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诺斯大学的研究者德·多金教授对205名具有较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都在学龄前就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养成朗读的习惯也很重要。詹妮弗经常在睡前给她的孩子们读书。孩子们和她都特别喜欢晚上这段“黄金”时间。每当谈到一些精彩的段落时,她们都会激动不已,并一起背诵下来。
具体什么时候读书,这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每天最好坚持在同一时间读书,而且至少要保证15分钟。
很多专家建议,同孩子一起读书,至少要坚持到他们小学毕业,大部分孩子在12岁以前,其倾听理解能力要比阅读理解能力强,所以,父母为他们念书比他们独立阅读收益会更大。另外,父母还可以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益的书籍,而这些书籍儿童自己是不容易发现的。
掌握技能,帮助孩子学会演讲
演讲得越成功,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越高。而要使演讲成功,让孩子多学习演讲知识,从而把握演讲的基本技能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主要从把握演讲的目的、把握演讲者的角色以及把握演讲的对象等几个方面,让你知道如何使孩子掌握演讲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1)把握演讲的目的
这是决定演讲内容的关键因素。很多演讲者不成功的原因大都是演讲的目的不清所导致的。
因此,准备演讲时必须清楚这次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演讲的目的选择材料,组织内容,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
演讲者的目的不同,演讲的内容就不尽相同。如毕业生谈自己几年来的感受,或在毕业典礼上讲给低年级的同学听,虽然是同一话题,但目的不同。给低年级同学讲,恐怕既要讲经验又要讲教训,为的是激励他们能最富有成效地度过学生生活。于是确定哪些内容,选择哪些材料就不完全一样。
(2)把握演讲者的角色
演讲内容与演讲者的身份有密切的关系。同是一个人,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则具有不同的角色地位。
一个大学生做某个中学生的家教工作,他对这个中学生来说具有教育者的责任,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既应耐心教导和帮助,又可以批评他的贪玩的缺点。但是,他在这个中学生的家长面前,则仍是一个晚辈,尽管对他们娇惯孩子不满意,总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批评,而只适于以一个晚辈的身份与他们心平气和地交换思想,诚挚而虚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求得与他们的共识。
可见,同一个话题由于讲话者处于不同地位,讲话的态度与内容都受到制约。演讲也是同一道理,毕业生参加求职应聘的竞聘演说,主要内容当然是介绍自己,但侧重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的是希望招聘者接纳自己。一旦求职成功被聘为部门经理,向职员发表就职演说时,自己的身份变为管理者、领导人,虽然仍以介绍自己为演说的主要内容,但如果再侧重讲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不适宜了。反之,适当讲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同事们帮助和支持,倒显得有与职工亲切融洽相处的诚意。
(3)把握演讲的对象
演讲者面对什么样的听众,对演讲的内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前面所谈的演讲的目的与演讲的角色,其实也都包括有演讲对象不同制约演讲内容的问题。比如大学毕业生在面试时介绍自己和就职时介绍自己,就是由于目的不同、听众不同,而自我介绍的内容就有所不同。我们在这里单独谈听众不同,对演讲内容的影响,是想进一步探讨,为了同一目的、面对同一类型的听者讲话,也有差异,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讲话的内容。
因为同一类型的听者也有不同的心态,同一类型的听者在不同的背景下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心理和不同的情感,因而也影响着对演讲者演讲内容的期望。另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境下,平时能推心置腹谈话的老师,反而无言以对;而平时难以沟通的老师,反倒谈兴骤增,可以畅谈不已。在集会演讲时,无论主持者还是演讲者,都不能忽视了听众当时的需求与心理。
(4)演讲语言要简洁、准确
简洁是指一语道破事物本质特征,直接明了,能够很快地达到目的。恩格斯曾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常常记住,变成口语;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要做到语言的简洁,有三点要求:首先立意鲜明,抓住要点。其次,要在文字上下工夫,注意语言文字的推敲和锤炼,注意用词的精确。三要克服车轱轳话反复说的毛病。
我们提倡演讲语言的简洁,是指言简而意赅。简洁和为使演讲主题更为突出而进行的细节描写并不矛盾,该展开的仍要展开,该详说的不能一带而过。
语言的准确性,就是要确切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道理,只有运用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出现实的面貌和思想的实际,这就要求演讲者要下大力气磨练自己的语言。
(5)说理与抒情相结合
演讲的目的是说理,而在演讲的过程中,抒情又是必不可少的。抒情是为说理服务的,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又离不开抒情,两者相辅相成,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抒情就是用演讲去点燃听众或喜、或悲、或乐、或怒的情感之火,令他们“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要在情感上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
