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
12155100000008

第8章 四季养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2)

中医治病非常重视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在不同的季节,选方用药很有讲究,此乃中医独具之特色。我们临床如何运用这个原则,必须掌握疾病的季节和患者阴阳气血的盛衰,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调整自身之阴阳,禀素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好转,遇秋冬加剧,治疗当在春夏之时给予温补,到秋冬时即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复发。对一些慢性病,如老年性气管炎、虚寒久痢等症,在夏季服用一些温阳补气之品,以培土生金,入冬发病必然减轻。凡属阳虚的诸类患者,若能采取“冬病夏治”之策,往往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是春夏养阳的具体措施。同样对一些阴虚患者,每遇春夏多见头疼眩晕、口干舌燥、咽喉疼痛、目疾等症。若于秋冬给以益阴养血、滋补肝肾之剂以壮水制火,往往会减少这些春夏火热之疾,所谓“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是也。这便是秋冬养阴之法则。

中医养生小提示

适时更衣纳食,选方择药,补阴阳之不足,抑阴阳之有余,保阴阳之平衡,是女性防病治病的关键。再者,阴阳本是矛盾的统一,两者是互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谓也。

§§§第六节 夏季养生,需滋阴去火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

——朱丹溪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然而夏季也应该注意养生。

朱丹溪认为,夏季养生注重“滋阴去火”,那么如何能做到滋阴去火,达到养生的目的呢?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晚睡早起

夏季养生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因此夏日午睡是夏季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又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重调精神

夏季烈日酷暑,腠理张开,汗液外泄,汗为心之液,心气最易耗伤,所谓“壮火食气”。要做到神气调养就必须做到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使心神得养。因此,应多参加一些文娱活动,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这样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3.要防晒护肤

夏季养生也应重视防晒护肤。夏季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容易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夏天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

4.要巧运动

夏天气候炎热,对人体消耗较大,若长时间在阳光下锻炼可能引起中暑,所以,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到公园、河岸、湖边,或庭院,选择合适的项目锻炼,如太极拳、太极剑、广播操、慢跑、散步等。去江河湖海进行游泳锻炼,更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调节情志,增进健康。

5.防中毒

夏季养生要注意饮食卫生,防中毒、中暑。盛夏细菌繁殖迅速,70%的食物中毒发生在夏季。老人、小孩胃肠功能薄弱,抵抗力差,发病后极易发生脱水而危及生命,故应做好预防工作。

6.要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养生中的精髓所在。“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中医养生小提示

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第七节 长夏避免湿邪而发病

长夏防湿。

——《理虚元鉴》

中医称夏末秋初为长夏时期,其气候特点是多湿,所以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特别告诫说:“长夏防湿。”这个季节多雨潮湿,水气上升,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粘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致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热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有碍于机体蒸发散热,而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出现体温调节障碍,常常表现出胸闷、心悸、精神萎靡、全身乏力。

长夏防湿,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环境,避免潮湿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下部。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妇女带下、下肢关节疼痛等,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因此,在长夏季节,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2.饮食清淡,易于消化

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因为人体后天之本——脾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季节湿邪最易伤脾,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脉濡等症。若影响到脾气升降失司,还能出现水液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也可见到下肢肿胀。

因此,长夏季节最好少吃油腻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同时,饮食也不应过凉,因为寒凉饮食最能伤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足。

此外,由于夏季消化功能减弱,一定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应多食清热利湿的食物,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日常清热利湿食物以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最为理想。

3.避免外感湿邪

由于长夏阴雨连绵,人们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倦怠、身重、嗜睡等症,严重者还能伤及脾阳,造成呕吐腹泻、脘腹冷痛、大便稀薄。

因此,长夏一定要避免湿邪侵袭,做到外出带伞,及时避雨。若涉水淋雨,回家后要立即服用姜糖水。有头重、身热不扬等症状者,可服藿香正气水等。

此外,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极易发霉,人也会感到不适。穿着发霉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因此,衣服要经常晒一晒。

总之,根据祖国医学“春夏养阳”的原则,长夏防湿的关键在于要保养人体阳气。只有阳气充足,湿邪才不易侵犯。

中医养生小提示

炎夏不可远途跋涉,应就近寻幽。早晨,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森林散步,吐故纳新;傍晚,可漫步在江河湖畔,习习凉风会涤尽你心头的烦闷,暑热顿消。

§§§第八节 夏天宜喝绿豆汤

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润皮肤,消水肿,利小便,止泻痢。

——《随息居饮食谱》

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人们都知道喝绿豆汤以清热解毒。民间广为流传“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这一健康谚语。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懂得用绿豆汤清热解毒。

唐朝孟洗有云:“补益元气,和调五味,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清朝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称其“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润皮肤,消浮肿,利小便,止泻痢”。

中医认为,绿豆性味甘寒,入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说:用绿豆煮食,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消暑解渴、调和五脏、安精神、补元气、滋润皮肤。

可见,绿豆汤不但能消暑解毒,还具有滋养皮肤的功效。所以现代女性最好在酷夏多喝一点绿豆汤,以达到健身和美肤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