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文化修养、家庭藏书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兴趣等等,都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家庭成员如果说话粗俗、词汇贫乏,必然会从负面影响孩子。特别是和孩子接触最多的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高文化素养,注意语言美,使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典型。
父母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化的语言来教孩子。
父母说话时要发音正确,要词汇丰富,语言精练通达,符合语法规范,重视用标准的语言训练孩子,加快孩子的学说话进程。
和孩子说话是培养孩子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父母与孩子说话时,要特别注意讲究说话的艺术,为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和孩子说话时语速要比较慢,要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不可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也不要恐吓孩子,说些使孩子不高兴的话或者在孩子面前讲他人的坏话。父母对孩子说话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的、禁止性语言;多用提问的方式跟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语言对孩子的行为有强化作用,对孩子好的行为父母要多讲、多鼓励。凡是不好的行为,要尽量避免去强化它,最好是少议论,或是从其他角度,从积极方面去讲。
父母与孩子间良好的语言交流,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性格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话是推动孩子智力发展的引擎
在发展口语方面,电影《魔术师》中的多萝西说得对:“任何地方都不能与家相比。”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他们的进步。当他们刚刚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细心照看他们,帮助他们掌握口语。
我们平时要十分注意孩子说了什么,以及怎样说的。
父母一定要记着告诫自己:当孩子长到一定大的时候,绝不能再把奶嘴塞到他嘴里。把他的嘴堵上,使他不能说话,这是愚蠢的。无论跟孩子说什么话,要尽力给他们留出应答的时间。
孩子在婴儿时期,父母取下尿布后,轻柔地问:“感觉怎么样?”尽量等一会儿,希望他能用开心的微笑来回答。只有在他有所回应之后,才接着说:“这样多好哇!”仿佛他也在对话中扮演了一个角色,而妈妈在对他的话做出反应。“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妈妈问道,仍然等他回答,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似乎相信这光屁股的腿乱踢的婴儿立刻就会详细地回答。此外,妈妈还用语言描述出他们一块做的每一件事。要是他们一起玩橡皮泥,孩子用泥球打另一块泥,妈妈就说:“打它!”并且和他一块打。“打它,把它打破。”然后,如果他拿起一张拍扁的饼,妈妈就说:“它扁了!”还用手抚过平面。如果他用手指穿透饼,弄了一些洞,妈妈就说:“你在凿洞。”妈妈经常这样说出孩子头脑中很可能有的想法。语言学家弗朗克·史密斯指出,人们见到一个婴孩时,就自动开始跟他说话。如果自己没有孩子,就与别人的孩子说话:“喂,你好,小宝贝!”。
当然,并非每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年人都会不断地描述出孩子周围发生的事。语言学家雪利·布莱斯·希斯研究过不同社区的居民怎样与他们的孩子谈话。她得出结论:一个家庭的“谈话方式”是否与老师一致,与孩子在学校最终能否学习好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孩子与连续描述他的经历的成年人生活在一起,他就会在学校表现得更好。“好,我们来吃早饭吧。这是面包。我们还要喝牛奶……”
孩子一旦学会了说话,大人让他们自己连续评述身边的事也是十分有用的。“用这些锅和盆在做什么呢?”大人问。当孩子再长大些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复述一天发生的事。“你和爸爸出去散步了吗?你们去公园了吗?在公园干什么了?”希斯指出:“要求孩子连续评述正在发生的事和回顾已经发生的事使得他们在家里不停地得到造句的训练,这些造句方法对成功地描述和复述一个人的经历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打下谈话的基础后,父母才开始正式教他们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这些是学校教育的基点。希斯说:“孩子们逐渐学会故事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提供故事场景、按时间顺序讲述,甚至有时还会总结故事的含义。”
或许妈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孩子说话,是在连续描述你们共同的奇遇;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短小的句子和夸张的语调对婴儿学说话是很有帮助的。无论一起做什么——摆餐具、喂小猫、买食品、洗手,都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时机。
有趣的是,当孩子学会说话以后,这种对口语有意识的鼓励停止了。相反,我们开始教导孩子说话要轻声,少说话,不要参与大人的事。
哈维·维纳尔在他的《与您的孩子交谈》一书中写到美国教育部的一次调查,美国妈妈每天与孩子谈话的时间少于30分钟,父亲花的时间还要少。根据一些民意调查的结果,父亲们平均每天花15分钟与孩子谈话。另有调查表明,父亲每周与孩子说话的时间平均不到30分钟。在《朗读手册》一书中,作者吉姆·特里利斯指出,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周花6小时购物,30小时看电视,与每天在家里和孩子面对面谈话的时间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做家庭妇女的妈妈,她们平均花9.5分钟与孩子做一对一的谈话,有工作的妈妈平均花10.7分钟,父亲花的时间更少。
“大多数父母在繁忙的工作日中也能找到时间做其他事,尽情地边喝咖啡边休息、吃午餐、晚餐、读报纸、看晚间新闻或球赛、洗碗、挂半个小时电话、开车去购物中心,从不错过他们喜欢的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然而,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找些时间与孩子谈谈话呢?
