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小好掉头,船大抗风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规模小,份额少,资金弱的小企业势难在激烈的商战中取胜,集团化发展,股份制经营成了未来市场竞争的共同战略。
--〔中〕徐文荣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市场的企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为此,企业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肩负着开拓市场的使命。那么占领国外市场,跨国经营,取得较好的区位优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而要成功实现跨国经营,控股经营则是最有效的经营方式。
--〔美〕王嘉廉
从经济学角度讲,企业规模达不到最小规模经济临界值,是资源的一种浪费,不仅难以取得超额利润,而且更难达到行业的升级换代,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小规模企业的生命力更是面临严峻挑战。一般来说,企业扩大规模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和兼并收购两条途径实现的。其中兼并收购是最为便捷的方式,它能在短期内迅速积聚资本,扩张实力超速发展。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各企业逐渐认识到,为了发展和竞争,它们必须把世界当作它们的工作场所和市场,全球化正在成为公司成长战略的核心。一些人认为未来的企业将来只是跨国公司,而是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无国界公司。因此,无论是企业在国内扩大规模搞兼并,还是搞跨国经营,在企业合作扩展的众多方式中,尤以控股公司形式最为有效。它可以形成巨型公司和多级法人的母子公司;使不同的企业更易于协调和形成大规模的优势。因此,控股经营成为最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方式。
一、层层控股:企业超速发展的高级战略
公司的合作扩展的方式复杂多样,但只有通过资本的合作,关系才能更密切、更长久,而资本合作中,尤以控股公司形式更为有效。它不但拥有了公司在财政上的控制权,而且拥有经营上的控制权,并对重要决策层人员的任命和大政方针的确定有决定权甚至直接派人去经营管理。世界级的企业很多就是通过层层控股而获得超速发展。
1、控股经营的独特优势
控股经营在企业的超速发展过程中,与其他经营方式如连锁经营,跨国经营相比,控股经营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
(1)控股经营形成自主经营的主体
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企业充满活力,整个社会经济也就充满活力。对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中西方经济学者都有很明确的认识。美国人说:美国的事业是企业。我国已故经济学家蒋一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企业本位论。
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企业自主经营是一个充分必要的前提,企业不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就不能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调整、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供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股份公司(通常就称公司)是由法律所创造出来的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在股份公司中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出资者按所投资金额享有所有者的权利,而公司也拥有所有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发行公司债券、普通股票、优先股票,由于股票的分散化,还造成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股份公司的发展为改造现有企业,成为现代企业,提供了现成的组织形式体制模式。
(2)控股经营形成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主体
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而且要求企业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因此,股份制,能够创造出企业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第一传统企业改造成股份公司后,国家不再是企业所有权的垄断者,而只是企业的股东之一;作为股东,国家只按出资额享有权益,也只按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使国家摆脱了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企业发生亏损不再能指望国家的补贴,其损失必须由企业的全体股东、经营者和职工来分担。这样就使企业完全转变为一个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主体。第二股份制建立了公司股东、公司职工、公司债权人对公司行为的共同约束机制。首先,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金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对出资者要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样,企业也就必然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增强股东对企业经营前途的信心。其次,在职工参股的条件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参股者自己的企业,这样职工就必然会由于关心股本的保值增值和股息的高低而关心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再次,从公司的债权人来看,他们与作为债务人的公司是彼此独立的不同的所有者或法人实体,这就强化了对公司的债务约束。只要公司不能如期履行偿债契约,债权人就有权诉诸法律。最后,从公司收入分配的机制来看,公司的分配行为也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公司的实现利润要首先依法向国家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依次用来弥补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公益金,支付优先股股利,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支付普通股股利。只要是规范的公司,实行规范的分配机制,就有助于避免公司财产被个人收入所侵蚀。第三股份制也为公司分散风险创造了条件。公司虽然要自负盈亏,自担全部风险,但公司是股东的公司,公司通过股权的多元化把风险分散到股东身上,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
(3)控股经营形成市场竞争主体
市场经济是市场上的不同主体激烈竞争的经济。但是竞争的存在是以所有权的对立或法人财产权的对立为前提的。不同的主体展开竞争,一要有竞争的动力,二要有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动力和压力归根结底来自于一种财产关系,即竞争的主体拥有自己的财产(自然人财产或法人财产)。只有拥有自己的财产,为自己经营,才会有谋求收益最大化的竞争动力。只有经营自己的财产,才会承担损失自己财产的风险,从而产生竞争的压力。真正激烈的竞争都是在彼此独立的财产所有权主体或法人财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
股份制企业,创造了市场竞争的主体。第一,股份制创造了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财产关系条件。股份制企业是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实体。由于股东不能撤股,所以法人财产永久是企业自己的财产。法人财产权也是一种所有权,是股份企业制度所创造出来的所有权。在这里存在着双重所有权,即股东的终极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所有权。企业有了法人所有权,不同的企业也就作为不同的所有权主体彼此对立。这样也就创造出竞争的前提条件。第二,股份制创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机制,从而为企业创造出竞争的压力。企业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必然对企业产生一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压力。企业必须对全体股东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须谋求企业的发展来避免职工因企业破产而失业,这些压力都是企业竞争的动力。第三,股份制还为谋求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创造了物质条件。首先,股份制的企业开辟了多种筹资渠道,为企业筹资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其次,由于股份公司能通过扩股、控股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竞争性行业中,优势总是在大企业手〖DK4〗中。股份公司由于能实现大规模生产,也就能获得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当然,要使竞争真正取得改善资源配置的效果,还必须有配套的法律体系来规范竞争行为。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主体的行为要受相关法律的约束,对于规范的股份经济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是题中应有之义。
