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儿童而言,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邻里、伙伴等,但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温床——家庭。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孩子探索世界的第一站就是家庭。家庭给了孩子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结构、经济状况,家长的工作性质、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成员的个性特征等,都对儿童智力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合理地组织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因素
这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观察力的培养:给孩子一双慧眼
培养孩子观察力,首先是要教会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其次是要训练他们养成对事物关注两个关键的习惯。这两点是提高孩子观察力的两个关键。
——[美]迈克·艾伦
观察力:智力的基础,思维的起点
所谓观察,是指人们利用各种器官如眼睛、耳朵、舌头、皮肤等客观事物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直接地、具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
北宋着名文学家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内容是一丛牡丹花下卧着一只猫,十分逼真。但是欧阳修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去问宰相吴正肃。吴正肃一看到画就说:“这是‘正午牡丹’。”欧阳修反问说:“何以见得?”吴正肃回答说:“画上的牡丹,花瓣色泽浓艳而干燥,正是中午牡丹的样子。花下猫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正是午猫的形象。如果是清晨,牡丹的花瓣应该是收缩而湿润,猫的眼睛也应该是圆的……。”欧阳修听后恍然大悟,十分佩服。
那么,吴正肃的判断为什么如此准确呢?主要原因是他对牡丹花一天的变化及猫的眼睛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扁圆情况作过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因而对它们有了一个整体、准确的知觉。这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形式就是观察。观察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看”不是一回事。看有的是有目的的,有的是无目的的。而观察则是有目的的看,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
例如,一个学生看到树叶上有一条小毛虫在爬,这种看不叫观察,如果他一边看,一边分析毛虫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有几条腿,怎么行走的,这才叫观察。
一个人观察的能力就是观察力。具体说来,观察力就是指人善于准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特征的能力。它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水平往往与这种能力的好坏有很大关系。人们常说的“独具慧眼”、“见微知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讲的都是有关观察力的。
观察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的基础,也是思维的起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智力来说,“思维是核心,创造是目的,观察是入门”。
较强的观察力是孩子成才的重要素质
大凡有所发明创造的智者都是观察力很强的人。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说到写作经验时也说:“第一须观察”。
科学家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细心的观察;医生对病人的望、闻、问、切都是观察;警察破案需要细致观察;农民要观察庄稼;工人需要观察产品;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商人需要观察商品。所以,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1)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
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一个人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很贫乏,智力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缺少日常刺激、感觉起作用的机会很少的环境下生活的儿童,在认识的内容上会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涣散,易受暗示,缺乏学习能力。”另一个实验表明:“仅仅遮断触觉刺激,也会使被试者智力迟钝,手指灵活性下降,感情冲动,并出现离奇古怪的思维。”既然缺乏一般的感知就会使智力活动受到如此明显的不良影响,那么,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对智力活动的消极影响就更大了。
(2)观察力是掌握知识、搞好学习的重要条件
学数学,观察力差就容易把3抄成8。要学好理、化、生物等自然科学,只有在自然条件下或在实验室中,认真地观察各种具体事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才能认识它们的外部形态、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特性。要学好政、史等社会科学,必须实地观察各种社会事物和各种现象,才能深刻了解各种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了解各个阶段、阶层的外在特点和动态,了解各种社会现象的生动面貌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在语文识字教学中,两个字的字形、写法只有细微差别,观察力较强的儿童就能看出来,观察力较差的儿童就常常把它们认错或写错。在写作时,如果某学生的观察力较强,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素材,感到有东西可写,对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写就细微、深入、具体、生动;反之,在这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感到无东西可写,写不具体,或就事论事,空洞干巴。总之,要学好各门功课,都必须具有相当的观察能力。
(3)观察力是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
观察力也是形成劳动技能、绘画技能、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和实验技能的必要条件。任何技能的训练,受训练者都需要随时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不断巩固正确的动作,纠正不正确的动作,从而形成相应的技能。
(4)观察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孩子未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历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以突出的观察力而着称于世。
我国中医学巨着《本草纲目》就是我国明代着名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辞辛苦、深入实际、仔细而全面地进行观察的结果。
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更是一位以观察精细而闻名的科学家。有一次他发现许多昆虫聚在一种特别的植物叶子里,而植物受到刺激后分泌出一种液体把昆虫消化掉,他仔细观察这奇妙的现象并经过16年的研究,写出了《论食虫植物》这一创世之作,在生物学上作出了又一杰出贡献。
(5)良好的观察能力,是神童突出的智能特征之一
美国卫生教育福利部的天才办公室曾为父母们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材料,这份材料列举那些聪明过人的孩子(美国称其为“天赋儿童”)的某些典型行为,其中指出,善于观察、非常的好奇是天赋儿童的突出特点。
一般说来,神童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观察的精确性、计划性及观察的速度也明显优于常态儿童。中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对部分超常儿童进行“找出相同圆形”和“找出不同圆形”的测试,结果,超常儿童不仅成绩优于比他们大的儿童,而且在观察的速度和方式上也明显优于他们。