原因之一在于,当学走路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们说话的能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把全部注意力转向阅读和写作,却没有意识到谈话仍然是推动他们智力发展的引擎。
如果我们不与自己的孩子交谈,那么就没有人与他们交谈。因为许多研究表明,学校无法有效地帮助我们的孩子发展口语能力。某位专家认真监听了来自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20个孩子在家里和学校的谈话,他发现,即使来自“语言最贫乏”的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得到的口语方面的帮助也远远超过在学校所得到的。他说:“在学校,孩子们不仅很少与成年人说话,而且即使有对话,孩子的话题也很少,表达的意思范围更窄,通常句子的语法结构也更简单,由他们发起的对话所占比重极其小……孩子在学校变得更被动。”
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在家里与孩子的对话,并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对话机会。
创造一个尊重与理解的交流环境
作为家长,你与孩子经常交流吗?你知道怎样才能尊重孩子吗?
与孩子交流,最常见的套话是“我在你这么大的时候……”
面对这种沟通方式,孩子的本能反应是闭上嘴巴。虽然他们的眼睛仍在盯着你看,可耳朵根本不在听。类似于“等你自己有了孩子,你就会明白的”之类的话也同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孩子最关心的是现在,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对他们都不会产生作用。良好的沟通应该是用现在时来解释你的行为。
父母要认真地听孩子说话,不在孩子讲话时插话。等孩子把话讲完时,你不妨复述一下他讲话的要点,问问他是否是这个意思,这也是对他的尊重。要知道,在大人眼里很不起眼的事情,在孩子眼里却可能是很大、很重要的。
什么时候听与怎样听一样重要。家庭沟通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休息时,做家务也是交流沟通的良机。
家长的慈爱是最温柔、最恬静的交流手段,表达慈爱的方式也有讲究。孩子不喜欢大人在公共场合表达爱意,因而在这种场合父母可采用一些无声语言。
家长允许孩子参加家庭问题的讨论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孩子会愉快地接受家长的决定,二是他们因此视自己为家庭中的一个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当然,尊重孩子的意见并不意味着迁就孩子。
与孩子交流的问题,的确让不少身为父母的人感到困惑和头痛,但生活中也不乏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的例子。
有一次在学生座谈会上,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说:“我长大了,父母给了我一个有锁的抽屉,可渐渐地,我不上锁了,当妈妈问起何故时,我回答,‘我不想再锁住自己的心扉’了。”他又说:
“其实,我也有过不愿与父母交谈的时候,常常怨恨父母扭曲了我的‘自我’。但每当发生争执时,父母先是沉默,然后平心静气地说:‘我们信任你,你可以尝试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我,只要你有道理,可以不考虑我们的要求……’但后来,我终于发现,错误的常常不是父母,而是我自己,真正了解我、尊重我的,还是父母,于是,我逐渐地学会以采撷父母的人生精华来滋养自身,并争取借此走出一条比父母更加辉煌的人生道路。”
此例说明该学生家长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掌握了其心理特点,从而为相互交流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
要想让孩子爱说话,就要让孩子体验说话的愉快。让孩子拥有这种经验非常重要,孩子天生喜欢说话,因为说话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让他人了解自己。由于这种基本欲求得以实现,所以孩子能够通过学习说话享受愉快的经验。
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大有学问,那么,父母怎样与孩子交流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呢?
