他人家的父母都很羡慕,试问这个世界上,主动学习的小孩能有几个?

白居易的书可不是白读的,他到十八岁的时候,游学到长安,准备给自己谋条出路、博个好名声。当时的长安是大唐的首都,相当于现在的国际大都市,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人才了。他作为一个新人,不说没人重视,就连认识他的恐怕都没几人。

白居易很苦恼,抱着一肚子的才华不用,岂不是太可惜了?没办法,首都人才济济,对于没钱没权的人来说,要想早日出头,只有早日出名。而要想出名,跟一两个名人搭上线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当时,长安有个叫顾况的名人,写诗作画很有一手,白居易在长安城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决定去拜访他。顾况都六十多岁了,眼光很高,看不起当时的很多年轻人,并表示:“实在不是我自夸,而是你们这些年轻人没本事。书不好好读,为人处事也很浮躁,拿什么跟我这个前辈一较高低?”

等到白居易带着自己的作品登门拜访的时候,顾况也是丝毫不给面子,并讽刺说:“你这名字取得倒挺好,居易居易。不过现在首都竞争力这么大,人多物价高,房子更是没几个人买得起,你这么大老远地跑来,能住得习惯不?”

白居易很淡定,听了他的明嘲暗讽,也只是淡淡地笑笑,并不回嘴。顾况觉得没劲了,通常情况下,这帮乳臭未干的小子不是都会涨红着脸,跟自己来场辩论赛的吗?很显然,眼前这个人不同于其他人。

顾况撇撇嘴,也不再开口,只管埋头翻看白居易带来的诗作。这些作品里有一首后世传诵的《赋得原上草送友人》,顾况在读到这首诗时,不由得吟诵出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念完之后,不由得拍手叫好,连声夸赞:“好好好,没想到你一个年轻人,竟然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当真是后生可畏啊!刚刚我真是看走眼了,我相信长安城一定能成为你大展才华的舞台!”

白居易连忙躬身行礼,谦虚地说:“您过奖了,今后还有很多地方要向您求教啊!”

顾况见他进退有礼,心中更是喜欢,当即表示:“你放心,既然我今天承认了你,肯定会好好提携你一把的。小子,你就等着出名吧。”

果然,顾况从这之后,逢人就说白居易很有才,以后肯定比自己强,还把他的作品拿给众人看。大家都很好奇地说:“顾况这老前辈一向眼高于顶的啊,现在居然这么看重白居易,莫非这个新人真的有两把刷子?”

众人来了兴致,开始竞相传阅白居易的诗作。事实证明,顾况老爷子的眼光独到,众人在读过白居易的诗后,都纷纷夸赞这个人很有才华。长安城的很多文人墨客更是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白吃白住。白居易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亮,最终成就也超过了顾况,成为唐朝最有名的诗人之一。

点|睛|智|慧

北宋著名的词人欧阳修到了老年的时候,经常把自己写过的文章找出来,精心修改。他夫人觉得很奇怪,就说:“您年纪都这么大了,应该好好享享清福才是啊。这些文字的东西你都琢磨一辈子了,怎么到老了还不消停消停呢?”

欧阳修反驳说:“不是我要跟自己过不去,而是担心自己的文章有不足之处,会被后辈们指责,所以才要修改啊。”欧阳修学识渊博,常人难及,但他尚且要顾及后来人居上,可见社会要进步,实在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才对。

§§§第七章 居安思危

老祖宗说话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着富有的生活时,要时常想到以后可能要过贫穷的生活,不要真等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才回想曾经的美好生活。

过来人的故事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他从当上皇帝开始,就网罗了一帮人才,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过了几年,国家的经济状况得到了好转,百姓的日子也渐渐好过起来。

有的官员见国家变得风调雨顺,逢迎拍马的念头就冒出来了。他们纷纷给太宗提建议,说:“皇上实在是太成功了,当初您接手的国家百废待兴,现在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它就被您治理得欣欣向荣了。要我们说,就您这样的功绩,实在应该去泰山封禅,让老天爷也能看到您的功绩。”

