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是法国历代国王的宫殿,始建于1546年,完工于1878年,前后延续达300多年之久。卢浮宫的建造是从法兰西斯一世开始的,其中路易十四时期是宫殿建设的兴盛时期。
卢浮宫卢浮宫的建筑艺术展示了法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成就,它和都勒利宫一起共占地约18.2万平方米,是欧洲最壮丽的宫殿之一。
卢浮宫在中世纪时原是国王的一个旧离宫。1546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委派建筑师勒斯考(1515~1578年)在原有哥特式建筑的位置上重新建造新的宫殿,就是现存的卢浮宫院的西南一角。
这个设计采用了16世纪法国最流行的文艺复兴府邸的形式,平面布置成一个带有角楼的封闭的四合院。
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决定扩建卢浮宫,放弃了原来勒斯考的方案,命建筑师勒麦西尔(1624~1654年)开始建造现在的庭院,面积扩大到原来院子的5倍。但他只是向北延长了西面已建成的部分,完全照样造起了对称的一冀,并加上了中央塔楼,成为西面的主体。
内院的立面还保留着原状,这一部分一共有九个开间,第一、第五、第九的三个开间向前凸出,形成了立面的垂直划分部分,它们的上面有弧形的山墙。这种处理虽然完全用的是柱式,但却是法国的传统手法。阁楼的窗子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老虎窗,而是连成一个整齐的立面,好像是第三层楼。中央塔楼部分比两侧高出一层,屋顶也特别强调法国的传统做法,重点很突出。
整个立面的装饰很精致,由上向下逐渐丰富。第一层是科林斯柱式,在檐壁上有些浮雕;第二层是混合柱式,檐壁上浮雕比第一层的深,而且窗子上的小山花里也刻着精致的浮雕;阁楼窗间墙上布满了雕刻,它的檐口上也有一排非常细巧的装饰,这些装饰都出自名家之手。
路易十四时期,著名建筑师勒伏曾为卢浮宫设计了宫院的南面、北面和东面的建筑物,这三面建筑物朝内院的立面部是按照已经完成的部分设计的。1667~1674年,路易十四指定勒伏、勒勃仑和彼洛三人合作重新改建外立面,于是建成了举世闻名的卢浮宫东廊。卢浮宫东廊的设计与建造是完全遵循古典主义原则进行的。
卢浮宫东廊是添加在已经建成的东部建筑物上的,所以它和内部房间没有很好的联系,虽然在建造它的时候拆改了部分原有的建筑物,东立面总长172米,从现在的地面算起,高29米。在建造的时候,因为有护壕,所以下面还有一段大块的石墙基。
这个立面在横向上分成五部分,但是整个立面很长,因此,立面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两列长柱廊,中央部分和两端仅仅以它们的实体来对比衬托这条柱廊。长柱廊采用14个凹槽的科林斯双柱,柱子高约12.2米,贯通第二、第三层,而第一层则作为基座处理,以增加它的雄伟感。这个东立面是皇宫的标志,它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和复杂的轮廓线,以简洁和严肃的形象取得了纪念性的效果。后来依照同样的手法又重建了卢浮宫院的南、北两个立面。
在这个立面上,柱式构图是严格的,它的主要部分的比例保持着简单的整数比,具有精确的几何形。它是古典时期唯理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冷冰冰的计算代替了生动的造型构思。
17~18世纪,古典主义思潮在全欧洲占统治地位时,卢浮宫的东立面极受推崇,人们普遍地认为它恢复了古代“理性的美”,它成了18~19世纪欧洲宫廷建筑的典范。
到了17世纪末,路易十四以全力经营凡尔赛宫,卢浮宫的建设便停顿了下来,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一世时又扩建了卢浮宫院西部的外立面,并拟将卢浮宫与都勒利宫接起来。直到拿破仑三世时才最后完成了现代的路易拿破仑广场南北的建筑,实现了这个意图,即所谓的“新卢浮宫”。维纳斯雕像卢浮宫的规模是巨大的,在技术上与艺术上都集中了当时匠师们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特征。
小读者们,你们对前面的卢浮宫的建筑过程和特色可能了解不多,但你们最清楚的应该是卢浮宫是一个著名的美术馆。卢浮宫目前已改建为法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珍藏着世界上许多珍贵的艺术品,著名的古希腊维纳斯雕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达·芬奇所作的《蒙娜丽莎》画像都珍藏在这里。现在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大约有370万。为了解决人流交通及辅助用房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法国政府提出了扩建卢浮宫陈列与办公用房4.6万平方米的计划,并聘请贝聿铭建筑师进行设计,这就是著名的新卢浮宫金字塔方案,虽然它也曾引起轩然大波,但最后经法国政府批准,仍于20世纪90年代初建成。卢浮宫不仅是一座古典主义建筑艺术的里程碑,而且也是一座享誉世界的艺术殿堂。
亲爱的小读者们,游完了法国,我们又来到了它的邻国——英国。
噢,对了,请问谁知道英国的全称呢?不知道吧。那好,我告诉你:英国的领土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的北面一部分组成,其中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岛合称为大不列颠,因为英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所以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好了,接下来我们还是去看一看该国的建筑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