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凭什么我们这么穷
12208500000004

第4章 买房难,难于上青天(1)

为什么买房这么难?

普天之下,任何商品都不是“买”与“卖”的博弈。“买不起”有两个含义,一是东西贵得吓人,超出了公众的购买力;二是人们囊中羞涩,根本买不起。同样道理,老百姓住不上房子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房子贵,二是收入低。

近两年,中国的房子的确贵,而且贵得离谱。事实上,不但中国的房价在涨,全世界的房价都在涨,连打破了次贷神话的美国,房产泡沫破裂后,房子卖的也不是白菜价。2009年,全美国房价为平均每套20.6万美元。纽约的房价贵不贵,巴黎的房价贵不贵,首尔的房价贵不贵?北京的房价在世界各大首都的房价还不算最冒尖的。再算一笔账,10年前,你觉得房价高吗?你是否有足够的买房资金?5年前呢?2008年金融危机后呢?再推后5年或者10年,你还会觉得今年的房价贵吗?

买得起房与买不起房的真正差距来自人均年收入。2009年,美国纽约市民人均年收入是北京市民人均年收入的近10倍,但纽约的房价并不比北京的房价高多少。如果你的年收入达到美国纽约的收入水准--20多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家庭收入达到40多万元人民币甚至更高,你可能就不会为一套房子发愁了。

大白菜由5毛钱1斤涨到1块钱1斤甚至2块钱1斤,你可能会发下牢骚,不过你不会太计较。而房子别说涨一番,涨10%你就叫苦连天了。因为,房子是大额商品,会花掉你大部分家产甚至还要负债,是你的身家性命。

改革开放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格局,财富格局上位。人们手中的财富直接决定着是否具备买房的能力。客观地说,由于种种非正常因素,中国的房价上涨过快。不过,即使刨除种种不合理因素,由市场合理调节均衡价格,房价一样会涨。一厢情愿地要求房价原地不动甚至回跌,并没有多少现实的可行性。购房难,房价高只是部分原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人们手中的钱还不够充足,积累财富的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首先,最初的财富分配中,人们的收入并不高。

中国的GDP年年都以接近“10%”的数字一路狂奔,但人们的收入增速远远落后于我国的GDP增速,两者落差过大。如2008年,中国的GDP也达到23800元,该年我国人均收入仅为9800余元。房价越来越高,而人们工资增长速度过慢。而且,对于大部分人,工资差不多相当于其一年的全部财富收入,财富的底盘过小,从根本上削弱了人们的购房能力。

其次,在财富再分配中,国家对健康、教育、技能上的投资相对较弱,人们需要自己花钱的地方很多。

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体制等不够完善,决定了人们在很多地方需要自己掏钱。工资拿到手了,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存进银行。孩子上学的钱,看病的钱,给父母养老的钱,以及衣食住行……都需要从人们并不算太多的工资中扣除。

再者,社会上行空间不大,从财富金字塔的底层或中层上行到中上层并不容易。

回想,2005年超女李宇春突然火爆,让社会涌起一股浮躁而令人不安的“追星”和“渴望成为明星”的情绪。因为,你不必经过漫长的等待,不必艰辛付出,就可能从一个朴素而平凡的邻家女孩摇身一变成为舞台上闪亮的女王。可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味去谴责那些沉迷于各种选秀场的女孩?于是,时至今日,到2012年,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让更多的人萌生了“赌一把”的念头。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被精英集团所控制,社会资源和机会日渐匮乏。人们期待通过改变自己在金字塔中的位置来增加收入。但户籍制度、企业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不完善,都会阻碍社会各阶层持续上行。

如果不能获得可持续的上行,就意味着财富积累只能是简单的量变甚至在原地打转。财富停滞不前,房价却一路上涨,购房的压力越来越大。

还有,大部分人没有富爸爸。

如果你有一个富爸爸,那么富爸爸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过继社会资源、人力资本等改变你的财富获得途径。这种理所当然的世袭继承,很容易让你跃升到富有阶层,买房也不会成为令你头疼的问题。甚至你不用考虑买房,你的父辈已经早早替你买好了房子。但是,财富金字塔的塔顶才是中国富有阶层的聚集区,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人没有富爸爸,没有借力父辈买房的机会。