(4)控股经营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主体
市场需求是瞬息万变的。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要求市场主体具有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而股份制能够构造出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主体。第一,股份公司拥有了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同时也承担了公司经营的全部风险。这就给企业施加了必需适应市场变化的沉重压力。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就能赢利,就能发展壮大;不适应市场变化,企业就要不可避免地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第二,股份制创造了企业家成长的环境条件。股份公司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又被置于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就创就了培养企业家素质的环境条件。股份公司,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股票的分散化实现了所有权与公司管理权的分离,这就创造了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可能性。第三,股份制也创造了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物质条件。股份制中出资者只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制度对公司筹资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是股份制取代单人业主制、合伙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原因。第四,股份制是宏观调控体系间接的微观基础。
2、自我发展良性循环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是通过自我发展的途径成长起来的。发展的资金来源是内部积累和外部筹资。股份公司,能够改变企业对国家间接宏观调控的这种呆滞反应状况。股份制企业是完全自主经营、自担全部风险的法人实体,必然能够增强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反应能力。通货膨胀、需求旺盛固然会拉动企业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但当衰退来临的时候,除了部分企业可能破产外,很大一部分企业也会有能力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扩大销售,或者投放新产品,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这样,股份制企业就创造了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第一,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企业规模的发展过程。股份公司由于使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从而提供了极为方便的筹资渠道(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公司债券等)。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的扩大又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又可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途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第二,股份制不仅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外部资金积累,而且为公司提供了增加内部积累的动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所得税制度。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并存的制度下,公司交纳所得税以后,税后利润作为股利分发给股东后,股东要按个人所得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公司如果保留一部分利润(称为保留利润或未分配利润)用于公司的发展,就可免交个人所得税(因为这部分利润没有转变为个人收入)。留在公司的这部分利润会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转化为股东们的新股。这种保留利润免交个人所得税的制度强化了公司的自我积累动机,以致使内部积累成为公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二、控股公司:商业骄子的经营发明
随着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各国大公司、大集团要想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领一席一地,就必须成功地进行跨国经营。而实现跨国经营的最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控股公司。〖CD28〗
1、控股权:控股公司设立的关键
投资某家公司并取得控制权的基本方法,是取得过半数的股权,即控股权。
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关,股东大会作出决议由出席会议的持半数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通过。因此,取得超过半数的股份的股权,应是指表决权。
此外,针对某些公司特别决议,要求更高的比例,如对公司合并、分立和解散公司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持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同意通过。不过,有些公司章程所订比率较高,且可增列各种法律规定以外的事项,是特别决议的重要事项。
因此,如果要取得控股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则应持有比章程所订特别决议的出席股数和表决权数还多的股权。
股权并不等于表决权,公司在章程中对大股东的表决权常作出阻制规定,对超过规定比例的股份的表决权要打一定折扣,或剥夺特别股股东的表决权。
基本上,若欲接收某家公司,只要取得拥有其控制权的公司的控股权即可。
无论是直接收购企业股权而形成控股公司,还是共同另创母子公司,实际上都是资本的合作。合资的形成,既是资源的相互配合,又是策略上的相互需要。因此取得多数股的地位,是控股公司设立的基本关键。
尽管如此在股权经营中,控股权的取得很重要,但不见得取得多数股地位才能取得控制权,何况没有取得控制权,而只要投资的目的达到,就可以了。
合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取得控股权,而有其更具体的策略性投资目的。假如合资的目的是为了更多的获利,则取得控制权常只是达成目的手段,控股公司不见得是最好的手段,如日本在美国的投资事业,很多因消费者要求买美国货的问题,为维持该合资公司仍是美国公司的形象,日方一般股权不超过50%.
2、股权决策:控股公司的主要运作方式
控股公司是对下属企业的一种金融性控制和管理,即依从资本的逻辑。资本和人的彼此联结是控股公司的本质性特征,也是其基本的结合纽带。
(1)资本参加
巨型公司支配和控制其纵向公司系列的基本手段就是凭借其手中的股权。其特征是:它并非是相互的循环性的持股,而是单方向的控股,作为支配股东的母公司依据其支配权从纵向展开系列化,即子公司、孙公司、曾孙公司……等等,因而使公司的支配权累积性地扩大。由于控股公司是自上而下的一维性支配,控制系统是等级式的,在这样一个等级系列之中,母公司只要能直接控制子公司的股权,则孙公司以下的下属公司,即整个系列企业群就能全部控制。这种等级阶层式的体制,对母公司来说,是极具有经济效率的。它直接控制、管理的企业数较少,而又能间接而有效地控制整个控股公司体系。
(2)股东对控股公司的股权管理
股东对控股公司的股权管理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来行使的。
股东大会除了拥有自由转让股份等消极权利外,还拥有以下股权管理职能:
其一,通过股东大会决议,增加或减少公司资本,转让公司全部或部分重要营业,租赁、委托经营本公司营业和其他公司营业。
其二,监督公司资产经营活动,包括查阅股东会、董事会会议记录和债权债务存根簿,监督制止董事进行违反章程和法令,有损于公司产权利益的活动,调查公司的业务和资产状况等。
董事会主要是通过确定公司经营战略、经营计划、利润分配、决定重要人事事项等来进行股权管理。
(3)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决策管理
第一,通过股东大会形式。
主要是母公司控制子公司的股东大会,通过股东大会,对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实施影响。
第二,通过母公司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