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告诉自己:考试不怕
12308000000006

第6章 抓紧考前的分分秒秒(2)

多做习题练习,总结解题规律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没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是不可能的。因为练习是沟通知识和能力的桥梁。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考生的思路就无法打开,知识就无法灵活应用,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典型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应用性,要在练习中总结各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规律。在解题时,要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巩固知识;二是查漏补缺;三是对试题中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和综合,包括题型、设问角度、解题方法等。做题时,不要过多地注重解题的结果,而应该更多地去研究分析材料的方法、思维的逻辑性等。一道题解不对或答不全,除基础知识和心理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分析材料不全面,思考问题缺乏条理性,如果考生能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去研究和琢磨一下,再答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注重考前的强化记忆会学习的同学,在平时的复习中就已经完成了对各类题型的训练与分析,对作业中错误的彻底清理,对各学科知识重点与难点的透彻理解。到了临考复习时,他的重点就可以放在对知识的强化记忆上了,如重要的概念、公式、原理、定理和结论,重要的词汇和语法规则,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关系,重要的理论、观点与事实等。或者可以站高一点,强化对学科知识体系和各部分内容相互联系的深入理解。对于一些准确性要求较高的记忆材料,考前不进行强化记忆,是不会有清晰而准确的印象的,而这些材料恰恰是应试考题的基本依据。

有的同学直到临考前才进行大规模的熟悉题型的训练,进行作业的改错练习,或者仍纠缠于某些没有搞清楚的习题,这种安排是不好的。临考前几天的复习一定不能纠缠于某些具体问题和习题上,即使没有搞清楚,也只有放到一边,而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全面的复习和系统的记忆上。因此这就要求同学们注重平时有计划地训练,注重平时解决好学习中的一切疑难问题,而不要把一些学习问题遗留到考前再来算总账,这些账到了临考前是“结”不了的。

用老知识解决新问题重要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的题型是相对稳定的,但试题材料是新颖的、灵活的、多变的,设问的角度是新的、变化的,试题情境的创设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此编制试题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同学们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数学、物理、化学要考查这种能力,历史、政治、语文要实现自己的学科价值也要考查这种能力。“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是命题者考查考生这种能力的命题思路。

知识点是基础,知识的连接点是网络,在诸多的连接点上繁衍出新的知识生长点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对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

升学复习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要从学习实际出发,《考试说明》是参照中学教学大纲等文件编制的。因此,升学复习的这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一个全过程,把握了这三个环节,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学科之间的横向贯通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由上述可见,考前复习也就是为考试做好知识准备,这是考前最重要的准备,抓好了考前复习,临考时自己就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它不仅为应试答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消除考前精神上的焦虑,确保考试中智力的最佳发挥。因此要想考场上取得优异成绩,请先从备考复习抓起。

3.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基础好复习。复习就是一个拣旧拾新的综合串联过程,而基础知识无疑是学习其他一切新知识的起点,因此复习一定不可忽视基础知识部分。

基础知识是知识体系的根基,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领和工具。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就越牢固,解决具体问题就越容易。基本功练好了,不仅可以巩固深化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能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打好基础。课内学到的基础知识越是牢固扎实,就越有利于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考课外的知识,也无非是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课内学到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形成的基本能力。

要抓好基础知识复习,就必须从掌握复习纲要、抓好课本入手。复习纲要是总复习的标准、依据和规格要求,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其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以此指导整个总复习。课本是学习功课的根本,只有把课本学好了,才能牢固掌握好基础知识。以数学为例,数学方法与数学概念是紧密相连的,很难想像基本概念不清不熟会找到巧妙的数学方法。那些舍本逐末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得不偿失。有个比喻说得很有道理:你想要得到一棵大树,你又不愿花费力气从根上刨挖,而只是拈轻怕重地去折枝摘叶,那么到头来你得到的总是支离破碎的枝杈散叶,完整的大树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