无论孩子将来干什么,都需要有较强的观察力,为了孩子成才,必须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充分激发孩子观察力的潜能
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
不要认为考察孩子的观察能力很简单,认为只要及时合理地引导和刻意精心地训练就能做到。聪明的父母应该首先对孩子观察力的潜能有所发现,此后才能谈到刻意开发、培养,才能及时合理地引导及刻意精心地训练。如果孩子不具有较强观察力的潜能,我们刻意地对其进行训练和培养,即使有所成就也会收效甚微,同时还会影响其他才能品质的开发与训练培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发现孩子是否具有较高观察能力的潜能呢?为此,这里有必要把观察能力较强孩子的行为活动,特别是观察事物或现象的行为特征介绍一下,以便父母或老师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把握和及时准确地发现。具体内容如下:
(1)观察仔细
仔细,是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观察能力高低的基本条件。
例如,在识字过程中,有时两个字的形状只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比如“天”和“夭”,“抡”和“抢”,准”和“淮”等,有些孩子往往容易把它们认错或写错。而大人却常常责怪孩子思想不集中,以为只要思想集中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其实,这正是孩子观察能力差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些孩子观察不仔细,不能察觉其中细微的差别。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因此,哪怕有一点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2)观察准确
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巴甫洛夫说过,在你研究、实验、观察的时候,不要做一个事实的保管人。你应当力图深入事物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巴甫洛夫主张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程度。
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艺术家有一种艺术家特有的眼睛,人们认为是白色的墙壁,画家的眼里却认为是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博物学家能一眼认出动物、植物的种类,检测员则能从建筑物的外形上识别其不同的结构。当你沾沾自喜地自认为买到了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有的孩子写作文“我的妈妈”,他不仅注意到了妈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这些现象,还能通过这些现象,发掘出妈妈的内心世界来;有的孩子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不仅注意到花草树木、气温云彩以及鸟类的活动、土壤的变化,还能从这些变化中找出哪些景色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哪些景色是寒冬来临的预兆……
(3)观察全面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
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比较全面。比如,有的孩子观察一个人时,不但看到了这个人高高的个子、潇洒的神情举止、黑亮的皮鞋、笔挺的西服,尤其注意到了这个人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观察能力较差的孩子对他们天天碰到的那些最一般的东西往往没有明确的概念。比如,这些孩子观察室内的花草时,虽然能叫出花和叶,但不能指出茎和根。观看鸟的图画时,他们能指出鸟有头、喙、翅膀、尾巴、腿和爪,但往往不能说出颈和躯干是鸟的身体的两个部分。甚至在描述平时极为熟悉的锅时,观察能力差的孩子只能发现它有锅盖和把手,而忽略了还有锅底……
(4)观察时善于抓住主要特点
有个孩子在一篇题为《母鸡》的短文中写道:“我家老母鸡可好看了,头上戴着一个高高的、红红的鸡冠,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美丽的衣服……”
你能说这个孩子不注意观察吗?他家养着鸡,他对鸡的外形也观察得很仔细。但是,他没有留心公鸡和母鸡各自的特点,而将公鸡的外表给母鸡安上了。
有些孩子,当他被介绍给别人时,他想,反正记不住这些人的名字,因而在介绍过程中,不去一个一个地观察新相识朋友的相貌特征。那一张张从他眼前掠过的面孔,都被他千篇一律地看作是“一般人的脸”。因而他什么也记不住。
一般孩子只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却不是经常能区分开的。比如,让孩子观察玻璃杯和瓷杯,很少有孩子说出它们都是圆的、玻璃杯是透明的等特性。
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对事物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和描绘力。而这些,正是科学家、演员、画家、文学家、心理学家所必备的素质。
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观察技巧
既然观察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家长和老师就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培养观察力之前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观察技巧。
(1)让孩子带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去观察
进行观察时,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充分调动各种感官,集中指向观察对象并进行积极感知活动。在观察过程中,按照目的要求,一方面我们的感官要注意对观察对象传递的各种刺激信号进行搜集筛选,头脑还要充分调动各种储存的知识材料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组合成最佳的知觉现象。因此,只有观察目的明确才能保证我们的观察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物体上,才能保证感知的完整、准确、鲜明。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效果就越好。
心理学家对此曾作过一个实验:
在德国戈根廷举行的一次心理学研究会正在进行时,突然一个人急匆匆闯进会议室,紧跟着又一个持枪人追入,两个人在会议室里混战一通,一声枪响,二人又一起冲出。在众多心理学家惊魂未定时,会议主席宣布:刚才发生的事共20秒,全过程是我们按程序预先安排并录了像的。现在请在座的各位根据刚才的观察各自写出记录报告。根据交上的40份报告发现,只有一篇报告主要事实错误少于20%,有14篇错误在20%~40%,有25篇事实错误在40%以上,特别是有10%或更多的细节是臆造的。
按理说心理学家都是富于观察能力的专家,而且整个事件的现象与过程又是那么明显简单,表演内容又是那么惊人刺激,大家又是观察后立刻回忆,为什么还有那么高的错误率呢?其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就是所有的观察者都是事前无任何准备、无目的地随意观察,因此有的人因知觉选择问题担心受到“打斗”的伤害,只注意表演者手中的短枪而不及其余情节;有的因搏斗激烈,眼花缭乱未看清楚;有的还处于原来的安静的“定势”,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不知所措,还未进入观察的角色,表演就已结束等等。由此可知,没有目的与任务的观察效果往往不佳。观察时有意义的发现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一般来说,要使观察目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要观察什么?
所观察的不同对象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所观察对象变化过程的初始状态如何?变化过程主要有几步?最后结果怎样?变化前后哪些地方不一样了?
观察对象主要有哪几部分?每一部分与什么事物的什么部分类似?能不能概括一下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在观察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观察对象有没有不同?
什么地方没变?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样的变化?
哪些因素促使了事物的主要变化?哪些因素是稳定不变的?
诸如此类问题,既可使观察者有纲可寻,也能促进观察者在观察中积极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