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
12155100000007

第7章 四季养生—顺应自然,天人合一(1)

§§§第一节 养生要注重天人合一

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日夜轮回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因此养生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养生也要因时、因人而异,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必先岁气,毋伐天和。

——蒲辅周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养生要考虑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我国著名老中医蒲辅周认为各种不同气候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发病因素,因此要注意自然气候和季节等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如麻疹病,多发于春季,但其他三季也有发生,症候有所不同,治法亦有同有异。

1945年夏末,成都连绵大雨,许多小孩患麻疹,发烧不止,疹毒在皮下隐伏,发不出来,医生们用辛凉宣透法医治,不见疗效,患儿丧生者与日俱增。蒲辅周断定此次成都小儿麻疹,与多雨温热的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于是改用温化之法,在方药中加进麻黄一味,使患儿疹毒豁然而出,热退神清而愈。此法推广,均获奇效,为防治麻疹病立了奇功,被传为佳话。

自然界中各种气候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而气候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关节炎、心脏病等会根据气候变化而发病,气候的变化还会使人心烦意乱或心情舒畅。因此,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规律,以便在容易心情烦躁时加以克制,在容易发病时注意预防。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湿度对人的影响

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当然,这种不好的情绪有些是因为社会因素。但研究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有较多的人会得忧郁症;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2.极冷极热气候对心脏病人的影响

极冷的气候会使人的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冬季里死于心脏病的人会比其他季节要多。因为气温非常低时,血液从皮肤流入体内,心脏要用力拍压血液以保持身体温暖。所以,寒冷的气候某些费力的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夏天是心脏病人的另一死亡高峰期。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

3.阳光对人的影响

阳光对情绪确有益处,尤其是在冬天。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会更乐于帮助别人并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但夏季的暑热晴天除外。

4.干燥的热风对情绪的影响

干燥的热风会影响人们的情绪,降低办事效率,使人们反应迟钝并容易发怒。这有可能是因为干燥的热风减少了空气中的负离子,有调查表明,负离子使人欢快。

5.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大气压的变化会引起许多健康问题。当大气压发生变化时,人体内的腔窝也会随之变化。气压下降会使窦发生毛病,产生窦炎和窦膨胀;气压升高对人关节有很大影响;气压降低还会使人焦躁不安。

中医养生小提示

春夏五种水果不宜多吃:

草莓:中间有空心、形状畸形不规则且过于硕大的草莓,除极少部分属于高产新品种外,一般都是使用过量激素所致。这样的草莓吃起来味道不好,且不利于健康。

甘蔗:春季的甘蔗大多为秋季的存货,储存了一个冬天后,极易变质。这样的甘蔗容易使人中毒。

菠萝:菠萝中含有生物甙和菠萝蛋白酶,为预防过敏反应,菠萝切好后一定要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十多分钟,破坏菠萝蛋白酶后再吃。

香蕉:为了让香蕉表皮变得嫩黄好看,有的不法商贩用过量二氧化硫来催熟,但果肉吃上去仍是硬硬的,一点也不甜。二氧化硫对人体是有害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加温熏熟。

葡萄:一些不法商贩和果农把催熟剂乙烯和水按比例稀释后,将没有成熟的青葡萄放入稀释液中浸泡,过一两天青葡萄就会变成紫葡萄。

§§§第二节 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正气必虚。

——《黄帝内经》

自然界分布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气,以运化万物。人体秉承着五行运化的正常规律,因此才有五脏生理功能。不仅如此,人们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而生存。所以,人与自然环境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和人的关系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样,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可是,人对自然不是无能为力的,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真气)充实,营卫通畅(指人的周身内外气血流畅),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即安和健康。

所以四季养生保健的根本宗旨在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何一种养生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诸气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养,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内养正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养精神,采用养神畅志与立志修德相结合,促使精神内守,真气存内,防病益寿。

有一次,黄帝问养生专家歧伯:“为什么先人们能活上百岁身体还很健康,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就过早衰老了?”歧伯说:“古时候的人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的避让,以便使思想闲静,排除杂念。这样调和好了自身的正气,就不会得病了。”黄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照歧伯的方法修炼了起来。

黄帝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约束自己,消除不切实际的欲望,使心情尽可能安定。由于精神专注,他劳动虽很辛苦,但并不觉得疲劳。由于在物质上没有奢望,所以他心情一直很舒畅。吃饭时,不管是什么他都不嫌弃。衣服不管是质地好的还是差的,他都很开心。他喜欢与民同乐。虽然他是国家的领袖,但他尽职尽责,为百姓造福,从不自以为尊贵。

因为黄帝心静如水,加上他从不懈怠,所以他不受外界的干扰,常保有“天真之气”,这应该是他长寿的秘诀了。

“外慎邪气”则是警惕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主要是从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调摄养生。

张仲景认为,邪气刚入于人体之表,应当及时治之,“勿使九窍闭塞,如此则营卫调和”,病邪就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是养生祛病益寿之妙法。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持这种做法,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得过什么危急重症,更没有因病重而卧床不起。

外慎邪气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自己的生活注重节制,忌“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应当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要因天气寒冷就穿着过暖,也不要因为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方面则要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态自然能够改善身体状况,减轻乃至避免机体发生病患的可能。