在演讲语言的运用中,抒情性的语言要与说理性的语言相结合。抒情要有理性的内容,说理要有抒情做衬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6)语言要通俗易懂
演讲应使听众感到平易近人,有一种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觉,可增强演讲的可信度,可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听众。语言的通俗易懂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语言的口语化
口语化要求演讲者的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是每个字都得让听众听清楚、听明白。
在这里想重点谈谈在演讲中使用词语的问题。
一是在演讲中不用生僻的词,避免听众不知所云。
例如有这样一句话:“‘不可能’这个词,只在愚人的字典里找得到”。这句话中所用的“愚人”这两个字,在“愚人节”这个词中还容易明白,但单独用的时候很少,当你讲话时突然冒出“愚人”这两个字,会使人一下很难想到这是哪两个字。不如说成“愚蠢的人”、“笨人”、“懦夫”,使人一听就懂。
二是演讲中注意避免出现音同意不同的词,这容易造成听众听觉的混淆。
有人在演讲中使用了一组排比句,用“我有了……,就可以……”的句式,其中有一句是:
“我有了舟,就可以远航”。当“舟”字一出口,使很多人想到了“粥”,事后同学们看到他总爱开玩笑说:“只要我喝了粥,就可以远航了”。其实当初把“舟”字改为口语中的“船”字,这样的笑话完全可以避免。
②要注意语言的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就是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化的演讲语言对演讲者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与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③还要注意使用统一、规范的语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作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作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口头交际共同语言。
在演讲时要应用普通话,这是由演讲的目的、演讲的性质、演讲的效果等决定的。
做到这三点,才能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质朴、自然,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
(7)语言要形象生动
演讲的语言应注意形象生动,只有形象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浅显化,使听众容易接受并得到启示;形象化的语言可以给听众形成逼真的视象,使听众陷入演讲者营造的氛围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形象化的语言可以直接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听觉,使听众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演讲语言要想形象生动,必须有幽默感。幽默是一种风度,它用异乎寻常的方法来强调一种观点和主张,加深听众的理解和印象。幽默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可以用智慧的灵光来打动听众的心,使整个演讲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使演讲获得巨大的成功。
帮助孩子克服说话怯场的毛病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是那样能说会道,是由于他害羞,在生人面前难为情,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怯场心理。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害羞和怯场心理呢?
要认识到,害羞、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但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克服它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践,就是大胆地去对人说话,去表述,否则,害羞或怯场的心理就永远克服不掉。这好比游泳一样,如果只站在水边害怕,不跳进水中去学,那么害怕的心理将永远存在。
美国现代着名演讲家多罗西·萨尔诺夫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提出一种防止害羞、怯场的方法,叫做“萨尔诺夫挤压法”。
现介绍如下:
萨尔诺夫挤压法也就是收缩腹直肌(即分向两边的肋骨下面的肌肉),因为腹直肌是一个关键的三角区,收缩这些肌肉能产生神奇效果。要理解这些肌肉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不妨照下面的说法试一试:
坐在一张直靠背的椅子上,挺起胸膛,但不要直到僵硬的程度,略微前倾。此时,两肘夹在腰间,两手合拢置于面前,指尖向上。用劲推,使手掌根部和胳臂都感到有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吐气时发出“嘶”声,同时像逆水划船收桨时那样收缩腹部三角区肌肉。这时腹部三角区的感觉就像你在收紧紧身胸衣时的感觉。吐完气后,放松肌肉,然后轻松吐气。
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防止害羞和怯场呢?这是因为收缩这些肌肉可以防止体内造成恐惧的化学物质——肾上腺素的产生。当孩子等着发言时,坐在那里收缩腹部三角区的肌肉,嘴微张,从下齿上方呼吸胸腔中的气。不论在哪儿孩子都可以在别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这样做,而且再也不会有任何东西使孩子局促不安。
萨尔诺夫挤压法除了防止恐惧,还可以减少其他不良感觉,如愤怒、压抑、紧张或者疲倦,都能产生能量。
收缩腹部三角肌还有助于发声。收缩时可以使横膈膜下面肌肉用力,增加对肺中排气发声时气体的压力。如果孩子的声音由于局促而发颤,这种收缩可以稳住孩子的声音。
总之,这一挤压法将对孩子的害羞、怯场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