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从小为孩子积累成才的资本
12206200000012

第12章 情商资本(3)

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所以,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勇敢挑战自我。

多管齐下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从婴幼儿时期,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帮助他们确立一种信念,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找到在社会、在家庭中的位置。

5个月的蓓蓓是母亲到了35岁才得到的宝贝。为了蓓蓓,父母做了精心的准备,家里请了阿姨,母亲辞去工作在家里照顾蓓蓓。阿姨、母亲围着蓓蓓团团转。只要蓓蓓一有哭声,两个人中必有一个到小床边来探视。渐渐地蓓蓓养成了习惯,只要床边没有人探视她,就会发很大脾气,拼命踢,拼命叫,有时脸都会叫得发紫。等到床边出现了大人关切的面容,蓓蓓便会很满意地笑一笑,仰着头看床上吊的玩具,伸出手去碰一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妈妈不禁很奇怪:好好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啊?

妈妈认为蓓蓓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唯一的缺点是不能独自玩耍。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蓓蓓却是个缺乏被人鼓励的孩子。因为她认为只有当有人在哄她的时候,自己才会有地位,否则的话她就没有地位。她不知道当没有人来照顾她,来哄她的时候,她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一个完整的人第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需要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人,我们在这里讲的自给自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如何照顾自己。5个月的蓓蓓还不能做其他的活动,但有一件事她可以开始学习,那就是如何自娱。蓓蓓学习的是如何娱乐自己,如何能够不被周围的观注所支配。妈妈的做法过分地保护了蓓蓓。从妈妈的行为里,蓓蓓学会了只要一哭就可以引起妈妈的注意,享受妈妈的专注的爱。

做妈妈的可能认为一个幸福的孩子就不应当哭,她认为只要蓓蓓哭了,那就是不幸福。父母尽了一切力量想使蓓蓓快乐,但是在她做这种努力的同时,却阻止了蓓蓓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母亲,妈妈应该在每天留出一段时间让蓓蓓自己照顾自己,给她一些玩具,如果她还是要哭的话让她去哭。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培养她独立自主的能力。当然让孩子去哭对母亲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只有这样做才会使蓓蓓成为真正幸福的孩子,只要想到这一点,母亲就不会觉得让她哭是件痛苦的事情了。一个只有得到别人注意才高兴的孩子,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孩子。真正幸福是不能依靠别人的注意得到的,它产生于自立的活动中。

3岁的柯力在一旁看着妈妈插花,玻璃花瓶的底部要铺上一层人造石做装饰。“妈妈,我来帮你。”柯力抓起了一把小石子。“不,你会把花瓶打坏的,在旁边看妈妈摆,好吗?”“我不会打破花瓶的。”柯力仍要继续,妈妈一下抓住了他的手:“到楼上去玩玩具,不然妈妈要生气了。”柯力没趣地离开了客厅。

孩子们一降生到世上,就充满了强烈的参与欲望,希望能加入到这个社会中,同别人一样能够做许多事。这种欲望便是学习的动力,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柯力主动要求帮忙是这种精神的表现,妈妈应当表示欢迎,并用积极的态度来鼓励他。与自信心比起来,一个玻璃花瓶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当然我们应当给予一定的指导,避免打破花瓶。我们可以这样说:

“一个一个地放,不要丢进去,轻轻的,这样瓶子就不会打破了。”

柯力受到这样的鼓励一定会很高兴,在这样一点一滴的实践中,他的自信心就会逐步成长起来。

我们应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自主能力。我们应当在他们一出生时就开始这样做,并持续到他们成人为止。

生育一个孩子是十月怀胎的事,而培养一个孩子将耗用父母一生的精力。在我们的孩子生长的每一时刻,我们都要向他们灌注必要的养分,适时地鼓励孩子是我们给他增加信心和信念的一种有效方式。我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们应当用这种态度去解决和处理儿童成长时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需要鼓励,需要我们尽全力帮助他们发展和保持这种勇气。