说起泰山封禅,其实就是古往今来的皇帝,专门跑到泰山去祭天拜地,向天下人昭示一下自己的功德,在大家面前秀一场,满足一下虚荣心罢了。太宗听了众人的建议,虽然很感兴趣,但表面上还是推三阻四,说:“我不行,我现在的资格还不够封禅级别呢,况且治理国家任重道远,封禅这事还是等以后再说吧。”

太宗虽然拒绝了,但官员们依然三天两头地鼓动他,让他去封禅。说的人多了,他本来就不坚定的立场便有了松动,开始认真筹备起相关事宜。

为了让自己的封禅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太宗专门找来大臣魏征,问:“我当了好几年的皇帝了,看臣子们的反应还不错,你觉得我应该去泰山封禅吗?”

魏征想也不想,当场否决他:“我不赞成,您还是好好待在宫里当皇帝吧。”

太宗不高兴了,暗说:现在人人都支持我出去秀一场,怎么就你这家伙喜欢跟我作对呢?他压下火气,问:“你觉得我不能去泰山封禅,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厚、百姓没有安居乐业、国家不够安定吗?”

魏征摇摇头,说:“并不是您想的这样,只是天下在建立大唐以前,经历了多年战乱。皇上您虽然励精图治,但直到现在,国家的人口都还没有得到恢复,财富也没有隋朝时候多。虽然百姓们不愁吃穿了,但是你一出门就要花一大笔钱,到时候还不是老百姓买单?他们现在底子都薄,怎么经得起折腾?您身为一国之首,不能只看表面的繁荣,而忘记深层的隐患。这种时候想去泰山封禅,不是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吗?”

太宗听后,惭愧地点点头:“你说得对,我的确不能因为现在的安定,就忘记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忧患,封禅这事就先放一边了。”

之后没多久,大唐很多地方出现了洪灾,太宗彻底打消了封禅的念头,专心一意地忙着救灾了。

点|睛|智|慧

唐太宗在总结治国经验的时候,曾经说过:“即使国家繁荣安定了,为官之人也不应该掉以轻心,而要继续维系长治久安的局面。这就像治病一样,如果医好了病之后,不注意调养,到时候病发,就很难根治了。”

其实,人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虽然会遇到很多艰险,但往往能够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相反,长期处在安逸的环境中,反而会让自己的思想腐化怠惰。正因为此,古人才会发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感慨,希望能够警醒世人。在身处安逸的时候,也应该时时保持警惕,提醒自己危险无处不在,善于发现身边的隐患,以此保全长久的安定。

§§§第八章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老祖宗说话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

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不如亲身经历来得真实可靠,亲耳听到不如亲眼见到的来得真实可信。

过来人的故事

都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但在历史上出了名的没有几个,而曾子就是其中之一。他本名曾参,从十六岁起便跟着老师学习,因为勤学好问,后来尽得孔子真传,而他也得到很多人的尊敬。

有一次,曾子要离家远游,临行前跟他母亲告别,说道:“母亲,您就放心吧,我一定万事小心,绝对不惹祸上身,您自己多保重身体就行了。”

曾子走后一段时间,一天,曾母正在家中织布,突然有人急急忙忙地跑进来,跟曾母说:“不得了了,你儿子曾参在外地杀了人,现在正被当地政府通缉呢。”

曾母镇定自若地回道:“我儿子是怎样的人,我难道不知道吗?放心好了,这不过是谣言,他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的。”那人看她依然稳如泰山,只好长叹一声,离开了。

谁知没多久,又有一个人跑来告诉曾母,说:“你儿子杀人了,现在都被当地官府抓住了,看来这次是在劫难逃了啊。”

曾母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但仍然正色反驳道:“我儿子饱读圣贤书,修身养性这种事可没少做,怎么可能做出杀人这种事来?你们不要听信了谣言!”