强调抓纲要、抓课本,并不是说把练习撇开不管了。当课本复习到一定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好了,我们就可以拓宽复习。这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找一些参考书和课外练习来看看做做,进而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做一些不同类型的综合练习,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以待实战。

在抓基础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牢固地掌握,才可能和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下面是关于基础知识重视程度的一个简单测试,请结合自己学习实际完成自测,为今后的学习和考试做好准备。

①我总是很注意学习中知识点的掌握。

②我经常做一些知识整理工作。

③没有别人帮助,我很难知道自己基础知识上的缺陷。

④综合性题目是测试能力的,与基础知识关系不太大。

⑤上课时我经常记笔记,课后经常翻阅,发现它挺有用处。

⑥我从来没有咬文嚼字地对待课本。

⑦创新主要是智慧的问题,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关系不大。

⑧我能认真完成像识记拼音、配平方程式之类的习题,还备有“集错本”。

⑨别人的基础知识题总是做得很好,可是总分却没有我高。

⑩我搞不清到底什么算是基础知识。

如果有时间,我想我会解决一下基础知识上存在的问题。

综合科的考试不太难,基础和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虽然是基础工具科目,但是不复习也可以考得不赖。

考试后我总是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感到痛心不已。

我的考试经常因为计算能力差影响了成绩。

我对老师强调解题规范和做题格式感到很可笑。

复习期间我已经开始觉得自己的融会贯通能力差。

经常看一些讲述因小失大方面的材料,很受启发。

高考复习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根本来不及强化基础知识。

我一直重视掌握学习中的细节内容。

以上测试中每个选项计5分。在“①,②,⑤,⑧,”十个选项中每选一个得正5分,在“③,④,⑥,⑦,⑨,⑩,”十个选项中每选一个得负5分。然后对照下表看看自己对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

优秀良好中等一般较差差极差40~50分30~40分20~30分0~20分-20~0分-30~-20分-50~-30分4.掌握考前后期复习的要领

临近考试,关键一搏迫在眉睫。此时,难免会有一些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甚至会造成不良影响,这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后期复习要领,为最终顺利通过考试保驾护航。

考试马上就要来到了,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或许还能够平心静气地复习,可是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就会乱了方寸,觉得这个也没看完,那个也没记牢,于是就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知该怎么复习了。这是很正常但也是很糟糕很可怕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影响到你在即将到来的考试时的发挥。应该如何摆脱这种现象,在后期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呢?

首先是端正心态,其次是要掌握一些后期复习的要领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期复习以冲刺为主如果把复习的整个过程看作是一场百米比赛,那么后期复习就是冲刺,考试就是终点,也是中点。说是“终点”,是相对于它是复习的结束而言;而说是“中点”,说的是仅仅是一次考试而已,以后的考试还有很多。

考试冲刺与百米冲刺惟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前者的获胜者不一定是速度最快的人,而是一个综合能力相当强的人。

改变学习习惯学习中的很多习惯是后来养成的,这些习惯可能很好也可能不好,但无论怎样,在后期复习时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迎接考试。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时间的安排。

有很多同学习惯于夜里学习,被称为“夜猫子”,而清早睡懒觉。这种习惯在后期复习过程中必须更换,晚上睡眠不足,白天的精神状态低迷,是无法更好地进行复习和考试的。

改变以前的习惯最好是在考试前一至二周内实施,这样做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首先是考虑学习与习惯有关。人的生物钟是由人的性别、年龄等诸多原因形成、因人而异的,所以有的人夜里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如果太早更改学习时间的习惯会影响学习效果和效率。

其次是考虑考试情况。目前考试还没有夜间进行的先例,因此要适应白天考试的要求。夜晚学习效果较好,仅是指个人的生物钟而言,并不等于说不需要在夜晚休息。夜晚学习,白天的状态肯定不会太好,这就与考试发生冲突和矛盾,结果也不可能太尽如人意。

最后要说明,习惯的改变至少要一周时间才能够完成。据科学实验证实,工人夜班改白班,马上改变是不能适应的,至少要经过6天。每天2小时的缓冲,方可满足12小时的缓冲,工作才不受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复习后期进行学习时间的改变,这样在考试时才能不受影响。