三、塑造孩子自我激励的良好素质

信心是成功的力量源泉,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学会保持不败的信心的方法,必定能推动孩子明天的成功。

——[法]马丁·加尔

自我激励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财富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人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和方法。它是利用某种诱因使人的潜力处于激活状态,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处于一种有活力的自觉行动的良好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潜力。

自我激励就是将上述过程完全由自我来完成,这是人的一种高度自觉性的表现。自我激励就是自我激发、鼓励自身的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和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自己鼓励自己。自我激励是伴随着感性和理性、情感和意志、心理和生理的复杂过程。

自我激励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奋斗的无穷动力。一旦孩子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就等于为他们的生命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具有高情商的孩子往往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绪,即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环境下或者自己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与环境及他人的关系,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挫折。因此说,塑造孩子自我激励的品质也是培养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像大教育家兼心理学家威廉·瓦特所确定证实的,情商是支撑孩子积极心态的基础,它总是让他们表现出具有生命活力的行动,而不是受环境和其他影响的消极行动。因为,这些行动都是在自我激励的心态下所作出的。

可见,思想对于将感情从消极改变为积极,正和行动同样具有刺激性与效力。其实,在行动表现出来之前,激励主要是一种心理过程。一般说来,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包括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对人的激励。

自我激励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的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一般地说,成绩与能力(智力)成正比,即能力强的人绩效也高。但也往往有相反的情况,即能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强烈的动机激发去弥补能力的不足,还可以靠自己强烈的进取心、过人的动机内驱力去取得与自身能力不相称的特殊成绩。相反,一个能力很强的人,由于缺乏自我激励,缺少实干的愿望,也将一事无成。

自我激励能力强的人,经过运用自我暗示和自治式的刺激,即用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知觉、思维、想像、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状态产生某种刺激。这种自我刺激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通知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致力于什么和怎样行动,因而它能影响并支配人的行为,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个看不见的法宝。

每个人所想要的和能够实现之间总有一段距离,在不同人的眼里,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使这段距离或长或短,其实,这段距离的长短实际上最终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使心里想做,但若无目标的话,也不会干得起劲,相反的,若有个目标,例如想取得某种资格想成为正式选手想塑造一个新的自我,那就需要有来自每个人内心的激励。

成就的动机再加上切实的实践,使激励的内容包含着富有成效的材料,而一个人内心的自我提升以及外在行动的参照借鉴使我们每个人成功的机会多一些,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用激励的脚步走完。

不论是谁,大概没有人会想当棋盘中的一枚棋子受人摆布。人生活在社会中,最主要的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理应都会有充实感。但是充实感如果还没有真正从内心表现与激发出来,也就只能停留在遐想与妄想的境地。

任何人总有一二种自己拿手的技艺。例如,对宴会上即兴表演有自信的人,在参加宴会时,总会迫不及待地等待上场,以便一显身手。想想,当时那种场景下充实的心情吧!

这实质上是因为心怀自信所带来的充实。

既然孩子已经决定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就要教导孩子在想过之后,投入到真正有自我效力的激励的心态与行动之中。

但如果父母长期给孩子以消极的评价,如批评、指责甚至打骂等,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出现自卑感、无能感,甚至破罐子破摔,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从点滴做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要从肯定孩子的优点一点一滴做起。

一位留美华人这样写道:“那天,我女儿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丽娜在我家画画,女儿要和她出去玩时,我顺手要把一堆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纸张扔掉,丽娜见状急步过来对我说:‘阿姨,别把这些画扔了,我还要带回家去呢。’见我没说什么,她又问:‘你不喜欢我的画吗?我妈妈一定会喜欢。她告诉我,不管我做什么她都喜欢,因为她爱我,我是天下第一。’看着丽娜的那认真劲儿,我知道,她的自信在妈妈的培养和鼓励下已经根深蒂固了。我自愧不如丽娜的妈妈,她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树立信心,而我险些将孩子的自信心毁掉。”