中医养生小提示

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但因多种原因,疾病的发生,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何种疾病,都会对人体正气也就是生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是导致早衰的重要方面。一生无病或少病的人,衰老缓慢,寿命较长。一旦疾病发生,就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阻止病邪的转变,防止其进一步加重和恶化,以免造成不可挽救的局面。

§§§第三节 顺应自然,改变起居时间

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黄帝内经》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庖丁的刀用了19年了,宰杀的牛有几千头,但是刀刃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原因是他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懂得“因其固然”的道理。

牛的骨节有间隙,刀刃却很薄,他杀牛时按照牛的生理构造,避开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用薄薄的刀刃插进有间隙的骨节,就“游刃有余”了。

这个寓言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避开是非的纠缠,避开错综复杂的混乱局面,摆脱不利于身心的欲望和追求,顺应自然,就可以保养身体,享尽天年。

《黄帝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来以后再起床。

1.春夏晚睡早起

这是为了顺应自然界春夏长的特点,有利于机体内阳气的生长。

2.秋季早睡早起

这顺应了秋收的特点,早睡以利于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张。

3.冬季早睡晚起

动植物多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年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特点而适当地减少活动,以免扰动阳气,损耗阴精。所以传统养生学提出人们在冬季早睡晚起,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健康有益。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冬季早睡晚起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利于预防疾病。

中医养生小提示

睡觉时不要蒙着头,因为蒙头睡觉,不利于吸进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人吸进的氧气少,吸进二氧化碳多,不利于熟睡,更不利于健康。

§§§第四节 春季养生宜多食甘

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千金要方》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指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中医认为,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中,首推大枣和山药。经常吃山药或大枣,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如果将大枣、山药、大米、小米一起煮粥,不仅可以预防胃炎、胃溃疡的复发,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几率,因此非常适合春天食用。

除了大枣和山药之外,甘味的食物还有: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等,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最好多吃一些。

此外,要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

春天是各种慢性胃炎、胃溃疡、胆结石、肝炎等疾病最容易复发的季节。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平时最好多喝点山药粥、小米粥,对山楂、乌梅等酸性食物一定要敬而远之。

滋阴润燥食谱:

1.蜂蜜萝卜汁

白萝卜500克,洗净去皮切碎,榨汁备用。每次取60毫升萝卜汁,加入20~30克蜂蜜调匀服用,每日3次。

2.蜜蒸百合

百合50克,蜂蜜50克。将百合洗净,脱瓣,浸清水中半小时后捞出,放入碗内,加入蜂蜜,蒸约1小时即成。

3.百合莲子粥

取干百合、莲子、冰糖各30克,大米100克。将莲子清洗干净,置于水中泡发。干百合、大米分别淘洗干净后,与莲子一同放于锅中,加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小火熬煮,待快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成。

中医养生小提示

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强壮、滋补的功效,最宜病后调理。粳米若经过炒、焙、烤之后,食之味香,促进食欲,并可消食导滞,收敛止泻。

§§§第五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基本,坏其真矣。

——《素问·宝命全形论》

古代圣人能“法天则地,提挈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故尽其天年而度百岁。因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生活在天地间,必然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在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保全自己。天有寒暑之变,人有虚实之异,“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人们为了健康长寿,减少疾病,就得适应四时之变,“保持天人合一”。

四季交替,我们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

1.随着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地有寒热温凉四气,人有虚实表里四异。因此人必须随着四季气候变化而调寒温。《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基本,坏其真矣。”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也就是初春不宜脱棉衣太早,谨防风寒侵袭,损伤阳气。由于春季风高气凉,气候多变,若衣服单薄极易受风着凉,侵伤人体初升发之阳气,幼阳受损众病丛生,应当穿暖和些以保阳气;秋季不宜过早地裹棉而损伤阴气,由于秋季是收敛的季节,身穿太厚,汗出津津,势必阴虚不潜阳,发生阴虚阳抗的疾患。所以科学更衣,适调寒温,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结合四时特点,调整饮食起居

阴阳是化育万物的根本,有阳气万物才能生化,有阴气万物方能成形。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这种阴阳变化是促进万物生长化育收藏的动力。因而养阳以助生长之本,养阴以助收藏之源,阴阳本是互根为用的,也即春夏养阳是为顺利度过秋冬,秋冬养阴又利于安度春夏。如果春夏之时不能维护阳气,造成风寒侵袭或恣食生冷,则损阳伤脾,至秋冬常患消化不良性腹泻,此乃脾胃阳虚之故也。若秋冬不能养育阴气,房劳纵欲或过食辛热,伤及阴气,到来年春夏多患火热之症。此阴虚阳旺之故也。

春夏之季自然界阳气渐盛,气候渐暖,到盛夏气候炎热,此时应早卧早起以避光,阴居以避暑,保持精神清爽,谨防大汗淋漓,汗后着风而伤阳气,宜食绿豆、西瓜等以清暑益气。秋冬之季自然阴气渐盛,天气由凉转寒,尤其到隆冬,地冻冰裂,气候严寒,此时应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深居简出,引火取暖,加强运动,宜吃一些大枣、羊肉之类补品御寒,适应收敛之势以保阴气,从而达到“正气血存,邪不可干”的目的。

3.根据四时季节,科学选药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