正在这时,门外又跑进来一人,刚见到曾母就开始大声叫嚷起来:“曾子都杀人了,您老怎么还不找个地方躲起来啊,如果官府要连坐(连坐是古代刑罚之一,一人犯罪全家都有罪)的话,您岂不是性命不保了!”

曾母见这么多人都在说儿子杀了人,终于坐不住了,心中也开始怀疑曾子是不是年轻气盛,一时冲动做了错事。想到这儿,她赶紧站起来,连布也不织了,扔下手上的工具,就让那两人带自己出门避祸。

后来,等到曾子回家,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杀人的并不是曾子,而是跟他同名同姓的一个人。直到这时,曾母才长舒一口气,道:“果然,谣言这东西还真是不可信啊!”

点|睛|智|慧

很多时候,我们听来的传闻并不真实,就像今年的抢盐事件一样,因为有传闻说碘盐能抗核辐射,就有很多民众去购买。一来二去,居然传出国家缺盐,再不买的话,恐怕连酱油都没有了。全国人民疯狂了,盐价更是被某些商家炒到十块钱一袋。直到众人看见我们国家资源丰富的盐湖后,这场风波才真正得以平息,而那些抢盐的人看着此时家里堆积成山的盐后,除了后悔别无他法。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对于很多耳中听到的谣言,我们一定要追根究底才能尽信。由此看来,老祖宗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九章 时间检验人心

老祖宗说话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只有走上很遥远的路途,才能看出马的力气大小;只有相处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好坏。

过来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可继承他皇位的儿子——杨广就不同了。他好大喜功、奢侈淫逸,在中国的帝王史上臭名昭著。有人就问了,既然杨广的人品这么次,作为皇帝的杨坚怎么还要选他当继承人呢?其实,这并不是杨坚的错,而是杨广太会装,不仅骗过了自己的父亲,还骗过了天下人。

杨广是文帝的次子,年轻的时候,曾跟随父亲南征北讨,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有一次,他奉命攻打陈朝,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当时的他只有二十岁,领着五十多万大军一路南下。

隋军所过之地,他都三令五申地告诉将士们,让他们必须遵守军纪,要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果然,数十万大军严于律己,得到了沿途百姓的交口称赞。这还不算什么,等到他带兵攻下陈朝后,所有隋军对当地府库的钱财更是分文不取。此事一传开,天下人都不由地竖起大拇指,夸道:“大隋皇帝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年纪轻轻就这么贤德,看来跟着大隋朝当百姓,不会太差的。”

的确,在文帝的治理下,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杨广的美名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赞赏。当时,他见父母崇尚节俭,便一年到头只穿布衣,吃粗茶淡饭,就连住的地方也只是简单装修一下。

有人就劝他,说你身为皇子,还是应该摆摆排场啥的。杨广笑着拒绝道:“住的地方再好,等到睡觉的时候不过就用一张床罢了,有啥好讲究的?还不如把这些装修的钱拿来搞慈善事业呢。”

文帝和独孤皇后见自己的儿子这般懂事,都很开心,而杨广更是在他们面前积极表现,力图做到最好。当时的他为了节约用钱,愣是连一个小妾都不纳,只有老婆——萧氏一个。文帝很欣慰,觉得这个儿子尽得自己的优良基因,而独孤皇后更是对他青眼相加,经常在文帝面前嚷着要改立杨广为太子。

反观太子杨勇,他虽然生性仁厚,但自从父亲当上皇帝后,“皇二代”的作风便在他身上慢慢显露出来。他经常三天两头地来找文帝和皇后,不是要房要地就是要美女,气得二老牙痒痒。时间一长,文帝干脆把这个“败家子”给废了,改立次子杨广为继承人。

文帝死后,杨广便继承大统,成了隋炀帝。他刚一上台,就大改之前的节俭作风,先是修宫殿,接着又号召全国民众开挖大运河,为自己出游造龙舟。为了弥补多年来情感方面的空缺,他还命人四处搜罗美女。全国人民都震惊了:这还是以前那个才德兼备的杨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