还有一位留美多年的华人深有感触地说:“你可千万别随便批评美国孩子,哪句话说不好,人家就会告你一状。”原来,他曾临时帮美国人带孩子,那个小姑娘边看电视播出的冰上舞蹈节目,边在那里笨手笨脚地模仿。她边跳边对这位华人说:“阿姨,你看我跳得是不是最好?”这位华人好心而又认真地对她说:“你现在还不是,你要努力,才可以做世界第一。”这话在中国人听来没一点问题,既实事求是,又有鼓励鞭策。谁知那个美国女孩听后却哇哇大哭起来,像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可能她一直都在妈妈的认可和鼓励下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而这位华人随便一句话,无形中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可见中国人的处事观念与美国人不一样。

在美国,无论孩子长得多丑,别人都不会对她说真话,而是告诉她(他)长得有多么可爱,多么讨人喜欢。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常说的话是:“你是最美丽的、最聪明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当总统!”“失败怕什么,这次不成,下次不就成了嘛!”“啊,考了80分,不错啊!比老爸当初强多了。”

更多的是从家长的嘴里吐出“孩子,我为你骄傲”之类的话。

安西拉的女儿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在小学曾是令小朋友们羡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在女儿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她让女儿跳了两级上了中学。到了中学,由于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活跃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了。

安西拉在和孩子聊天时,孩子流露出了中学的学习没有小学有意思的思想,安西拉为之一震。

她没有急于给孩子讲中学学习知识的重要,也没有后悔当初让孩子跳级,而是像往常一样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思考女儿的难处。

女儿从学习成绩冒尖到学习成绩落后,孩子没有了过去的优越和自豪,心里是难以平衡的。同时,孩子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摸着门,怎么会觉得有意思呢?安西拉认为,孩子的关键问题是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只要重新唤起女儿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的规律,孩子一定还能学得很好。

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安西拉经常向孩子指出孩子想不到的自己正在取得的进步,具体地帮助孩子复习每天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孩子在课前做好预习。当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好转后,安西拉开始教给孩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章节小结等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孩子在主动的学习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能学好中学的知识充满了自信心。安西拉从细微处帮助孩子恢复了在学习上的自信,帮助孩子跨过了中学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心理障碍,使孩子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这些美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经验告诉每位家长,家长要像爱护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爱护孩子的自信心,并加倍小心地培育孩子的自信心。

要想使孩子的学习处在轻松的心理环境中。家长就要点点滴滴地帮助孩子不断地清理心理上的畏惧感,通过言行举止使孩子增强自信,让孩子相信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才干,能够圆满地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表扬能够激励孩子的人生自信

表扬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表扬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以及荣誉感,鼓舞孩子的勇气,使孩子觉得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回报。

有个小女孩平时很顽皮,整天不是在家把东西翻得乱七八糟,就是在外面跟别的孩子吵架,而且成天脏兮兮的,不是扣子掉了一个,就是裤子破个大口子。妈妈让她做家务,整理房间,她从来不听,妈妈伤透了脑筋。突然有一天,这个小女孩想表现得好一点,于是她早早起床,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还主动提出要帮妈妈做饭,一整天,她都没出去玩,在家也安安静静。这一天,她的表现简直可以说是无可挑剔。可是,在睡觉前她却哭了,妈妈连忙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们难道没发现我今天是个很乖的孩子吗?”

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竟忽视了孩子的良好表现,没有及时表扬孩子。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并不少见。她们总是特别容易发现孩子做错事,但对孩子做得很好的事却很少发现,甚至视而不见。在对待孩子的某一行为问题上(如拆玩具),父母常只看到孩子的消极面(破坏行为),而很少看到其积极方面(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做得对是应该的,不值得表扬,或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根本没什么值得表扬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父母总以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所以有的孩子经常会生气地对父母说:“你们只看见我做错事,我们做好事的时候你们怎么看不见?”

父母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把孩子看作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表扬和鼓励。他们也会犯错误,但家长要相信他们多数情况下不是故意的,不要总是指责、批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用激励树立孩子的自尊感和成就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激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是父母应时刻关注的步骤。有了自信心的支持,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