改变记忆方式后期复习应该以记忆为主,以多掌握基础知识为宜。在考试前一两个星期内不要再大批量地做习题了,也许真的到了临阵磨枪的时候了。通过那么多年的学习,你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法已基本定型,在剩下的这几天时间里既不会丧失,也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背一些零碎的知识点,翻一翻课本为此时最佳的复习方法。这里涉及到记忆方法改变的问题。

在前期复习时你可能会通过各种方法加强记忆,如类比、对比、列图表、画系统等,但是后期复习,你已经有过系统化、网络化的记忆了,眼前需要具体的记忆以查缺补漏。

要知道,方法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

在后期复习中,以问答式记忆方法复习,效果不错。问答包括他问我答和自问自答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自问自答优先,因为它不受什么条件的限制,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他问式和自问式,如果有条件最好结合起来使用。

比方说你的同桌或别的同学或朋友,他们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你可以和他们合作,复习效果将是双倍的。如若你的父母是教师,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尤其适合于文科类科目,如历史、政治等。

问答式记忆,实则是考试的口试部分。用这种方法记忆既增强口语(英语)能力,又增强答题能力(尤其是文科类),还可以提高思辨与解题能力(尤其指理科)。

自答式可用默问默答式,脑海里只浮现问题的答案,但不说出来,只是想,想不起来再看一看书。

光记不做习题是不行的,考前复习的后期复习因为时间有限,或许不能正规地去做大量习题,但每天一套模拟试题还是应该保证的。

后期复习时千万别再学新知识记忆是帮助往脑袋里装知识的,可遗忘是“脑袋”上的洞,临近考试时,切记不可贪多,导致最后新的记不住,旧的也忘了。

因此,在这个时候,还是让记住的别再遗忘是上上策,千万别再硬灌新知识。

当你临近考试时,会突然有一种弱智的感觉,仿佛连最简单的公式、定理、单词等知识都想不起来了,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千万别心虚发慌。但这时你应该注意了,千万不要再灌输新知识。把曾经记过的再看一看,增强一下记忆。“闭目沉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切断新的输入,你的记忆才可能保持住。在心理学上,这种新记忆使旧记忆淡化的现象被称之为记忆的抑制效果。

“脑袋”不是一日一时灌满知识的。当你意识到“脑袋”没有装满知识,是空空如也,实际上是良好的开始。感觉脑袋空空是好的现象,心空可就危险了,这时候还是多看一点旧知识为好,让旧知识再重新在头脑里浮现。

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有很多同学的心情也会随着倒计时而收紧,在余下的几天里,复习就会变得很艰难,因为谁都非常在意考试,毕竟那不是模拟考试,但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复习工作做到终点。

5.综合运用各种复习方法

当今各种指导学习的复习方法书铺天盖地,信手便可拈来,令人眼花缭乱。只有掌握了实用的复习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特点运用于复习之中,方可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病急乱投医”这句话也许可以概括这样一个现象:部分同学高考复习期间发现方法很重要,于是到处搜罗和打听别人的复习方法来实践,可是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邯郸学步前功尽弃。这些同学的着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做什么事总得有个谱啊!人家的衣裳穿到自家身上总是不太合身的,这里有一个针对性的问题。首先,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与大脑的分管系统有一个对应关系。你拿人家用来学理科的方法学文科,那自然是巷子里耍长枪——舞不开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之间也有对应关系。一个不喜欢与人交往的同学如果采用伙伴复习法,也许就没有施展方法的可能。一个与他人说不上几句话的人,又怎么能到一群人中间去参加讨论交流呢?甚至自己的身体状况都决定了学习方法的选用。试想一个体弱多病的人又怎么能够熬夜呢?有的同学喜欢在静静的深夜思考问题、温习功课,效率特别高,可是换了另外的人也许只能让白天的效率也一并失掉。这样的对应关系还有很多,看来对症下药对于选用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