最后,个人的主观努力没有多少含金量。

有些人,和你一样,生活在一个“民富”并未定格的国度,一开始工资很低,也没有富爸爸,但他们已经远远跑在了你的前面。你准备节衣缩食为买房长跑时,人家已经搬进新居了;你苦尽甘来终于买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时,人家已经考虑换成三居甚至四居室了,甚至要买第二套房了。

一个堆满了大石块的玻璃瓶,看起来已没有空间,实际上大石块之间的空隙之间,可以容纳小石子;石子的缝隙里,还能继续填满细沙。任何社会,不管其上行的空间有多么板结,也不管创富的机会如何被既有利益者垄断,总会留下一些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机会。而你没有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在于你不够努力,或者努力的方式出了差错。

暂且平息抱怨房价过高的怒气,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会买什么?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买房。5年前、1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那时房价还不高,我们却没有买房,最终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收入不够高,我们还不具备买房的能力。

今天,我们如此强烈地盼望房价暴跌,这样的愿望与盼望收入暴涨的愿望并无异样。只是,在大多数人看来,房价暴跌比收入暴涨的几率更大一些,更具备梦想成真的色彩。你的“蜗居”,谁做主?

悖论常常存在。你固然不喜欢看领导脸色的“分房时代”,但今天房价越来越高,买房遥遥无期,你可能还会怀念那个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毕竟,领导看你顺眼了,或者你熬到了领导再也不能无动于衷的“元老级”时,可能会分得一套房子。不过,历史已不可能逆转,我们避无可避地要面对这个“房地产欣欣向荣,老百姓却购房无望”的尴尬时代。

你能承受的房价是多少?

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把一座城市高楼的数量当作衡量一个城市繁荣与否的标准之一。你也会有小小的窃喜,房子越盖越多,质量越来越好,你买房子更容易,你有更舒适的家。今天的事实,却与大部分人一厢情愿的想法相左。房地产欣欣向荣,摆在民生桌上的现实却是大部分人买房子难。

2011年12月7日,中国社科院发表2011年《经济蓝皮书》,称全国85%的家庭买不起房。一般说来,房价收入比(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应当在3—6倍的范围内,6倍以上居民购买住房就非常困难。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房价比达到8.3倍,大大超出了合理的承受范围,这意味着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房的能力。

对于大部分人,房价越来越高,口袋里的钱,再加上躺在银行里的钱以及预支父母的钱,也很难付全款。贷款买房呢?即使首付只有两成,银行给予贷款打7折的优惠,人们还是 “望房兴叹”。住房贷款,这个曾掀起房产轩然大波的黄金词汇,渐渐在人们那里产生了边际效应。

你应该记得,在2009年,一部名为《蜗居》、出场并不高调的电视剧,就这么不显山不露水地触动了老百姓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蜗居》中有不少台词被人们推崇,不是它有多么犀利深刻,甚至连动人也说不上,只是因为它就那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家的痛处:

你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讨论房子,都在炒作房子,都在囤积房子,你要是没有一套房子啊,你就会觉得被边缘化了,你就忽然有一种恐惧感。

爱情那都是男人骗女人的把戏。一个男的爱一个女的,什么都先别说,先送上一沓钞票,让这女的有安全感,然后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你伤了这个女人以后,虽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体有着落。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房贷6000,吃穿用2500,人情往来600,交通费580,物业管理费340,手机话费250,还有煤气水电费200……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在中国,再完善的城市,不管新城还是旧城,喧嚣背后总会隐藏着没有房子的落寞与无奈,这些落寞挂在人们的脸上,也会不动声色地影响他们的幸福指数。没有房子的人,难免会有一些垂头丧气,甚至固执地认为被这个城市边缘化了。时间久了,“住不起房”这颗棋子就牢牢落在民生这张棋盘的中央,直接牵着民众的喜怒哀乐……

理直气壮的理由:房价太高了。

理性时代,活跃的情绪往往会在各种漩涡中悄然没去。然而,房价高企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市场反例--“房地产欣欣向荣,消费者却购房吃力”搅得晕头转向,情绪也变得异常高涨和活跃,房价过高则成了人们最常用的靶子。这种高调而集群的情绪再纠结下去,便是对房地产商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的道德拷问。