(1)尽量和孩子多说
与孩子说话应不放过任何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孩子起床,可问他梦见什么;放学回家,可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晚饭后休息,可聊聊白天的见闻;洗衣服做饭时,可边做边聊;看电视、阅读时,也可以就节目或书本的内容简单地谈谈,还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思考;节假日与孩子逛商店、游公园,可见事论事……总之,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尽量和孩子多说话,即使是婴儿,经常与其逗话,婴儿也会变得异常活泼。
(2)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
良好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为此,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说话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更要想办法激发他说话。可找一些孩子喜爱的玩具同孩子一道玩,边玩边与孩子交谈。交谈时,应多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可以问孩子:“小花猫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到哪里去弄吃的呢?”孩子会说:“小花猫饿了会去捉老鼠吃。…‘到哪里去捉?怎么捉呢?’’引导孩子多看、多想,让他有话可说。还可以找几幅图片给孩子看,看后让孩子讲给家长听,引发孩子积极思维、大胆想像。平时还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这样,孩子的话才能逐步多起来。
(3)不打断孩子的话
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不要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允许孩子申辩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家长喜欢那种俯首帖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还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
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病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家长能有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一种快乐,与孩子之间良好的语言交流,会使您的孩子更聪明。
三、培养孩子的交际语言能力
说话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直接、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方式。因此,父母培养和锻炼孩子交际语言的能力,便是为孩子明天的成功积累资本。
——[法]欧·惠特曼
社交是锻炼孩子说话能力的舞台
社交是孩子锻炼自己说话能力的一个大舞台,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角色,全靠在这个大舞台上的表现。
现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很少有兄弟姐妹;父母又担心孩子出事,成天把他们关在家中。孩子想找小伙伴玩,父母怕他们在一起闹纠纷,或者怕自己孩子跟别人学坏,也有人认为让孩子写写字,练练画,学学钢琴才是正经,与别的孩子玩是不务正业。孩子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一切活动又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只有在相互交往中,孩子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从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也有利于将来适应社会。
因此,帮助孩子结交朋友,发展和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成为父母面临的又一新的问题。为了孩子以后的社会交往,为了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父母要让孩子走出家门,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与同伴正常交往。
为此,家长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帮助孩子正确结交朋友
首先,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邻居的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可少。有些专家认为,如果仅仅从孩子发展这方面考虑,假如自己的孩子不能与邻居的小朋友友好相处,宁愿搬家找个合适的小朋友,也不要使自己的孩子孤独起来。
其次,父母要结合孩子交往的实际,指导孩子与伙伴们融洽相处。要让孩子逐渐明白一些社会行为规范,并随时监督孩子的社会行为,因孩子的控制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当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家长们不必急于评判是非,而应首先平息他们的争吵,再心平气和地了解吵架的原因,加以教育。父母要让孩子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感情,不要高声嘲笑别人。
若确有坏孩子影响自己的孩子,家长就要出面加以干涉。孩子间交往中出现了不快,大人们一定要把它仅局限于孩子之间,不要弄得家长相互不和。
(2)为孩子提供交往的场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交际圈会越来越大。这时,家长应提供孩子交往的场所,如请别的小朋友来家玩。如果孩子总想到别的小朋友家玩耍,很可能是由于他意识到父母不欢迎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或者孩子以为家长讨厌他们吵吵闹闹;或者孩子以为家长怕他们把家里闹得乱七八糟。另外,也许他害怕家长在小朋友面前批评他,使他难堪,令小朋友取笑他;也许他觉得家长管得太严,态度冷淡,使其他小朋友无法适应环境,感到太拘束。因此,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权力,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孩子处理。
对孩子来说,有一个安全的、令其舒心愉快的交际圈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孩子的语言、智力、行为能力以及其他诸方面的身心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应当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巩固和发展他们的交际圈。
(3)帮助建立与同学的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