为什么房子成了奢侈品?房价太高了!全国人民都这么说,所以,人们买不起房的理由也格外理直气壮。

2005年第一季度,房价飞速上涨。2005年10月,上海汤臣一品楼盘爆出每平方米11万元的均价,总价至少3800万元。2007年,人们茶前饭后谈的已不是当作稀罕物的天价楼盘了,你会发现平民楼盘的价格也是一个月一个样,甚至一周、一天一个样。

2007年,美国爆发次级贷款危机,次贷的神话被打破。或许,你也会幸灾乐祸地想,这下中国的房地产商该老实了,中国的房价该降了。然而,房地产格局扑朔迷离,很多人只猜对了开头,结局对很多人更像是下下签。

2008年,政府的铁腕政策、消费者的对峙博弈以及整个萧条的金融环境,的确让房地产商遭遇寒冬。然而,经过短暂蛰伏,全国的房价又再次开始飙升,而且是报复性反弹。房价上涨的速度超过了以往,甚至连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发布的报告--“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你都觉得还有水分。

商品的需求量是买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在人们看来,房价过高,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严重脱轨,社会购买力被严重透支。人们开始抱怨,抱怨房地产商无良,抱怨地方政府为获得土地出让金,毫无节制地支持房地产商坐地起价。

或许,我们应该听听房地产商是怎么说的。

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在一篇题为《十五年的心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不讳言,我是那个(关系和暴利)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但从2004年“招拍挂”制度强制实施之日起(业界称为“8·31大限”),“神话时代”结束了。也许唯一没有从那个时代中走出来的,反而是购房者的心态,反而是舆论的声音,人们仍然在对那个时代或津津乐道、或义愤填膺,仍然不断地有人拿房地产商的道德大做文章,赚取掌声和噱头。

真相,往往在经济学家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种种表象中穿梭,你认为理所当然的理由,大家众口一词的根源,或许都不是真的。的确,如果房价上涨过快、房价高得离谱,会削弱我们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但是,购房难并不只有房价过高这一条简单而朴素的理由。

那么,房价真的能跌到你的心理价位吗?

房价一再飙升,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要求政府顺从民意。人们的愿望简单而直接,通过政府干预,降低房价,使房价理性回归,这样人们就能买得起房了。

任何时候,价格都是经济问题的核心。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价格发表截然不同的意见,主要的意见人群分为生产者、消费者、政府以及第三方投机分子四类。没有生产者认为他们的商品价格偏高,房地产商更是如此,他们整齐划一的口号让人眩晕--“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也没有消费者抱怨商品的价格偏低,他们也是统一口径--价格太高。同样,自从房地产商品化,也没有人称“房子的价格太低了”,房产的价格越高,他们的抱怨声就越大。政府,理所当然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老百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对价格判断的立场却是消费者,因而政府也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这就是消费者的偏见。

人们认为中国的房价高得离谱,房价必须跌。那么,应该跌到什么价位?当然是越低越好,最好1平方米1000元。如果不现实,那么就跌回5年前的价格。实在不行,勉为其难跌到金融危机时的价格也凑合。

1平方米1000元,不可能。跌回5年前的价格?也没有可行性。

原材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上涨,猪肉价格上涨,衣服价格上涨,食用油价格上涨,汽油价格上涨……除了电脑、彩电等高科技耐用产品,几乎所有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价格都在上涨,房子价格更没有跌回5年前的理由。

中国的房价有下跌的空间,但不会太大。而且,从长远走势看,房价仍会上涨。

人们习惯于把某个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归结为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度,生产、流通的因素都会引起某种必需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我们可以不看电视,不开汽车,不用手机,但我们必须喝水、吃饭、穿衣。生活必需品缺乏替代性,我们不能因为水贵就不喝水,米贵就不吃饭。需求弹性小甚至没有弹性的商品,供给有限,物价就会上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10年初南方大旱,物价飞涨,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2012年初就有媒体曾报道:

黄瓜原来2元1公斤,现在要4元;大白菜去年1元1公斤,现在要2.5元;去年豆角4元1公斤,现在10元。水果也这样,苹果1公斤8元,我去年买才3元;草莓卖到16元,以前也就是七八元。

住房同样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房子贵就干脆露天宿营了。而且,房子的供给也是有限的。

中国有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房地产开发用地不能无度,国家开始限制房产用地规模的城市,房地产用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土地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资源,征一块少一块,买一块少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